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度瀕危物種揚子鱷卵在上海崇明東灘溼地公園孵化成功

2020-11-30 界面新聞

10月28日,界面新聞從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簡稱WCS)獲悉,近期在上海崇明東灘溼地公園中築巢的極度瀕危物種揚子鱷卵已經孵化成功,來自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生於峰在9月27日拍攝到這些新出生的揚子鱷幼崽。

據WCS介紹,揚子鱷是世界上最瀕危的鱷類之一,也是我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在中國野外大約只有150隻,但這些野外種群被分割成一個個小群體零星分布在各處。棲息地的不足嚴重限制了揚子鱷種群數量的增長,使這些小群體中沒有一個種群數量超過20隻。據介紹,世界僅存的另一短吻鱷美洲短吻鱷的保護成功為揚子鱷保育提供了經驗。美洲短吻鱷已經從上個世紀的過度捕獵和棲息地喪失中恢復,在1987年被從IUCN瀕危物種名錄移出,現在在美國東南部的棲息範圍裡數量可觀。

據上海市政府門戶網站10月14日發布的《崇明東灘溼地公園揚子鱷二期野放區發現新繁殖巢》一文介紹,2007年,上海市林業局與WCS、上實集團合作,在崇明東灘溼地公園內野放了分別來自美國和浙江長興的6條揚子鱷,並取得了野放成功。根據監測,目前野放區域內各年齡段的揚子鱷估計接近20條。

2015年6月8日,作為「林業三年政策」極小物種重引入項目,崇明東溼溼地公園在華師大科研人員的技術支持下,再次從安徽宣城引入6條揚子鱷,與2007年首次引入的揚子鱷種群屬於不同譜系。由於這六條揚子鱷均被佩戴了無線電發射器,科研人員可在其野放後時刻關注其動向。

今年7月15日至7月18日期間,研究人員在東灘溼地公園開展揚子鱷(Alligatorsinensis)調查時,發現3個揚子鱷的巢,其中1個位於新野放區域內,另2個位於新野放區外圍。3個巢共計有揚子鱷卵84枚,其中新野放區內的揚子鱷卵平均重量55.9±2.4g,其中非受精蛋1枚,佔比3.7%。

9月25日,研究員對揚子鱷巢穴進行跟蹤調查,發現在新野放區外圍的2巢由於颱風導致漲水而被淹,未能孵化。而在新野放區的巢穴旁發現破碎蛋殼若干,附近水域發現揚子鱷幼體3條。後因連續陰雨天氣,揚子鱷幼體較難發現,具體繁殖數量需進一步調查確認。

上述文章指出,這批揚子鱷在引入後的次年繁殖成功,說明其已經逐漸適應了此地的環境。

WCS認為,此次揚子鱷幼崽的順利孵化說明揚子鱷重新引入的保護計劃取得了巨大成功。WCS亞洲項目主任康藹黎表示,該保護行動的成功說明,即使是最最瀕危的野生生物,只要給它們提供合適的機會,仍可以重新恢復其種群。「這展現了人類和頂級捕食者在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和諧共處。」

據《新聞晨報》報導,2007年揚子鱷放歸野化之後,科研人員曾於次年在崇明東灘溼地公園曾發現16條小鱷魚出生。2010年,公園再次發現小鱷魚出生,但數量不明。2011年8月的某天晚上,科研人員在公園內發現5條揚子鱷,2條成年,3條未成年。此後,幾乎每年都能發現揚子鱷的蹤影。

