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扶貧】交通打頭陣 產業強支撐 就業促增收

2020-12-06 中國交通新聞網

硬化路讓黑水縣知木林鄉弼石村群眾出行更暢通舒適便捷。

黑水縣位於四川省西北部,地處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腹心,是深度貧困地區,貧困點多、面廣、程度深、易反覆,交通滯後是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近年來,在交通運輸部的大力關心支持下,黑水縣堅持交通打頭陣、產業強支撐、就業促增收,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勝利。

黑水縣平均海拔3544米,面積4356平方公裡,轄3個鎮14個鄉123個村5個居委會,共6.2萬人。2014年,全縣精準識別出貧困村64個,貧困戶2909戶9976人,截至2019年年底,黑水縣64個貧困村全部退出,累計完成2895戶10006名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8.7%降至0.03%,脫貧攻堅交出了一份「責任落實好、政策落實好、工作落實好」,錯評率、漏評率、返貧率為0的合格答卷。

黑水縣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構建起「1+9+17」領導體系和「1+4+17+22」作戰體系,縣鄉村同頻共振、人財物科學調度、近中遠緊密銜接,打好打贏產業增收、就業固本、基礎提升、民生改善、夯實基層、新風培樹「六場硬仗」。2019年,黑水縣實現地方生產總值26.39億元,增長6.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308元,增長8.27%;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38元,增長10.66%。2020年2月,四川省政府正式批准黑水退出貧困縣序列,全省綜合考核評定為「好」。

交通扶貧碩果纍纍

因路而活、因路而興、因路而富。交通始終在脫貧攻堅戰中打頭陣。

自2009年定點幫扶黑水縣以來,交通運輸部累計投入定點扶貧專項資金4.67億元,實施項目72個,打通了一批脫貧致富之路、融合發展之路、民族團結之路、穩定安康之路。在部援藏幹部的傾力參與下,在部人事教育司、水運局、通信信息中心、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院等單位的無私幫扶下,黑水交通扶貧工作碩果纍纍。

目前,「兩通」目標全面實現。新建農村公路橋梁16座、縣鄉道路138公裡、村組道路170.92公裡,改造提升66.8公裡,實施農村公路安保工程34公裡,全縣公路通暢裡程達1435.91公裡,實現村、組、戶100%通硬化路。完善城鄉交通運輸體系,投入864萬元,建成鄉鎮客運站14個、村級招呼站82個,投入農村客運小型客車100輛、城鎮出租汽車50輛,依託農村客運村村通系統,優化預約式、響應式乘車,實現建制村100%通客車。

遷新居、換窮業、奔富路。自2014年以來,黑水縣累計實施藏區新居建設2793戶,落實民族地區15年免費教育,累計兌付補助資金和教育扶貧基金1.11億元,資助學生5.02萬人次。實施衛生扶貧「五大行動」,貧困人口醫保參保率100%。建成「西爾蘆色」水利灌溉和渠系配套工程,實施安全飲水提升等46個水利建設項目,解決5.6萬人安全飲水問題。此外,黑水縣精準發力,提高群眾收入。開發公益性崗位5000餘個,推進12個基地、4個扶貧車間建設,帶動2870戶9988名貧困人口發展六大產業。抓好教育、醫療扶貧政策落實,兌現草蓄平衡、生態獎補等政策補助,最大限度防止返貧和促進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交通改善後黑水縣蜂蜜產業興旺。

由精準扶貧轉向「五大振興」

如今在黑水,重大項目正快速推進。在交通運輸部的關心支持下,投資29.8億元的347國道茂紅路提升改造工程已完成投資7.1億元,預計2020年年底前完成路面工程建設;投資6.72億元的扎紅隧道項目正加速推進,已完成總工程量的61%,預計2020年年底全線貫通。鄉村因路而美,爭創省級「四好農村路」示範縣正在進行。2020年,黑水縣脫貧攻堅計劃投入資金47751.23萬元,截至5月份,到位資金佔比75.69%;計劃實施脫貧攻堅項目117個,截至5月份,全縣累計開工項目59個,正在開展前期工作項目55個,竣工項目3個。

