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10月28日,記者走進湖北省襄陽市穀城縣南河鎮蘇區村,看到的是安寧祥和的幸福景象。
蘇區村是穀城縣著名的「紅色村」,賀龍元帥曾率領紅三軍在這裡戰鬥。過去,由於山高路遠、人多地少,村民長期脫貧無路、致富無門,該村被劃為省級重點貧困村。
2015年,市委宣傳部扶貧工作隊進駐蘇區村。5年來,蘇區村在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發展特色產業,改善生活環境,通過勤勞的雙手,在這片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紅土地」上種出致富奔小康的幸福果實。
水清景美村莊靚
在蘇區村,溫坪河穿村而過,滋養著那裡的村民。曾經,溫坪河亂石成堆、垃圾遍布,由於河道堵塞,每遇洪水侵襲,河水便會淹沒岸邊的田地。
沒有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脫貧攻堅從何談起!2015年,蘇區村開始河道清理工程。經過垃圾清除、河堤加固等一系列措施,溫坪河逐漸變得清澈乾淨。
清理河道只是第一步,改變村民的衛生習慣,才能讓溫坪河徹底告別「髒亂差」。為此,村委會購買了6個垃圾清運箱,放置在村裡的主要道路上,又配發100多個垃圾桶,放置在每戶村民的屋前。從此,村民的生活垃圾不再隨意丟棄到河道上,而是自覺扔進垃圾桶裡。
以清理溫坪河為契機,蘇區村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愛國衛生運動,深入培育村民的環保理念。
今年68歲的馮正香家住蘇區村二組。2017年,她在家中建起了車庫和水衝式廁所。居住條件改善後,馮正香對家裡的衛生環境要求越來越高,每天,她都會抽出兩到三個小時,打掃房前屋後的衛生。對於不愛護環境衛生的鄰居,馮正香會上門「提意見」,對於不配合、不理睬的農戶,她會親自動手,幫忙清掃。就這樣,這些農戶自然而然地改變了亂扔垃圾的壞習慣。
村民的自覺行動,讓蘇區村變得越來越乾淨。與此同時,村委會下大力氣改善村容村貌:6公裡的村組道路被拓寬、硬化,村民出行變得便利;60盞路燈整齊排列在道路兩旁,照亮村民的回家之路;10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修建完善,村民有了集中活動的場地。為了保持環境衛生,村委會設置公益性崗位,讓村民擔任保潔員,隨時清理道路、廣場上的垃圾。
如今的蘇區村,山清水秀,生態宜居,村民的生產生活有了堅實的保障。
產業興旺腰包鼓
壯大村集體經濟實力,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手段。2015年,市委宣傳部扶貧工作隊到來後,開始想方設法幫助蘇區村「強筋健骨」。
工作隊和村委會深知,要想拔掉「窮根」,必須有能夠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項目。經過深入的市場調研,工作隊鎖定兩個項目——光伏發電、紅心獼猴桃。
2016年4月,工作隊幫助建設的光伏發電項目,一期併網發電,當年發電4萬多度。安裝在蘇區村坡地的光伏面板源源不斷地把光能轉化成電能,輸送到國家電網內,照亮了貧困戶的脫貧致富路。二期項目建成後,2018年全村光伏發電達9萬度,帶動20戶貧困戶實現脫貧致富。
2016年底,蘇區村流轉土地30畝,投資47萬元新建了第一批紅心獼猴桃示範基地。2018年年初,蘇區村再次融資38萬元,新發展25畝紅心獼猴桃示範基地,並帶動村民自主發展獼猴桃50多畝。2018年,基地裡的獼猴桃開花結果,初見成效,給村幹部帶來了堅定的信心。
有耕種就有收穫!今年,紅心獼猴桃長勢喜人,需求旺盛,為村集體帶來了12萬元的集體收入。「腰杆硬了」的蘇區村,為村民「腰包變鼓」創造了條件。
66歲的董世秀在女兒出嫁後獨自生活,體弱多病的她無法勞動,產業幫扶無法落實。對於像董世秀這樣缺少勞動能力、無法發展產業的貧困戶,村集體給予幫扶,一舉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
56歲的村民程均範,身患殘疾,生活貧困。2016年起,他在村裡的獼猴桃基地做工,一年便可獲得4000元的收入。與此同時,村裡還為程均範安排了公益崗位,年收入達到12000餘元。
經過不懈努力,2018年,蘇區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43戶369人全部脫貧出列;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14292元。
