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金州」貞豐者相:發展土布服飾產業 帶領搬遷群眾就業增收

2020-10-31 金州財經


  近年來,貞豐縣者相鎮緊緊圍繞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積極引進貞豐縣黔之布貿易有限公司,發展土布服飾產業,通過「扶貧車間」建設,實現產業與就業「兩業」有機融合,帶領新市民及周邊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

【建議在wifi環境下觀看】

  走進貞豐縣黔之布貿易有限公司車間內,記者看到,工人們正在趕製一批外貿訂單。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王小面告訴記者,從2016年到黔之布上班後,每個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生活比以前改善了很多,日子也過得越來越好。

  貞豐縣雙峰街道鸞山社區新市民 王小面:最近挺忙的,因為外單我們做起來都挺忙的。搬遷過來這裡上班方便,班有上,房子也有住,小孩上學又方便,早上晚上都可以送他去、接他來。

  貞豐縣黔之布貿易有限公司於2018年8月正式成立,是一家集研發、設計、生產、銷售為一體的服飾公司。公司主要生產傳統手工編織土布、民族特色產品、家居用品、服裝等系列產品。近年來,公司把目光瞄向校服市場,由於車間生產的校服質量好、款式新穎,得到眾多學生、家長及教師的好評。目前,公司已完成貞豐縣20多所學校的校服生產。

  貞豐縣黔之布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 萬天琴:公司最主要是生產三樣東西,第一是校服,第二是外貿加工,第三是我們的手工製品,校服最主要是銷往黔西南州的各個縣,另外我們的土布最主要是做公文包、床上用品。我們的產值,今年受疫情的影響應該在400萬元左右,去年是600多萬元。

  在發展過程中,為了滿足搬遷戶婦女接送小孩上下學、居家就業的需求,公司結合自身實際根據每個員工家庭情況擬定上下班時間,允許工人靈活安排下班時間,讓他們既能照顧家庭又能有一份可觀的收入。目前,公司已帶動170人就業,其中搬遷戶136人。

  貞豐縣者相鎮平橋村村民 周昌英:我感覺離家挺近,去打工沒有這麼方便,在這裡老人生病可以回家看老人,有時候小孩需要我們去看也可以去,我感覺在這裡還是挺好的。家門口有了這個廠很好,一直開我們肯定一直做下去。

  貞豐縣黔之布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 萬天琴:下一步,我打算在目前的工藝上提升我們的一些做工、工藝,讓我們的員工能做一些相對高端的服飾,我們想從外面引進一些比較高端的,比如西服之類的,還有一些高端一點的童裝來讓我們做代加工。

