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島溼地又現原生動物新物種

2020-12-03 新民晚報

圖說:顧氏拉姆蟲模式標本產地——崇明島北灘溼地 受訪者供圖(下同)

芸芸眾生的上海本土生物本來就千奇百怪。最近,科學家們又在這個大家族裡發現了一個以前沒見到過新物種——纖毛蟲原生動物。發現地點在崇明島溼地,發現者是華東師大生命科學學院副研究員範鑫鵬課題組。他們將該物種被命名為顧氏拉姆蟲(Lamtostyla gui),以彰顯我國著名原生動物學家、華東師大終身教授顧福康先生為中國原生動物學發展作出的傑出貢獻。

崇明島東部溼地位於鹹水與淡水交界處,是生態過渡帶,豐富的多樣性生物在其間孕育。一直以來,該區域吸引著眾多領域研究者的目光。但是,有關原生動物分類學與多樣性的研究卻十分匱乏。近年來,華東師大原生動物學課題組在崇明溼地開展了系統性的調查研究,逐步揭示了這片溼地裡豐富的纖毛蟲原生動物資源和獨特的區系特徵。2017年,課題組曾報導了一個以「崇明」命名的新屬——崇明隱縫蟲(Arcanisutura chongmingensis)。

圖說:基於不同手段顯示的顧氏拉姆蟲非分裂期形態

「原生動物是微小的單細胞真核生物,而纖毛蟲則是其中分化最為複雜的一個門類。顧氏拉姆蟲隸屬纖毛蟲中的高等類群—腹毛亞綱,該類生物具有明顯的背面、腹面結構分化,分類學者通常可利用活體一般形態、纖毛圖式等顯微水平特徵辨別不同種屬。」範鑫鵬介紹,針對顧氏拉姆蟲,此次研究基於種群大量個體的觀察統計,刻畫了其顯微水平分類特徵,該種的建立將拉姆蟲屬物種增至15個。此外,通過掃描電鏡和透射電鏡技術,顯示了其生動的蟲體表面形態和細緻的細胞器形態。更可喜的是,該新物種細胞器超微結構的發現,是對腹毛亞綱、小雙蟲科物種的首次認知,這為未來從細胞學水平歸納該科的共有衍徵提供了第一份證據。

此項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原生動物的細胞發生與高等動物的個體發育一樣,是系統發育簡單而迅速的重演。研究細胞發生過程除了可以了解物種特定結構的形態是如何建成的,還對理解物種所處階元的系統發育也具有重要意義。」範鑫鵬說,從動物學角度來說,顧氏拉姆蟲的詳細記述,為解決纖毛蟲原生動物的分類學、系統學的存疑問題積累了一份新資料。此次再次發現的新物種,暗示了崇明島溼地這一多樣性熱點區域存在潛在的原生動物高度多樣性。這也從這類微小生命的視角,凸顯了在崇明生態島建設中保護溼地的重要性。

