2020-09-21 16: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最近,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在忙一件事兒:手裡輕拿著鳥,又是測量,又是檢查羽毛,又是採血,還要給它們頒發「籤證」:套上合金材料製成的鳥環,並佩戴上黑下白的旗標。
這是在幹什麼呢?
告訴你,這個叫做鳥類「環志」~
如果要追溯起來,崇明東灘從1986年就開始做鳥類環志了,從2002年起每年春季和秋季都進行較系統的環志工作。截至目前,共環志鴴鷸類水鳥59種5萬餘只,其中數量最多的三種依次為大濱鷸、長趾濱鷸和黑腹濱鷸。
從2006年起,保護區在環志時還嘗試使用編碼旗標,就是在傳統旗標上用雷射刻出字母或數字組合,同一種類的一個編碼對應一隻鳥。這樣,在野外不需要捕捉鳥兒,用望遠鏡就可以對觀察到的鳥類進行準確的個體識別。
目前,崇明東灘保護區的旗標環志方案是左脛金屬環,右脛上黑下白塑料旗標,如果你在野外觀察到這樣標記的鳥兒那他/她就是在崇明東灘環志的哦。
仔細瞅瞅,是不是上黑下白呀?
眼下,正是秋季鳥類遷徙高峰,所以,環志工作又開始啦。
開展環志等工作的野外工作站
為什麼要進行鳥類環志?
環志是國際野生鳥類科研和保護工作的一項重要措施。崇明東灘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路線上一個重要的候鳥遷徙停歇地。通過環志,可以分析遷徙鳥類群落變化、種間關係及遷徙機制,還對疫源疫病監測防控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也是本市開展禽流感主動預警工作的重要支撐。
在崇明東灘的環志過程中,還有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環志鳥被回收。目前回收鳥中超過一半為大濱鷸,而且70%的回收鳥是在西北澳洲被環志的,表明崇明東灘與西北澳洲在遷徙涉禽的保護上有非常緊密的聯繫。崇明東灘環志研究獲得的數據為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涉禽的遷徙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
今年4月5日,鳥友在福建廈門目擊並拍攝到帶有編碼「E94」的大濱鷸,它是在崇明東灘環志的。
今年2月18日,鳥友在斯裡蘭卡一保護區拍攝到編碼為「H29」的大濱鷸,也是在崇明東灘環志。
崇明東灘的環志具體怎麼做?
國外科研人員通常用炮網和粘網捕鳥,而在東灘有一種更加高效、不傷害鳥類的方法——通過鳥哨來招引捕鳥。在捕獲所需要的鳥後,工作人員開始給鳥套上鳥環、佩戴旗標、測量鳥類個體數據、查看初級飛羽換羽情況、拍照、採血、安裝追蹤器等工作,所有的工作都完成之後將鳥放飛。
01
「上海工匠」金偉國師傅這哨子一吹,鳥兒就來啦~
02
把合金材料製成的鳥環安裝在鳥腿部,上面刻有國家、機構、通信地址和鳥環編號等信息。
03
戴好鳥環之後,給鳥佩戴黑白兩色旗標。
04
對鳥的體長、體重以及其他部位進行測量,將數據記錄下來。
觀察初級飛羽換羽情況,可以判斷鳥的年齡
05
所有工作都完成之後,將鳥放飛。
今年秋季,崇明東灘環志採樣涉及的候鳥包括黑尾塍鷸、斑尾塍鷸、紅頸濱鷸和翹嘴鷸等,環志工作組挑選狀態良好、體型較大的黑尾塍鷸和斑尾塍鷸個體安裝了GPS定位裝置,以跟蹤其遷徙路線,為進一步開展遷徙候鳥研究採集數據。
候鳥遷徙季又到了,
找個時間去崇明東灘觀鳥吧~
AUT
UMN
2020
2020
AUTUMN
圖片來源:上海市林業總站
上海市崇明東灘鳥類自然保護區管理處
原標題:《Ta們在崇明東灘獲得「籤證」飛向遠方》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