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畲村鄉村旅遊人氣旺
從江西省撫州城區出發通過高速進入資溪縣城後,沿省道資茶線上繼續行駛約15分鐘,一座精巧奪目的民族風格特色牌樓便映入眼帘。穿過牌樓是綠意盎然的畲寨,一排排青瓦白牆井然有序,精細的雕窗和別致的彩繪讓人眼前一亮。這個位於閩贛交界處的美麗村莊正式成立於1994年,同樣有個美麗的名字——「新月」。從武夷山區閉塞落後的貧困村,蛻變成如今遠近聞名的致富村,它的歷程也如同新月一般,希望無限、彌足美好。
蘭念瑛在新月村人大代表工作室察看選民建議、意見辦理情況
蘭念瑛上戶與貧困戶交流,了解其生產生活
談及村裡日新月異的變遷,村民們都豎起了大拇指,說他們的領路人——烏石鎮新月畲族村黨支部第一書記蘭念瑛功不可沒。
初見這位畲族女人,個頭不高,面龐黝黑光滑,身著紅色碎花襯衫、黑色西裝褲,腳踩5釐米高的黑皮鞋,一根粗粗的麻花辮從後腦勺梳起,盤旋繞頭蓋一匝,插上一根小巧精緻的銀髮簪。她62歲的年紀,依舊神採飛揚,眼神清澈又透著堅毅,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幹練。憶起昔日歲月,蘭念瑛不禁莞爾一笑,眼睛彎成了兩輪新月。
名起:25歲成為全村首個「萬元戶」
和村裡的村民一樣,19世紀60年代末,蘭念瑛跟隨父輩舉家從浙江新安江遷到當時尚隸屬於草坪村的新月畲族村安家落戶。11歲的蘭念瑛,自此與這片土地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到了19世界80年代初,20歲出頭的蘭念瑛發現鄉親們每年往返浙江探親,乘火車出行卻總要帶上果木苗,十分不便利。她靈機一動:倘若在本土發展苗木種植產業,村民就無需大費周折從老家帶果木苗了。在愛人鍾志良的支持下,蘭念瑛信心十足說幹就幹,隨即從浙江老家帶來100斤的枳殼苗。但由於一沒經驗二沒技術,沒有掌握嫁接技術的她,苗木種下不到一年就全部死了。
這「當頭一棒」,並沒有讓蘭念瑛屈服。省吃儉用的她堅持讀書看報,刻苦鑽研苗木栽種培育技術。一次偶然機會,得知浙江黃巖要舉辦苗木種植培訓班,她當即賣了家裡的豬,換了200元錢湊齊路費和學費。為了節省開銷,蘭念瑛讓愛人鍾志良獨自前往參加學習培訓,她則留在家裡幹農活。學成歸來的丈夫還帶回一些種苗,手把手教會蘭念瑛後,又忙碌起自己運輸工作。聰慧的蘭念瑛獨自實踐試種,掌握嫁接技術後的第一年就喜獲收益。
「嘗到甜頭」的蘭念瑛幹勁更足了。第二年,她拿出家中全部積蓄,將種植面積擴大至4畝,當年出苗16萬株,獲純利1萬多元。25歲的蘭念瑛賺得盆滿缽滿,成為全村首個「萬元戶」。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率先致富的蘭念瑛,一下子成了當地知名的苗木種植專業戶。她經手嫁接的苗木存活率高達95%,引來越來越多的村民登門求教,蘭念瑛也總是傾囊相授。
希望:苗木敲開「致富門」
1994年12月,新月畲族村正式成立,不再隸屬於草坪村。誰來當大家的「領頭羊」?不負眾望的蘭念瑛全票當選為村委會主任。然而,一道難題擺在了她面前:剛成立的新月村,村民人均純收入只有800元,人均不足一畝的耕地,還有三分之一是冷漿田。一窮二白的家鄉要如何甩掉「窮帽子」?