相關焦點

  • 晴隆龍發服飾:家門口的扶貧車間 帶動群眾就業增收
    為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讓搬遷群眾搬得出、快融入、能致富,晴隆縣在遷入地阿妹戚託小鎮旁邊配套了一個產業園區,引進一批勞動密集型企業,解決搬遷群眾就業問題。目前,通過引進企業已提供就業崗位近千個,龍發服飾就是其中一家企業,通過發展服飾產業帶動群眾就業增收。
  • 魏縣:「小」蘑菇「大」產業 拓寬群眾增收致富路
    近年來,邯鄲魏縣積極引導種植大戶發展高效特色農業,種植蘑菇等高效經濟作物,將小小的蘑菇發展成了大產業,實現了產銷兩旺,帶動了當地的食用菌產業發展,拓寬群眾增收致富路。目前產業園區發展種植規模達1300餘畝,建設食用菌大棚1100多個,年產鮮菌菇 10000餘噸, 優質菌種500萬斤左右。
  • 易地扶貧搬遷:「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 地區脫貧的最有效途徑
    ——依託企業,發展產業就業。該公司投資5800萬元,流轉萬壽、鳳儀、觀音庵、樓房四個村土地3200畝,改造萬壽湖620畝,新建環湖步遊道2.5公裡,發展稻魚共生產業580畝,種植蘆筍1000餘畝,新建年出欄300頭肉牛、1000隻山羊的養殖場1個和貧困戶代養牛羊圈舍27處,帶動4個村62戶貧困戶標準化代養牛羊,發展農家樂5家。
  • 【交通扶貧】交通打頭陣 產業強支撐 就業促增收
    黑水縣位於四川省西北部,地處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腹心,是深度貧困地區,貧困點多、面廣、程度深、易反覆,交通滯後是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近年來,在交通運輸部的大力關心支持下,黑水縣堅持交通打頭陣、產業強支撐、就業促增收,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勝利。黑水縣平均海拔3544米,面積4356平方公裡,轄3個鎮14個鄉123個村5個居委會,共6.2萬人。
  • 廣安鄰水:奮力書寫「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答卷
    成立以縣長為指揮長,縣委常委、縣政府副縣長為常務副指揮長,縣級各部門及各鎮黨委、政府等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易地扶貧搬遷指揮部,並下設辦公室於縣發展改革局,形成了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共同做好了搬遷對象鎖定、拆舊復墾、住房質量安全、後續就業及產業扶持等方面工作。建立聯席會議機制。
  • 卓扎灘: 發展鄉村旅遊 村集體和群眾「雙增收」
    經過幾年的發展,卓扎灘村已經成為青海省內有名的鄉村旅遊村莊。 過去的卓扎灘村集體經濟收入除了少部分的集體土地租賃收入外,絕大多數來自採砂場。後來因為生態原因,當地政府關停了採砂場。 採砂場是關閉了,可經濟還得發展,村集體和村民還得增收。怎麼辦?
  • 高原犛牛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按照吳英傑書記「大膽探索、抓好試點,把更多好經驗好做法向全區推廣,推動畜牧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指示要求,當雄縣深入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發展犛牛產業為基礎,以家庭牧場為運作平臺,以」有身份證的犛牛肉」為品牌的產業鏈為依託,積極探索高效養殖育肥技術,實現了草場生態持續好轉、群眾持續增收的總目標,成為了拉薩乃至全區犛牛產業發展的「先行者」。
  • 駐村幹部朱清雲:帶領村民走出一條產業脫貧之路
    一年多以來,朱清雲與隊友堅持吃住在村,融入群眾之中,強黨建、真扶貧;識貧困、定規劃;創模式、建平臺;抓落實、壯產業;真幫扶、助脫貧。真抓實幹、精準發力,紮實推進扶貧攻堅,取得顯著成效。具體做法是將國家支持的扶貧資金以貧困戶為單位入股專業合作社,合作社以333個貧困戶得到的400萬扶貧資金和400萬發展基金為資本金,由縣融投資平臺擔保,從農發行貸款3200萬元。利用這些資金建設了每個佔地5畝的150個鋼結構大棚,由合作社集體管理,貧困戶承包經營發展設施農業,項目的實施能夠讓承包戶每畝增收1萬元。
  • 促就業 穩增收 湘潭縣扶貧車間「拓寬」群眾致富路
    紅網湘潭縣分站1月4日訊(記者 楊建)為進一步拓寬就業渠道、增加貧困人口就業崗位,湘潭縣不斷強化扶貧車間帶動就業能力,把產業扶貧與就業扶貧深度融合,加快創業帶動就業,就業帶動增收步伐,切實推動群眾增收、企業增效。
  • 犛牛產業發展活起來 藏區群眾腰包鼓起來
    紅原縣委書記廖敏說,圍繞犛牛全產業鏈培育,溫州支持紅原創新幫扶模式,助力犛牛企業和犛牛產業活起來,通過犛牛產業發展,有效帶動了全縣13個貧困村1354戶5157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增收。  紅原縣是川西北高原高寒純牧業縣,畜牧業是當地的主導產業和牧民群眾的主要收入來源。
  • 南陽易地扶貧搬遷幸福樣本之六——淅川:搬出深山窩 幸福萬年長
    公益愛心手牽手能致富——鄉村振興拓新路面對淅川縣易地扶貧搬遷的特殊性,為解決好搬遷群眾的後續發展問題,淅川縣堅持「挪窮窩」與「換窮業」並舉,在搬遷的同時,致力做好「產業、就業、增收、管理」四篇文章,力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想讓搬遷群眾脫貧致富,產業扶貧是重點。」
