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寧6月4日電(記者覃星星)「我2018年回村創業,通過現代化生態種養一體化模式,用菌草餵養蛋雞,出產的雞蛋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在廣西賓陽縣賓州鎮恭村的一個雞棚裡,賓陽縣匯財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鄧德威說。
恭村是賓陽縣48個貧困村之一。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賓陽縣牽住產業扶貧這個「牛鼻子」,帶動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讓更多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創業。
通過駐村第一書記陳星河了解到相關幫扶政策後,鄧德威回到了家鄉,希望利用自己掌握的種養技術打開一片天地。經過調研,他在2018年10月成立合作社,流轉土地460畝種植泰國紅寶石青柚、釋迦、火龍果等作物,並養殖蛋雞等。「目前基地年產值500萬元,通過土地流轉、務工等方式,35戶貧困戶實現穩定增收。」鄧德威說。
為補齊村集體經濟短板,恭村積極發展優質稻香米產業,打造香米扶貧產業示範基地,採取「村民合作社+後盾單位+龍頭企業+基地+貧困戶」的模式,帶動貧困戶增收。2019年7月,恭村還註冊了「恭村香米」商標,僅去年中秋節和今年春節就銷售43噸香米,為村集體經濟增收4.5萬元。
記者在恭村看到,這裡阡陌縱橫,田野裡的禾苗綠油油。站在田埂上,陳星河憧憬著豐收的場景。「我今年又向後盾單位申請了產業幫扶資金,用於建設香米加工扶貧車間,完善香米產業鏈,帶動村民尤其是貧困戶增收致富。」他說。
經過兩年的發展,恭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已由2017年的2.2萬元增至2019年的15.35萬元,2020年預計超過20萬元。
黎塘鎮吳江村曾是村集體經濟薄弱的貧困村,如今情況正在發生變化。吳江村駐村第一書記陸存芳介紹,村裡養雞、胡蘿蔔種植等產業逐漸發展壯大,成立了7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和2個家庭農場。其中胡蘿蔔年銷售額超過1000萬元,帶動許多村民脫貧致富。有了產業支撐,吳江村已於2018年脫貧摘帽。
賓陽縣扶貧辦有關負責人介紹,當地努力打好產業扶貧硬仗,帶動貧困群眾持續增收穩定脫貧。2016年以來,當地積極投入資金,鼓勵各個貧困村充分利用自有資產、資源等,採取自主經營、項目引進、入股、勞動服務等形式大力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賓陽縣已累計實現47個貧困村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由2015年底的5.32%降至2019年底的0.34%。(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