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飄在雲霧間,日子一天又一天,布洛陀拜了千百拜喲,百姓的生活盼改變……」隨著序曲《好大的事情在身邊》響起,壯鄉的好山好水鋪展出畫卷,打動人心的扶貧故事開啟篇章。由印青任音樂總監、作曲,田沁鑫編劇、導演,宋小明作詞的大型民族歌劇《扶貧路上》,昨晚在廣西文化藝術中心正式亮相。
故事的主角叫黃文秀,是廣西百色樂業縣百坭村原第一書記,在扶貧一線殉職時年僅30歲。《扶貧路上》演出現場,黃文秀生前的扶貧足跡、村幹部與村民之間誠摯樸素的感情、旋律優美激蕩人心的音樂、廣西地貌風情的再現,以及王麗達等歌唱家唱演俱佳的表現,都令觀眾感動至深。
《扶貧路上》通過對黃文秀事跡的再現,挖掘廣西扶貧的主戰場——百色這片土地上的先進典型和可歌可泣的故事,展現奮鬥在基層扶貧第一線的駐村幹部、第一書記等黨員幹部、預備黨員勇於擔當、永不懈怠的扶貧精神,濃縮還原全國扶貧攻堅戰線,實現文藝作品傳遞的時代性和引領性。
為了更好地展現扶貧第一書記群像故事,導演田沁鑫在大膽使用三層框架結構、輔以多媒體牆的舞美概念方案,使舞臺呈現現代性和多空間的特徵。「我們創作的過程,是一次向人民學習、被人民感動的過程。戰鬥在脫貧攻堅戰一線的幹部群眾,賦予了《扶貧路上》最大的靈感與最深的內涵。」田沁鑫說,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同行,才能夠創作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新時代文藝精品,「《扶貧路上》是我們為脫貧攻堅戰獻上的誠意之作,希望通過這部作品將我們在脫貧攻堅第一線收穫的震撼和感動傳遞給大家,讓黃文秀們的精神和力量傳播得更遠、影響得更深。」
演出南寧演出後,《扶貧路上》將在10月17至18日登錄國家大劇院,隨後移師上海,於10月24、25日亮相上海大劇院。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扶貧路上湧現出大批「心中有光、不怕路遠」的英雄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戰全面打響。據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網站數據,截止今年8月,全國共派出25.5萬個駐村工作隊、累計選派290多萬名縣級以上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幹部到貧困村和軟弱渙散村擔任第一書記或駐村幹部參加駐村幫扶,上演了諸多感人、動人的扶貧故事,湧現出大批「心中有光、不怕路遠」的扶貧英雄。這些駐村幹部、第一書記奮戰在一線,牢記使命重託,以自己辛勤的汗水換來貧困群眾的幸福,他們有的因長期超負荷工作而身體透支,有的沒時間照顧家庭和親人,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生命……
廣西百色樂業縣百坭村原第一書記黃文秀,就是用行動讓生命發光的人。2019年6月16日,黃文秀利用周末回田陽縣(現田陽區)老家看望病重手術不久的父親後,因心系暴雨中駐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連夜開車返回工作崗位,途中遇到山洪,於次日凌晨不幸犧牲。
《扶貧路上》的創排過程歷時兩年,最終呈現給觀眾的,是主創團隊數度深入廣西百色地區採風,反覆調整劇本十餘版,不斷打磨、精進的成果。
2018年7月,文化和旅遊部組織國家藝術院團的藝術家奔赴廣西百色開展創作採風活動,藝術家們深入扶貧一線,先後到百色7個縣(市、區)的26個扶貧點,近距離感受扶貧前後的變化、貧困地區基層黨組織和人民群眾對脫貧致富決心。期間,大型民族歌劇《扶貧路上》確定創作思路。隨後,中國國家話劇院副院長田沁鑫確定為該劇導演。2018年11月,《扶貧路上》音樂創作團隊在百色隆林縣開展原生態音樂專項採風,觀摩了苗族和彝族的民歌、壯族山歌南盤江調、隆林哥儂呵調、壯族八音坐唱等表演,了解和收集隆林縣的民歌、民俗、民情;2019年2月,《扶貧路上》編劇組、導演組、作曲組、舞美組等主創人員,深入百色凌雲縣進行採風創作……豐富的素材為創作一部藝術精品奠定了堅實基礎。