「村民推舉我領頭帶著大家幹,就一定要為村裡多做點實實在在的事。」蘭念瑛用數十年踐行著這句承諾。她理清了思路,決定繼續發揮新月村緊靠著馬頭山原始森林的生態優勢,走苗木種植致富的路子。
1998年特大洪澇災害發生,蘭念瑛通過報紙了解到全國水土流失的嚴重性,察覺到了帶領村民甩掉「窮帽子」的機會。她當機立斷,決定召集村民集體上山採種,進一步節省成本的同時,開發更多造林苗品種。
為採摘一種名為「美毛含笑」的樹木種子,蘭念瑛順著像塗了油一樣的光滑樹幹上樹、下樹,整整花費了3個小時。「當我們把她放下時,她都站不住。可她還笑著說上面的風景真不一樣,說有幾道安全繩保護著她,我們那麼緊張幹什麼。」據村民蘭金坤回憶道,當大家拿著一包包沉甸甸的樹種時,都差點流出了眼淚來。
1999年開春,蘭念瑛動員村民大範圍將種子培育成造林苗。「萬一培育出來造林苗,賣不出去怎麼辦?」為給村民吃下「定心丸」,村兩委決定和村民籤署協議,讓村民放開手大膽幹。怎料,村民們卻堅持要和蘭念瑛個人籤協議才願意幹下去。
「當初種子是我讓大家採的,我籤!」蘭念瑛一心只想著帶著大家過上好日子,她挨家挨戶與50戶村民籤下了100畝苗木種植合同,價值高達180多萬。村民以苗木入股,不投入一分錢,所有風險由蘭念瑛一人承擔。一向支持她的鐘志良,看到這沓合同卻坐不住了,「你吃了硃砂(傻)啊!市場不是你說了算,萬一失敗我們就得傾家蕩產!」
扛著巨大的壓力,蘭念瑛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苗木產業上。2000年,蘭念瑛帶領新月村村民組建了資溪縣新月苗木發展有限公司,以「公司+農戶」的形式運作。為了開拓市場,一年365天,她大部分時間在外奔波。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2000年退耕還林政策落地,蘭念瑛手裡的造林苗成了「香餑餑」,訂單接踵而至。「最開始跑訂單的時候,我把江西每個市都跑遍了。後面忙不過來,不停地送貨,最長有一次連續28天都在車上睡。」蘭念瑛笑了,新月般的眼睛閃爍起來。
這一次,新月畲族村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村民的苗木不僅脫銷,隨著市場價格上漲,收成相當可觀。為了搶訂單,蘭念瑛還經常跑到外地調貨。
那年的農曆臘月26日,整整一年沒怎麼待在村裡的蘭念瑛現身了,拎著兩大袋現金——足足200多萬元,按照合同給村民分錢。但籤訂合同的50戶村民領到的錢,都超出了合同的約定數額。原來,蘭念瑛把多盈利的部分也按照比例分給了大家。當時分錢最多的村戶拿到了十幾萬元,最少的村戶也分到了幾萬元。而在當時,鄉鎮公職人員的月薪不過400多元。
苗木種植敲開了新月村的「致富門」,村民的錢袋子「鼓」了,腳下的步子更穩了,苗木產業也不斷發展壯大。新月村一度成立了3家苗木專業合作社,苗木基地面積達1000多畝,銷往福建、廣東等10多個省市,年產值突破400萬元。「新月苗木」逐漸成為苗木市場的知名品牌。
新生:幸福歌聲滿村飛
隨著綠化苗木市場的逐漸飽和,幫助村民致富增收需要尋找新出路。蘭念瑛開始了新的嘗試:一邊改造升級傳統產業,通過引進彩色樹種和珍貴花卉,繼續發展苗木產業;一邊引進新興產業,深挖畲族文化特色,帶領村民走上鄉村旅遊發展之路。
她的新嘗試,與一位「大貴人」密不可分。「習總書記面對面的殷殷囑託,給了我巨大的信心和鼓舞!」蘭念瑛口中的「面對面」,是2015年3月6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西代表團的審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親切關懷畲鄉建設,詢問作為人大代表的蘭念瑛:「高速公路通到你們那裡了吧?」「農家樂辦起來了嗎?」當晚,蘭念瑛激動得睡不著,反覆想著該如何完成總書記的囑託。
從2016年起,在蘭念瑛的帶領下,新月村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進行了民房屋面改造,建成了山哈廣場、環村旅遊公路等項目,打造畲族民俗風情遊項目,用豐富的方式充分展現畲族圖騰、祭祀、農耕歷史文化。此外,村裡成立了武術表演隊、青年山歌隊,讓65歲以下的村民端起了「旅遊飯碗」。
遊客在畲村體驗竹竿舞
「現在的日子和以前在外面務工比起來,幸福多了!」2013年因病返鄉的村民蘭啟貴是村裡的護林員,一度因病致貧的他在2017年實現了脫貧。在表演隊兼職的他,僅這一項,去年的年收入就實現了2萬餘元。
