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把握時代脈搏:鮮明政治導向
「改革開放40周年」主題新聞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的大型政論片《必由之路》以「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為主題,全景式回顧改革開放40年曆程,以風雲激蕩的感人故事,鋪陳出一部國家、民族砥礪奮進的壯麗史詩。選題重大、氣勢恢弘、製作精良,基本可以代表中國電視新聞專題片製作的最高水平。
新聞的議程設置和政治導向影響著人們的社會認知和思想水平,進而影響著整個社會的團結、和諧、進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改革開放40周年的相關紀念報導關注重大歷史課題,準確把握時代脈搏,真實記錄社會發展,有效增強了民族自信。
「扶貧」主題相關新聞
湖南廣播電視臺的新聞特稿《十八洞村這五年》獲得一等獎。十八洞村是「精準扶貧」首倡地,其脫貧實踐具有重要的標杆意義,在2018年國務院扶貧辦舉辦的「決勝2020——脫貧攻堅展」上成為全國村級脫貧樣本。主創團隊在5年時間裡,一直堅持用鏡頭忠實記錄十八洞村脫貧攻堅的艱辛歷程,用事實雄辯地說明——十八洞村脫貧不是「搭風景、造盆景」,更沒有搞「特殊化」。一手數據歷歷在目,新聞敘事嚴謹而生動。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獲獎作品緊緊地契合了這一時代主題,具有鮮明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且選材典型、用數據說話。
2
樹立模範:積極實踐導向
紐約大學新聞學系的Jay Rosen教授(公共新聞學之父)提出:「新聞記者不應該僅僅是報導新聞,新聞記者的工作還應該包含這樣一些內容:致力於提高社會公眾在獲得新聞信息的基礎上的行動能力,關注公眾之間對話和交流的質量,幫助人們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告訴社會公眾如何去應對社會問題,而不僅僅是讓他們去閱讀或觀看這些問題。」視頻新聞具備很強的傳播價值和公共屬性,應發揮積極的實踐導向作用,引導大眾、鼓舞大眾。
習近平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認為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當代中國的每一個新聞從業人員,肩負著「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重大使命。廣播電視新聞也應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服務群眾同教育、引導群眾結合起來,把滿足需求同提高素養結合起來,多宣傳報導人民群眾的偉大奮鬥和火熱生活,多宣傳報導人民群眾中湧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滿足人民精神需求。本屆電視專題的獲獎作品通過一個個鼓舞人心的故事,塑造時代楷模,通過報導平凡人的光輝故事,彰顯人文關懷、弘揚社會主義新風尚。整體的新聞敘事注重實踐導向,鼓勵、發現和報導關注度高、示範性強的問題。
湖南廣電的《十八洞村這五年》正是其中的典範。十八洞村幹部群眾在扶貧工作隊的帶領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僅用3年時間就實現整村脫貧,並形成了緊扣「精準」魂、除去「軟骨」病、苦練「造血」功、打好「組合」拳、走好「特色」路5條基本經驗。2014~2018年的5年時間裡,湖南省全省累計減少農村貧困人口551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3.43%下降到3.86%, 14個貧困縣按計劃摘帽,3711個貧困村脫貧出列。湖南省提煉總結出的「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窮人跟著產業項目走、產業項目跟著市場走」的「四跟四走」產業扶貧新路子,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肯定。
3
踐行「四力」:精湛業務導向
電視專題獲獎作品注重鮮明的業務導向,意在激勵記者培養紮根基層的「腳力」,在複雜現實中捕捉線索的「眼力」,對時代命題主動思考、作答的「腦力」,善用鏡頭說話、勇於創新的「筆力」。
《十八洞村這五年》節目報導團隊冒酷暑、鬥嚴寒,堅持5年持續拍攝記錄十八洞村的變化,充分體現記者編輯紮根基層的「腳力」;節目內容沒有僅僅停留在展現十八洞村脫貧成績的簡單層次上,而是深入扶貧一線找矛盾、找衝突,體現了記者充分認識精準脫貧工作艱巨性、複雜性的「眼力」;報導團隊緊扣總書記提出扶貧經驗要「可複製、可推廣」的要求,既關注十八洞村脫貧的個性故事,又提煉出貧困農村發展的共性特徵,體現記者編輯對時代命題主動思考作答的「腦力」;節目善用鏡頭說話,文風樸實、畫面精良,不斷以矛盾衝突推動敘事邏輯,體現記者編輯對電視專題語言熟練把控的「筆力」。
西藏廣播電視臺的《總書記,您好!我是來自玉麥的卓嘎》獲得三等獎。作者從2018年全國兩會前兩個月就蹲守在玉麥,紀錄卓嘎的日常生活和履職歷程。該片主題突出、情感真摯、製作精良,是本次參評作品中人物題材專題報導中的精品。
綜上所述,本屆中國新聞獎電視新聞專題獲獎作品在主題上能把握時代脈搏、政治導向和大局意識,同時以細膩的角度、翔實的數據樹立時代楷模,倡導主旋律、弘揚正能量。製作團隊有紮根基層的「腳力」、捕捉線索的「眼力」、深入思考的「腦力」、對電視專題語言熟練把控的「筆力」,給評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評獎過程中,評委也注意到幾個亟待完善的問題:
其一,有優秀作品在申報階段沒有註明「紀錄片」類型,因為長度的限制,很遺憾地與獎項失之交臂。這一方面需要更完善的組織申報輔導工作,另一方面,製作單位也應意識到,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應敏銳地感知到傳統電視節目傳播渠道和用戶收看行為的變化,改變「鴻篇巨製」更有「分量」的傳統觀念;
其二,未來的中國新聞獎評獎將在「技術」層面提出更加明確的要求和實施辦法,例如查重、錯字別字、標點符號、規範用詞等,新聞從業者應足夠重視。不能因為是以視覺表達為主,而忽略對文字表達規範性的要求,應該多深入基層,儘可能掌握一手資源;
其三,「用數據說話」應引起重視。在本次獲獎作品中,有很多基於數據的記錄、分析和報導,使得對新聞事實的表達更為精確,真實可信,說服力強。在大數據的背景下,「數據新聞」的浪潮撲面而來,眾多網際網路媒體、新媒體早在2011年就開設數據新聞專欄。更有財新、澎湃等中國媒體在國際數據新聞大賽、「信息之美」大賽等比賽中獲獎。傳統媒體應更多關注這一趨勢,將數據新聞的量化敘事與傳統新聞報導的個案式報導、典型報導相結合,生產視角更新穎、樣式更豐富、敘事更精準的優秀作品。
(作者王瓊系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評委,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金晶系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