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住新房,搞養殖,日子越來越好丨威寧自治縣黑石頭...

2021-01-19 天眼新聞

我叫蔣金林,家住威寧自治縣黑石頭鎮水平社區。

「住上了新房子,過上了好日子」,這是我現在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我之前不敢做的夢。是政策扶持加上自己勤勞養殖,讓我實現了從貧困戶到養殖大戶的轉變,帶領一家人慢慢過上了好日子。  我今年38歲,家裡6口人,3個孩子,其中2個孩子讀書,1個孩子長期患病,家裡收入主要用於孩子治病了,十分困難。加上缺乏技術和資金,我又找不到增收的辦法,2013年我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國家的幫扶和自己的努力,我家已經於2017年底脫貧。

現在的日子,以前不敢想。以前我家住的是石頭瓦房,到處都跑風漏雨,家裡沒錢蓋不起新房子,別人家已經住上了平房,自己家還是瓦房。房子無著落,孩子讀書治病又需要用錢,我很焦慮,去趕場都不敢用錢。  2014年,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我得到了政府發放的10000元產業扶持資金,買了兩頭能繁母牛,我又自己找本錢買了20隻羊來養,開始發展養殖。

2018年,我家得到危房改造資金35000元,加上自己的努力,蓋起了新房子。為了節約錢,我自己設計、做工,想到要住新房子,感覺每天都有力氣。  蓋起了新房子,我發展的信心更足了。除此之外,我家種了10多畝莊稼,有45畝土地流轉給社區的合作社種植蔬菜,每畝地每年有400元的流轉費,一年有1萬多塊錢,一家人生活開支不用愁。去年年底,我家8000多元賣了一頭小牛,又2萬多元賣了20隻羊。目前還養了4頭豬,今年我打算宰兩頭豬過年。

現在,新房子蓋起了,家裡購置了新家具,室內乾淨整潔,院壩也硬化完了,養殖業也逐漸擴大規模,我家慢慢過上了好日子。   以後我會慢慢擴大養殖牛、羊的規模,爭取養牛數量長期穩定在3頭,並把羊發展到40隻左右、豬10頭左右,從而不斷增加收入。

