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貧困與生態脆弱相互交織、互為因果,是臨縣長期面臨的雙重壓力。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臨縣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將生態建設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徑之一,統籌生態生計的同時協調了增綠增收,在一個戰場打響了脫貧攻堅與生態治理兩場脫貧大戰役。
眼下正是秋冬季植樹造林的時節,在山西臨縣玉坪鄉生態治理工程現場,5個造林合作社的100多名工人正在山頭忙碌,在很多行走不便的陡坡上,當地還動用無人機來幫忙運輸苗木。
臨縣漾林扶貧攻堅造林合作社負責人劉貴雲介紹到:我們有3000畝的造林任務,每天有100多工人植樹,我們種油松、火炬、遼東棟、連翹等品種,今年是第一年,三年後政府來驗收,我們要保證成活率達到85%以上。
「政府花錢買林子,群眾造林掙票子」成為當地的一句順口溜。為了改善生態環境狀況,臨縣組建起造林專業合作社291個,入社成員1.3萬人,其中貧困社員就達到了1.14萬人,人均勞務收入達到8000元以上。
「我們通過議標的方式,將造林任務全部安排給合作社,讓他們成為造林主體,把造林綠化的過程變成群眾脫貧增收的過程、變成村集體經濟破零和發展壯大的過程」,臨縣林業局局長高翠文介紹到。
目前,臨縣已經累計投入23億元用於林業生態項目建設,完成造林綠化103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016年的18%提高到目前的24%。大規模的植樹造林讓臨縣的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數據顯示,近3年臨縣的平均降雨量增加了208毫米,泥沙流失量每年減少1360萬噸。
當地老百姓告訴記者:現在臨縣的環境好多了,這幾年,全縣的綠化面積多了,空氣也就好,一出門就是公園,滿眼都是綠色,心情多舒暢啊。降水量增多了,山上的樹變多了,黃土地也變綠了。
好生態帶來的是好生計。家住白文鎮李家灣村的貧困戶李愛青樂呵呵的告訴記者,他每天都要去護林巡山,老李說,已經年過半百的他怎麼也想不到自己還能沾上綠色生態的光,靠造林護林擺脫了貧困,感謝黨的好政策。
貧困戶李愛青告訴記者,以前的話就是靠種地維持,誰能想到山是越刨越荒,人也是越來越窮。現在不一樣了,靠種樹我們掙了錢,還有穩定的工作,我再也不用為生計發愁了,這些「綠葉子」都是我們的「紅票子」!
2017年,李家灣流域生態修復綜合治理工程啟動。僅僅40多天的時間,這裡就完成了4000畝的造林工程。李愛青和村裡的大多數貧困人口一樣,靠種樹就收入了6000多元。隨後,他又成了村裡的護林員,再加上退耕還林補貼和合作社分紅,他的年收入一下增加了好幾千。
據介紹,僅退耕還林一項,臨縣近年來就實施了78.6萬畝,每畝獎補1500元,30多萬群眾受益。全縣共聘用護林員622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護林員5066人,人均年管護費達到6000元。在「增綠」的同時,臨縣開展了「紅棗振興攻堅戰」,重點在八堡、克虎等13個紅棗主產區鄉鎮實施紅棗經濟林提質增效38萬畝,累計助推貧困戶29177戶、貧困人口81131人實現了脫貧增收。
臨縣林業局局長高翠文表示:我們就是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繼續加大造林力度,讓全縣森林覆蓋率提升到38%以上,同時通過實施退耕還林獎補、造林務工、管護就業、經濟林提質增效等工程,讓老百姓從造林綠化的各個環節中受益,真正實現生態建設和脫貧致富的雙贏。(李志強)
臨縣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