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積極創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背景下,科普創作迎來了一個新的高潮。科普,即科學普及,目前還沒有一個學術定義,更傾向於一個基於社會共識的文化概念。《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將「科普」從法律層面界定為「國家和社會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活動」,並指出,科普主體「應當採用公眾易於理解、接受、參與的方法」。[1]普及的過程即是信息傳播的過程,屬於傳播學的研究範疇。
相比於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而言,今天的媒體格局已經在網際網路的爆發式發展和由此引發的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中徹底顛覆,傳統媒體在信息傳播中的「輸出者—媒介—接受者」線性垂直傳播方式變成了實時互動的非線性輻射傳播模式。這一全新的媒體形態被冠以「新媒體」的名號。「新媒體」是一個還在不斷發展中的概念,暫無學術性定義。儘管如此,可以確定的是,傳播方式的改變使得產業結構、文化語境日新月異,全方位顛覆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消費方式甚至思維方式,各行各業都在新環境下摸索全新的遊戲規則,試圖藉助信息革命的加速度實現彎道超車。
中國的科普影視事業起步很早,20世紀50年代起,原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今上影集團科教電影製片廠前身)作為創作主體,響應國家「傳播科學文化和生產知識」的政策,集中精力拍攝製作了大量的科教片,僅1978—1995年,就生產了科教片1009部,2908本影片①。90年代以前,上海地區不僅有專映科教片的影院如勝利電影院、國際電影院等,普通電影上映前也會放映20~30分鐘的貼片式科教片。當時的科教片被老百姓親切地稱為「銀幕教授」。
20世紀90年代後,從前風光無限的「銀幕教授」在市場化進程的衝擊下幾乎絕跡於大眾視野,原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也關門歇業,停止創作。如今,新媒體時代的文化語境為科普影視創作提供了一個涅槃重生的華麗舞臺,科普影視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在時代潮流的助推和國家政策的扶持下,許許多多順勢而為、勇於探索的科普影視工作者已經在新領域站穩腳跟,自我壯大的同時給行業帶來寶貴的經驗,同時還有很多迎風逐浪的從業者在不懈探索。筆者試圖從自身多年的科普影視工作經驗出發,拋磚引玉,淺談在全媒體時代下科普影視創作的全新生態以及未來之路。
一、創作生態的變化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催生了全新的文化語境,並產生了與該語境相配套的語法規範和審美範式,為行業搭建高速賽道的同時,單方面宣布了全新的遊戲規則。只有釐清規則,才能創作出順應時代和市場的優秀科普作品。筆者將結合三年內的科普案例,剖析新媒體環境下的創作生態。
(一)與新媒體的接軌
1.雙重身份引發的雙向淘漉
在新媒體環境下,非線性輻射狀的傳播模式打破了信息輸出者、媒介、信息接受者之間的隔閡,信息傳輸的起點和終點之間的身份變得模糊難辨,線性的信息傳輸也被重塑成雙向淘漉。當我們瀏覽朋友圈,隨手轉發一篇推送的時候,轉發者既是信息的閱讀者、接受者,同時也是信息的產生者、傳播者。如此一來,新媒體語境下信息傳播的各個環節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統一、高效。從前,科教片創作者的選題服從「上級安排」,受眾能接收的內容受制於「媒體播什麼」。而如今,同一個體具備的雙重身份勢必引發信息的雙向淘漉:「我想了解什麼」和「我想告訴別人什麼」。
對於擊中目標受眾的信息而言,傳播能力及效果將大為增強,而信息一旦脫靶,傳播效果將大打折扣。科普作品肩負科學普及的重要使命,普及手段和普及效果將成為決定科普作品成敗的關鍵因素。
