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邢臺7月6日訊(記者 齊彥紅)2016年2月24日邢臺市統計局派出以朱清雲任第一書記兼組長的精準脫貧工作組入駐廣宗縣北塘疃鎮南寺郭村。一年多以來,朱清雲與隊友堅持吃住在村,融入群眾之中,強黨建、真扶貧;識貧困、定規劃;創模式、建平臺;抓落實、壯產業;真幫扶、助脫貧。真抓實幹、精準發力,紮實推進扶貧攻堅,取得顯著成效。
抓黨建,提升基層黨組織自身素質。駐村工作以後,他把加強黨建工作貫穿幫扶工作全過程,全力提升黨支部的凝聚力、戰鬥力和執行力,通過抓黨建推動各方面工作的深入開展。堅持每月召開2次村幹部碰頭會、1次村「兩委」會議,向村「兩委」班子成員灌輸黨的建設管理、村級組織管理運行等方面的知識。先後組織村「兩委」成員赴邯鄲館陶糧畫小鎮、黃瓜小鎮、邱縣、山東莘縣等地考察學習特色產業發展和鄉村旅遊發展經驗,幫助他們開闊思路,更新觀念,增強發展集體經濟的意識,提升致富帶富、治村管村能力,實現村級組織由被動輸血型向自我造血型的根本性轉變。
定規劃,精準確定脫貧致富方向。「精準扶貧貴在精準施策。」朱清雲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積極主動拜訪發改、規劃、扶貧、農開等10多個部門,諮詢扶貧惠農政策,以精準扶貧脫貧為中心,立足南寺郭實際,著眼長遠發展,與村「兩委」研究制定了高標準的《南寺郭村「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明晰了一條「依靠葡萄特色產業、建設葡萄風情小鎮、發展葡萄主題旅遊」的造血式脫貧致富之路。並精心細化出「精準扶貧脫貧」「特色富民產業」「美麗鄉村建設」「主題鄉村旅遊」等4個專項規劃,精準施策到戶、到項目,為南寺郭村脫貧攻堅描繪新藍圖,確定了精準脫貧工作方向。
創模式,精準搭建脫貧致富平臺。經過走訪發現,南寺郭村大部分貧困戶有發展產業脫貧致富的願望,但是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資金問題。為解決這一難題,朱清雲在廣宗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與廣宗縣扶貧辦、村兩委一起研究創新了「政府+金融+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資產收益分配扶貧模式。具體做法是將國家支持的扶貧資金以貧困戶為單位入股專業合作社,合作社以333個貧困戶得到的400萬扶貧資金和400萬發展基金為資本金,由縣融投資平臺擔保,從農發行貸款3200萬元。利用這些資金建設了每個佔地5畝的150個鋼結構大棚,由合作社集體管理,貧困戶承包經營發展設施農業,項目的實施能夠讓承包戶每畝增收1萬元。不承包大棚的貧困戶還可以收入流轉土地的租金和在大棚打工的薪金、入股分得的紅利,人均純收入提高3000元,在進一步發展壯大南寺郭葡萄產業的同時,把貧困戶變成了「三金農民」,確保全部脫貧。
抓實施,全力確保脫貧項目質量。明確了發展葡萄種植產業,確立了新的脫貧模式,引進了葡萄大棚建設項目,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就是項目的實施。從2016年5月份開始,朱清雲帶領扶貧工作組和村兩委幹部一起開展了土地流轉、遷墳建公墓、建設葡萄大棚等工作。規模種植園建設的難點是土地流轉和遷墳騰地。將原來由各個農戶承包經營的小塊土地在經營權不變的前提下統一收歸村委會管理,建設大棚,同時為了確保每一個佔地5畝的大棚建設規劃實施,必須要遷出各個家族的零星和大片墳頭。這兩項工作都涉及到農村老百姓的思想觀念轉變,在一個月的時間內,與村幹部一起深入老百姓的家裡,講道理、做工作、講政策、謀發展,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在廣大黨員幹部的帶領下,流轉土地1000畝,搬遷墳頭300個,建成了一座公墓和一大片波浪起伏的千畝葡萄大棚。
建小鎮,推動葡萄主題旅遊發展。發展旅遊必須要有整潔的環境和先進的基礎設施。在爭取到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後,他帶領工作組把工作地點轉移到了各個施工現場。在炎熱的酷暑裡,白天盯現場、監質量、督進度,調解清理與建設矛盾,晚上還要與施工隊研究協調問題。為打造一天旅遊線路,積極挖掘南寺郭村歷史文化資源,設計建設了商湯祈雨桑、棲鳳酒莊、村史館、農耕博物館、攝影基地、朱家老宅、高家客棧、自行車騎遊營地等12個景點,打造了一條鄉村觀光旅遊路線,初步建成了「特色產業+農耕文化+美麗鄉村」的葡萄風情小鎮。為進一步發展農業觀光鄉村旅遊、確保特色產業增收、精準脫貧致富增添了一道新的產業保障。
重幫扶,充分發揮項目的脫貧效能。幫扶工作既要「幫」更要「扶」,就是全方位扶持貧困戶,就是通過參觀學習、示範引導,充分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一年多來,朱清雲先後三次帶領群眾到衡水饒陽、山東泰安、莘縣參觀學習現代化設施農業種植技術,用別人的發展規模鼓舞群眾;聘請省、市專家指導授課、聘請技術員現場指導種植,用技術後盾解決群眾的種植技術困惑;在黨員幹部中培樹產業發展帶頭人,用他們的增收致富實例,激發貧困群眾的脫貧致富熱情。使南寺郭村的貧困群眾意識到了脫貧致富的關鍵是自己,只有想脫貧、敢脫貧、會脫貧才能真正脫貧。如今貧困戶踴躍承包大棚,新建大棚已經開始種植葡萄,間作的草莓和甜瓜已經上市,貧困戶們正在收穫脫貧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