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潑、堅定、熱情,她把芳華綻放在異鄉貧困村;母親、女兒、第一書記,這些身份同屬一個人———莒縣稅務局店子集分局副局長王曉波。
2019年初,寒冬時節,莒縣稅務局派駐店子集分局副局長王曉波到寨裡河鎮王標東村任「第一書記」,站在年久失修的辦公場所,看到鄉親們漠不關心的眼神,王曉波也一度想打「退堂鼓」,但想起臨行前,跟稅務局領導和同事們許下的一定會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的諾言,她內心堅定了。
2020年末,又是一個寒冬,走在王標東村新修的村道上,王曉波顯得有些興奮,看著「春意盎然」的蔬菜大棚,村民步履匆匆地忙年,旁邊的群眾也熱情地跟她打招呼:「王書記,來坐哦。」
心貼心,新風勁吹新農村
「扶貧必須腳踏實地,必須作為。」王曉波來到王標東村,心裡就默默地下了決心,一定要身體力行,讓村裡變個樣。
一到村裡,王曉波就走街入戶、實地調研。夜色涼如水,山村早早進入了夢鄉,但王曉波的宿舍裡依舊燈火通明。她白天入戶了解實況,晚上還要整理資料、研究下一步策略,有時一研究就到了深夜。
經過一個月的調研,王曉波了解到,該村瓜菜種植、蔬菜大棚等傳統農業是村裡主要經濟來源。村黨組織活動場所年久失修、荒草叢生,村裡黨員31人,支部班子凝聚力渙散、戰鬥力弱,村民增收渠道窄、路子少,所有村民都盼望著能有個「領頭雁」,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寫在紙上的「病灶」找到了,可落實在行動中的卻是一件一件的難事,如何對症下藥至關重要。王曉波決定,從改善村委基礎設施入手,積極協調上級單位籌集資金,對村委辦公房屋進行改建修繕,在村內建起了村黨群服務中心、黨員群眾議事中心、村支部辦公室、農家書屋和文化活動廣場等場所,配備配齊了健身器材,購置了新辦公桌、配置了電腦、印表機等,村內村外環境面貌大為改善。
獨腳難行,孤掌難鳴,實事要辦好,「虛」功要做實。要想儘快打開局面謀發展,必須把基層黨建擺上重要位置,充分發揮村「兩委」和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
為此,王曉波組建了「王標東村黨建工作群」,帶領著村內黨員挨家挨戶做工作,向外出黨員和村民介紹全村產業發展規劃、基礎設施項目、脫貧攻堅政策、黨建知識等黨務村務信息,引導幹部群眾思考、討論全村發展大問題。通過建立矛盾調解機制,累計調解大小矛盾糾紛20多起,村莊發展有了穩定的環境,村班子空前團結,戰鬥力和凝聚力增強了,望著村民們那想擺脫貧困的堅毅目光,王曉波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發展思路。
穩打穩,公路修到家門口
「王標東村是一個以傳統種植產業為主的村莊,行路難、耕作難,是打贏脫貧攻堅的最大障礙。」經過充分調研後,王曉波提出了「規劃先行、分步實施、穩打穩紮、務求實效」的建設原則,把村內道路、水利設施等民生工程建設作為優先項目,集中火力攻堅。
鋪開「作戰圖」,立下「軍令狀」。王標東村路難走,道路窄、路邊雜物堆積,群眾出行和勞作極為不便。「儘快為群眾解決出行問題,改造村組道路。」王曉波與村「兩委」商量後,搶晴天、戰雨天,硬化村內道路2000米、胡同10條,方便了村民的出行,結束了村民出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歷史。
水利興,百業興。針對王標東村人畜飲水和農田灌溉難題,王曉波多渠道籌措資金,掀起水利建設高潮。她積極聯繫派駐單位,爭取專項資金20萬元,對村內灌溉設施進行了修繕維護,徹底解決村民靠天吃飯的問題。「全村234戶672人的飲水問題得到解決,農田水利設施至少能管好幾十年。」村民王興寶看著新修的灌溉設施高興地說道。
「毫不誇張地講,我來到咱們村一天都當三天使。」聊起幫扶當「第一書記」的苦樂年華,王曉波很是感慨。她看著新建的村級工作場所、設備齊全的辦公室和新修的村組道路、水利設施,覺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興產業,致富路越走越寬
「第一書記不僅僅是一個稱呼,更擔負著使命和責任,能為鄉親們幹成一件小事,我都會感覺莫大的欣慰和幸福,我為自己從事的事業和肩負的責任感到無尚榮光,從鄉親們熱情質樸的眼神裡,我讀懂了那份期盼和願望,我甚至怕褻瀆和玷汙那眼神。」這是王曉波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是決心也是鞭策。
貧困戶如何實現穩定脫貧?王曉波深知,僅靠「輸血式扶貧」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與貧困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才能變「輸血」為「造血」,徹底拔掉「窮根」。
王曉波在與村「兩委」全面分析後,制定了村級脫貧攻堅規劃,決定從該村擅長的傳統種植業入手,推動產業升級發展,助力貧困戶脫貧。謀定而動,她身體力行入戶做工作,流轉村內土地5.2公頃,打造了「泊月灣」項目,建起了8座蔬菜大棚,為80餘戶村民增加了7萬元的收入,8座蔬菜大棚年年優化種植品種,貧困戶的收入不斷增加……一個個產業項目在王標東村相繼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激發了村民勤勞致富的澎湃熱情,點燃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夢想。
「過去村上要辦點公益事業,總是愁錢、沒底氣。」王標東村黨支部書記王家濤說道,現在村裡有了產業,每年村集體增加收入10萬元,可以為村民辦點小實事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2019年的盛夏,王標東村村委會會議室座無虛席,一堂種植業技術專題講座深深吸引了臺下100多位聽眾。王曉波任該村「第一書記」以來,注重做好扶貧與扶智、扶志結合文章,為村裡聯繫專業人士送講座、送種植相關的書籍,豐富村裡的圖書室。
「路通了、水引來了、產業項目做起來了,讓我們嘗到甜頭了,王書記進駐我們村裡,讓大家切實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懷與溫暖,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去抱怨、去爭論,而不一心一意去搞好自己的家庭建設呢?」在一次群眾代表會上,老黨員王興枚動情地說。
種下一束陽光,收穫一片燦爛。在精準扶貧政策的照耀下,如今的王標東村,村容村貌日新月異,特色產業方興未艾,群眾幸福指數攀升,脫貧致富的夢想照進現實,穩步踏上了鄉村振興的新徵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