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顧氏拉姆蟲模式標本產地——崇明島北灘溼地 受訪者供圖(下同)
芸芸眾生的上海本土生物本來就千奇百怪。最近,科學家們又在這個大家族裡發現了一個以前沒見到過新物種——纖毛蟲原生動物。發現地點在崇明島溼地,發現者是華東師大生命科學學院副研究員範鑫鵬課題組。他們將該物種被命名為顧氏拉姆蟲(Lamtostyla gui),以彰顯我國著名原生動物學家、華東師大終身教授顧福康先生為中國原生動物學發展作出的傑出貢獻。
崇明島東部溼地位於鹹水與淡水交界處,是生態過渡帶,豐富的多樣性生物在其間孕育。一直以來,該區域吸引著眾多領域研究者的目光。但是,有關原生動物分類學與多樣性的研究卻十分匱乏。近年來,華東師大原生動物學課題組在崇明溼地開展了系統性的調查研究,逐步揭示了這片溼地裡豐富的纖毛蟲原生動物資源和獨特的區系特徵。2017年,課題組曾報導了一個以「崇明」命名的新屬——崇明隱縫蟲(Arcanisutura chongmingensis)。
圖說:基於不同手段顯示的顧氏拉姆蟲非分裂期形態
「原生動物是微小的單細胞真核生物,而纖毛蟲則是其中分化最為複雜的一個門類。顧氏拉姆蟲隸屬纖毛蟲中的高等類群—腹毛亞綱,該類生物具有明顯的背面、腹面結構分化,分類學者通常可利用活體一般形態、纖毛圖式等顯微水平特徵辨別不同種屬。」範鑫鵬介紹,針對顧氏拉姆蟲,此次研究基於種群大量個體的觀察統計,刻畫了其顯微水平分類特徵,該種的建立將拉姆蟲屬物種增至15個。此外,通過掃描電鏡和透射電鏡技術,顯示了其生動的蟲體表面形態和細緻的細胞器形態。更可喜的是,該新物種細胞器超微結構的發現,是對腹毛亞綱、小雙蟲科物種的首次認知,這為未來從細胞學水平歸納該科的共有衍徵提供了第一份證據。
此項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原生動物的細胞發生與高等動物的個體發育一樣,是系統發育簡單而迅速的重演。研究細胞發生過程除了可以了解物種特定結構的形態是如何建成的,還對理解物種所處階元的系統發育也具有重要意義。」範鑫鵬說,從動物學角度來說,顧氏拉姆蟲的詳細記述,為解決纖毛蟲原生動物的分類學、系統學的存疑問題積累了一份新資料。此次再次發現的新物種,暗示了崇明島溼地這一多樣性熱點區域存在潛在的原生動物高度多樣性。這也從這類微小生命的視角,凸顯了在崇明生態島建設中保護溼地的重要性。
新民晚報報記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