通訊員 祖海雪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周陽整理編輯 孫文竹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脫貧致富路上的陪伴者丨威寧自治縣黑石頭...
    我叫李繼文,是威寧自治縣第九中學的一名普通教師,2017年9月有幸被組織選派到黑石頭鎮採基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2018年,立足於我們採基村的實際情況,在我和村「兩委」幹部商議決策下決定發展合作社領辦實體產業,發展林下種植當歸500餘畝,畝產3000餘斤,按照訂單價格5元1公斤計算,每畝的收益7500元,讓大部分群眾從中受益,為不斷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我和村「兩委」幹部又積極動員廣大農戶發展其它經濟農作物,種植蘋果600畝、烤菸300畝、魔芋100畝、金鐵鎖200畝、半夏50畝,高效經濟農業成為百姓脫貧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 「我的脫貧故事」做一隻領頭「羊」 帶著大家一起脫貧丨務川自治縣...
    「我是一名共產黨員,也是一名退伍軍人。我必須要有擔當,要爭做脫貧致富領頭『羊』,才不辜負黨和人民對我的培養。」我叫彭精明,家住務川自治縣都濡街道鹿坪村巖腳組。2014年,在村民代表大會的評議下,我被納入貧困戶,但一年以後我就摘掉了這個稱呼,我要領好這個頭,做好一個共產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不僅自己要脫貧,還要讓周圍的村民都脫貧,我心裡才踏實。我是1974年入伍,在雲南當了3年義務兵,1977年4月退伍回家。回到巖腳組當了幾年生產隊的小組長後,被群眾推選為鹿坪村黨支部副書記,一幹就是5年。
  • 「我的脫貧故事」嚴光彬:好日子都是奮鬥出來的
    作為家裡的主要勞動力,我選擇外出務工,保障家裡的日常開銷,她則留守家中料理家務並照顧兩個孩子上學,日子還算過得去。然而,隨著年齡增長,妻子胃病越發嚴重,逐漸失去勞動能力。不僅要為她治病,還要供兩個孩子上大學,各種困難疊加,生活壓力劇增,我只能放棄外出,在老家周圍找點事做。
  • 「我的脫貧故事」致富路上飄酒香丨遵義市匯川區毛石鎮臺上村新...
    我叫黃正林,是遵義市匯川區毛石鎮臺上村新房子組村民。 我所在的新房子組,是臺上村地理位置最為偏遠的村組,交通條件落後……作為一個普通村民,最大的感受就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但是近年來,在脫貧攻堅政策的幫助下,我的村組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組路基礎設施基本完善,水泥路修到了家家戶戶門口。此外,新農合、新農保政策的實施,讓我們貧窮老百姓也能夠「病有所醫、老有所依」。在教育扶貧政策的落實中,我們也減少了很多生活壓力,孩子都上起了學。這些都是在黨的領導下實施脫貧攻堅帶來的最深體會,我們從心裡感恩黨、感恩黨的好政策。
  • 【我的脫貧故事】從心中絕望到充滿希望|修文縣陽明洞街道新生村...
    【我的脫貧故事】從心中絕望到充滿希望|修文縣陽明洞街道新生村村民裴金昌 2020-12-30 17: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董叔之間的「親情」丨興義市魯布格鎮中寨村...
    「小妹,有空多來我家坐坐吃頓飯,現在收入高了,日子是越來越好過了,要感謝你哦!沒有你這樣認真負責的幫扶人,我很多事都不知道怎麼辦。」一次,去興義市灑金街道走訪董叔,出門時他對我說道。我叫許嫻,24歲,中共預備黨員,2018年11月到興義市魯布格鎮黨政辦工作,不到一個月,我被安排幫扶貧困戶董國才戶,就這樣開始了我的扶貧工作。許嫻(右一)到董國才家中走訪董國才,42歲,家原住興義市魯格鎮中寨村雲貢山組,他家要沿著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走很久才能到家中。2018年6月,得益於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董國才一家4人搬入了新房。
  • 我的扶貧故事丨黃大江:認真履職 踏實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的「螺絲釘」
    我的扶貧故事丨黃大江:認真履職 踏實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的「螺絲釘」 2020-11-11 1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南嶺的故事丨三都水族自治縣鳳羽街道南嶺村...
    我叫羅中山,是三都水族自治縣鳳羽街道南嶺村駐村工作隊隊員。2018年3月,我來到三都水族自治縣鳳羽街道南嶺村作為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成員開展駐村工作,2019年3月,與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共同開展駐村幫扶工作。
  • 「我的脫貧故事」窮則思變,好政策指引好方向|黔西縣谷裡鎮新陽村...
    同年6月,我的大女兒汪婷考取貴州師範大學,給一家人帶來了希望,同時也帶來了壓力,畢竟打工的收入非常微薄,長期靠在外打零工來維持孩子的學業和一家人的開支我覺得不是長久之計。窮則思變,我覺得發展高效種植才能改變現狀。後來在谷裡鎮黨委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我申請到了五萬元的特惠貸,用於發展瑪瑙紅櫻桃種植。