描繪幸福新畫卷
漫步在蘇區村,記者感受到脫貧攻堅帶來了巨大變化。
琅琅的讀書聲從校園裡傳出,學校的校舍寬敞,設施完備,食堂裡的電子監控設備保障著學生們的食品安全;120平方米的村衛生室功能齊全,物資充足,先進的消殺、理療設備守護著村民的身體健康;昔日破敗不堪的危房被修繕一新,村民的居住環境更舒適了,門前菜園裡種滿了蔬菜,散發出沁人心脾的清香。
蘇區村的村民,不僅告別了貧困的生活,還活出了幸福滿滿的精氣神。「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來到蘇區村休閒文化廣場,悠揚的歌聲環繞山間,蘇區村文化演出隊正在排練節目,準備在文藝演出中展示自己的風採。
隊員王德芳今年53歲,作為領舞,她跳得十分起勁,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王德芳介紹,以前,村民們的休閒生活就是打牌,一打一整夜,不僅耗費精氣神,還容易產生矛盾。2018年,休閒文化廣場建成後,村裡為村民購置了音響等設備,村民們從此多了一項活動——跳廣場舞。為了學習跳舞,村民們漸漸改掉了打牌的習慣,大家學舞姿、演節目,生活變得多姿多彩。
2017年,蘇區村被列入襄陽市第一批文化小康建設試點村,2018年被命名為「穀城縣中共黨史教育基地」,同時被列入第二批湖北省「特色文化村」創建村。2019年,蘇區村被襄陽市委命名為「襄陽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
美麗的環境,興旺的產業,文明的鄉風,為蘇區村發展文旅產業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蘇區村正在努力打造美麗鄉村紅色旅遊村落,通過三產融合加快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大事記:
2015年:市委宣傳部扶貧工作隊進駐蘇區村;安裝路燈實施亮化工程;組織村民建花壇栽花種樹美化環境。
2016年:60kw光伏發電站正式併網發電;建成30畝紅心獼猴桃示範種植基地;完成河堤除險加固;開建第一批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蘇區村村級脫貧出列。
2017年:黨群服務中心和文化廣場竣工;擴建40kw的光伏發電項目;開建第二批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配建村衛生室。
2018年:擴建25畝紅心獼猴桃種植面積;硬化鄭家店沿河路1.2公裡,解決40多戶村民出行難問題;投資380萬元翻修擴寬南白公路蘇區段;新建攔水壩1個,整治河道1000米;設立蘇區村智慧農村綜合服務站(電商超市);推進「廁所革命」,開展村莊環境整治,組建蘇區村文化志願服務隊;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出列。
2019年:新建水窖2個,解決山上村民安全飲水問題;引導村民開設農家樂,開發旅遊小特產,發展紅色旅遊;新建旅遊公廁2個;新建攔水壩1個;農村電網改造入戶;村內主幹道提檔升級刷黑。
2020年:平整生態停車場5800平方米;改造村民自來水管道;完成「蘇區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室內外設施建設;弘揚紅色革命傳統文化,移風易俗,做實鄉村旅遊。
扶貧隊員名單
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謝選倫 劉小利 王正宏
2017年11月至2019年3月曹榮葆 李宏音 江偉兵 劉志新
2019年3月至今曹榮葆 汪東煒 劉志新
王能才:不等不靠尋富路
雨後初晴,在穀城縣南河鎮蘇區村的光伏發電基地,村民王能才正認真清潔著設備上的積水和泥漬,動作穩健、精神專注,看起來和年富力強的中年人沒什麼兩樣。
沒人能夠想到,他已年過七旬。與老伴一起帶著孫女在村裡居住的王能才是典型的留守老人,一家三口靠他種點玉米、水稻勉強維持生計。2014年,王能才一家經識別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留守家庭』最顯著的問題就是缺乏勞動力,只有突破這一瓶頸,才能幫助其實現真正富裕。」市委宣傳部精準扶貧工作隊入駐蘇區村後,根據王能才家的實際情況,制訂了「強化保障、人盡其能」的幫扶計劃。
