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崇明生態島「二麥」面積減少八成,代之以紫雲英蠶豆等綠肥「減麥增綠」帶來豐產增收好環境
東方網2月18日消息:「種麥子收益低、成本高,秸稈處理也麻煩;今年全部改種了綠肥,這些問題沒有了,還解決了茬口矛盾,利於水稻適時播種,土壤肥力也提高了。」崇明區新村鄉新樂村的家庭農場主施葉飛告訴記者,近幾年來,他承包的600畝土地裡「二麥」種植面積越來越小,今年第一次沒有種植夏熟「二麥」,全部種上了紫雲英、蠶豆等綠肥。記者從崇明區農業委員會了解到,為改善土壤肥力、緩解茬口矛盾、降低面源汙染,去年秋播起,崇明實施了新一輪「減麥增綠」計劃,計劃用2年時間基本完成麥子調減任務。到今年秋播,崇明將以綠肥代替麥子種植。
崇明區農委主任袁剛告訴記者,近年來,崇明常年糧田面積維持在30萬畝左右,種植方式實行水稻和「二麥」、綠肥輪作。不過,種植「二麥」弊端不少。「和北方種麥主產區相比,長三角地區由於雨水較多、赤黴病多發,麥子品質易受影響,而且一旦因陰雨導致夏收不及時,將影響水稻適時播種。種植『二麥』的效益並不高,規模戶在風調雨順時每畝收益也僅為100元左右,碰到氣候不好,很容易虧本。此外,種植『二麥』用肥、用藥量大,對生態環境有一定影響。」
為提高農業供給質量、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促進崇明生態島建設,2012年秋播時,崇明在全市率先實施了「減麥增綠」政策,當年「二麥」面積迅速減少一半。新一輪「減麥增綠」計劃實施後,據2016年秋播供種統計,崇明「二麥」供種面積為2.4萬畝,比2015年秋播供種減少80.6%;綠肥供種面積27.2萬畝,比2015年秋播供種增加43.2%。
袁剛告訴記者,「減麥增綠」將帶來生態環境、作物收成等方面的收益。「以12萬畝計算,這些『二麥』全部改種綠肥的話,可減少化肥使用約8700噸、農藥使用約55噸、減少『二麥』秸稈4萬多噸;同時,也有利於土壤肥力提升、爭取茬口主動,奠定豐產增收的基礎。」
記者了解到,對於「減麥增綠」的種植戶,上海市、崇明區均提供一定補貼。對本市戶籍、列入崇明區綠肥種植計劃、連片種植30畝以上且後茬種植水稻(綠肥+水稻)的種植戶和種植機構,綠肥種子由崇明區相關部門統一供種,還可享受市、區兩級財政提供的種植補貼:鎮(鄉)域範圍內土地的種植戶和種植機構,綠肥每畝種植補貼330元;區屬種植單位、鎮(鄉)屬地化上報的種植戶和種植機構,每畝種植補貼280元。「種了麥子,不賺錢甚至虧本的年份比賺錢的時候多;種了綠肥不但省心省力、有利於水稻增收,還能領取綠肥補貼,我們很歡迎。」施葉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