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體傳播中的時代脈搏與故事表達

2020-11-29 中國軍網

主持人語:

「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在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這一新概念。當前,隨著網際網路的不斷推廣運用,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新聞輿論工作面臨新的挑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新聞輿論工作,並在多個場合對新聞輿論工作的創新問題作過闡述,指出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堅持「創新為要」「要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新,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為探索做好全媒體時代的創新傳播,本期我們組織軍地媒體專家學者和一線工作者,對此進行了專題研究。稿件既有對主題報導創新表達和「四力」有效傳播的研究,又有對軍事媒體抖音平臺傳播的深層思考和紙媒品牌創新的探討,還有對新時代軍旅報告文學創新發展路徑的探析,旨在放眼全媒體時代下的傳播大格局,跳出單一媒體平臺或傳播手段的局限,為軍事媒體提高新聞輿論工作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提供借鑑參考。

——主持人:姜興華

摘 要:全媒體時代主題報導應與社會脈搏同跳動,與時代氣息相融合。通過對新聞規律的準確把握,站在社會發展的立場,時代進步的角度,從小切口窺見大主題,將硬新聞採用軟表達,在真實記錄中反映社會進步,在人物故事中展現時代美好,在傳播信息中傳遞主流思想。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既代表時代主流和方向,又具有新聞價值的精品佳作。

關鍵詞:主題報導;時代脈搏;故事表達;新聞熱點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做好新聞傳播工作要「講好中國故事」。作為主流媒體,講好中國故事就是圍繞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戰略部署和社會熱點等,認真研究中央關心、民眾關注、國家正在大力推動的工作,通過採編人員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水平的不斷提升,讓全媒體時代的主題報導與社會脈搏同跳動,與時代氣息相融合。在不斷提高新聞價值判斷水平,不斷提供充滿正能量的優質佳作,不斷豐富主流價值的內容產品的同時,有效提升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一、在對新聞熱點的追尋中, 探知時代的脈搏跳動

全媒體時代,海量信息撲面而來,便利的信息獲取途徑,讓獨家新聞難以尋覓。這時候,往往考驗著採編人員的素養:面對同一新聞現場,誰的新聞判斷能力強,誰能夠發現事實的新聞價值,誰就能贏得主動;面對同一新聞熱點,誰能夠分析、判斷出熱點的未來報導方向,誰能夠研判熱點信息的價值,誰就能佔據先機。

當我們對紛繁複雜、浩如煙海的新聞熱點進行研究時,尤其是當新聞熱點進入主題報導的範疇,深入地思考熱點新聞的形成軌跡和其背後的社會訴求、未來發展,往往能夠感受到其中跳動的社會脈搏和傳遞的時代氣息。當我們準確地感知並把握這一時期的社會脈搏和時代氣息,使主題報導與社會脈搏同跳動,與時代氣息共融合,往往能夠走近它的新聞價值。

《工人日報》「匠心歸來」系列報導就是對新聞熱點不斷探尋的有效嘗試。多年以來,《工人日報》推出了海量有關高技能技術工人的報導。2013年習總書記同全國勞動模範代表座談時關於工業強國和技師技工關係的論述,深刻揭示了國家工業化發展與技術工人隊伍建設之間的內在關係,闡明了建設高技術的工人隊伍對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性,也對技術工人的報導提出了新的要求。2014年8月,《工人日報》特設系列欄目《大國技工》,並在半年多的時間裡先後報導了19位不同領域的優秀一線技工。可以說,在所有的媒體中,《工人日報》是最早將「技工」這一名詞簡單而又直接地與「大國」緊密聯繫在一起,並進行系列集中報導的。

