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身披彩繪外衣、佔地約10平方米的小型「貨櫃」,靜靜佇立在陳家鎮花漂村花叢中。
這是上海電氣環保集團為崇明量身定製的一款一體化生活汙水處理站,經由這個「貨櫃」後,出水水質可穩定達到「一級A」標準。
3月26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每月一訪」活動上獲悉,在生活汙水處理方面,崇明區創新工作模式,於2018年底建設完成19.2萬戶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提前兩年實現農村生活汙水處理全覆蓋。
除此之外,在生活垃圾分類及東灘溼地生態修復項目上,崇明也不斷探索,取得了較大的成效。
小小「貨櫃」竟是汙水處理站
3月26日下午,記者來到崇明區的陳家鎮,看到在陳家鎮花漂村的公共綠地上小型「貨櫃」,走近之後並沒有什麼異味,只聽到輕微的設備運作聲。
農村生活汙水處理一體化集成設備。本文圖片均由澎湃新聞記者 鄧玲瑋 攝
崇明區陳家鎮花漂村附近的100多戶農家,每天排放約30噸的生活汙水。這些汙水經由「貨櫃」的生物處理、吸附除磷等「動作」後,出水水質能穩定達到「一級A」標準。
從取樣井打出來經過生活汙水處理站處理過的水。
陳家鎮的村民黃勝東告訴記者,之前沒有汙水處理站時,挨家挨戶就把水排在家門口的河道。現在集中處理汙水後,河道沒有臭味,天熱起來,蚊蟲明顯少了,環境也比之前好很多。
「生活汙水處理站無噪音,無汙染,生活汙水站成本平攤下來每戶1.8萬元,每年維護費在每戶280元。」陳家鎮花漂村黨支部書記張鍇敏表示,經過生活汙水處理站處理過的水,要比旁邊河道裡的水清澈。
崇明區農村水利管理所副所長吳育君介紹,汙水處理主要是利用貨櫃處理,人工溼地起到輔助作用。「不是所有的站點都有溼地,有溼地能更好分離汙水中的氮和磷,能夠提高水質。」
陳家鎮人工溼地部分。
溼垃圾變廢為寶成為有機肥
與此同時,生活垃圾分類也作為世界級生態島建設重要內容之一。
3月26日下午,在崇明區安通東路630弄98號的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站點,澎湃新聞記者看到小區居民正在將垃圾有序分類。
陳家鎮的居民正在對垃圾進行分類。
「這裡的居民都要對乾濕垃圾進行分類,溼垃圾不過夜、不出小區,做到小區溼垃圾的一日兩清。居民將垃圾定點分類投放後,垃圾收集員將溼垃圾運到位於小區內的溼垃圾處理站,進行有機處理。」陳家鎮市政市容環境事務所副所長陳曉峰說。
踏進處理站大門,屋內乾淨整潔,澎湃新聞看到了安置在一角的大型溼垃圾末端處置設備。
據陳曉峰介紹,這是由一家生物科技企業提供的溼垃圾末端處置設備,日處理能力為0.5噸,通過投放垃圾、強力粉碎、壓榨脫水、高溫烘乾、生物發酵等工藝流程,剩餘的尾料經生態處理後,最終變為有機肥用於還林。
目前,裕安社區公建配套16期共有1148套房,入住約有500戶,平均每天約產生200公斤溼垃圾,全部在小區內就地消化,實現溼垃圾日產日清,循環利用。溼垃圾通過生態處理變成有機肥,為陳家鎮林帶內的樹木提供了足夠的養分。
讓「上海之腎」更加健康穩定
崇明東灘,是全球鳥類八大遷徙路線之一的中途點,每年在此棲息或過境的候鳥超過100萬隻次。過去,因溼地生態系統遭受破壞,崇明鳥類的種類和數量明顯下降。
如今,經過長達五年的建設和持續修復,東灘生態修復項目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不僅解決了外來物種入侵威脅問題,也為島內及上海其他區域的防範外來物種入侵和治理提供了經驗。治理後的區域逐漸成為鳥類的聚集地,並且種群數量持續穩定增長,為上海城市發展以及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提供了近4萬畝的優質自然生態空間。
東灘溼地同時也大大提升了生態系統綜合服務功能,特別是在生物棲息地、水源涵養、淨化水質、保持漁業資源增殖、後備土地資源等功能方面有了更好的提升和完善,使「上海之腎」更加健康穩定。
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