持續的雙向淘漉,還將加速新媒體受眾審美趣味的提升、行業標杆的確立統一以及市場板塊的不斷細分。
2.精準推送帶來的到達率優勢
在雲計算技術的推動下,大數據信息資產的分析處理不再困難。通過大數據的採集、分析,網絡用戶的個人信息、言行、好惡將完全透明地呈現在程序後臺。基於相關數據分析而誕生的算法推薦使得信息推送具備了精準化、分眾化的可能。網購用戶都有過類似的經驗:網購過程中一旦瀏覽過某一類商品,再次瀏覽購物網站時就會有大量相關聯的商品被自主推送給用戶。這一算法的出現極大提升了信息與受眾的關聯性、黏附性,以至於即便用戶處於無目的的瀏覽狀態,也會被算法推薦的海量關聯信息包裹。基於算法推薦,豆瓣電影會推送關聯影片,音樂軟體會推送推薦歌單,點餐外賣軟體會推送常選美食……日益成熟的算法推薦一方面強化了對於目標受眾的到達率優勢,但另一方面也極大降低了非目標受眾的覆蓋率和轉化率。這也是新媒體信息推送呈現「圈子化」的原因之一。
舉例而言,當一位身懷六甲的女性用戶在上網時被一則防輻射服的廣告成功吸引並主動搜索了防輻射服的相關內容,此後相當長的時間窗口內,在算法推薦下,她將受到防輻射服信息的集中轟炸,最終被徹底包裹。相反,那些闢除「防輻射」謠言的信息將被隔離在信息圍牆之外。
3.海量內容造成的信息汙染
在網際網路的海量信息當中,精品、優質內容數量有限,大量垃圾信息充斥網絡。它們並不依託優質內容,只是運用各種成本低廉卻效率極高的手段來增加受眾到達率,以此換取點擊量。這也就催生出各類遊走在法律灰色地帶的、以獵奇為主、憑藉暴力色情元素吸引眼球的垃圾信息。它們往往有誘人的圖片和吸睛的標題,並藉助極高的點擊率在算法的推薦下推送給更多無目的瀏覽信息的受眾。在這一現狀下,「口水文」「標題黨」「虛假養生信息」及許多靠女色撐門面的「釣魚信息」內容充斥網絡。對於科普影視作品而言,其影響力和傳播效果會不斷被稀釋。
但是反觀這一現象,垃圾信息傳播中低成本、高效率的特點卻非常值得科普影視創作者學習借鑑。一個高度凝練的主題、一個精巧生動的標題、一張直觀易懂的插圖等,無疑可以對科普影視作品的傳播起到十分積極的效果。
(二)與市場的耦合
當下的網際網路環境相較於傳統媒體更為開放、自由,無視市場規律、固守傳統做法只會招致市場的排斥。想要在新媒體環境中優化傳播效果,必須遵循市場規律、迎合市場需求。
1.打造特異性
面對龐大的新媒體市場,想要壟斷信息是幾乎不可能的。明確自身的價值定位、風格定位、受眾定位,強調風格化、形成差異競爭是極為必要的。內容、形態、風格、長度、平臺、受眾等各個維度都可以作為產品的特異性賣點,同質化的產品勢必最終湮沒在海量雷同信息當中。
舉例而言,網絡中充斥的大量科普短視頻,多數都是和傳統媒體中的「專題片」相趨近的形式——宣講式科普,這樣的內容就很難迅速擊中目標受眾,而點擊量較高的科普短視頻往往具有特異性優勢。以用戶活躍度較高的彈幕網站嗶哩嗶哩(下稱B站)中的視頻為例,有的專注於「學科尖端領域研究」,如用戶「Solara570」主要致力於尖端數學問題的證明和研究,他發布的《輕易相信簡單直觀的結論究竟有多危險?》點擊數高達16.3萬次,實時彈幕數576條;有的專注於「國外優秀科普視頻的漢化、轉載」,如用戶「Toucc」致力於轉載、翻譯國外PBS Spacetime中的科普視頻,討論事件視界、量子理論、大一統理論等尖端物理問題,其中《4.1可能顛覆世界觀的量子力學實驗》點擊數達到2.5萬次,實時彈幕235條;有的做成「脫口秀科普」,如用戶「回到2049」,粉絲數達到8.9萬,節目以主講人劉敬政的講述為主,內容涵蓋科學的方方面面,製作節目超過200集,平均點擊量超過1萬次。
此外,還有「鬼畜科普」「動畫科普」「科普實驗室」等各類差異化策略。即便是在形式相似的「脫口秀科普」短視頻當中,各個up主(視頻製作者)也會打造自身的風格特異性,有的做成「性冷淡風格」,有的做成「吐槽風格」,有的做成「二次元風格」等。特異性是保證自身不被替代的根本保障。
2.欄目化改造
所謂欄目化,指將類型相同、內容連貫、風格一致的節目歸為一欄,使之有固定的名稱、標識、音視頻包裝風格、時間長度以及播出時間的專欄式編輯形式和播出方式。欄目化的運營,對於內容輸出者而言,可以更有計劃、有規律地生產內容,減少選題籌備的難度,讓創作者有更多精力對內容品質進行優化;對於內容接受者而言,可以做出明確的閱讀預期,便於內容的篩選,並優化閱讀體驗,強化對欄目的認可度、依附度。