新民晚報報記者 王蔚

相關焦點

  • 上海崇明島溼地再現原生動物新物種
    央廣網上海3月10日消息(記者唐奇雲 通訊員戴琪)記者今天(10日)從華東師範大學獲悉,《Scientific Reports》雜誌於2月28日發表該校生命科學學院範鑫鵬副研究員課題組的研究論文,報導了有關發現於上海崇明島溼地的一纖毛蟲原生動物新物種。
  • 極度瀕危物種揚子鱷卵在上海崇明東灘溼地公園孵化成功
    10月28日,界面新聞從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簡稱WCS)獲悉,近期在上海崇明東灘溼地公園中築巢的極度瀕危物種揚子鱷卵已經孵化成功,來自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生於峰在9月27日拍攝到這些新出生的揚子鱷幼崽。
  • 中國第三大島崇明島,幾十年不斷「長大」,導致「一島歸兩省管」
    日出觀鳥,看東灘溼地美景,吃地道土家菜島上居住人口少,環境幾乎原生態,來此旅遊讓人感到無比愜意。崇明島沒有那些高樓大廈,這裡更多的是鄉村和田野,還有清新的空氣和沁人心脾的植物清香,很適合閒暇時來此度個假、緩解各種壓力。
  • 問答 |中國面積最大的四個島嶼:臺灣島、海南島、崇明島和舟山島
    在我國的島嶼中有人居住的島嶼總共有420個,我國大部分島嶼都位於我國大陸附近,從面積來看臺灣島、海南島、崇明島和舟山島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四個島嶼。臺灣島曾經和大陸相連,後來由於地殼運動導致臺灣海峽部分下沉,臺灣島與大陸分離,屬於大陸島。臺灣島總體呈東北西南走向,島上東部分布著和島嶼走向一致的臺灣山脈,其中最高峰玉山海拔3997米,為我國東部最高峰,臺灣島受東亞季風影響,夏季島嶼東側處東南季風的迎風坡,降水豐富;冬季時島嶼西側處西北季風的迎風坡,降水較多。
  • 遊崇明島東灘溼地:中國第三大島,遊客少玩的舒服
    離開上海市區去崇明島 ,從浦東穿過上海長江隧道到長興島,再走上海長江大橋到崇明島 。崇明島是中國第三大島,汽車行駛在崇明島的公路上,路面寬坦平整,兩旁空氣新鮮,路上人少車少,感覺特別舒服,總共行駛76公裡到東灘溼地。
  • 在崇明與鳥兒的近距離邂逅……
    展期:2019年11月—12月 東灘溼地公園位於崇明島的最東端,毗鄰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鳥類東亞-澳大利亞遷徙線路上的重要驛站,園區總規劃面積6.49平方公裡,現對外開放面積為1.81平方公裡,水域面積佔總面積的60%,園區內種植了260多種植物,園內已發現鳥類有159種,其中國家二級保護鳥類14種,公園自然的生態系統為候鳥棲息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環境
  • 馬達加斯加發現罕見食肉動物新物種
    據國外媒體報導,英國杜瑞爾野生動物保護信託基金會生物學家近日發表研究論文稱,他們在馬達加斯加島上發現了一個食肉動物新物種,這是24年來發現的第一個食肉動物新物種。這種動物被命名為「杜瑞爾獴」,是貓鼬類家族成員之一,身體與貓的大小相當,呈棕色,身上有斑點。研究人員認為,「杜瑞爾獴」可能是世界上最瀕危的食肉動物之一。 據國際自然保護組織成員介紹,這種新發現的食肉動物是一種哺乳動物,是貓鼬類家族成員之一,目前只在馬達加斯加島上發現過這種動物。經英國杜瑞爾野生動物保護信託基金會的研究人員鑑定,這種動物屬於一種新的食肉動物。
  • 汙水處理、垃圾分類、溼地修復,建世界級生態島崇明超拼的
    除此之外,在生活垃圾分類及東灘溼地生態修復項目上,崇明也不斷探索,取得了較大的成效。小小「貨櫃」竟是汙水處理站3月26日下午,記者來到崇明區的陳家鎮,看到在陳家鎮花漂村的公共綠地上小型「貨櫃」,走近之後並沒有什麼異味,只聽到輕微的設備運作聲。
  • 水源和溼地、花卉和蔬菜……龔正調研崇明,生態是關鍵詞
    水源和溼地、花卉和蔬菜……龔正調研崇明,生態是關鍵詞 上海市委副書記、代市長龔正今天(5月8日)在崇明調研時指出,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加快建設崇明世界級生態島,著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 「探索」崇明冬季觀鳥攻略來了,帶你探秘飛羽世界
    崇明,萬裡長江入海口,萬物生長,更是候鳥南來北往的「國際加油站」。每年11月伊始至次年3月,都會有一群南方的客人成群結隊而來,盤桓於崇明東灘數月後,再開啟它們的往北之旅。正是因為這群候鳥的到訪,讓崇明東灘即使在清寂的冬季,也顯得格外生機勃勃、野趣盎然。
  • 崇明島:都市裡的「田園」
    每年,全球有數十億隻候鳥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進行跨越洲際的遷徙,在西伯利亞—澳大利亞鳥類遷徙航線上,崇明島大約處於中點,正適合候鳥停靠休息。加上東海潮汐帶來的小魚小蝦等豐富食物,這裡成為大約310餘種、上百萬隻候鳥休養停歇、補充能量的中轉站,也順理成章地成為觀鳥愛好者的「聖地」。