經過認真學習國家扶貧政策、多次召開創作會議,《扶貧路上》劇本於2019年6月中旬定稿。而幾乎就在同一時間,黃文秀不幸遇難的噩耗從廣西傳來。
得知這一消息,田沁鑫等主創成員立即奔赴百色,冒著可能遇到洪災的危險在黃文秀遇難地點實地考察,到樂業縣百坭村深入了解黃文秀的感人事跡。
「我們讀她的日記,聽她的故事,她是一個大家很喜歡的姑娘,值得我們為她好好做個故事」
廣西百色田陽縣的壯族姑娘黃文秀,2016年從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畢業時,原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工作,但她毅然回到百色深入農村基層,成為百坭村第一書記。一年零兩個月的時間裡,黃文秀寫下了三大本扶貧日記,連她自己都沒想到可以堅持下來。在她和村兩委的共同努力下,到2018年底,百坭村103戶貧困戶中88戶順利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2.88%降至2.71%。
黃文秀作為一位默默奉獻的基層青年黨員、一個工作在扶貧一線的扶貧幹部,用個人的選擇與犧牲,詮釋新時代的精神風貌。深受感動的主創團隊決定調整之前的定稿,很快確定全新的創作方向。
《扶貧路上》最終以再現黃文秀事跡、講述黃文秀扶貧故事的形式,致敬數百萬名奮戰在扶貧路上的駐村幹部、第一書記,以及犧牲在扶貧崗位上的一線幹部,從廣西百色一個村的「扶貧之路」,照見全中國貧困地區的小康大道。
黃文秀犧牲後,田沁鑫帶領的主創團隊在百坭村採風時,看到一隻大的黃蝴蝶飛了過來。而在廣西當地有一種傳說,死去的人想念家人時會化作蝴蝶飛回來。這個有些悽美的傳說讓田沁鑫更真切地感受到黃文秀的存在,激發了她的靈感,並讓蝴蝶成為這部作品裡的重要意象,「看到黃文秀的照片,讀到她的日記,聽到她的故事,我能想到的是她是一個大家很喜歡的姑娘,值得我們為她好好做個故事。」
黃文秀是全國290多萬第一書記中的普通一員,這個年輕的生命在止步的時候,沒有豐功偉績,可是她像全國各地的第一書記們一樣,時刻心系個人所在地區的民生、基建。黃文秀身後,站著第一書記群體。所以在劇情設計上,編導們不限於編織黃文秀個人的生命體驗,而是糅合了採風調查階段了解到的多個具有代表性的第一書記的工作,塑造了一個具有共性的第一書記形象。
除此之外,編劇、導演田沁鑫敏銳地捕捉到了生活中的「黃文秀」的個性,並給予提煉放大。她為了更好地塑造黃文秀以及劇中廣西角色,讓演員們先學桂柳話、廣西人說話口音,找到地方人物特點。在全劇排演創作中,她又不斷向演員傳遞著角色的幾個關鍵信息,從形體上、表情上找到廣西人的樸素、直率,而黃文秀則更比他人多一分開朗和樂觀,這是田沁鑫在查閱所有黃文秀影音、圖文資料後的發現。田沁鑫說:「我們主創都看了她(黃文秀)的扶貧日記,也看過第一書記們做的貧困戶檔案,他們的工作量真的很大,但是這個姑娘依舊可以用她特有的方式說出『脫貧攻堅,不獲全勝,絕不收兵』」。
感人至深的「駐村日記」與蝴蝶般的黃文秀
在創作初期,田沁鑫導演就已經決定要做一個以點帶面的扶貧第一書記群像故事,所以在故事敘事上,不僅要體現故事主角所在區縣的空間,還需要輻射廣西甚至全國的第一書記們所在的區縣空間。為了跳出窠臼,她最先確定了三層框架結構、輔以多媒體牆的舞美概念方案。
開場紗幕多媒體投影用變化的等高線來抽象地表現廣西的山水。等高線緩緩移動變化,那原本讓人嚮往的青山,仿佛成了走不出的貧困迷宮。隨著開場音樂響起,紗幕中純樸的女民歌演員在燈光中出現,也在舞美結構出來的一個個小方盒中出現,輕盈、精緻,帶來了廣西人民最美好的形象。隨後,多媒體後背屏出現了廣西的實景俯拍風貌。由於是框架的舞美結構,紗幕升起之後的舞臺畫面都被自然切割成方塊,造成觀眾對場景的感受既熟悉又陌生,舞臺的假定性也因此迅速建立,從而為故事展開後,觀眾對各時空靈活切換、移步換景打下心理接受的基礎。在實際的演出過程中,舞臺空間也得到充分利用,舞臺的上中下三層、前中後三層、左中右三層均被打通,空間組合使用的可能性非常豐富。
田沁鑫導演在本劇中還充分利用了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元素符號,其中最重要的是多次出現的「蝴蝶」意象。蝴蝶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普遍帶有「美麗、美好、多情」的涵義,而本劇編導在創作中賦予了它更豐富的意義,它的第一次出現是「在壯闊的山河裡飛」;而後在黃文秀《蝴蝶飛》的歌聲中,第一書記們「飛入」村村寨寨;再出現則是在風雨中、黑水裡,但是「大雨壓不跨、狂風不能催」,即使如此黃文秀還是唱著「我要飛,像蝴蝶一樣地飛」。通過編導的這一系列精心設計,「蝴蝶」和「黃文秀」完整關照,營造出「柔弱的身軀」、「強大的精神力」之間的反差和張力。
