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依託紅色文化,沙峁鎮充分挖掘紅色資源和紅色革命內涵,積極保護紅色遺址,在發展紅色旅遊的同時,緊緊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大力發展森林經濟,建設綠色家園。
紅色文化濃厚 深挖特色旅遊產業
沙峁鎮屬晉綏邊區和陝甘寧邊區交融過渡地帶,有著悠久的革命歷史,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是神府紅軍發源地。這裡有神府紅軍革命紀念館、沙峁革命烈士紀念塔、賀龍120師師部駐地王蒼塔河防司令部、菜園溝十八烈士慘案紀念地等10多處革命舊址,王兆相、劉惠軒等一批革命先驅曾在這裡進行早期革命,同時也湧現出了像紅軍媽媽王補梅等一大批英雄群眾,他們譜寫了波瀾壯闊的史詩,讓紅色革命精神在沙峁這片土地上源遠流長。
走進沙峁鎮神府紅軍革命紀念館,展出的各類老物件,歷史照片等,讓人感受到革命先烈們背後的崢嶸歲月。「在革命時期,沙峁鎮出了一大批的英雄人物,這個紀念館修建在這裡就是為紀念他們的豐功偉績。同時將革命精神發揚光大。對我們這裡人的影響很大,也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紀念館工作人員張三義說,「沙峁鎮是一片紅色沃土,王兆相等一大批戰鬥英雄故事流傳甚廣,我們特別引以為榮。」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開展以來,神木市各單位陸續組織到沙峁鎮神府紅軍革命紀念館開展紅色文化教育、重溫入黨誓詞,讓沙峁鎮成為紅色教育的「打卡地」。
「要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就要講好紅色故事,發展紅色文化。」沙峁鎮以神府革命公園及其所承載的革命精神為吸引物,結合陝北黃土文化和沙峁的民俗文化,發展紅色旅遊產業,進一步帶動沙峁鎮經濟發展。沙峁鎮黨委副書記蘇榮介紹說:「我們在這兒修建了紅色革命紀念館和王家莊、菜園溝、王家窪、王蒼塔等一批紅色景點,下一步我們在沙峁鎮要修建紅色革命培訓中心,輔助配套修復王蒼塔河防司令部遺址、中共神木南鄉區委舊址、沙峁鎮革命烈士紀念塔等紅色文化就近學習觀摩地,進而吸納大量的人流到沙峁鎮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拉動消費,進一步促進沙峁鎮紅色旅遊產業發展,打造沙峁鎮新名片。」
沙峁鎮將把這些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當作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強大力量源泉,認真處理傳統與現代、繼承和發展的關係,將紅色基因和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走出了一條以紅色文化引領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築牢生態屏障 建好「綠色家園」
沙峁鎮有廣袤的荒耕地和傳統種養殖業基礎。近年來,沙峁鎮充分利用荒耕地大做文章,組織實施大規模適合鎮村的經濟林果產業,進一步開闢鄉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徑,帶動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協同發展,引領南部鎮林果產業發展。
梁付全是劉梁峁村村民,這幾年,該村進行了大面積的退耕還林,他也因此獲得了不錯的收入。梁付全說:「我們家裡有6口人,一個人能收入1.4萬多元,全家人的收入可達8萬多元,著實給我們家帶來了不錯的收入。」
為了增加村民收入,2018年劉梁峁村以村集體經濟為抓手,開始平整土地種植果樹,主要栽種蘋果、桃、杏、海紅果、梨等樹種,可實現春季賞花、夏季採摘、秋季觀景的目標,形成了林業產業綜合示範區。
劉梁峁村第一書記李剛義向記者介紹說,現在劉梁峁村的經濟林總栽植面積已經達到了3000多畝,主要有兩類,第一類是劉家溝村實施的2400畝山地雜果園,第二類是林下經濟林,經濟林不僅使我們村荒廢的土地得到了有效利用,還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預計,山地雜果園四年以後掛果,掛果期過後效益逐年遞增,到時會帶動整村的經濟發展。
除了劉梁峁村外,沙峁鎮還在其它幾個村組實施了經濟林果產業,石板上村雜果園、新四村雜果園等目前已基本形成規模,帶動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協同發展,效果顯著。
沙峁鎮黨委副書記蘇榮表示,沙峁鎮將切實築牢綠色發展屏障,聚焦問題集智聚力獻良策,持續跟進凝聚共識促發展。下一步計劃打造一片棗林和石角塔採摘園,新建蔬菜大棚2000畝,著力把沙峁鎮打造成為一個天更藍、水更潔、山更青,鄉村更宜居,百姓更宜遊的一個紅色小鎮。(來源:神木新聞)
【來源:榆林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