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縣「增綠」促「增收」好生態帶來好生計

2020-12-05 黃河呂梁頻道

深度貧困與生態脆弱相互交織、互為因果,是臨縣長期面臨的雙重壓力。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臨縣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將生態建設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徑之一,統籌生態生計的同時協調了增綠增收,在一個戰場打響了脫貧攻堅與生態治理兩場脫貧大戰役。

眼下正是秋冬季植樹造林的時節,在山西臨縣玉坪鄉生態治理工程現場,5個造林合作社的100多名工人正在山頭忙碌,在很多行走不便的陡坡上,當地還動用無人機來幫忙運輸苗木。

臨縣漾林扶貧攻堅造林合作社負責人劉貴雲介紹到:我們有3000畝的造林任務,每天有100多工人植樹,我們種油松、火炬、遼東棟、連翹等品種,今年是第一年,三年後政府來驗收,我們要保證成活率達到85%以上。

「政府花錢買林子,群眾造林掙票子」成為當地的一句順口溜。為了改善生態環境狀況,臨縣組建起造林專業合作社291個,入社成員1.3萬人,其中貧困社員就達到了1.14萬人,人均勞務收入達到8000元以上。

「我們通過議標的方式,將造林任務全部安排給合作社,讓他們成為造林主體,把造林綠化的過程變成群眾脫貧增收的過程、變成村集體經濟破零和發展壯大的過程」,臨縣林業局局長高翠文介紹到。

目前,臨縣已經累計投入23億元用於林業生態項目建設,完成造林綠化103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016年的18%提高到目前的24%。大規模的植樹造林讓臨縣的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數據顯示,近3年臨縣的平均降雨量增加了208毫米,泥沙流失量每年減少1360萬噸。

當地老百姓告訴記者:現在臨縣的環境好多了,這幾年,全縣的綠化面積多了,空氣也就好,一出門就是公園,滿眼都是綠色,心情多舒暢啊。降水量增多了,山上的樹變多了,黃土地也變綠了。

好生態帶來的是好生計。家住白文鎮李家灣村的貧困戶李愛青樂呵呵的告訴記者,他每天都要去護林巡山,老李說,已經年過半百的他怎麼也想不到自己還能沾上綠色生態的光,靠造林護林擺脫了貧困,感謝黨的好政策。

貧困戶李愛青告訴記者,以前的話就是靠種地維持,誰能想到山是越刨越荒,人也是越來越窮。現在不一樣了,靠種樹我們掙了錢,還有穩定的工作,我再也不用為生計發愁了,這些「綠葉子」都是我們的「紅票子」!

2017年,李家灣流域生態修復綜合治理工程啟動。僅僅40多天的時間,這裡就完成了4000畝的造林工程。李愛青和村裡的大多數貧困人口一樣,靠種樹就收入了6000多元。隨後,他又成了村裡的護林員,再加上退耕還林補貼和合作社分紅,他的年收入一下增加了好幾千。

據介紹,僅退耕還林一項,臨縣近年來就實施了78.6萬畝,每畝獎補1500元,30多萬群眾受益。全縣共聘用護林員622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護林員5066人,人均年管護費達到6000元。在「增綠」的同時,臨縣開展了「紅棗振興攻堅戰」,重點在八堡、克虎等13個紅棗主產區鄉鎮實施紅棗經濟林提質增效38萬畝,累計助推貧困戶29177戶、貧困人口81131人實現了脫貧增收。

臨縣林業局局長高翠文表示:我們就是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繼續加大造林力度,讓全縣森林覆蓋率提升到38%以上,同時通過實施退耕還林獎補、造林務工、管護就業、經濟林提質增效等工程,讓老百姓從造林綠化的各個環節中受益,真正實現生態建設和脫貧致富的雙贏。(李志強)