《扶貧路上》還有一個重要元素貫穿始終——黃文秀的「駐村日記」,這個筆記本簡要地記錄了她從進村第一天起的所有日常工作情況。編導們在研究了筆記本後,深刻地感受到了第一書記們工作任務的繁重和艱難,表現黃文秀、表現第一書記繞不開「駐村日記」。所以田沁鑫用了多種手段展現「駐村日記」:第一次「駐村日記」出現是通過「黃文秀」的口述,之後多次出現過在合唱男演員扮演的第一書記群體手中,「黃文秀」燈下寫日記的場面中,還有舞臺多媒體的一篇篇的日記頁面,這些片段拼寫出了「黃文秀」的精神,更立體地拼寫出了「第一書記」的群像。
廣泛汲取百色地區民間音樂素材,加以改編和創新
詞作家宋小明則表示:「我們劇組的音樂文學環節就是要講人話、講真話、講新時代的好話,讓《扶貧路上》的好聲音飛進人民群眾的心裡。」
全劇演唱部分融匯了美聲、民族和通俗唱法,經過精雕細琢的音樂和唱詞,旋律優美、朗朗上口,其中很多音樂和唱段具有濃鬱的廣西特色,悠揚的山歌和民族曲調唱出了劇中人物對家鄉的熱愛和奮進的決心。
「蝴蝶啊,空中飛,身輕力不虧,年年引得東風到,歲歲與春歸……」黃文秀的唱段總是充滿希望和力量,詠嘆《蝴蝶飛》是剛開始進行扶貧工作時的興奮和期待;《我問》中是要幫助村民走上致富路的急不可耐;《五星紅旗》唱出走在扶貧路上的力量源泉。優美的歌聲中,一個感村民所感、急村民所急的扶貧幹部形象栩栩如生。
其他人物的個性也在歌聲中被表現得淋漓盡致。超生的燕來媽唱的是「閒得沒事就生娃哎,富養窮養都不怕,小豬都是一群養哎,七長八短都長大」;酗酒的班統豐唱的則是「我本山中一吶醉漢,坐在坡上四呀下看,窮人吶窮天又窮地哎,不如醉裡做神仙」。百姓的唱段充滿家長裡短煙火氣,也顯示出受條件所困認識的局限,反映了扶貧路上的各種艱難。
與此同時,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與服裝,舞美及多媒體手段營造的廣西百色地貌及百坭村的環境,與劇情、音樂相得益彰。黃文秀犧牲時的場景以與父親隔空對話的形式展現,舞臺呈現的山洪爆發場面令人揪心,抒發內心的深情演唱則感人至深。黃文秀犧牲後,村幹部和村民們一聲聲「來不及」的追思,更唱出了大家無盡的想念和緬懷,直擊內心。
「我們都是共產黨員,扶貧路上擔當奉獻,我們都是第一書記,努力奮鬥為了人民……」《扶貧路上》注重以個人生活和體驗為切入點,從黃文秀任駐村第一書記後的集合動員大會,到她挨家挨戶走訪、組織集體抗洪救災,從廣大村民對黃文秀的呼喚到背後站起的接力奮鬥的更多扶貧人員……對個體生動真摯的描摹始終與群像展示相結合,讓觀眾能夠在與黃文秀共情的同時,切身感受扶貧事業的壯闊歷史徵程,共同傳遞那份「不獲全勝,絕不收兵」的堅定信念。
音樂總監、作曲印青介紹:「在音樂創作中,我們力圖堅持藝術性和人民性的完美統一,廣泛汲取了廣西百色地區的民間音樂素材,加以改編和創新。同時又注入了現代性的音樂語彙和表現手段,著力刻畫出黃文秀內心豐富的情感世界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突出了劇中眾多人物的鮮明個性和時代感,也增強了音樂的戲劇性和情景性。作曲家們都有個共同的理想:這部劇的音樂既能體現出廣西大地的民族特色之美,又能展現出中國新時代的恢宏壯麗之氣。」
大型民族歌劇《扶貧路上》由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宣傳部、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人民政府、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出品,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民族文化傳承中心、中央歌劇院聯合出品。
劇照由出品方提供
作者:童薇菁
編輯:吳鈺
責任編輯:邢曉芳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