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從湘西苗寨十八洞村、貴州遵義花茂村,到山東濰坊北崔崖村、河北豐寧三岔口村,再到新疆英吉沙縣土陶村……湧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強調:「脫貧攻堅不僅要做得好,而且要講得好。」電視劇作為傳統的、具有廣闊市場與影響力的傳播載體,一直與時代同步,成為中國脫貧攻堅故事的重要展示窗口。
2020年以來,一大批優秀的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閃亮登場,從《一個都不能少》《綠水青山帶笑顏》《花繁葉茂》到《最美的鄉村》《我們在夢開始的地方》等,一度引發收視熱潮,屢創收視新高,觀眾口碑良好,為講好中國脫貧故事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扶貧劇藉助影像方式去記錄和反映農村脫貧攻堅的實踐,以及新時代農民的命運軌跡和奮鬥歷程,以紀實性與藝術性兼具的審美追求,緊扣時代主題,譜寫了一曲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農村與農民波瀾壯闊的「山鄉巨變」之歌。扶貧劇在敘事角度、角色設計、故事場域上不斷創新突破,對脫貧攻堅故事進行了精彩呈現。
敘事角度出新:小切口打開大主題
脫貧攻堅是一項複雜、系統的大工程,「生態移民」「大學生回鄉創業」「鄉村旅遊」、土地流轉、產業升級、扶志扶智等,都是脫貧攻堅戰中實際發生的事。2020年以來,不少扶貧劇深入挖掘脫貧攻堅中的真人真事,以小切口打開了大主題,在題材選取、敘事角度上打破藩籬,拓展和豐富了扶貧劇的表達空間。
比如,《一個都不能少》將鏡頭對準了鄉村文化重塑,把青年回鄉創業、生態旅遊開發等內容巧妙地穿插在整個村莊脫貧攻堅的故事線裡;《遍地書香》聚焦「文化扶貧」,從故事伊始村民的觀望態度,到最終村民「人手一書」,講述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扶貧故事;《花繁葉茂》則從新農村建設進程中的土地流轉、「三改」等棘手問題為切入點,展開了脫貧攻堅的整體畫卷;《最美的鄉村》以剛剛入村的扶貧幹部與村委會、村民之間的矛盾為切入點……這些小切口使得扶貧故事一開場便懸念迭生、引人入勝。扶貧工作正是伴隨矛盾衝突的不斷展開、發展、激化、緩和、化解進行的,並隨時有小懸念扣動人心。
角色設計出彩:小人物映射大時代
扶貧劇折射著黨的扶貧政策的深入人心、基層扶貧幹部的責任與擔當、中國農民自身轉型過程中內心深處的絲絲縷縷。扶貧劇大多以平民化的視角,通過深描鄉村世情百態,從細微處、小人物落筆,一個個性格迥異的普通人躍然螢屏,從他們的喜怒哀樂中,映射出脫貧攻堅大背景下的時代變革,展現宏大的時代命題。
在扶貧劇中,扶貧幹部或基層黨員,勇於擔當、認真負責,但往往又是優缺點並存的普通人。貧困村居民也是各具特色、有血有肉,成為脫貧攻堅中偉大的行動者與追夢人。比如《花繁葉茂》裡的村支部書記唐萬財給第一書記歐陽採薇下馬威,但在拆除老房子等情節中,使觀眾看到了唐萬財的不舍,折射出改革面前基層群眾的糾結和心理鬥爭,使唐萬財這個角色更加有血有肉;《一個都不能少》中焉支村黨支部書記夏寶生,雖然善於同群眾打成一片,但是思想保守,人物形象刻畫得非常立體、鮮活;《最美的鄉村》中大仁大義的村支部書記邢鐵山、農村巧手殘疾姑娘張巧花、潑辣外向的趙鳳儀、因酒致貧又洗心革面的關鐵栓、寶刀不老的窗花陳、巴大碗等,這些角色豐富了地域文化特色,貼合了資訊時代語境,謳歌了群眾的智慧與力量,生動、多元的行動者群像共同譜就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脫貧攻堅人民大合唱。
故事場域出色:小村莊連接大空間
決勝脫貧攻堅面對的是難啃的「硬骨頭」,需要全面動員、全民參與,凝心聚力。扶貧劇深度聚焦了脫貧攻堅中的社會參與情況,通過場域的豐富性和延展性,充實了故事空間,以影像的力量影響和促進著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扶貧劇場域的豐富性體現在電視劇敘事手法的立體化和創新上。《最美的鄉村》生動刻畫了無私奉獻直到生命最後時刻的周教授和網紅「肖哥」這兩個配角。周教授是一位農業大學的退休教師,他紮根鄉村無私為貧困戶進行技能培訓、用行動引導網癮少年重回人生正途,他連接的是國家精英、知識分子與高校。網紅「肖哥」則是一名「北漂」網絡主播,她因被鄉村文化吸引而加入到為貧困村進行宣傳推廣的隊伍,她連接的是都市、時尚、網絡與年輕人。扶貧劇場域的延展性體現在對貧困地區自然與人文景觀的慷慨呈現上,不僅是視覺盛宴,更是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進行「引流」的「軟廣」。比如《花繁葉茂》帶觀眾領略了遍地油菜花、鳥鳴婉轉、溪水潺潺的貴州鄉村自然景觀,不知自此有多少觀眾對花茂村心懷嚮往;《一個都不能少》則將中國西部氣勢磅礴的丹霞地貌、鮮豔奪目的萬畝花海和雄渾奇崛的峽谷冰溝等全景展現,而那身著民族盛裝的腰鼓隊點綴在山巒之間,此情此景成為最吸引人的「鄉村遊」理想去處。
【本文系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201908050301)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河北省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