2015年初,技工、工匠與中國製造引起眾人注目。這年1月,吳曉波憑藉《去日本買只馬桶蓋》一文一夜成為「網紅」。人們在問,中國製造怎麼了?5月,《中國製造2025》頒布,我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正式提出。與此同時,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八集《大國工匠》系列紀錄片,憑藉精美的製作、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引起巨大反響。8月,我國參賽選手在素有「技能奧林匹克」之稱的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中實現歷史性突破,取得5金6銀3銅和12個優勝獎的好成績。10月,中央電視臺又推出《大國工匠》第二季。「大國工匠」前所未有地成為一個「吸睛」熱詞。

2016年初,在對即將到來的全國兩會重點報導進行研究時, 「大國工匠」一詞進入我們的視野。但當上會記者對這一問題進行討論時,話題卻始終離不開技能人才的素質待遇、培養激勵、人才通道以及社會地位等已有的報導內容。然而,在重要的全國兩會的現場報導,我們不可能炒冷飯。此時,這一選題似乎走進了死胡同。

思考的深度決定報導的高度。在反覆的研究之後,我主張上會記者放下過去所有的報導,靜下心來想一想我們的工匠歷史與文化:庖丁解牛、大師魯班;長城、故宮等無數建築遺產至今仍如明珠般璀璨,無不是工匠們的智慧結晶,而如同仁堂等品質百年不變的老字號無疑有一種傳承的力量。他們傳承的是什麼?為什麼這種傳承沒有成為全社會共同的行為準則和職業規範?兩會報導中能否突破製造業、技能人才、職業教育的框框,把「大國工匠」放在一個更高的精神層面進行討論?能否立足更高的站位和更全面的角度,虛實結合,將單純的技術技能報導與身邊的職業信仰追求—「工匠精神」結合起來?能否讓各行各業的「工匠精神」成為我們的時代共識?

在多次交流和思想碰撞中,兩會重點報導的思路越來越清晰:我們已經在原有的技能人才傳承的基礎上,轉為圍繞創建品牌呼喚「工匠精神」、尋找失落的「工匠精神」、網際網路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工匠精神」、讓「工匠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職業規範等內容進行探討。這時,我們的重點報導選題已經從「大國工匠」轉為「工匠精神」。報導內容也不再局限於大國技工,不再局限於製造行業。我們從實現製造強國入手,在現有的高技能人才的數量、產品質量、社會服務等遠遠不能滿足快速發展的民眾需求等一系列問題上展開,並通過現場採訪、代表委員講身邊故事等多種手法,在全社會呼喚我們的「工匠精神」的回歸與傳承。

為了讓「工匠精神」報導有一個響亮的名稱,我們將該系列報導選題確定為「匠心歸來」。

2016年3月5日上午,當各媒體上會記者正在大會堂的不同角落飛速地翻閱剛剛拿到手的《政府工作報告》,希望找到相關報導線索時,本報記者看到了一個非常熟悉的詞組—「工匠精神」。確實,《政府工作報告》在談到2016年的工作重點時,首次提到「工匠精神」。短短的四個字,正是我們整個2月份一直在討論並反覆調整思路的報導重點。

如果說,「工匠精神」選題組兩會之前紮實的功課,需要在兩會上找到一個結合點,3月5日上午展現在兩會代表面前的《政府工作報告》就給了我們一個最好的獎賞—首次出現的「工匠精神」四個字迅速在全社會成為熱詞,輿論熱點從對「大國工匠」的關注轉為對「工匠精神」的熱捧。我們多次調整思路、研究方案的重點系列報導選題也有了最佳的切入點。「工匠精神」系列報導輕鬆開始—《需要「大匠」,更需「匠心」》。隨後,「匠心歸來」順利掛欄—《五位大國工匠暢談「匠心歸來」》。後續報導緊緊圍繞我國正在實施的製造強國戰略挖掘新聞線索,通過「工匠精神」的培育與弘揚、傳承與缺失以及技術工人待遇等報導內容,不僅指出了「工匠精神」是怎樣的精神,新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工匠精神」這一重大時代主題,而且呼喚「工匠精神」成為各行各業的職業準則和行為規範,進而實現「工匠精神」的回歸與傳承。