  • 「路通了,新房子住上了,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了!」
    「路通了,新房子住上了,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了!」除了出不了門,住在家裡也很鬧心。「那個家只是一間土房子,雖然能遮風,但是擋不了雨,往往是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土房子住久了也會擔心坍塌的問題。」李家旭說著便皺起了眉頭,「那個滋味真的不想再回憶了。」由於出行不便,李家旭兩口子平時以種田維持生計,看天吃飯的日子,一年收入多則三四萬,少則一兩萬,家裡五口人,一個孩子正在嗷嗷待哺,另外兩個正愁上學。
  • 「我的扶貧故事」看到群眾脫貧,所有付出都值得丨大方縣星宿鄉雲峰...
    村裡面的每一個人每天心裡時刻都在繃緊脫貧這根弦,我也不例外,不能因為我們村拖全縣脫貧後腿,因此,我更加忙碌了,白天去農戶家中催「三改」和「危改」進度,晚上在村辦公室補資料。很不幸的是,2019年1月,因為同樣的原因,我再次流產,身心俱疲的我從來沒有想過放棄這個小村副主任的職務,當時,我的想法也很簡單,我幫扶的貧困戶還沒有脫貧,做事要有頭有尾才行。2019年3月19日,這是我最無法忘記的一天,因為是國家第三方抽中我們村評估的日子。
  • 全區「脫貧先鋒面對面」主題宣講示範活動在我市舉行
    >市委書記農生文出席活動本次活動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脫貧先鋒面對面」交流座談會在武宣縣桐嶺鎮和律村舉行。座談會現場,致富帶頭人、脫貧戶代表、駐村第一書記、易地扶貧搬遷群眾代表,先後從不同角度分享的脫貧攻堅中的感人故事,讓大家感受到了黨的好政策、恪盡職守的好幹部、奮發圖強的群眾和脫貧攻堅的勝利在望。
  • ...對症下藥上措施丨威寧自治縣兔街鎮新升村黨支部書記趙濤
    2017年,因工作需要,組織安排我到威寧自治縣兔街鎮新升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駐村將近3年,我由開始的沒有經驗、情況不熟、對自己沒有信心,到現在信心滿滿,這份自信是新升村的每位村民給予我的。趙濤為貧困戶搬送沙發一次走訪中,我看到殘疾人陳良榮一家6口人擠在40平方米的小房子裡,住房條件極差,生活窘迫,我知道作為村黨支部書記還有很多事要做。
  • 「我的脫貧故事」老房有喜|修文縣六桶鎮寶寨村村民廖志炳
    2018年,隨著我媳婦的到來、孩子的出生,最小的一個弟弟結婚成家,房子的事情再次讓我的家庭變得窘迫起來。鎮村建所的同志們來到我家後,看到了我們的現狀,決定繼續幫我們爭取資金。這一次我們得到38000元的改造資金,加上平時省吃儉用存下的20000塊錢,我們在原先的小平房旁邊又建起了兩間新房。新房子還修建了寬敞乾淨的廚房和水衝式的衛生間。後來,政府又給了我們7000多元項目資金,幫助我們硬化門口院壩。我們的生活比起過去提升了一個又一個檔次!
  • 「我的脫貧故事」清鎮市流長鄉王院村月亮衝組村民王興付:只要有...
    我叫王興付,是清鎮市流長鄉王院村月亮衝組村民,一家4口人。以前,我們夫妻倆靠種地維持生計,一年辛辛苦苦攢的一萬多元錢,既要供女兒讀書,又要給患有先天性腦癱的兒子治病,日子過得異常艱苦。2014年,通過村評議、鄉審核,我家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扶貧是一件有意義的大事丨威寧自治縣麻乍鎮扶貧工作站工作員丁王
    我叫丁王,是威寧自治縣麻乍鎮扶貧工作站的一名工作員,主要負責扶貧資金項目業務。在平常的工作中,我都告誡自己一定要把扶貧資金的來龍去賣掌握清楚,凡事不得馬虎。涉及扶貧項目資金的工作很繁雜,加班也是經常的事。
  • 「我的扶貧故事」披星戴月,扶貧路上的那些事|長順縣四寨村脫貧...
    我叫陳昌榮,是四寨村會副主任,也是一名四寨村攻堅隊隊員。幾年過去了,現在作為一名攻堅隊隊員,沉澱下來回憶自己的脫貧攻堅路程,內心很充實,也很自豪,在這個過程中,我了解了農村工作,更與村民們結下了濃厚的情誼,今天我把我在脫貧工作中的一些親身經歷的小故事與大家分享。
  • 【我的脫貧故事】將牛棚「裝滿」牛
    【我的脫貧故事】將牛棚「裝滿」牛 2020-11-30 11: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幫我把苦日子熬出頭!丨遵義市匯川區毛石鎮...
    國家政策真是好,我們的苦日子熬出頭了。 我叫王大忠,今年50歲,是匯川區毛石鎮大梨村坎上組的村民。今天和往常一樣,我和妻子起了個大早,先把牛趕上山吃草,又給圈裡的豬和羊準備熟食,很累,但很充實。特別是看著膘肥體壯的豬牛羊,心裡踏實感十足。
  • 「我的扶貧故事」建房發酵出了「蝴蝶效應」
    我叫黃麗克,是百裡杜鵑管理區仁和鄉社事辦負責人,2017年脫貧攻堅戰號角吹響,鄉黨委安排我到朝陽戰區開展扶貧工作,臨近50歲的我什麼大風大浪沒見過,相信大家都能幹好的我也能幹好。一個星期的時間,通過走訪、交談、記錄,對照「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相關要求,我發現趙恩學、趙恩國兩戶因資金短缺,至今仍住在危舊房中,皮勇、皮煥平兩戶居住面積未達到人均居住面積,因資金短缺也尚未擴建……連住房都未保障,又從何談脫貧?於是,我開始對這四家進行政策宣傳。起初,他們只說沒有錢,將就住也沒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