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繼文,是威寧自治縣第九中學的一名普通教師,2017年9月有幸被組織選派到黑石頭鎮採基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到村後,我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戶摸實情,查找致貧原因,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走遍了432戶農戶,也摸清了村裡的情況,掌握了採基村的致貧原因,理清了工作思路,找準了工作目標和方向。歷經三年多的努力,改變了採基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落後面貌,同時帶領貧困戶找到了脫貧致富的方法,致力於成為他們脫貧致富路上的陪伴者。
走訪貧困戶
每一次的工作開展,每到一戶人家,我都時刻不忘帶上我的民情日記本,因為只有記清楚每一戶的情況才好想辦法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2018年,立足於我們採基村的實際情況,在我和村「兩委」幹部商議決策下決定發展合作社領辦實體產業,發展林下種植當歸500餘畝,畝產3000餘斤,按照訂單價格5元1公斤計算,每畝的收益7500元,讓大部分群眾從中受益,為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我和村「兩委」幹部又積極動員廣大農戶發展其它經濟農作物,種植蘋果600畝、烤菸300畝、魔芋100畝、金鐵鎖200畝、半夏50畝,高效經濟農業成為百姓脫貧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還聯繫威寧自治縣農牧局和黑石頭鎮農業服務中心給予技術指導,群眾發展產業的積極性大大提高,降低了群眾發展產業的風險。
調研產業發展
儘管帶領群眾發展產業的過程很辛苦,落實工作群眾不支持很苦,但是作為農村家庭出身的我,不怕吃苦,不怕受累,因為我知道貧困戶的窮就是因為沒有人帶領他們發展,很多時候我帶著他們起早貪黑的幹,甚至用手電筒照著他們拉發展產業的肥料,以身作則讓他們看到發展的希望。
如今採基村,有了致富產業,有了在家門口就能就業的好機會,村裡的基礎設施徹底改變,群眾發展致富積極性高漲,到處充斥著群眾的歡聲笑語,看看自己過去的那些苦、那些累,和群眾的幸福相比,是那麼的微不足道,每一次貧困群眾笑著和我訴說家庭如何如何的變好,就是對我過去付出的最大認可,也是我最大的驕傲。
走訪貧困戶
在這三年多的時間裡,我從一個教師變成了一個徹底的扶貧幹部,熟悉的掌握每一戶貧困戶的各種情況,每一次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我都感覺到巨大的滿足,心裡充滿著對組織的感謝,讓我有幸參與到脫貧攻堅工作中,為這偉大的事業貢獻我微薄的力量,見證這奇蹟般的變化。
【人物小傳】
李繼文,威寧自治縣第九中學的一名普通教師,2017年9月,在黑石頭鎮採基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通訊員 辛祥 張兆龍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周陽 整理
編輯 黃昕蕊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