從「大國工匠」到「工匠精神」和「匠心歸來」,是《工人日報》對新聞熱點的不懈探尋和對時代脈搏準確把握的結果,也是我們的新聞價值判斷水平不斷提高的結果,同時也展示了我們對社會歷史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對民眾需求的深刻思考。

二、在對宏大主題的報導中,尋找硬新聞的軟表達

在重大報導,尤其是以宏大主題為背景的系列報導中如何才能避免概念化、程式化,如何才能既見高度又接地氣,如何才能將硬新聞採用軟表達,實現與受眾的有效連接,是一個始終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問題。

主流媒體的重大報導常常有一個宏大的主題。但是對於新聞報導來說,僅有宏大主題是遠遠不夠的。主題表達過於「高大上」,過於側重宏大敘事,很容易導致新聞報導表達不務實、情節不生動,從而達不到引導輿論、凝聚共識的目的。應將硬新聞採用軟表達,在宏大主題中找到與之相關聯的人物,並努力挖掘發生在這些人物身邊的新聞故事,以有趣的故事吸引人,以生動的故事感化人,以奮鬥的故事激勵人。更為重要的是,硬新聞的軟表達,以小切口窺見大主題,會讓大主題生動、好看、可親、可信。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成為一項重要而緊迫的戰略任務。聚焦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也成為當年《工人日報》全國兩會報導的重要主題。

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是產業工人技能素質的提升。然而,報導從哪裡開始破題?請「工人代表委員談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或者讓「代表委員熱議政府工作報告中的相關內容」?顯然話題太硬,行文也很容易枯燥乏味。但在採訪的過程中,記者們聽到不少故事:有的代表訴說廠裡難尋曾經的高水平焊工;有的代表感慨自己「願意教技術,卻沒人願意學」;還有的代表參會時隨身帶著看似簡單卻對精度要求極高的小齒輪……故事是散見的,粗看互不相關。但當故事匯集起來,經過大家的仔細梳理,卻發現一個共同之處:曾經作為優秀工人安身立命之本的高技能,如今正面臨「斷檔」的窘境。而這正是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中最需要解決的迫切問題。

經過不斷的腦力激蕩和價值判斷,大家思路逐漸清晰:就將高技能職工面臨「斷檔」作為解決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報導的突破口。於是,代表們身邊發生的一個個鮮活而又生動的故事匯聚到一起,組成了一個「新聞眼」—《絕活不能真成了「絕」活》。作為「引子」的消息,正是從發生在一線工人代表的身邊故事開始的。主標題中的兩個「絕」字,不只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而且發人深省、意味深長。

在最終掛欄的「聚焦絕活不能真成了『絕』活」系列報導中,《培育高技能工人需全社會「總動員」》和後續報導,都從絕活兒傳承面臨後繼乏人的小故事入手,展示出產業轉型升級下的高端技工荒已成許多企業面臨的共同難題,並從制度、培訓、待遇等多個層面進行剖析,闡釋只有在全社會營造出尊重技能、崇尚技能的濃厚氛圍,製造強國的建設才具有更為堅實的支撐力量,進而傳遞出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對於國家高質量發展所具有的重大意義。

鮮活的個人故事容易使受眾產生親近感、代入感和共鳴感,有利於增強受眾黏度。而把好故事講得有高度、有深度、有借鑑、有啟發,有利於受眾理解好故事背後所蘊含的深刻道理,實現新聞價值的最大化和最優化,也能使主題報導和主題表達得到有效傳播。

三、在典型人物的成長故事中,透視時代發展的大主題

筆下有人的新聞故事總是容易生動感人,這首先需要採編人員深入生活、觀察生活,做紮實的功課。然而,對於那些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來說,紮實的採訪只是成功的一半。在典型人物的報導中,如果我們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報導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的事件,報導人物的生動故事,忽視了事件和人物故事背後所包含的社會變遷和時代發展,好的故事也只是發掘了一半利用價值。典型的人物故事一定是與社會脈搏同跳動、與時代氣息相融合的。講好他們的成長故事,生活變遷,也是對採編人員思想高度與認識水平的一個考驗。