畲族姑娘對唱畲鄉山歌
從發展民宿產業,到銷售女兒紅米酒、畲族三鮮粽、艾葉粿等畲族特色食品,蘭念瑛提出的每一個倡議,都得到村民們的積極響應。村民蘭麗珍夫婦通過製作畲族特色食品,在家門口實現了年收入逾10萬元。村裡的山哈小築等民宿產業,也辦得風生水起。
新月畲族村現有119戶人家、423位村民,在蘭念瑛的推動下,2018年實現了整村脫貧。2019年,全村接待遊客從3年前的4千人次迅速增長到50萬人次,村集體收入突破30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1.7萬元。
蘭念瑛在村裡產業扶貧項目——畲鄉酒坊,調研了解企業生產
為了進一步給村集體增收,蘭念瑛決定結合畲族傳統做法和現代工藝,將紅麯酒、桂花酒、畲族三鮮粽等畲族特色美食產品打造成旅遊產品,探索「黨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旅遊」發展模式,實行「產銷分離、全民參與」模式,進一步延伸鄉村旅遊產業鏈,拓寬強村富農發展之路。
全國人大代表蘭念瑛在防控值勤點指導宣傳疫情防控
身患高血壓的蘭念瑛,在家裡備足了十幾個酒缸,疫情居家隔離期間,每天堅持釀酒、品嘗,最終根據口感確定了桂花酒的統一標準。現在,桂花酒和女兒紅米酒被打包成了「情侶酒」捆綁出售。
在村裡山哈小寨的山這頭,酒窖和無菌車間將拔地而起。通過與客商的撫州山哈小寨農旅開發有限公司開展合作,村集體成立的資溪縣鑫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成為了村民的「搖錢樹」,預計今年將增收100萬元。
「山哈拉的酒啊赤東東,人客食了面紅紅,習掉一碗又一碗,你是一個大英雄。」不少前來參觀的遊客聽罷這首畲族敬酒歌,意猶未盡。幸福的歌聲飛遍這座美麗又富饒的村莊。
美麗畲鄉姑娘歡迎遊客
在蘭念瑛的努力下,新月畲族村擰成了一股繩。該村先後六次被國務院和江西省政府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集體」、「民族團結進步模範村」等榮譽稱號,多次獲得「全國綠色小康村」、「全國文明村鎮」等殊榮。2015年,新月畲族村新建村小組被列為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試點村。2017年3月,該村的新建村小組被國家民委命名為第二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初心:不忘黨員的本色
回首新月畲族村二十五年巨變,從『茅棚村』走向小康村,蘭念瑛一路在奔跑。她連續三屆當選為十一屆、十二屆、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先後榮獲全國勞模、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全國「三八」綠色獎章、全國雙學雙比女能手、全國綠色小康戶、全省十大井岡山之子、全國脫貧貢獻獎等稱號。
面對響噹噹的榮譽和村民們的盛讚,蘭念瑛卻非常謙虛,她說自己只是做了黨員應該做的。作為一名黨員,她還要堅持「把黨的陽光播撒進畲寨人的心田」,帶領畲族村民追夢美好幸福生活。
「她不僅教我們技術,還幫我們墊錢。」村民蘭啟華在蘭念瑛的幫助下,靠著苗木種植擺脫貧困,住進了小洋房。像蘭啟華一樣,因為蘭念瑛施以援手而逐漸富裕起來的村民還有很多很多。
在村裡,還有個不成文的規定,也是她制定的:賣苗時,先賣村民的,再銷黨員和村幹部的,讓村民「零風險」種苗。而蘭念瑛自己的苗,總是放在最後賣。為此,她也曾虧過不少錢,生意上的朋友十分不解,可蘭念瑛從未動搖過,「我放棄了這點機會,可我盡了一個共產黨員應盡的職責。」
初心不曾忘卻,習總書記的殷殷囑託,蘭念瑛更是難以忘懷,成為了她和新月畲族村的指路明燈。「現在高速公路修通了,農家樂辦起來了,鄉村生態旅遊搞起來了。只要我們牢記總書記的囑託,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既保住綠水青山,也一定會擁有金山銀山。畲族村民的日子就一定能夠越過越幸福。」談起新月村,蘭念瑛那雙「新月」般的明眸始終泛著光芒。此刻的她,正幸福著新月村的幸福。(李勇、餘進攝影)
(中國日報江西記者站 王健)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