臨縣發布

相關焦點

  • 崇明生態島「二麥」面積減少八成 帶來豐產增收好環境
    原標題:崇明生態島「二麥」面積減少八成,代之以紫雲英蠶豆等綠肥「減麥增綠」帶來豐產增收好環境  東方網2月18日消息:「種麥子收益低、成本高,秸稈處理也麻煩;今年全部改種了綠肥,這些問題沒有了,還解決了茬口矛盾,利於水稻適時播種,土壤肥力也提高了。」
  • 山川增綠 百姓增收(綠色家園)
    市扶貧辦主任陳林強介紹,增綠、脫貧增收重任一肩挑,生態和扶貧的結合,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最早嘗試生態扶貧的是呂梁市嵐縣。以往綠化都是由專業工程隊競標,當地探索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議標承接綠化工程,以此幫助合作社中的貧困戶通過勞務增收。2017年2月,其他村都還在觀望的時候,劉彩紅牽頭成立了道堡村造林專業合作社,吸收貧困戶33戶,佔合作社總戶數的88%。
  • 漫評:生態扶貧讓「美麗」與「富裕」並肩同行
    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我國通過推進生態補償扶貧、國土綠化扶貧、生態產業扶貧和定點扶貧縣脫貧摘帽,全面完成生態扶貧各項目標任務,助力2000多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增收。在我國,森林草原區、生態脆弱區、深度貧困地區高度耦合,這些地區不僅是生態建設的重點區域,也是生態扶貧的主戰場。可以說,生態扶貧一頭連著綠水青山,一頭連著金山銀山。
  • 三農:甜龍竹種植增綠又增收 甜龍竹的種植與管理
    下面就來具體了解一下:甜龍竹種植增綠又增收 甜龍竹的種植與管理。位於恐龍山鎮西北部的九渡村委會大九渡村、李珍莊村因為有蜿蜒而過的星宿江和望不到頭的竹林,因為有溼潤的氣候,素有「祿豐小江南」的美譽。2012年,恐龍山鎮人民政府引進了新品種甜龍竹在九渡試種植。
  • 安康有好水,好水出好魚 ——安康市生態漁業強勢發展觀察
    旬陽綠富地生態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響應政府號召,2018年在旬陽縣雙河鎮流轉土地2000餘畝,大力發展稻漁綜合種養,2019年成功創建為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該公司負責人袁慎穩介紹,稻漁綜合種養不用化肥和農藥,減少面源汙染,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畝雙收」,既提高稻米和水產品的質量安全,也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
  • 【交通扶貧】交通打頭陣 產業強支撐 就業促增收
    近年來,在交通運輸部的大力關心支持下,黑水縣堅持交通打頭陣、產業強支撐、就業促增收,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勝利。黑水縣平均海拔3544米,面積4356平方公裡,轄3個鎮14個鄉123個村5個居委會,共6.2萬人。
  • 安康有好水,好水出好魚——陝西安康市生態漁業強勢發展觀察
    公司負責人周偉介紹,大水面放養的魚好賣,幾萬斤魚到了成都水產批發市場被商家一搶而空,都誇讚嵐皋的魚好,肉質鮮美,好吃夠味,生態自然。同樣是在嵐皋縣,綠水生態農業有限責任公司則是一家冷流水養殖企業,憑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不斷加強生產質量管控,迅速成為業界龍頭企業。公司年產鱘魚近200萬斤,養殖鱘魚品質好,產品銷往了全國各地。
  • 臨縣led三色燈珠哪種好
    臨縣led三色燈珠哪種好深圳市銀錠科技成立於2011年,致力於led燈珠的封裝及銷售,產品廣泛應用於工業、建築、汽車等照明場合。拆裝,在看到led前,看led是否有瓦楞紙保護,有沒有固定的支架固定好led,這並不是說led有多脆弱需要悉心保護,而是可以看出廠家對產品的用心、負責任程度。看到led燈泡後,應該檢查燈罩外觀上有無裂縫、鬆動,各種接口間是否緊密,有無撬過的返修痕跡。燈頭跟散熱器之間不應有任何鬆動或歪頭現象。如果可以,擰開燈罩,可以看到led是如何跟外部電路焊接的,當然要選擇焊接飽滿,有光澤,沒有虛焊的產品。
  • 2019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出爐!地表越來越綠,生態持續向好!
    4月29日,中國氣象局發布《2019年全國生態氣象環境公報》,為我們揭示了去年植被生態質量狀況及重點生態工程區域氣象影響評估結果。那麼,今年的公報有哪些看點?我國變得越來越綠了嗎?因此,從氣象條件來看,2019年屬偏好年份,生態質量處於較好和很好等級的面積比例達67%。說完了好處,那去年天氣氣候條件有沒有對植被生長帶來不利影響呢?2019年,全國區域性、階段性乾旱和低溫等災害影響較重,造成氣象條件不如水熱匹配最好的2018年。
  • 生態綠了,口袋富了!神農架大九湖「釘子戶」 後悔搬晚了