2018年3月,湖南代表團23歲的全國人大代表鄒彬來到北京,走進人民大會堂。作為當年全國兩會最年輕的「90後」代表之一,這個用磚瓦砌出夢想、改變人生的年輕人幾乎成為所有媒體關注的焦點。然而,在眾多對鄒彬的報導中,《工人日報》無論速度、深度還是角度,都遙遙領先於其他媒體。這首先得益於本報記者對他的長期關注與雙方的良好互動:早在2015年,鄒彬參加正在備戰的世界技能大賽時,《工人日報》湖南記者站就已經注意到這位年輕人。2016年,鄒彬在湖南省總工會舉辦的「十行狀元,百優工匠」競賽中獲得砌築項目冠軍,隨之進入《工人日報》的報導視線。2018年2月鄒彬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工人日報》湖南記者站立即聯繫鄒彬所在單位進行採訪。兩會開始之前,記者一直保持著與他的良性互動,並先後三次碰面,還採訪了他的父母。因而,當鄒彬這個名字突然出現在公眾媒體面前,官方提供的基本信息還很有限時,《工人日報》記者早已擁有了完整立體而又有深度的人物故事。

更為重要的是,《工人日報》旗幟鮮明地將鄒彬的個人奮鬥故事與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聯繫起來,用典型人物生活軌跡變化的小故事,透視時代發展社會進步的大主題。當其他媒體以「磚瓦砌出夢想」「砌築改變人生」等為題報導鄒彬的個人奮鬥時,《工人日報》在一版頭條位置濃墨重彩地刊發《「小泥工」遇到大時代》,熱情謳歌出現在全國兩會這一國家政治舞臺的這位「『90後』匠星」,不僅充分表現出新時代兩會代表委員人員結構上的多姿多彩,而且將一個普通的建築業農民工成長為世界技能大賽獲獎選手的經歷作為鏡子,突出新時代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社會選拔機制的進步,以及技術工人憑藉一技之長可以改變命運改變人生的嶄新風貌。

更為重要的是,該報導以及同期《工人日報》各種融媒體全方位報導傳遞出一個重要信息:在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這不僅是一個年輕泥工的新時代,也將是一個培養、造就高素質技術工人的大時代。

記者的採訪和發現,有一個去粗取精、由表及裡的過程。通過腦力激蕩,站在社會發展的立場,時代進步的角度,在真實記錄中反映社會進步,在人物故事中展現時代美好,在傳播信息中傳遞主流思想。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既代表時代主流和方向,又具有新聞價值及社會意義的精品佳作。

(作者系工人日報社副總編輯)