黑水縣十分重視抓好問題整改,對中央延伸巡視和交通運輸部專項督導督查反饋問題,嚴格落實「清單制+責任制+銷號制」,實行「點對點」「人盯人」整改。跟進建立「五定五保」「五個一」「五個結合」等制度機制,固化整改成效。目前已完成整改9項,還有4項正在整改並長期堅持。

2020年,黑水將突出抓好剩餘3戶16名貧困人口脫貧,結合因病、因災實際,量身定製幫扶措施,通過到戶產業、公益性崗位等政策,確保6月底前全部達到「兩不愁三保障」標準,實現高質量脫貧。全面開展已脫貧人口「回頭看回頭幫」,確保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清零。防止返貧監測幫扶和相對貧困長效機制試點建設有序推進,擬計劃在紅巖鄉俄恩村開展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試點村,目前,試點方案已初步形成,試點前期工作正在籌備。

為切實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黑水縣在項目資金安排上,逐步從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傾斜。2020年計劃統籌用於鄉村振興的項目資金將達到3億元。同時,逐步建立完善鄉村振興制度機制,不斷加強鄉村振興政策的宣傳引導,實現由精準扶貧、精準幫扶到「五大振興」的有效銜接。

生態農業鄉村旅遊打開增收「金匣子」

道路通則觀念新,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激發了群眾脫貧奔康的幹勁兒,為脫貧攻堅注入了強勁動力。

陽光照耀下,三奧雪山雄偉瑰麗,古達冰川銀光燦燦,奶子溝彩林洋洋灑灑……圍繞現有路網,黑水縣布局了生態文化旅遊業,「大冰川」「大彩林」「大長徵」「大雪山」迎八方來客;生態蔬菜、藏香豬、早實核桃、鳳尾雞、道地藥材、黑水蜂等銷往外地,生態效益農業正成為當地群眾增收的「金匣子」。黑水縣大力發展溝域經濟,帶動7239名貧困群眾通過生態效益農業人均增收2630元,2135名貧困群眾通過鄉村旅遊人均增收1800元。

交通扶貧在推動產業致富的同時,暢通了黑水縣與外界交流互通的渠道,全縣1.8萬人常年外出務工,年均勞務收入3.6億元。貧困群眾人均純收入從2014年的1868.56元增加到2019年的8670.3元。


