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6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我叫李繼文,是威寧縣第九中學的一名教師,2017年9月,我被組織選派到黑石頭鎮採基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到村後,我便迅速進入角色,挨家挨戶摸實情,查找致貧原因,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走遍了432戶農戶,也摸清了村裡的情況,掌握了採基村的致貧原因。理清了工作思路,找準了工作目標和方向。
在這三年多的時間裡,我從一名教書育人的人民教師變成了一名接地氣的扶貧幹部,熟悉掌握村裡每一戶貧困戶的基本情況,歷經三年多的努力,採基村有了很大變化,不再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落後面貌,我還帶領貧困戶找到了脫貧致富的路子,成為他們脫貧致富路上的陪伴者。
回想起過去三年多的經歷,恍若昨日,每一次的工作開展,每到一戶人家,我都時刻不忘帶上我的民情日記本,因為只有記清楚每一戶的情況才好想辦法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翻看剛到村工作時的民情日記,上面寫滿了貧困戶需要幫助解決的問題,如今上面記錄的問題已經全部解決,現在村裡所有的貧困戶都已脫貧,我很高興也很有成就感。
三年多來,1000多個日日夜夜,我不記得自己走訪過多少遍貧困戶。後來貧困戶都說不用經常去了,他們會按照我們的要求,配合做好脫貧攻堅工作,但我總是不放心,所謂行百裡者半九十,越是到最後時刻越不能放鬆,我依然經常會去群眾家裡看看他們有什麼困難,和他們拉家常。
由於我經常走訪群眾,和他們交心談心,慢慢地,群眾都把我當親人,我也慢慢地影響著他們,貧困群眾的想法不再是爭當貧困戶,每一次召開群眾會,群眾所提出的要求不再是爭政策照顧,而是問有什麼產業可以發展,有什麼務工的機會,貧困群眾自己主動發展致富。
2018年,立足於採基村的實際情況,在我和村兩委幹部商議決策下決定發展合作社領辦實體產業。合作社發展林下種植當歸500餘畝,畝產1500餘公斤,按照訂單價格5元1公斤計算,每畝的收益7500元,讓大部分群眾從中受益。為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我和村兩委幹部又積極動員廣大農戶發展其它經濟農作物,種植蘋果600畝、烤菸300畝、魔芋100畝、金鐵鎖200畝、半夏50畝,讓高效經濟農業成為當地群眾脫貧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為激發群眾發展產業的積極性,解決技術難題,我聯繫威寧自治縣農牧局和黑石頭鎮農業服務中心給予技術指導,降低了群眾發展產業的風險,群眾發展產業的積極性大大提高。
儘管帶領群眾發展產業的過程很辛苦,一開始群眾心存疑慮,發展產業面臨諸多困難,但我不怕苦、不怕累,因為我深知發展產業能讓群眾增收,讓群眾脫貧致富,我便以身作則,帶著他們起早貪黑地幹,讓群眾看到發展的希望。
如今的採基村,有了致富產業,有了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就業的好機會,村裡的基礎設施徹底改變,群眾發展致富積極性高漲。看看自己過去的那些苦、那些累,和群眾的幸福相比,是那麼的微不足道,每一次貧困群眾笑著和我訴說家庭如何如何的變好,就是對我過去付出的最大認可,也是我最大的驕傲。
辛祥 張兆龍
1.
2進2出變5進7出!威寧北新收費站今天正式啟用!2.
雪山鎮雪山社區:「1+2」產業發展模式 助農增收致富原標題:《【我的扶貧故事】李繼文:脫貧路上的力行者》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