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增綠 百姓增收(綠色家園)

2021-01-09 人民網

山西省石樓縣造林合作社帶動貧困戶增收

造林添收益日子有奔頭

本報記者喬棟

「紅棗一掉,栽樹時到。」望著被夜雨打落的紅棗,山西省呂梁市石樓縣義牒鎮道堡村村主任劉彩紅喃喃自語。

道堡村藏在溝壑縱橫的呂梁山裡。一大早,村民劉升川興衝衝地走進了劉彩紅家。「今年夏天承接的還有100多畝沒種完,這兩天該行動了吧?」這幾年跟著劉彩紅在造林合作社裡幹,劉升川每年增收1萬多元。

因年輕時不慎摔傷,劉升川一直幹不了重活。家裡兩個娃,一個上高中,一個上大學,劉升川壓力很大。4年前,聽說村裡準備成立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劉升川小心翼翼地對劉彩紅說:「只要不挑扁擔,手上的活我都能幹!」

生態扶貧是呂梁山脫貧的重要模式。「呂梁山水土流失嚴重,有大量坡耕地撂荒,可供綠化的空間較大。另一方面,呂梁山又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貧困區之一,脫貧任務較重。」市扶貧辦主任陳林強介紹,增綠、脫貧增收重任一肩挑,生態和扶貧的結合,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最早嘗試生態扶貧的是呂梁市嵐縣。以往綠化都是由專業工程隊競標,當地探索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議標承接綠化工程,以此幫助合作社中的貧困戶通過勞務增收。

2017年2月,其他村都還在觀望的時候,劉彩紅牽頭成立了道堡村造林專業合作社,吸收貧困戶33戶,佔合作社總戶數的88%。不久,他們就通過議標的方式,承接了鄉鎮的701畝退耕還林地。

條件艱苦,造林活不好幹,但劉升川很珍惜這個脫貧的機會。按照造林合作社的分工,他負責「打坑」。兩個月工夫,合作社把樹栽滿了陰坡,劉升川也掙了8000多元。但他們沒想到的是,出來覓食的羊很快把剛栽下的油松苗啃得乾乾淨淨。沒辦法,只得補栽,好在幾年下來,劉彩紅早就摸索出一套辦法,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

由此,生態扶貧模式在呂梁山迅速鋪開。到去年底,呂梁市1301個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人均增收5000元,完成造林427萬畝,完成退耕還林209萬畝,近3年綠化面積超過此前8年總量。全市森林覆蓋率每年增加1%,境內輸入黃河泥沙量減少700多萬噸,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造林提速後,宜林地越來越少,但貧困人口的增收要持續穩定,不能只靠短期的種樹勞務收入。」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雲龍介紹,省裡提出生態扶貧的「五個一批」,除直接造林務工,還有退耕還林獎補、管護、經濟林提質增效、特色林產業,都能帶動一批群眾脫貧。

石樓縣林業局局長李紅平說:「村辦合作社能做的不僅是造林綠化,還有交通水利等小型基礎設施建設,可以惠及更多村民,同時幫助集體經濟破零。」這不,道堡村的合作社今年剛完成「擴容」,社員增加到920人。劉彩紅盼著能承接更多活,讓村民跟著都受益。

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突泉縣選聘貧困戶擔任生態護林員

當上護林員家門口脫貧

本報記者吳勇

秋季防火期,沈春波加緊了護林防火巡查。起早上山,認真巡山。幹了6年生態護林員,珍視這份工作的沈春波,已經把日常巡護當作自己最重要的事。

57歲的沈春波是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突泉縣學田鄉太平莊村農民。由於身體不好,家庭陷入貧困,他一度對生活失去了信心。

2016年,突泉縣築牢森林防火「安全網」的同時,共選聘1379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擔任生態護林員,開展病蟲害監測、樹木日常管護,阻止亂砍濫伐、亂採濫挖,巡邏警戒嚴防火災事故。護林員每年有1萬元的工資收入,貧困戶看到了穩步脫貧的希望。

當上了護林員,每天巡山護林,有了穩定的收入,沈春波變得開朗了。只要在山上聽到歡快的歌聲,八成就是他在巡護。在太平莊村,像沈春波這樣的護林員共有10名。

「今年春耕期間,屯子東頭兒發生火災,是老沈巡查及時發現火情並報告了鄉裡。因為組織及時,撲滅了明火,否則就會發生火燒連營的慘劇。」學田鄉林業站站長祁海英告訴記者,這4年來,護林員及時發現、解除火災隱患,每年都有四五十次。

截至目前,興安盟累計選聘5批生態護林員4908人,全部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佔內蒙古自治區生態護林員總數近1/3。