  • 崇明島上的神秘「無底洞」
  • 上海:兩大溼地公園生態功能顯現
    上世紀60年代曾將上海第五鋼鐵廠生產的鋼渣下料運往該地回填,較細小的鋼渣產生大量粉塵,嚴重影響空氣品質與水質,引起了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規劃建設溼地公園改善環境。2005年10月起建設兩年,一期工程開放,打造了「活力代謝之腎」。2008年11月,二期工程開工,三年後建成開放。一座陸域佔地面積和原生溼地面積各達60萬平方米的濱江溼地公園屹立在長江之濱。
  • 關注江東新區生態修復系列報導︱海口邁雅河:魚塘退 渚島現 披綠被
    關注江東新區生態修復系列報導之︱邁雅河(一)魚塘退 渚島現 披綠被看邁雅河新模樣江東新區明年將建成首個濱海生態休閒區邁雅河區域生態修復項目正在推進,攝於4月28日。開篇語提到邁雅河,除了生活在江東新區的當地人,很多海口人都不知道這條河流在哪裡。
  • 上海崇明島:中國第三大島,長江入海口璀璨的明珠
    崇明島是中國第三大島,現在是上海的一個區:崇明區。它位於長江入海口,東西長約76公裡,南北寬度在13公裡~18公裡,面積為1083平方公裡,是世界著名的河口衝積島,被譽為長江入海口璀璨的明珠。崇明島從形成到現如今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從唐代開始逐步露出水面,五代時設鎮,宋代時設場,元代時建州,明清以來設縣,到了1958年12月劃歸給上海市。由於長江攜帶大量泥沙淤積在入海口,崇明島以每年140米的速度向東海延伸,這些泥沙成了沃土,是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所以這樣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特殊的飲食和旅遊文化。
  • 高一地理教案:《崇明島的未來是什麼樣子》教案二
    為了探討人類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本章在分析了內力和外力作用之後,又以崇明島為研究主題,引導學生探討在河流和人為雙重作用下,地表形態的發展演化。  為了讓學生有充足的知識儲備,本文在提出問題之後,分別從衝積島是怎樣形成的、崇明島的變遷和人類活動對崇明島的影響三方面,描述了崇明島的發展演化。最後,讓學生分析預測崇明島的未來。
  • 崇明東灘迎來「鴴鷸大軍」
    在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到的鶴鷸。張斌攝  清晨的崇明東灘溼地上,金偉國穿著套鞋、戴著皮袖套,用竹哨仰天吹出悠揚的哨聲。不一會兒,一群大濱鷸就被吸引過來,金偉國找準時機,拉動早已鋪好的鳥網繩將它們捕獲,準備帶回去給保護區工作人員作環志後放飛。「眼下是鴴鷸類候鳥的過境高峰,我每天都會捕獲幾十至上百隻不同品種的鳥兒。」
  • 廣西潿洲島首次發現外來入侵物種互花米草
    9月9日至11日,我中心在潿洲島鳥類自然保護區開展潿洲島溼地生物多樣性監測時,在潿洲島北面西角水庫入海口的潮間帶處發現外來入侵物種互花米草和外來引入物種無瓣海桑。
  • 崇明東灘保護區「濱海灘涂溼地遷徙水鳥生境特徵及棲息地營建技術...
    近年來,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依託國家重點研發專項「濱海灘涂溼地生態恢復與功能提升技術」項目,開展了項目子課題「濱海灘涂溼地遷徙水鳥生境特徵及棲息地營建技術」示範區的建設工作。該示範區在東灘保護區2014 年度中央溼地保護補助項目——上海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側堤以南互花米草分布區生態治理項目區的基礎上,營造了7000畝的自然漫灌優化區。示範區建設過程中,採用了低潮灘,低人工幹預度的互花米草滅除技術、自然漫灌式水位調控技術、海三稜藨草就地保護技術,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生態修復的技術手段。
  • 浙江瑞安6兄弟「淘海」崇明島 承包灘涂17年捕捉跳跳魚
    浙江瑞安6兄弟「淘海」崇明島 承包灘涂17年捕捉跳跳魚2014-08-01 07:55:00  水產養殖網  17年前,薛家兄弟發現崇明島這塊寶地  這些跳跳魚,是瑞安市上望街道薛家6名表兄弟在上海崇明島捕捉的,它們從上海崇明縣轉車到上海市區,再從上海轉車至瑞安,一路上要花6個多小時。如天氣好,幾乎每天都會在這個時間到達瑞安,再轉到溫州水產市場,端上溫州市民餐桌。  瑞安人怎麼會想到去上海捕撈野生跳跳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