考慮到王能才身體條件較好,且作為老黨員,工作勤懇、認真負責,駐村幹部積極協調,為他爭取到公益性崗位,讓他負責村集體光伏發電設備的清潔維護,為他的家庭提供了一筆穩定的收入。因為王能才的老伴常年患病,無法外出工作,駐村幹部又幫他們聯繫了一批牲畜幼崽,幫助老兩口發展養殖業。
貧窮不可怕,關鍵要自強。抱著這樣的心態,王能才不等不靠,在駐村幹部科學引導下,充分利用當地山場資源豐富的優勢,將產業越做越大。如今,王能才家在欄雞鴨近60隻,生豬、牛羊十餘頭,年收入2萬餘元。周邊不少貧困戶在他的宣傳引導和幫助下,也走上了養殖致富之路。
如今,王能才的孫女已順利從高職高專畢業,找到心儀的工作;依靠醫保政策幫扶,「看得起病」的老伴經過治療,身體狀況也不斷好轉。看著曾經的困難一個個迎刃而解,老兩口笑逐顏開。
「在黨和國家的幫助下,我們每個人都能通過自己的雙手去創造幸福,作為一名老黨員,我要繼續發揚吃苦耐勞的精神,為身邊的鄉親做好榜樣!」王能才說。
彭國全:勤勞澆出致富花
「蘇區村是革命老區,先烈們百折不撓、奮鬥不息的精神在我們這裡世代傳承。」初見彭國全,他正提著木桶,在豬舍裡忙著餵食,深秋的山區寒意漸濃,但身著單衣的他滿頭大汗。
4頭生豬、80多隻羊、近300隻家禽和兩千餘尾草魚……從日出到天黑,彭國全周而復始地圍繞著它們辛勤勞作,卻總是滿臉笑容、從不喊累。「曾經的我在外打工,一年到頭只能給家裡寄回來萬把塊錢,現在回到家鄉,憑著雙手年入近10萬元,還能照顧老媽和孩子,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彭國全說。
上世紀90年代,和村裡大部分的年輕人一樣,彭國全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淘金」。由於沒有高文憑和一技之長,他只能在一些基礎性的職位上工作,打拼多年,沒攢下多少積蓄。2015年冬,由於患病的母親和上學的孩子都需要人照顧,他不得不回到家鄉。
2016年3月,就在彭國全失意消沉之時,市委宣傳部精準扶貧工作隊幹部找到了他,考慮到他還年輕,結合房前屋後山場資源,動員他飼養山羊發展養殖業。
「他是返鄉年輕人,有見識,有幹勁,也有蘇區村人自強奮鬥的優秀傳統,完全可以引導他成為創業典型。」駐村幹部劉志新介紹,在深入了解其家庭情況後,工作隊制訂了「定向培育」式的幫扶計劃。沒有本錢,安排「以租代賣」;缺乏技術,聯繫專家上門;冬天缺飼料,駐村幹部冒雪運送;出欄愁銷路,多渠道免費推廣……就這樣,駐村幹部們將彭國全一步步送上了「創業快車道」。
駐村幹部的悉心幫扶讓彭國全重拾鬥志,他日夜撲在養殖場,鑽研養殖技術,提高牲畜品質,僅兩年,他便償還了外債。為了降低單一養殖的市場風險,他還養起了雞鴨、承包了魚塘。如今,憑藉自己的不懈努力,彭國全已從遠近聞名的「困難戶」變成了人人羨慕的「創業能人」。
今年6月,彭國全的第二個孩子順利降生,他說:「趁著年輕,再好好奮鬥幾年,多攢些錢,送孩子們上個好大學。」
李心書:下山過上好日子
透亮的窗戶,雪白的牆壁,齊全的水電,整潔的家具,在蘇區村易地扶貧搬遷
安置點的精緻兩居室裡,老人李心書捧著茶杯,笑得合不攏嘴。
「以前住在李家鐵鋪(地名,位於薤山山區,海拔約400米),別說用家電,就連這一杯熱茶,都不容易喝到。」李心書告訴記者,自己原本住在山上,那裡不通自來水,只能沿著山路步行40多分鐘下山挑水吃,遇到春耕,更是每天要花上四五個小時取水,生活十分不便。那時的李心書和妻子,靠著四畝林地,種些玉米、紅薯等耐旱作物維生。
然而隨著年紀不斷增大,老兩口的身體一日不如一日,居住簡陋、生活不便、難以就醫、收入有限……越來越多的問題開始困擾他們,讓山上的生活變得日益艱難。
「剛開始,駐村幹部來到我家,說給我在村委會附近安排了新房子,我根本不敢相信,而且如果搬下山沒法種地,讓我們老兩口怎麼生活?後來,他們帶來了在新房子裡拍的照片和幫我們辦理的低保證明,我們才知道,好日子是真的來了!」李心書說,搬下山後,他們住進了安置點的二層小樓,每套房屋面積75平方米,水電齊全、寬敞通透。
考慮到老兩口年過七旬還常年患病,工作隊按政策為他們辦理了低保和養老金,加起來每月900元足以讓他們不用再為生計奔波勞作。
此外,一直以來無力負擔的癌症治療費用,也通過醫保政策幫扶得到解決。2017至2018年,老兩口分別住院手術,僅自費不到2萬元,後期治療和日常的藥物費用,也得到很高比例的報銷,僅靠低保和養老金,便可以承受。
「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讓我們過上了以前做夢都不敢想的好日子。」李心書介紹,為了表達自己的心意,他已響應國家號召,將家裡的林地重新種上樹木,並準備將這片地交由村集體統一管理和經營,為蘇區村的發展貢獻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