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的系統體檢報告「出爐」 多專業學者共同完成

2021-01-21 上海新聞網

  中新網上海新聞11月20日電 (記者 陳靜)「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穩定,農村生活汙水處理實現了全覆蓋,土壤環境質量優於上海全市平均水平,全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為313天,崇明綠色食品認證率達80%以上……」記者20日獲悉,一份全面系統的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的系統體檢報告正式「出爐」。 

  華東師範大學崇明生態研究院發布了《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綠皮書2020》(簡稱:綠皮書),綠皮書由華東師範大學牽頭,聯合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的地理、生態、資源與環境專業的專家學者,16個研究團隊歷時4年,通過對崇明生態島建設的系統研究匯結而成。 

  綠皮書指出,生態保護成效顯著,水體、土壤、空氣環境質量持續優化,垃圾分類率先在全國實施;生態產業發展已見成效,循環經濟日趨成熟;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圖書館、美術館、博物館等文化休閒場館功能不斷提升。華東師範大學崇明生態研究院方面20日透露,以後計劃每兩年出一本綠皮書,對崇明生態建設進行持續跟蹤研究。 

  不就崇明論崇明、不就生態論生態,華東師範大學副校長孫真榮對記者介紹,綠皮書把崇明放到更大的國家戰略背景下,研判崇明生態島建設如何為國家同類型地區發展提供引領、示範、帶動和支撐作用;並提出科學統籌生態保護與民眾生活、經濟生產的思路。 

 

 

  主編孫斌棟教授介紹,綠皮書共含19章,涵蓋了崇明生態島的生態、生產、生活三個維度,涉及水環境、土壤環境、大氣環境、生物多樣性保護、東灘鳥類自然保護區、健康島等生活空間優化,產業、就業、鄉村振興等。 

  孫真榮表示,綠皮書是新時期華東師範大學與崇明島在科技創新、生態建設、產學研轉化、教育提升、人才交流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的碩果,是華東師範大學『生態+』幸福之花發展戰略在崇明的綻放。 

  處理好生態與生產、生活的關係,處理好當下發展與未來發展的關係,處理好生態保護區與開發建設區的空間關係是這份「體檢報告」給崇明未來發展提出的「建議」。孫斌棟教授指出,生態是崇明發展建設的綠色根基。崇明生態島建設需統籌謀劃全島的空間功能格局,規範生態保育和經濟發展、生活居住的空間秩序,生產、生活、生態共同進步。綠皮書指出,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既不可為了短期經濟發展利益,保不住這一塊綠水青山,更不可為了遠景的發展規劃,止步當前。 

  綠皮書還開出了「藥方」,後疫情時代,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的建設依託生態環境優勢,集聚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機構和創新人才,打造以現代生物技術、生態技術、農業技術、清潔技術和循環技術研發為核心的研發教育高地;同時,利用豐富多樣的自然生態資源和良好自然環境優勢,發展現代生態農業、休閒觀光旅遊業和健康養老產業,建設高品質的休閒健康基地。 

  綠皮書強調,崇明要守住生態底線,制定產業發展負面清單,要採取最嚴苛的環保評價標準,制定最嚴苛的「一票否決」式負面清單,建立最全面的環境保護預警機制,劃清環境生態紅線、資源消耗上限和環境質量底線。 

  交通建設先行是突破制約崇明發展的最大瓶頸。綠皮書指出,不利的交通區位一直是制約崇明發展的最大瓶頸,要積極通過快速軌道交通建設和交通可達性的提高來彌補這一缺陷。綠皮書還要求崇明優化營商環境,吸引研發機構和科創企業入駐,培育建設創新島和創業島,成為長三角創新創業的熱土。(完)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陳靜  

