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長短不齊,那麼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決於最長的那一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一塊木板,這就是有名的「木桶效應」。脫貧攻堅就好比「木桶」,各級黨組織唯有確保任何一塊木板都不短,方能如期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讓脫貧成果禁得起實踐和歷史的檢驗。
擰緊作風「鐵箍」。桶上若存在縫隙,即便木桶再高、木桶周徑再大,水也會透過縫隙流掉,這就需要用鐵箍擰緊。脫貧攻堅進行到當前,剩下的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是最難啃的「硬骨頭」,而啃「硬骨頭」需要硬作風做保障。脫貧攻堅越進行到最後越需響鼓重錘,各級黨組織既要強化日常監督防止「不作為」,也要正風肅紀整治「慢作為」,還要懲防並舉杜絕「亂作為」;要把監督執紀挺在前面,對扶貧工作中出現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露頭就打,做到時時從嚴要求、處處實字當頭;要加強警示教育,讓群眾加強思想自覺,不越「紅線」。
建強黨建「拎手」。裝滿水的木桶能否發揮效能,還取決於是否具有結實耐用的「拎手」。目前距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還有不到半年的時間,要保證脫貧攻堅保質保量完成,要堅持黨建引領,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脫貧攻堅優勢。要選好村黨組織帶頭人,選優配強貧困村黨組織書記,注重選拔政治過硬、能力突出、熱愛農村的優秀黨員,培養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隊」;要提升黨員服務意識,教育引導黨員幹部踐行為民宗旨,走入田間地裡問民需,了解貧困群眾的疾苦冷暖,聚力解民憂;要帶動群眾致富,把黨組織建在生產鏈、合作社、生產小組上,發揮好黨組織攻隘口、闖險灘的關鍵作用。
加固政策「底板」。水桶能否盛住水,需要有一個結實的底板,一旦底板出現破損、裂縫或漏洞,就會漏水。脫貧攻堅能否打贏,能否取得最終全面的勝利,需要抓經常、打基礎,達到起長效、管長遠的目的。要保持現有扶貧政策總體穩定,加強常態化督促指導,繼續開展脫貧攻堅成效考核,幫扶政策措施不能「急剎車」,駐村工作隊不能撤,做到扶上馬送一程。要牽住產業扶貧的「牛鼻子」,因地制宜精心選擇產業項目,並通過電商扶貧、消費扶貧、「以購代捐」等方式,拓寬產品銷售渠道。要激發內生動力,樹立典型模範,對於通過自力更生脫貧致富的群眾大力表彰,並在惠農政策上給予傾斜。(文/胡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