  • 人社部:累計幫助358萬搬遷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就業促進司司長張瑩會上介紹,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與有關部門一道,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拓渠道、強政策、優服務,持續加大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就業幫扶力度,累計幫助358萬搬遷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實現了有勞動力的搬遷家庭至少1人就業。一是就業渠道突出「廣」。
  • 「弘揚蒙古馬精神身邊的榜樣」|堅韌不拔挑重擔,卯足幹勁求發展...
    易地扶貧搬遷是上石村脫貧致富重要方式之一,為破解「一方水土養育不了一方人」的困局,實現偏遠地區建檔立卡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王彩豔把「扶貧+易地搬遷」工作緊密結合在一起,她一方面積極與上級部門對接,對安置地點、搬遷後生產生活便利程度、後續扶貧產業支撐等問題與上級部門積極溝通反饋,確保了各項環節無問題。
  • 【專題】易地扶貧搬遷何以成為脫貧攻堅標誌性工程?——專訪國家發...
    《中國投資》:在整個易地扶貧搬遷的過程中,對於後續如何引入產業資本是否有所規劃、考慮或者支持?童章舜: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建設所需資金通過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債務資金、專項建設基金、低成本長期貸款等渠道籌集,基本能夠滿足各地建設需要,但安置區產業發展、搬遷群眾就業扶持等後續扶持工作仍有大量資金需求。
  • 敖學安:帶領群眾種白芨 產業興農共致富
    家住羅平縣馬街鎮歹墨村的敖學安,他並非貧困戶,卻心繫貧困戶,助力脫貧事,一門心思探索產業脫貧路。敖學安是當地有名的白芨種植大戶,2017年在多方支持下,他在歹墨村主導成立了羅平縣馬街鎮興盛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這裡位於縣城的北面,距離縣城60餘公裡,氣候特別適宜白芨生長。他因地制宜,積極發揮羅平縣「雲藥之鄉」的氣候、環境等優勢,建立白芨規模化種植示範基地,帶領貧困戶搞起中藥種植產業。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脫貧致富路上的陪伴者丨威寧自治縣黑石頭...
    歷經三年多的努力,改變了採基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落後面貌,同時帶領貧困戶找到了脫貧致富的方法,致力於成為他們脫貧致富路上的陪伴者。走訪貧困戶每一次的工作開展,每到一戶人家,我都時刻不忘帶上我的民情日記本,因為只有記清楚每一戶的情況才好想辦法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 雙城鎮:小小娃娃菜託起增收大產業
    公司依託當地海拔高、光照足、晝夜溫差大等先天條件發展露地蔬菜產業,在促進農民增收的同時,提高了農村就業率,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以產業帶動就業,以就業穩定增收。公司採用「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產業化發展模式,在前進、南安、北安、齊家湖等村組流轉土地種植娃娃菜、紅筍、制幹辣椒等露地蔬菜。現銷售收入已達到2億元。基地的建成,有效帶動當地物流、勞務、包裝、餐飲、住宿等產業發展,實現了本地群眾多渠道增收,多途徑致富。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服務青年創業就業 丨 團省委青少年發展...
    我叫餘躍,現任團省委青少年發展服務中心(以下簡稱「青發中心」)主任。一直以來,引導青年樹立創業創新精神,抓牢「服務青年創業就業」生命線就是我的職責使命。三年來,青發中心多次到貧困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招收青年到貴陽參加免費的挖掘機、裝載機、中式烹調、電工、焊工、汽修、家政服務等技能培訓,有組織地把培訓青年推薦到北京、深圳等工作,朝著「培訓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努力。   在我們看來,幫助貧困群眾轉變思想觀念、樹立自我脫貧信心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法寶。
  • 鋪展鄉村振興新畫卷——秀嶼區平海鎮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提升群眾...
    □湄洲日報記者 傅梅香 通訊員 謝慶勝 文/圖  平海鎮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強化產業支撐,4個村入股福能風電,委託國投公司投資,每年有一定的分紅,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建成8個產業扶貧基地,通過入股分紅、投工投勞、土地流轉等多種方式促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