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山歌飄在雲霧間,日子一天又一天,布洛陀拜了千百拜喲,百姓的生活盼改變……」隨著序曲《好大的事情在身邊》響起,壯鄉的好山好水鋪展出畫卷,打動人心的扶貧故事開啟篇章。9月16、17日,由田沁鑫任編劇、導演的民族歌劇《扶貧路上》,在廣西文化藝術中心與觀眾見面。
編劇、導演田沁鑫謝幕
該劇以在扶貧一線殉職的廣西百色樂業縣百坭村原第一書記黃文秀的真實經歷為藍本。以再現黃文秀事跡、講述黃文秀扶貧故事的形式,致敬數百萬名奮戰在扶貧路上的駐村幹部、第一書記,以及犧牲在扶貧崗位上的一線幹部,從廣西百色一個村的「扶貧之路」,照見全中國貧困地區的小康大道。
廣西百色田陽縣的壯族姑娘黃文秀,2016年從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畢業時,原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工作,但她毅然回到百色深入農村基層,成為百坭村第一書記。一年零兩個月的時間裡,黃文秀寫下了三大本扶貧日記,連她自己都沒想到可以堅持下來。在她和村兩委的共同努力下,到2018年底,百坭村103戶貧困戶中88戶順利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2.88%降至2.71%。2019年6月16日,黃文秀利用周末回田陽縣(現田陽區)老家,看望病重手術不久的父親後,因心系暴雨中駐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連夜開車返回工作崗位,途中遇到山洪,於次日凌晨不幸犧牲。
《扶貧路上》的創排過程歷時兩年,最終呈現給觀眾的,是主創團隊數度深入廣西百色地區採風,反覆調整劇本十餘版,不斷打磨、精進的成果。
黃文秀犧牲後,田沁鑫帶領的主創團隊在百坭村採風時,看到一隻大的黃蝴蝶飛了過來。而在廣西當地有一種傳說,死去的人想念家人時會化作蝴蝶飛回來。這個有些悽美的傳說讓田沁鑫更真切地感受到黃文秀的存在,激發了她的靈感,並讓蝴蝶成為這部作品裡的重要意象,「看到黃文秀的照片,讀到她的日記,聽到她的故事,我能想到的是她是一個大家很喜歡的姑娘,值得我們為她好好做個故事」。
除此之外,田沁鑫敏銳地捕捉到了生活中的「黃文秀」的個性,並給予提煉放大。她為了更好地塑造黃文秀以及劇中廣西角色,讓演員們先學桂柳話、廣西人說話口音,找到地方人物特點。
《扶貧路上》由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宣傳部、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人民政府、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出品,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民族文化傳承中心、中央歌劇院聯合出品。
南寧演出結束,該劇將於10月17、18日登陸國家大劇院,隨後於10月24、25日亮相上海大劇院。(文化副刊部編輯)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