文圖由四川省交通運輸廳、黑水縣政府提供

相關焦點

  • 促就業 穩增收 湘潭縣扶貧車間「拓寬」群眾致富路
    紅網湘潭縣分站1月4日訊(記者 楊建)為進一步拓寬就業渠道、增加貧困人口就業崗位,湘潭縣不斷強化扶貧車間帶動就業能力,把產業扶貧與就業扶貧深度融合,加快創業帶動就業,就業帶動增收步伐,切實推動群眾增收、企業增效。
  • 真情幫扶促增收 固本強基謀振興
    在這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歷史交匯期,準格爾旗財政局在旗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重要論述精神為指導,聚焦脫貧攻堅最後堡壘,瞄準精準扶貧正中靶心,強化包聯駐村幫扶措施,不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力保障脫貧攻堅政策、責任、工作「三落實」的同時,立足幫扶村發展實際,重點發展特色農業設施產業,補齊完善基礎設施薄弱環節,率先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打造全旗鄉村振興示範村提供了可借鑑
  • 晴隆龍發服飾:家門口的扶貧車間 帶動群眾就業增收
    為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讓搬遷群眾搬得出、快融入、能致富,晴隆縣在遷入地阿妹戚託小鎮旁邊配套了一個產業園區,引進一批勞動密集型企業,解決搬遷群眾就業問題。目前,通過引進企業已提供就業崗位近千個,龍發服飾就是其中一家企業,通過發展服飾產業帶動群眾就業增收。
  • 雲南楚雄:「四抓四促」提升產業鞏固脫貧成果
    近年來,雲南楚雄市始終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工作的重中之重,積極探索產業發展新路子,破解產業發展「瓶頸」,實施4項措施提升產業扶貧。抓組織強保障,促凝聚合力。成立以市長任組長,市委副書記、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長任副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全面統籌、指導產業扶貧相關工作。
  • 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全哲洙:精準扶貧關鍵在於促就業
    中新網德宏9月13日電(王禕)「所謂扶貧,要做到精準,而不是讓貧困工農理直氣壯地吃低保」。13日,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市舉行的「中國光彩事業德宏行」活動中,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全哲洙如是表示。  中國光彩事業是一項以民營企業為參與主體、以項目投資為主要形式的社會扶貧開發事業,每年都會圍繞特定貧困地區開展「光彩行」活動,今年「光彩行」活動來到德宏。
  • 貴州百裡杜鵑:移民新區促就業保增收
    4月8日拍攝的貴州省百裡杜鵑管理區坪子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無人機照片)。 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為鞏固脫貧成效,貴州省百裡杜鵑管理區6個移民新區及安置點除積極聯繫省外企業輸出勞動力就業外,還通過開辦扶貧車間,就近增加就業崗位,確保搬遷戶增收。
  • 央視新聞聯播:牡丹江《多產業助力扶貧 貧困戶持續增收》
    央視新聞聯播:牡丹江《多產業助力扶貧 貧困戶持續增收》 2020-10-21 20: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福」從福州來——晉渭東西部扶貧協作幫助農民工增收致富側記
    「福」從福州來——晉渭東西部扶貧協作幫助農民工增收致富側記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丁陸軍 通訊員 張安軍近日,「渭源一人擬被評為全國優秀農民工」的網絡消息不斷刷屏,在渭源縣引起廣泛關注。2018年,祿剛被評為「福州·定西扶貧勞務協作百名定西籍優秀員工」;2020年,他應邀參加福州市人社局舉辦的中秋座談會,受到市區人社系統的褒獎。祿剛通過就業扶貧走上了致富路,他的人生逆襲故事就是福州晉安與定西渭源東西部扶貧協作助推勞務輸轉,拓寬貧困戶增收致富渠道的一個縮影。
  • 貧困家庭青年實現航海夢 湖南力推「海員培訓就業扶貧」
    湖南省交通就業扶貧第一期海員培訓合影 隨著「海員培訓就業扶貧」項目在沅陵率先試點,也讓這個貧困家庭看到了希望。 成功上船實習的向緒亮,短短兩個月就提前轉正了。舒適的船上環境、輕鬆的廚服工作、不錯的薪資待遇,都讓向緒亮頗為自豪,「基本工資加上各種補助,一個月下來差不多有6000多元,而且在船上也基本沒有其他開銷,比起在工廠打工強多了!」 看到兒子在世界500強的企業工作,向緒亮的母親張仙蘭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
  • 牽住產業扶貧「牛鼻子」——廣西賓陽脫貧攻堅一線觀察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賓陽縣牽住產業扶貧這個「牛鼻子」,帶動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讓更多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創業。通過駐村第一書記陳星河了解到相關幫扶政策後,鄧德威回到了家鄉,希望利用自己掌握的種養技術打開一片天地。經過調研,他在2018年10月成立合作社,流轉土地460畝種植泰國紅寶石青柚、釋迦、火龍果等作物,並養殖蛋雞等。
  • 最美扶貧人物風採丨產業扶貧的「雙喜」故事