相關焦點

  • 崇明東灘保護區「濱海灘涂溼地遷徙水鳥生境特徵及棲息地營建技術...
    近年來,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依託國家重點研發專項「濱海灘涂溼地生態恢復與功能提升技術」項目,開展了項目子課題「濱海灘涂溼地遷徙水鳥生境特徵及棲息地營建技術」示範區的建設工作。該示範區在東灘保護區2014 年度中央溼地保護補助項目——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側堤以南互花米草分布區生態治理項目區的基礎上,營造了7000畝的自然漫灌優化區。示範區建設過程中,採用了低潮灘,低人工幹預度的互花米草滅除技術、自然漫灌式水位調控技術、海三稜藨草就地保護技術,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生態修復的技術手段。
  • 一級瀕危!11隻揚子鱷成功孵化
    第1眼消息,揚子鱷是我國特有物種,屬於我國瀕危一級保護動物。今年6月底,重慶市鱷魚中心收集了兩窩30枚揚子鱷卵,經過近2個月的照料,11隻揚子鱷寶寶被成功孵化出來。在重慶市鱷魚中心育幼院裡,飼養員正對11隻揚子鱷進行觀察,剛剛出生的2、3天的揚子鱷寶寶,只能在特定的環境裡活動,每一隻都嬌小好動。
  • 崇明東灘迎來「鴴鷸大軍」
    在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到的鶴鷸。張斌攝  清晨的崇明東灘溼地上,金偉國穿著套鞋、戴著皮袖套,用竹哨仰天吹出悠揚的哨聲。不一會兒,一群大濱鷸就被吸引過來,金偉國找準時機,拉動早已鋪好的鳥網繩將它們捕獲,準備帶回去給保護區工作人員作環志後放飛。「眼下是鴴鷸類候鳥的過境高峰,我每天都會捕獲幾十至上百隻不同品種的鳥兒。」
  • 汙水處理、垃圾分類、溼地修復,建世界級生態島崇明超拼的
    這是上海電氣環保集團為崇明量身定製的一款一體化生活汙水處理站,經由這個「貨櫃」後,出水水質可穩定達到「一級A」標準。除此之外,在生活垃圾分類及東灘溼地生態修復項目上,崇明也不斷探索,取得了較大的成效。小小「貨櫃」竟是汙水處理站3月26日下午,記者來到崇明區的陳家鎮,看到在陳家鎮花漂村的公共綠地上小型「貨櫃」,走近之後並沒有什麼異味,只聽到輕微的設備運作聲。
  • 在崇明與鳥兒的近距離邂逅……
    2019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案例展 候鳥與您相約東灘 ——東灘溼地公園實踐案例展 地點:東灘溼地公園
  • 候鳥北遷繁殖季,崇明東灘迎來「鴴鷸大軍」(多圖)
    清晨的崇明東灘溼地上,金偉國穿著套鞋、戴著皮袖套,用竹哨仰天吹出悠揚的哨聲。不一會兒,一群大濱鷸就被吸引過來,金偉國找準時機,拉動早已鋪好的鳥網繩將它們捕獲,準備帶回去給保護區工作人員作環志然後放飛。「眼下是鴴鷸類候鳥的過境高峰,我每天都會捕獲幾十至上百隻不同品種的鳥兒。風信好的時候,一天有成千上萬隻鳥在這兒落腳!」
  • 遊崇明島東灘溼地:中國第三大島,遊客少玩的舒服
    離開上海市區去崇明島 ,從浦東穿過上海長江隧道到長興島,再走上海長江大橋到崇明島 。崇明島是中國第三大島,汽車行駛在崇明島的公路上,路面寬坦平整,兩旁空氣新鮮,路上人少車少,感覺特別舒服,總共行駛76公裡到東灘溼地。
  • 上海冬季固碳植物引種取得新進展
    中國園林網2月7日消息:崇明東灘溼地公園冬季固碳植物引種任務近日完成。作為上海市科委關於崇明專項「東灘溼地公園低碳建設與運行關鍵技術集成」課題中的一項子課題,其題目為「冬季固碳水生植物群落建設」,由上海東灘國際溼地有限公司牽頭,與上海植物園合作共同完成。
  • Ta們在崇明東灘獲得「籤證」飛向遠方
    最近,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在忙一件事兒:手裡輕拿著鳥,又是測量,又是檢查羽毛,又是採血,還要給它們頒發「籤證」:套上合金材料製成的鳥環,並佩戴上黑下白的旗標。
  • 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為上海首批10個自然教育學校之一!
    日前,上海自然教育總校正式成立,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成為上海首批10個自然教育學校(基地)之一。自然教育學校,旨在集結本土自然教育力量,共同幫助減少患有「自然缺失症」的青少年,推動全社會形成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
  • 崇明島溼地又現原生動物新物種