欄目化產生於傳統媒體時代,報紙雜誌、電視廣播都是欄目化運營的。新媒體方興未艾之際,網絡信息龐雜而無序,對於受眾檢索、觀看產生了很大的障礙。各大門戶網站、客戶端、微信公眾號迫於運營和競爭壓力,對自身平臺上的內容進行了欄目化改造。譬如B站,將旗下視頻內容劃歸為動畫、音樂、科技、生活、鬼畜、影視等若干版塊,某一版塊如科技版塊下,又分設趣味科普人文、野生技術協會、演講公開課、星海、數碼、機械、汽車等數個大專欄。科普人文網站果殼網也是如此,旗下內容分為科學技術、人文社科、生活娛樂、自然生態、生物環境、健康醫療、謠言粉碎機等若干專欄。在新媒體欄目化的大趨勢下,創作者緊隨平臺之後,也自發將自己發布的內容進行了欄目化改造。許多up主都從不定時發布改為了定時發布,比如網紅papi醬將自己發布的短視頻改造為《papi醬的周一放送》,每周一固定更新,並製作了統一的片頭;同為B站up主,敖廠長更是憑藉十年老字號欄目品牌《囧的呼喚》連年位居B站粉絲量第一的寶座。許多科普影視作品創作者也已經完成欄目化改造:《混亂博物館》《回到2049》《回形針》《飛碟一分鐘》等都已經成為非常成熟且受歡迎的新媒體科普欄目。科普微信公眾號的欄目化改造雖然起步較晚,但是改造過程非常迅速。比如中科院官方微信帳號「科學大院」,其中分設大院精彩、大院特色等分區,大院精彩分區內又設「2018年諾貝爾獎」「2017年十佳文章」專區,大院特色分區內設「特色實驗室」「科學猜圖」兩個欄目。不論是在網際網路還是移動終端,這些科普欄目一方面為科普活動在新媒體環境下的推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培養了一大批熱愛科學、愛好科普的受眾。
3.全平臺聯動
新媒體的範圍非常寬廣,網際網路、移動客戶端、數位電視、雲媒體等都涵蓋在內。尤其是網際網路用戶和移動客戶端用戶數量最為龐大,勢均力敵。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2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8.02億,網際網路普及率達57.7%。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的佔比由2017年的97.5%提升至98.3%,網民手機上網比例繼續攀升。[2]面對不同終端對受眾的分流,優質內容的推送需要兼顧各個終端的受眾,打全媒體品牌。觀察目前幾個主流的科普主體不難發現,幾乎都在向全媒體平臺發展滲透。如科普欄目《回到2049》,最早發布在網絡平臺,如今已做到網絡平臺和微信公眾號之間的內容聯動。另一科普欄目《混亂博物館》最早是由科普達人劉大可在知乎平臺發布圖文內容,其後擴展到B站平臺完成了欄目化改造,緊接著又將欄目內容擴展到即刻、youtube、微博、微信等若干平臺。
圖1 科普欄目《混亂博物館》片頭
全平臺戰略不單單是發布平臺的增加,同時也要求各個創作主體針對不同的發布平臺製作差異化的科普內容。如《回到2049》欄目在網絡平臺上主打視頻內容,而發布到微信平臺之後附上了節目文本,方便移動客戶端的用戶在不耗費大量流量觀看視頻的情況下也能通過閱讀文本接觸到科普內容。致力於科普漫畫創作的微信公眾號「混子曰」不僅打通了微博和微信平臺,還在音頻分享平臺喜馬拉雅開設了自己的頻道,將視覺的圖像轉換成聽覺的聲音。
4.「以戰養兵」——市場行為反哺科普事業
科普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財力成本,其普及的過程往往是公益的、無償的。為了能持續輸出優質科普內容,用商業盈利反哺科普事業成為必然趨勢。
當下,反哺內容創作的市場行為主要有三種:受眾主動打賞、廣告植入和周邊商城。
「打賞」是新媒體中出現的針對優質內容的反饋機制。受眾通過「打賞」連結,可以主動向創作者提供點對點的資金支持,以表達自己對創作者或其內容的喜愛與肯定。這一機制要求創作者一方面不斷提升作品質量,另一方面也要像店鋪經營者一樣自我營銷。
廣告植入行為與影視劇行業的廣告植入頗為相仿,不論是軟廣還是硬廣,在科普影視創作中都已經有所應用。比如,《混亂博物館》在節目《臭味消除指南》中,先是科普了氣味形成、被識別的生理機制和消除氣味的若干種實用手段,隨後在片尾推出了一款車載空氣清新劑。這樣兼顧了內容的科學性與客戶的商業訴求,是較為成功的植入案例。但是,受眾對於「營銷號」的牴觸客觀存在,如何平衡兩者是創作者必須考慮的問題。
所謂周邊商城,指依附於某個知名網絡主體的附屬網購商城。隨著電商在移動客戶端的崛起普及,開設周邊商城的科普微信公眾號越來越多:「果殼網」微信公眾號開設了果殼商城及吃貨研究所店鋪,分別售賣文創產品和零食;「混子曰」微信公眾號開設了「混飯小鋪」,售賣自己的原創科普漫畫等。