責任編輯:姜興華 實習學員:劉小銘

相關焦點

  • 善於用全媒體講好中國故事(新知新覺)
    當前,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努力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示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新時代做好對外宣傳工作的重要任務。
  • 清華大學教授尹鴻:創新表達 傳遞時代脈搏
    原標題:創新表達 傳遞時代脈搏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 尹鴻   對於電視劇來說,電視媒介第一傳播窗口的位置也面臨挑戰,過去一年收視率達到3%的電視劇只有年初的《羋月傳》,收視率破1%的電視劇只有29部,劇集的影響力卻在很大程度上轉向網絡,網絡點擊超過百億次的電視劇已經超過10部,以致網絡對電視劇的收購價格已經趕上甚至超過電視臺。
  • 吉林出版集團:全媒體傳播黃大年時代楷模精神
    畫面中,還原了著名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的形象、工作場景等完整的故事情節。在近日舉辦的第十二屆中國—東北亞博覽會期間,《至誠報國 黃大年》虛擬實境(VR)新媒體動畫,讓許多參觀者停下腳步。 這部VR新媒體動畫來源於吉林出版集團的同名圖書。《至誠報國 黃大年》是國內唯一以連環畫繪本方式來呈現黃大年先進事跡的精品圖書。它的開本是小人書的4倍。圖書投入市場後反應良好。
  • 全媒體時代,紀錄片的思維空間和路徑選擇
    該紀錄片著眼於對故事性、趣味性的挖掘,對消費文化、流行文化的適度借鑑,並呈現出可兼容於各類媒介的傳播形態。具有全媒體特質的中間狀態作品本季《如果國寶會說話》展現的是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25件文物,每集用5分鐘左右的時間講述一件國寶的故事,向觀眾展現當時的文化氣象。
  • 王瓊:把握時代脈搏,踐行"四力"要求
    1 把握時代脈搏:鮮明政治導向 「改革開放40周年」主題新聞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獲獎作品緊緊地契合了這一時代主題,具有鮮明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且選材典型、用數據說話。
  • 淺析全媒體時代報紙新聞話語權的重構
    摘 要:本文以全媒體時代為研究背景,以當前報紙的發展現狀為切入點,論述報紙必須適應受眾獲取信息渠道的變化,以網際網路思維方式提高新聞話語權,做大做強主流輿論,從而在媒介競爭中贏得生存和發展空間。
  • 把握新時代脈搏 增強中文傳播力
    把握新時代脈搏 增強中文傳播力 2020-01-16 11: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春晚新意思:用現代表達傳統 緊扣時代脈搏
    春晚新意思:用現代表達傳統 緊扣時代脈搏 2015-02-19 08:31:22  傳統文化的時尚化表達和現代化解讀,讓羊年春晚新意盎然。在春晚的舞臺上,漢字、古琴、功夫、刺繡,這些傳承了幾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符號,還是熟悉的模樣,卻更加輕盈活潑。「芙蓉城三月雨紛紛 四月繡花針 羽毛扇遙指千軍陣 錦緞裁幾寸」,帶著濃濃古典詩詞風味的《錦繡》歌聲響起,身著刺繡華服的模特款款走來。行走之間,精美的刺繡突然從華裳上飄散不見,眨眼之間模特身上已經換上了另一件繡品。
  • 緊扣「微時代」脈搏 開展思想政治工作
    羅林曄    隨著現代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微信、微博等「微媒體」無處不在,無「微」不精彩的「微時代」悄然來臨,傳播主體的平民化、傳播內容的碎片化、傳播方式的立體化等,給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 融媒體時代科學傳播工作研討會召開
    會議中,中科院昆明分院副院長甘煩遠致辭。科學傳播局副局長劉劍作主旨演講,分析了融媒體時代的機遇與挑戰,表示科學傳播局將積極引導全院科學傳播力量,儘快形成中科院科學傳播融媒體矩陣,力爭把中科院成果、中科院精神、中科院科學家、中科院文化立體式向公眾傳播。
  • 全媒體記者的能力要求
    在這樣的傳播體系中,原先為單一傳播終端採寫新聞、提供稿件的傳統記者,就變成了為「雲」媒資平臺貢獻內容的「雲記者」,即全媒體記者。他們以全媒體思維和開放性視野,根據傳播終端的不同定位和需求,策劃採寫不同的稿件,綜合完成平面媒體、廣播、電視及網絡、手機客戶端等傳播終端的發稿,對同一新聞題材進行差異化層級開發。