相關焦點

  • 汙水處理、垃圾分類、溼地修復,建世界級生態島崇明超拼的
    3月26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每月一訪」活動上獲悉,在生活汙水處理方面,崇明區創新工作模式,於2018年底建設完成19.2萬戶農村生活汙水處理設施,提前兩年實現農村生活汙水處理全覆蓋。除此之外,在生活垃圾分類及東灘溼地生態修復項目上,崇明也不斷探索,取得了較大的成效。
  • 構建崇明「智慧大腦」 建設一流城鄉智能管理平臺
    城鄉管理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難題雖然看似棘手,但通過城鄉智能管理平臺的"智慧大腦",將會極大提升崇明城鄉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  4月2日上午,區委副書記、區長李政在區科委調研城鄉智能管理平臺建設工作,現場觀摩了城鄉智能管理平臺運行基本流程。
  • 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為上海首批10個自然教育學校之一!
    日前,上海自然教育總校正式成立,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成為上海首批10個自然教育學校(基地)之一。自然教育學校,旨在集結本土自然教育力量,共同幫助減少患有「自然缺失症」的青少年,推動全社會形成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
  • 復旦大學獲批上海長江河口溼地生態系統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為推動高校積極爭取建設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加強高校野外科學觀測研究能力建設和科學數據積累,提升相關領域人才培養的實踐和實訓水平,教育部近日組織認定一批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全國37所高校共52個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獲得認定,依託復旦大學建設的上海長江河口溼地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長江河口溼地野外臺站)獲得教育部認定。
  • 「南海明珠」生態島概念規劃國際設計競賽結果出爐
    南海網記者 劉洋 攝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海口8月30日消息(南海網記者 陳麗娜 王旭)8月30日下午,海南省重點項目——「南海明珠」生態島的概念規劃國際設計競賽結果出爐。來自美國的迪勒·斯科菲迪奧與倫弗羅工作室獲得一等獎,英國的諾曼·福斯特事務所獲得二等獎,美國的摩弗西斯建築事務所獲三等獎。
  • 大麻鳽、貓頭鷹……崇明警方連續救助兩隻珍稀野生鳥類
    今年7月初,  崇明警方與市民齊力救助一隻白鷺  並放歸大自然。  近日,崇明警方和市民又相繼救助了  兩隻珍稀野生鳥類。    在林業部門專業人士認真辨識後,確認這是一隻大麻鳽(jian)幼鳥,並認為極有可能是受到暴雨大風天氣影響,從鳥巢裡被吹落出來後受的傷,目前,該鳥被林業部門收養。
  • 水源和溼地、花卉和蔬菜……龔正調研崇明,生態是關鍵詞
    水源和溼地、花卉和蔬菜……龔正調研崇明,生態是關鍵詞 上海市委副書記、代市長龔正今天(5月8日)在崇明調研時指出,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加快建設崇明世界級生態島,著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 PM2.5三年平均值僅35 崇明為何三年全市空氣最佳?
    東方網12月19日消息:據《東方早報》報導,昨天,在崇明東灘溼地觀鳥節現場進行的「環境保護與人類健康」主題研討會上,上海市環保局副局長方芳表示,三年來崇明PM2.5平均值僅35,可以說是全市空氣品質最好的地方之一,而崇明又數東灘空氣品質最好。
  • 崇明島溼地又現原生動物新物種
    崇明島東部溼地位於鹹水與淡水交界處,是生態過渡帶,豐富的多樣性生物在其間孕育。一直以來,該區域吸引著眾多領域研究者的目光。但是,有關原生動物分類學與多樣性的研究卻十分匱乏。近年來,華東師大原生動物學課題組在崇明溼地開展了系統性的調查研究,逐步揭示了這片溼地裡豐富的纖毛蟲原生動物資源和獨特的區系特徵。
  • 博州全民體檢疾病譜分析報告出爐
    天山網訊(記者陳亭報導)全民體檢已經結束,哪些主要疾病危害博州居民健康?近日,這一結果報告出爐。經統計,博州居民患病率排名前十位依次為:高血壓(8.46%)、脂肪肝(5.31%)、膽囊炎(4.53%)、高脂血症(3.8%)、肥胖(3.57%)、糖尿病(2.56%)、膽囊結石(2.39%)、膽囊息肉(1.1%)、腎囊腫(1.01%)、結膜炎(0.7%)。
  • 本科上線率97.33%,崇明這所高中的秘訣是什麼?
    崇明孩子勤奮又刻苦, 在他們求學成才的路上, 家庭學校社會共同探索 為他們的成才尋找到更多可能性, 給孩子們更多成長的方向, 同時,世界級生態島建設徵程中,
  • 發揮調解職能作用 助力崇明鄉村振興
    11月11日下午,崇明區召開第一屆世界級生態島司法服務保障鄉村振興研討會。區司法局、區法院、區農業農村委三家單位領導籤署《關於推進崇明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合作備忘錄》,這是區司法局發揮調解工作等職能作用,主動服務崇明鄉村振興的又一重大舉措。
  • 前後覆蓋6年,鎮江市溫室氣體「體檢」報告新鮮出爐
    日前,《2005、2010、2015-2018年鎮江市溫室氣體清單總報告及降碳分析報告》新鮮出爐。 這份溫室氣體的「體檢」結果顯示,2005、2010、2015-2018年鎮江溫室氣體淨排放總量從約366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上升到5899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其中能源活動是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源,也是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源。
  • 崇明生態島「二麥」面積減少八成 帶來豐產增收好環境
    原標題:崇明生態島「二麥」面積減少八成,代之以紫雲英蠶豆等綠肥「減麥增綠」帶來豐產增收好環境  東方網2月18日消息:「種麥子收益低、成本高,秸稈處理也麻煩;今年全部改種了綠肥,這些問題沒有了,還解決了茬口矛盾,利於水稻適時播種,土壤肥力也提高了。」
  • 體檢報告上的數據指標、專業術語,你真的看懂了嗎?
    過半受訪者表示,看不懂體檢報告上的各種專業術語和箭頭指標。不過,深晚記者採訪我市多家綜合醫院體檢中心發現,大多數醫院重視檢後健康管理,除了儘量用通俗的語言給出解釋和建議,不少醫院還專門設立了「報告解讀室」或「保健專診」,為體檢中有疑問的市民提供專業解讀。
  • 荷蘭用海洋垃圾建造生態島
    人工生態島的休閒沙灘       越來越多的城市垃圾處理成為令人頭疼的問題如今,荷蘭科學家決定把這種方法移植到海洋中,利用海洋中各種各樣的漂浮垃圾(尤其是塑料垃圾)建造人工生態島。       人工生態島可自給自足       荷蘭科學家認為,把垃圾從海洋打撈到陸地上再進行處理,成本會很高,這讓許多國家沒有積極性。
  • 來看這份體檢報告~
    一年一度的北極「體檢報告」——《北極報告單》出爐啦!報告指出,一個很明顯的事實是,北極氣溫在上升,冰雪在融化,北極生態系統變化正在「上演」。該「體檢報告」的編輯之一裡克·託曼表示。不禁想問,北極這個以冰天雪地為關鍵詞的地方,如果沒有冰,還是我們熟知的北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