    生態綠了,口袋富了!神農架大九湖「釘子戶」 後悔搬晚了  群山懷抱裡,草甸開闊,9個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湖泊鑲嵌其中,錯落有致,波光瀲灩。這裡就是被稱為「雲間溼地」的湖北神農架大九湖。  今年52歲的盧德焱是土生土長的大九湖人。
  • 遵義市海龍鎮:悉心傳技術惠農促增收
    遵義市海龍鎮:悉心傳技術惠農促增收 發布時間:2021-01-12 11:51:56      來源:遵義日報   近年來,紅花崗區海龍鎮堅持以農業產業革命「八要素」為目標,以壩區建設為依託
  • 綠了生態 好了環境 美了生活?永登龍泉寺鎮大澇池村「三變」改革掃描
    綠了生態 好了環境 美了生活——永登龍泉寺鎮大澇池村「三變」改革掃描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李曉霞秋冬之交的永登龍泉寺鎮大澇池村,田地裡還有人在忙著收穫白菜等農作物。這是特色種植帶來的變化。村子裡養起了肉驢變革,永不止步。市農業農村局在總結試點成功經驗的基礎上,「三變」改革全面推開。蘭州市農業、農村再次迎來了大好發展機遇,發展潛力再次釋放,發展動力更加強勁,大澇池村也不例外。
  • 陝西:身邊增綠讓「遠綠」變「近鄰」
    中國園林網2月10日消息:陝西省在繼續搞好高山遠山人工造林的基礎上,去年啟動實施了身邊增綠工程,讓綠色更多地變成人們的「近鄰」。去年全省身邊增綠工程造林近百萬畝,約佔造林總面積的20%。 這是記者從日前召開的陝西省林業工作會議上了解到的。
  • 退耕還溼+增植補綠+景觀打造+網格化管理治理水汙染
    近年來,豐都縣圍繞建設「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示範河湖這一目標,在保護水資源、治理水汙染、修復水生態的同時,不斷調優產業結構,實現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價值轉化。11月22日,龍河(豐都段)全國示範河湖建設順利通過水利部驗收,成為重慶市唯一成功創建全國示範河湖的河流。驗收組專家認為,龍河(豐都段)示範河湖創建經驗具有創新示範效應,為全國河湖管理及河長制湖長制工作提供了新樣板。
  • 臨縣青條山村組建蜂養殖專業合作社 15個深度貧困戶脫貧有保障
    本報訊(記者 任永亮 通訊員 劉生鋒)7月5日,地處臨縣大山深處的青涼寺鄉青條山村蜂養殖專業合作社正式掛牌運行
  • 生態向好,人與野生動物如何相處?
    專家指出,溯本求源,是由於生態環境不斷向好,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快速增加,生存需求越來越高,而目前一些自然保護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較低,管理上搞「一刀切」,有的生態修復工程流於形式,導致野生動物不斷與人「爭地」「搶糧」。專家預警,隨著未來全球氣候變暖和極端氣象事件頻發,一些保護區在生態系統修復中急功近利、無視生態規律的短視行為,將會加劇人與野生動物衝突,應提早積極主動應對。
  • 退耕還溼+增植補綠+景觀打造+網格化管理治理水汙染 龍河示範湖...
    近年來,豐都縣圍繞建設「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示範河湖這一目標,在保護水資源、治理水汙染、修復水生態的同時,不斷調優產業結構,實現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價值轉化。11月22日,龍河(豐都段)全國示範河湖建設順利通過水利部驗收,成為重慶市唯一成功創建全國示範河湖的河流。驗收組專家認為,龍河(豐都段)示範河湖創建經驗具有創新示範效應,為全國河湖管理及河長制湖長制工作提供了新樣板。
  • 把握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確保生態系統持續向好
    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綠色發展,全面加大生態保護力度,生態系統惡化趨勢得到基本遏制,實現了沙化土地面積由長期擴大到持續縮小、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由長期下降到逐年上升、水土流失面積強度「雙下降」、江河湖泊生態明顯向好的歷史性轉變。但我國生態系統仍較為脆弱,保護壓力依然較大,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刻不容緩。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
  • 袁德祥:加強河流生態治理和保護 確保水清岸綠
    9月7日下午,縣委副書記袁德祥在巡察白石河流白石場鎮河流段時要求,相關部門、鄉鎮要高度重視白石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河保護工作,建立健全該河流長效管理機制,確保白石河流域生態環境良好,水清岸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