    圖說:顧氏拉姆蟲模式標本產地——崇明島北灘溼地 受訪者供圖(下同)芸芸眾生的上海本土生物本來就千奇百怪。最近,科學家們又在這個大家族裡發現了一個以前沒見到過新物種——纖毛蟲原生動物。發現地點在崇明島溼地,發現者是華東師大生命科學學院副研究員範鑫鵬課題組。他們將該物種被命名為顧氏拉姆蟲(Lamtostyla gui),以彰顯我國著名原生動物學家、華東師大終身教授顧福康先生為中國原生動物學發展作出的傑出貢獻。崇明島東部溼地位於鹹水與淡水交界處,是生態過渡帶,豐富的多樣性生物在其間孕育。一直以來,該區域吸引著眾多領域研究者的目光。
  • 崇明東灘觀鳥季,快來一起線上雲觀鳥
    崇明,萬裡長江入海口一座生態天堂裡,飛鳥翔集,萬物生長更是候鳥南來北往的國際加油站每年11月伊始至次年3月都會有一群南方的客人成群結隊而來盤桓於崇明東灘數月後再開啟它們的往北之旅正是因為這群候鳥的到訪讓崇明東灘即使在清寂的冬季也顯得格外生機勃勃、野趣盎然
  • PM2.5三年平均值僅35 崇明為何三年全市空氣最佳?
    上海空氣品質最好的區縣在哪?   東方網12月19日消息:據《東方早報》報導,昨天,在崇明東灘溼地觀鳥節現場進行的「環境保護與人類健康」主題研討會上,上海市環保局副局長方芳表示,三年來崇明PM2.5平均值僅35,可以說是全市空氣品質最好的地方之一,而崇明又數東灘空氣品質最好。
  • 「探索」崇明冬季觀鳥攻略來了,帶你探秘飛羽世界
    冬日裡,不妨赴崇明東灘,體驗一場觀鳥之旅吧↓東灘溼地公園東灘溼地公園位於崇明島的最東端,毗鄰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鳥類東亞-澳大利亞遷徙線路上的重要驛站,園區總規劃面積6.49平方公裡,現對外開放面積為1.81平方公裡,水域面積佔總面積的60%,園區內種植了260多種植物,園內已發現鳥類有159種,其中國家二級保護鳥類14種,公園自然的生態系統為候鳥棲息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環境
  • 體驗上海「後花園」:溫柔又寧靜,城市人「回歸大自然」的好去處
    說到上海,人們想到的就是一座「魔都」,快節奏的生活,繁忙的工作,每天都是說不盡的壓力。然而上海這座「魔都」,其實也有它溫柔的地方,這裡與上海形成鮮明的對比,溫柔又寧靜,它就是上海的「後花園」、「室外氧吧」——崇明島。
  • 中國第三大島崇明島,幾十年不斷「長大」,導致「一島歸兩省管」
    一直到1958年之前,崇明島整個區域都是屬於江蘇省管轄的,而在1958年,為了適應城市的發展,以及解決上海的副食品資源短缺的問題,國家就將一部分江蘇所屬上海地區的郊縣劃歸上海市,崇明島就在其內。日出觀鳥,看東灘溼地美景,吃地道土家菜島上居住人口少,環境幾乎原生態,來此旅遊讓人感到無比愜意。崇明島沒有那些高樓大廈,這裡更多的是鄉村和田野,還有清新的空氣和沁人心脾的植物清香,很適合閒暇時來此度個假、緩解各種壓力。
  • 雲南保山連續兩年監測到全球極度瀕危物種青頭潛鴨
    青頭潛鴨(資料圖) 新華社昆明1月11日電 記者從雲南省保山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管理中心獲悉,該中心工作人員於1月9日監測到1隻全球極度瀕危物種青頭潛鴨
  • 上海:兩大溼地公園生態功能顯現
    上世紀60年代曾將上海第五鋼鐵廠生產的鋼渣下料運往該地回填,較細小的鋼渣產生大量粉塵,嚴重影響空氣品質與水質,引起了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規劃建設溼地公園改善環境。2005年10月起建設兩年,一期工程開放,打造了「活力代謝之腎」。2008年11月,二期工程開工,三年後建成開放。一座陸域佔地面積和原生溼地面積各達60萬平方米的濱江溼地公園屹立在長江之濱。
  • 廣東首次繁育瀕危物種豹紋鯊,成功
    珠海長隆海洋王國豹紋鯊成功孵化兩尾豹紋鯊「寶寶」,這也是廣東首次成功繁殖該瀕危物種。廣東「自產」豹紋鯊,滿月據保育員介紹,此次共成功孵化出2尾幼豹紋鯊,孵化日期分別為2020年4月30日和2020年5月25日;今剛好滿月。
  • 雲南保山青華海連續兩年監測到全球極度瀕危物種青頭潛鴨
    新華社昆明1月11日電(記者張雯)記者從雲南省保山青華海國家溼地公園管理中心獲悉,該中心工作人員於1月9日監測到1隻全球極度瀕危物種青頭潛鴨。由於棲息地喪失、人為幹擾等因素,青頭潛鴨種群數量急劇下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極危」物種。2020年2月22日,該中心工作人員在青華海東湖監測到1隻青頭潛鴨,3月1日監測到3隻,2020年共監測到4隻青頭潛鴨。今年的監測結果顯示,青頭潛鴨抵達青華海的時間較去年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