2018年,科右中旗在對口單位的籌劃幫扶下,治沙造林,栽植沙棘、錦雞兒等苗木1500畝。林地面積增加了,更多貧困戶獲得就業機會。白吉林白乙拉是巴彥茫哈蘇木哈吐布其嘎查2015年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去年6月,他當上了護林員。「沒有國家的幫扶,沒有讓貧困戶擔任護林員的好政策,就沒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白吉林白乙拉的話發自肺腑。

選聘建檔立卡貧困戶擔任生態護林員,為貧困戶種下了新生活的希望幼苗,也為他們帶來了新的生產經營理念。一部分生態護林員家庭在脫貧後逐步有了積蓄,通過擴大經營,走上了發家致富路。

學田鄉金星村護林員陳林家有50畝果園,過去年年投入不少,卻始終不見效益。自從當上護林員,陳林跟林業工作人員學了不少林業技術,林業站還給了他參加果樹栽培管理培訓班的機會。陳林把學到的新技術應用到了自家果園,沙果、梨樹等果木經過科學剪枝、改良嫁接,長勢明顯好於往年。初秋時節,碩果纍纍,豐收在望,陳林滿臉幸福。

目前,興安盟從貧困戶中選拔的生態護林員,負責管護林草面積達到322萬畝,帶動1.3萬餘人脫貧。「我們還要繼續發展生態扶貧產業,不斷壯大生態護林員隊伍,讓更多貧困戶實現山上就業、家門口脫貧。」祁海英說。

湖南省嶽陽市麻布村好生態引來八方客

麻布山扮靚貧困村變樣

本報記者潘少軍

湖南省嶽陽市麻布山省級森林公園,沿著蜿蜒山道漫步上行,滿眼是道道花海、層層綠浪,回頭看,一湖洞庭水飄飄渺渺,仿佛掛在天際。

「不羨天庭羨洞庭,不羨玉兔羨麻布!」有遊客如此讚譽麻布山的美景。

麻布山下,就是嶽陽樓區郭鎮鄉麻布村。幾年前,山腳下的麻布村人可沒啥值得羨慕的。僅有428戶人家的小小麻布村,那時還是個省級貧困村,人均年收入不過7000元。

如今,麻布村人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靠著旅遊業發展帶動,村民人均年收入提高到2萬元,摘下了貧困帽。

2014年以前,村民為了賺錢,幫著外地經營者上麻布山砍樹、挖石,運到工地上當作建築材料。一座好好的麻布山,生生被挖得千瘡百孔。後來,迫於環保壓力,外地經營者走了,村民的「泥飯碗」碎了,麻布山體也被破壞了。

麻布村黨支部書記劉齊輝說,發展方向選錯了,難以持續增收致富。區政府向麻布村派出扶貧工作隊,並確立了生態扶貧的大方向。

「以前,雖然麻布村有山、有水、有樹,可是沒人氣。」村民郭陽珍說,到2005年,村裡還不通公路,想買點日用品,要花1個多小時跑到鄰縣買。

沒有路,咋致富?在相關部門的幫助下,從市區到麻布村的公路不到一年就修好了。政府支持當地實施生態修復,礦坑填平了,麻布山的植被恢復了,還建起了森林公園。扶貧幹部下大力氣發展當地旅遊業,遊客慢慢多起來,30家農家樂建起來,搞文旅開發的企業也被吸引來了。

投資開發當地旅遊的湖南田園牧歌公司在麻布山腳下流轉了5000畝地,種下觀賞花卉:紅豔豔的牡丹花、黃燦燦的油菜花、白瑩瑩的百合花、粉嘟嘟的大蓮花……

「舌尖上的麻布」也成了當地的旅遊招牌。郭陽珍辦起農家樂,私房菜菜油蒸雞大受歡迎。「我一共養了七八百隻散養跑山雞,一隻賣到100多元還供不應求,每年能賺10多萬元呢!」她開心極了。村黨支部副書記李君榮介紹,今年最多的一天,遊客在全村一共訂了500桌土菜。

鮮花、森林、美食,麻布山「有好風景、有好吃的」,聲名遠播,遊客紛至沓來。

「不能急功近利,靠山『吃掉山』。」麻布村扶貧工作隊隊長胡翠蘭介紹,目前他們正在著手提高脫貧質量,做到精準化、可持續。除了讓村民通過開辦農家樂、到文旅公司打工獲得收入,工作隊還在增加村民資產性收入上下功夫,比如打造村級光伏發電站等生態產業,讓村民持續獲益。

圖片說明:

圖①:安徽省濉溪縣道口村荷塘月色趣園,遊客在賞荷。

周方玲攝

圖②: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玉泉區寇家營村,村民從水稻田中捕撈稻田蟹。

丁根厚攝

圖③:內蒙古自治區清水河縣螞蟻森林自然保護地,沙棘果豐收,農民喜笑顏開。

王正攝

圖④:重慶市豐都縣慄子村,易地扶貧搬遷讓貧困群眾生活條件極大改善。

熊波攝

圖⑤:江蘇省泗洪縣魏營鎮碧根果苗圃基地,工人在栽植碧根果小苗。

陳玉攝

版式設計:張丹峰

《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03日 05 版)

相關焦點

  • 臨縣「增綠」促「增收」好生態帶來好生計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臨縣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將生態建設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徑之一,統籌生態生計的同時協調了增綠增收,在一個戰場打響了脫貧攻堅與生態治理兩場脫貧大戰役。眼下正是秋冬季植樹造林的時節,在山西臨縣玉坪鄉生態治理工程現場,5個造林合作社的100多名工人正在山頭忙碌,在很多行走不便的陡坡上,當地還動用無人機來幫忙運輸苗木。
  • 三農:甜龍竹種植增綠又增收 甜龍竹的種植與管理
    甜龍竹又稱甜竹.筍期長、筍味美,屬綠色食品,生長適應能力較強,是優良的水土保持竹種。本文根據生產實踐經驗,闡述了思茅區發展甜龍竹生產的環境氣候,選地、種植要求、科學施肥、病蟲害防治、適時採收、效益分析等進行了科學的總結,為今後發展甜龍竹生產提供科學指導依據。
  • 同創森林城市,共建綠色家園
    最是一年春光好,植樹添綠正當時。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大力實施綠色滁州行動,全面啟動創建國家森林城市,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今天是第41個植樹節,日前,市綠化委、市文明辦、市創森辦聯合發布義務植樹倡議書,向全市人民和社會各界倡議,攜手同創森林城市,共建綠色家園,爭做綠色滁州的宣傳者、參與者、推動者和守護者。
  • 陝西:身邊增綠讓「遠綠」變「近鄰」
    中國園林網2月10日消息:陝西省在繼續搞好高山遠山人工造林的基礎上,去年啟動實施了身邊增綠工程,讓綠色更多地變成人們的「近鄰」。去年全省身邊增綠工程造林近百萬畝,約佔造林總面積的20%。 這是記者從日前召開的陝西省林業工作會議上了解到的。
  • 安源區後埠街各社區用行動愛綠護綠 共建綠色家園(圖)
    柑子園社區植樹活動  鄰裡互助,愛綠護綠。 金典社區植樹活動  弘揚生態文明,共建綠色家園。金典社區聯合小太陽幼兒園、華翔物業和金典城業主委員會三方聯動共同開展「弘揚生態文明共建綠色家園」植樹節主題活動。
  • 《輝煌中國》第四集觀後感 黨員幹部觀看《綠色家園》有感
    黨員幹部觀看《綠色家園》有感  由中央宣傳部、中央電視臺聯合製作的六集電視紀錄片《輝煌中國》,22日晚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第四集《綠色家園》。這集講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總結人類文明發展規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中國綠色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 「關愛綠色生命 共建綠色家園」倡議書
    為全面打造「景觀化、生態化、特色化、森林式」城市,創建良好人居和發展環境,進一步激發全市人民植綠、護綠、愛綠熱情,形成全民參與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的濃厚氛圍,在2015年義務植樹活動開展之際,特向全體市民朋友發出倡議:  一、積極倡導綠色文明,大力宣傳全民義務植樹和園林綠化的公益性、義務性和法定性,做一名倡導全民重視園林綠化和義務植樹的「綠色傳播者」。
  • 人人參與「創森」,共建綠色家園
    茂名日報近日報導,以「森林城市,森林惠民」為主題的茂名市首屆森林文化活動日在茂名森林公園舉行,該活動是2019年廣東省森林城市建設主題宣傳活動(茂名分會場)內容之一,旨在傳播「大地植綠、心中播綠」生態理念,調動全社會參與國家森林城市建設工作的積極性,建設「濱海綠城,好心茂名」。「四城同創」,一樣都不能少!
  • 小區交房前給草坪噴「綠漆」?開發商:噴灑的是無害增綠劑
    原標題:小區交房前給草坪噴「綠漆」?開發商:噴灑的是無害增綠劑   「新房交付在即,疑因綠化不達標,開發商在枯草上噴綠色染色劑。」