    產業扶貧的「雙喜」故事——記湘鄉市湘中惠農公司負責人鄭雙喜湘潭在線11月28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黃武平)時令進入冬季,以空心菜、莖(葉)用紅薯為主打特色產品的湖南省(湘鄉市)湘中惠農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
  • 魏縣:「小」蘑菇「大」產業 拓寬群眾增收致富路
    近年來,邯鄲魏縣積極引導種植大戶發展高效特色農業,種植蘑菇等高效經濟作物,將小小的蘑菇發展成了大產業,實現了產銷兩旺,帶動了當地的食用菌產業發展,拓寬群眾增收致富路。12月3日,記者來到河北魏縣扶貧產業種植園區內的院堡鎮三家食用菌產業園,看到工人們正在分裝菌種,他們按照菌種20%,培養料80%的比例放入栽培袋中,每個栽培袋的重量約為8斤,在裝好後進行消毒、打孔、灑水等工作。棚內一排排蘑菇長勢喜人,菇香撲鼻,工作人員正在精心挑揀蘑菇。大家各司其職,有條不紊的忙碌著。
  • 貴州畢節百裡杜鵑:「旅遊+扶貧」敲開致富門
    「百裡杜鵑管理區依託獨特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和氣候優勢,堅持以旅遊為統攬,緊緊圍繞做好旅遊扶貧這篇大文章,努力克服機構小、幹部少、人才缺、基礎薄等困難,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統籌推進景區保護開發與鄉村旅遊發展,建立『大旅遊』統攬下的旅遊扶貧模式,實現了旅遊發展與脫貧攻堅的雙促雙贏,成果喜人。」百裡杜鵑管理區農業辦公室(扶貧辦)主任樊秀英介紹。
  • 易地扶貧搬遷:「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 地區脫貧的最有效途徑
    早在兩年前,小寨村由致富帶頭人韓志牽頭,成立了德盛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建設了生態養殖基地,採取「合作社+基地+搬遷群眾」的運作方式,優先吸收「含水人家」的搬遷群眾加入,通過資產收益或在合作社打工等方式獲取收益,該產業項目帶動「含水人家」87戶每戶年增收1000元。另外,當地還做強三產,發展旅遊業保脫貧。
  • 非遺如何助力精準扶貧?今天這場工作推進會已安排
    會前,參會代表一起實地觀摩了文旅部重點支持建設的臨夏磚雕非遺扶貧就業工坊、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典型示範點臨夏市八坊十三巷,大家在觀摩考察中相互學習、尋找差距,達到了學習交流、相互促進的目的。現場觀摩考察據了解,此次推進會,旨在認真貫徹落實脫貧攻堅、非遺保護、「六穩」「六保」等重要精神,全國「兩會」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有關脫貧攻堅工作安排,研究甘肅省「非遺+扶貧」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同時,緊盯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要時間節點,對更好地發揮非遺助力精準扶貧、穩就業促增收作用再調度、再推進。
  • 規模種植中藥材多種渠道促增收 滿江紅村靠產業旺起來
    好在扶貧政策來得及時:黑龍江省級財政扶貧專項資金注入180萬元;鐵力市財政扶貧產業項目周轉金注入50萬元;動員村民帶地入社後,獲取銀行貼息扶貧貸款180萬元…… 另一方面,扶貧工作隊和村幹部挨家挨戶上門,發動村民們把已經發包出去的土地出讓給合作社,好讓土地連成片,形成規模效益。「村民聽到是為了扶貧,紛紛答應讓地,哪怕自己承擔損失。」聶偉說。
  • 【中國的脫貧智慧】瓜州:產業扶貧託起增收致富「小康夢」
    2017年開始,產業扶貧政策在吳生錄家落地生根,他先後調引了7隻基礎母羊,開始發展養殖業。政府的溫暖讓吳生錄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在自身努力和政府的幫扶下,吳生錄實現了脫貧摘帽。  「幫扶幹部到我家,拿出『扶貧菜單』和我商量,是養牛養羊養豬還是養雞養鴨,是種苜蓿還是制種花卉?扶持選項讓我自己挑選。」
  • 瞭望|世界第二經濟體需要什麼樣的大國交通支撐——專訪交通運輸部...
    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交通運輸在大的基礎上向強邁進了一大步、在有的基礎上向好邁進了一大步、在「基本適應」的基礎上向「適度超前」邁進了一大步隨著擴大內需戰略深入實施,助推交通固定資產投資保持高位運行,預計2021年全年完成交通固定資產投資2.4萬億元左右實現20個省份普及道路客運電子客票服務,推進實現「刷臉」進站乘車文 |
  • 「投資金州」貞豐者相:發展土布服飾產業 帶領搬遷群眾就業增收
    近年來,貞豐縣者相鎮緊緊圍繞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積極引進貞豐縣黔之布貿易有限公司,發展土布服飾產業,通過「扶貧車間」建設,實現產業與就業「兩業」有機融合,帶領新市民及周邊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王小面告訴記者,從2016年到黔之布上班後,每個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生活比以前改善了很多,日子也過得越來越好。
  • 貴州舉行「十三五」交通建設邁上新臺階新聞發布會
    支持烏江、紅水河流域煤電磷、煤電鋁、煤化工、煤電鋼、石材產業經濟走廊打造,形成新的交通經濟增長帶。  最後,再次感謝各位媒體記者朋友們對貴州交通建設的關注和支持!希望大家繼續發出貴州交通的好聲音,講述貴州交通的好故事,傳遞貴州交通運輸事業發展的正能量,為助推我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融入新發展格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支撐。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