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蜜真甜,色澤又好!」昭平縣樟木林鎮古蓮村村委副支書、產業發展指導員陳國盛在與駐村第一書記左慶峰割蜜的時候,不小心把蜂蜜沾到了手上,忍不住舔了舔手指上的蜂蜜說道。
今年,已是古蓮村林下蜜蜂養殖的第二個年頭,當前蜜蜂的養殖規模已經超過了1200箱,年產蜂蜜量為2萬斤左右,實現年收入100萬左右,林下養蜂產業已經成為古蓮村的重要經濟產業支柱之一。
左慶峰在查看蜜蜂採蜜情況
村民的「知心人」,村裡的「知情人」
2019年8月16日,左慶峰得知學校黨委委派他到昭平縣樟木林鎮古蓮村當第一書記的消息時,內心十分激動,也略帶一些擔憂,如何與村民打交道、如何團結村幹部、村裡經濟產業如何做大做強……,這些都是他需要面對的問題。9月5日,左慶峰開始了他的駐村扶貧工作。
熟悉村情是左慶峰開展工作的第一步,「遍訪」這種接地氣的工作方式讓他找到了切入點。為了提高遍訪效率,同時確保貧困戶在家,根據貧困戶的生活與耕作規律他選擇早上、中午和晚上三個時間段開展遍訪工作。為了儘快記住每一戶貧困戶的住址,他會寫下自己的遍訪路線,並在遍訪路線上標出貧困戶的具體位置。村裡外出打工的都是年輕人,留守的老人和小孩居多,這給溝通和交流帶來了較大的困難。但是會說「本地話」的優勢,為他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不但省去了語言溝通上的障礙,而且也讓他更容易融入古蓮村這個大集體。每到一戶村民的家裡,他都與村民拉家常、交朋友,傾聽心聲,了解其家庭成員上學、務工、患病、生活困難等情況,並將它們一一記錄下來,想著怎麼給他們解決困難。就這樣,他一步一步走進了村民的心裡,成為村民的「知心人」,村裡的「知情人」。
了解村情後,左慶峰清楚地認識到,沒有主導產業,貧困人口收入就缺乏堅強支撐,要想全村脫貧不能只靠輸血,還得想辦法造血。於是,尋求一項穩定脫貧增收致富的產業,一直是左慶峰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思考的問題。
左慶峰與貧困戶一起討論脫貧致富門路
「蜜蜂書記」的「採蜜」之路
左慶峰在與村幹部聊天的過程中了解到,古蓮村地處邊遠山區,群山環繞,地勢高低不平,大面積發展種植產業不太現實。但是古蓮村山清水秀,村內自然資源豐富,野花飄香,村裡一直有村民在養蜂。於是,他堅定了村裡發展產業的方向,就是中華蜂養殖。為此,左慶峰和村幹部一班人,通過市場調研,結合當地氣候和地理位置,決定帶領全村群眾把原有的小規模養蜂做大做強。
結合產業需要,2019年2月21日,昭平縣蓮荷蜂業專業合作社成立。蜜蜂採蜜離不開花蜜,為了讓蜜蜂一年四季都能採到新鮮的花蜜,左慶峰與合作社的工作人員採用「走蜂」形式,讓蜜蜂一年四季都做到有蜜可採、有蜜可釀。走蜂,即根據不同季節的花期,把蜜蜂送到附近花期最茂盛的地方去,為蜜蜂提供花蜜採集。春季到梧州荔枝園採花蜜後回到古蓮村採百花蜜,夏季在古蓮村採烏桕花蜜,秋季到樟木林鎮陶陂村採九龍藤花蜜,冬季再回到古蓮村採鴨腳木花蜜。因為蜜蜂每個季節採集的花蜜不同,所以古蓮村林下養蜂當前一共有四個蜂蜜產品:百花蜜、烏桕花蜜、九龍藤花蜜、鴨腳木花蜜。每一種蜂蜜都有各自獨特的香味。
左慶峰也時常同合作社的工作人員一起去採蜂蜜,但神奇的是,他在採蜂蜜的時候從未被蜜蜂蟄過。因此,村民們都喜歡稱呼他為「蜜蜂書記」。對於此事,左慶峰笑道:「對於蜜蜂,我更多的是對它們的喜愛,它們看起來十分可愛,又給村民們帶來了好處和收益,所以我會更加關心它們,可能也是因為我經常來,它們也就喜歡我了,不蟄我。」
左慶峰到林下養蜂基地查看蜜蜂採蜜情況
「蜜蜂書記」讓貧困戶甜到心裡
產品有了,銷售渠道自然也要開拓。為此,左慶峰與村幹部們經常利用空餘時間,採取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方式推廣蜂蜜。一方面在人流密集的地方進行展銷,如農產品展銷會、集市等,讓更多人來品嘗、了解古蓮村的蜂蜜。另一方面是線上產品推廣,在朋友圈、淘寶等網絡平臺上發布一些信息和圖片,讓更多的人知道古蓮村的蜂蜜。此外,也會通過幫扶後盾單位賀州學院定點扶貧村農產品展示與營銷中心進行產品銷售,供賀州學院的教職工預訂或者購買。
陳火珍是合作社聘請的專門負責養蜂的村民,他也是合作社的成員之一,為合作社工作每個月也能掙3000多塊的工資。如今,他已從貧困戶變成了脫貧戶,家庭經濟條件得到很大改善,日子過得越來越甜蜜。他認為,林下養蜂產業是目前古蓮村發展勢頭最好、帶貧減貧成效最顯著的「甜蜜」產業。
自左慶峰到古蓮村參與脫貧攻堅工作以來,古蓮村在2019年的貧困發生率由2.71%下降至1.79%。談及古蓮村今後的產業發展時,左慶峰說道:「林下養蜂的時間短、見效快,當地群眾發展林下養蜂產業的積極性高漲,下一步將努力打造賀州市中華蜜蜂繁育基地,鼓勵更多非貧困戶加入合作社,擴大林下養蜂產業規模,把古蓮村打造成『蜜蜂村』,把林下養蜂產業打造成古蓮村的支柱產業和『甜蜜』產業,讓更多的村民過上甜蜜日子。」(傅紅秋、楊焱)
來源:賀州學院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