  • 巾幗攜手 共建綠色家園——致全縣廣大家庭、婦女的倡議書
    全縣各級婦女組織、廣大家庭和婦女姐妹們:為全面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改善城鄉綠色生態和人居環境,提高廣大群眾的生態意識,充分發揮各級婦女組織、廣大家庭和各族各界婦女姐妹在建設「綠色海晏」中的積極作用,海晏縣婦聯特發出如下倡議:——樹立綠色理念
  • 人民日報治理者說:積蓄綠色發展的勢能
    秉持生態情懷、積蓄綠色勢能,要做好「加法」,增亮綠的底色;做好「減法」,淘汰落後產能;做好「乘法」,實現產業融合      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
  • 駐馬店正陽:紅花盛開夏景美百姓增收日子紅
    正易堂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積極與河南農業職業學院聯姻,利用學院的先進種植技術和信息資源,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種植結構,鼓勵農民搞特色種植,拓寬農民增產增收新渠道。該合作社有百果園、百花園、百藥園、五穀園,種植醫食兩用草紅花、金銀花、丹參、黃精等300多畝,帶動周邊5個村38戶貧困戶增收致富。
  • 綠色家園
    綠色家園 生活工具 大小: 19.59MB
  • 推窗見綠,出門見景 宿遷打造一個會「呼吸」的綠色家園
    推窗見綠,出門見景,人在綠中。12月11日上午,宿遷市委宣傳部、宿遷市政府新聞辦組織開展的「輝煌十三五奮進新宿遷」線上系列新聞發布活動第8期如約而至。活動中,宿遷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劉江介紹了宿遷城市園林綠化、美麗鄉村等方面取得的碩果。
  • 園林人眼中的「增彩延綠」
    增彩延綠 說到「增彩延綠」,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作為園林人這幾年更是沒少跟這個時髦的詞彙打交道。如果要問「增彩延綠」增的是什麼,延的又是什麼,不少人都會認為就是多種點兒彩葉樹和常綠樹,可這麼想並不全面。
  • 神木沙峁鎮:耕植紅色沃土 建設綠色家園
    近年來,依託紅色文化,沙峁鎮充分挖掘紅色資源和紅色革命內涵,積極保護紅色遺址,在發展紅色旅遊的同時,緊緊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大力發展森林經濟,建設綠色家園。築牢生態屏障 建好「綠色家園」沙峁鎮有廣袤的荒耕地和傳統種養殖業基礎。近年來,沙峁鎮充分利用荒耕地大做文章,組織實施大規模適合鎮村的經濟林果產業,進一步開闢鄉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徑,帶動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協同發展,引領南部鎮林果產業發展。梁付全是劉梁峁村村民,這幾年,該村進行了大面積的退耕還林,他也因此獲得了不錯的收入。
  • 「綠色銀行」在塔裡木盆地興起 助力群眾脫貧增收
    新華社烏魯木齊8月3日電 題:「綠色銀行」在塔裡木盆地興起 助力群眾脫貧增收  新華社記者杜剛、何軍、何奕萍  廣袤的塔裡木盆地中心,是被稱作「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周邊是環狀分布的綠洲。長期以來,「下有石油」是這片土地的標籤,如今「上有果園」被更多人熟知,百萬畝紅棗、核桃、蘋果等果樹成為當地各族百姓脫貧增收的「綠色銀行」。  趙武忠的36畝核桃園,在衛星地圖上毫不起眼,但他和其他果農的果樹一同成為新的綠洲。俯瞰而下,乾燥的沙漠邊,是排排果樹競相爭榮。
  • 還遷房「變身」綠色新家園
    「裝配式建築相比高耗能、高排放、高汙染的傳統建築業,可以縮短施工周期,降低勞動力依賴,減少施工揚塵和噪聲汙染,減少建築垃圾和汙水排放,相較於傳統工藝更加節能環保、綠色低碳。」王紅勝說,「項目採用裝配式建築能在確保建設高質量還遷房的同時,做到對環境的保護,讓百姓住進『綠色』新家園。」(孟興 張磊)
  • 以人為本共建綠色家園 第四屆中國綠化博覽會在貴州黔南閉幕
    依託貴州獨特山水資源,亭、臺、樓、閣、廊、榭多景觀薈萃,做到了生態之美與人文之美相互融合、交相輝映,對中國綠化博覽會「以人為本,共建綠色家園」的永久主題做出了貴州詮釋;是一次群英薈萃的綠色盛會。57個單位建設了56個展園,每個展園都集中展示最具地域特色、人文特色的地域風貌,成為交流傳播國土綠化新理念、新技術、新成果的重要平臺;是一次民族團結的綠色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