  • 【理論】全媒體時代下科普影視創作的新形態、新樣貌、新趨勢
    如今,新媒體時代的文化語境為科普影視創作提供了一個涅槃重生的華麗舞臺,科普影視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在時代潮流的助推和國家政策的扶持下,許許多多順勢而為、勇於探索的科普影視工作者已經在新領域站穩腳跟,自我壯大的同時給行業帶來寶貴的經驗,同時還有很多迎風逐浪的從業者在不懈探索。筆者試圖從自身多年的科普影視工作經驗出發,拋磚引玉,淺談在全媒體時代下科普影視創作的全新生態以及未來之路。
  • 全媒體時代 開拓詩歌新美學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全媒體時代,詩人該如何創作出立得住、行得遠的詩歌?詩歌該如何更有效傳播?是值得深思的課題。  7月6日,由中國作家協會《詩刊》社和國際詩酒大會主辦的「新時代詩歌傳媒論壇」在瀘州舉行。
  • 高考作文:緊貼時代脈搏,凸顯時代主題
    題目從20世紀寶寶誕生開始,關注個人成長與國家關係,帶有鮮明的時代色彩,材料以時間為經,以重大事件為緯,以世紀寶寶成長經歷為線索,有些事件已經發生,有些是美好願景即將發生,這些材料集中展現了個人應與新時代同成長,與祖國共命運的核心立意,材料中的中心句非常關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和機緣、使命和挑戰。你們與新世紀的中國一路同行、成長,和中國的新時代一起追夢、圓夢。」
  • 習近平國際傳播論述的傳播要素分析
    當代中國,中國夢是最宏大、最精彩的時代故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念代表著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二者即是中國發展進步主流之所在,是中國人民蓬勃向上風貌之所在。推進國際傳播,就要把握時代脈搏,關注發展大勢,以中國夢為引領,傳播中國價值觀念。用好豐富的資源材料,展現4個「大國形象」。
  • 把握時代脈搏 書寫鄉土中國
    時代為我們提供了真正廣闊的生存背景,特別是在中國農村。唯有主動摒棄浮泛而滑膩的偽抒情,大膽確認自己作為作家的身份認知,才能真正承擔起對農民生存境遇進行實錄並展開歷史性思考的使命。當下的中國文壇有很多活躍在市縣基層文學領域的業餘作家,他們是整個寫作群體的巨大分母部分,也是蘊藏著無限希望和可能的部分。
  • 「我有故事,你要聽嗎?」 18個案例解析中國跨文化傳播創新
    觀念創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多元文化表達在逆全球化和全球化的雙重發展格局中,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在成為多元文化的新興價值表述。這一理念在跨文化傳播實踐中主要強調傳播雙方主動將本國人民利益與世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結合起來,在此過程中,中國傳播更多地強調通過中國的努力實現人類社會整體進步。
  • 全媒派 | 中國故事出海:18個案例解析中國跨文化傳播創新|與非洲...
    觀念創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多元文化表達在逆全球化和全球化的雙重發展格局中,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在成為多元文化的新興價值表述。這一理念在跨文化傳播實踐中主要強調傳播雙方主動將本國人民利益與世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結合起來,在此過程中,中國傳播更多地強調通過中國的努力實現人類社會整體進步。
  • 名師點評武漢中考作文題:貼近時代脈搏,考察思維深度
    從考查內容來看,本次作文題命題內容既貼合時代的需要,同時又貼近學生生活,注重塑造學生健康人格,讓學生們樹立擔負時代使命的意識,在擔當中歷練,在盡責中成長。從立意角度看,本題題意明確,「勇於擔當,才能有所作為」,但對它的進一步理解,需要建立在對第一段材料的深入分析上。因此學生必須針對材料的整體立意進行思考,材料內容與提示語雙扣。
  • 新字招牌|「姐學」探秘:爆款的原點是與時代脈搏共振
    以《浪姐》為例,它挖掘的時代情緒是——人們都在害怕變老——不是害怕進入中年年齡段,而是青年意識的喪失。我們不再相信努力可以改變命運,也害怕努力和汗水終究只是錯付。而整個社會年齡鄙視鏈的底端在演藝圈,演藝圈的重災區又在女藝人身上。這些姐姐們或曾登頂巔峰,又或者時運不佳,但都曾努力過且正在努力著,只是現實給她們的機會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