在與市場耦合的過程中,如何不卑不亢地保持行為主體的獨立性,做到以戰養兵的同時不淪為市場盈利的工具,是每個科普影視工作者需要思考和注意的問題。
當然,有一些科普主體並不看重經濟效益,主要是政府部門、事業單位等帶有「官方背景」的科普主體,像中國科學院、醫院、高校等。這些主體會用功能性的行為替代市場行為,以上海市科委、科協共同指導下的醫學科普微信公眾號「大醫小護」為例,除科普內容的發布之外,它開設了「醫護信息」及「住院貼士」兩個功能性板塊,對受眾接受醫療服務做了很好的功能性引導。
圖2 果殼商城周邊產品
二、科普創作者的應對
在被動適應新媒體環境的過程中,科普影視創作逐漸呈現出兩極分化的情況。分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創作題材呈現出「接地氣」與「高端化」的分化:前者主要是與老百姓衣食住行相關聯的話題,如醫學健康科普、生活常識闢謠、自然原理科普等,主要覆蓋普通受眾;後者主要涉及專門和前沿領域、科學新知話題,如大國重器、諾貝爾獎解讀等,主要覆蓋感興趣的受眾和高學歷人群,同時吸引一部分話題周邊人群。
製作主體呈現出通識人才與專業人才的分化:前者是熱愛科學,致力於科學普及的通識型視頻工作者;後者是具有學科背景,從研究轉型做科普的專業人才。
表現手法呈現出「深度科普」與「趣味科普」的分化:前者追求的是傳播內容的科學性,兼顧傳播效果的生動性、普及性;後者主要以引發受眾的科學興趣為目標,更注重傳播方式的多樣性和趣味性。
以上分類主要是為了說明兩類科普風格的差異,事實上這兩類科普也在互相借鑑趨近,即深度科普也在儘可能迎合受眾,而趣味科普也在努力爭取在科學性上更加嚴謹。筆者想強調的是,面對科普對象、需求、表現方式的變異,光有被動的適應還不夠,科普影視創作者必須主動迎合併自律,擺正創作心態,完成角色轉型:既是創作者,更是參與者;既是銷售者,更是消費者;既是傳教士,更是苦行僧。
(一)稀釋宣教思維
1.意識形態是根基而不是抓手
儘管新媒體的言論環境相對寬鬆自由,但是整個網際網路內容仍然必須遵守國家的意識形態規範和相關法律法規。作為科普主體,基本的政治素養、法律意識必須固守,這是進行內容輸出時不可逾越的紅線。但是,時代的發展、語境的變遷,讓受眾越來越渴望信息選擇的自由,不顧傳播規律的宣教思維不應成為新時代科普工作者的創作藩籬。在這一點上,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官方科普帳號「科普中國」開了一個好頭。
目前,「科普中國」已建成23個網站(頻道)、29個移動端應用,累計瀏覽量和創博量達到192億人次,同時微博粉絲量243萬,微信公眾號關注用戶突破100萬。「科普中國」作為國家級的科普平臺,傳播主體體現出「國家隊」的特色,他們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選擇與人民網、新華網、騰訊等十餘家網際網路企業合作,共同實施項目,同時也積極匯聚有關國家部委和各級科協等的科普資源,充分保證了傳播內容的科學性和意識形態的準確性。在具體內容上,「科普中國」也非常注重趣味性和生活化,《冬天多久洗一次澡最科學?據說只有10%的人能答對……》《世界盃賽場上有什麼「黑科技」》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科普內容通俗易懂,既有關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趣味科普」,也有關於科技前沿的「深度科普」。除此之外,「科普中國」還通過AR/VR、3D、語音播報等形式,不斷創新傳播方式,堅持在意識形態和內容準確的基礎上,不斷引領科普創作的發展潮流。[3]
2.科普姿態是平視而不是俯視
過去的許多科教片,創作者與受眾的身份極不對等。創作者仿佛具有天然的宣講優勢,以意見領袖、業界權威的傳道者姿態俯視受眾。
由於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身份隔閡的消解,身份差異逐漸消失模糊,受眾的主體意識越來越強,客觀上要求科普姿態趨於平視,注重交流感。
可喜的是,當下許多官方背景、權威機構的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的科普宣傳已經開始嘗試網絡語言,嵌入流行文化當中的「梗」元素,以更親民的姿態不斷拉近與受眾之間的距離,如中共共青團中央官方微博「共青團中央」、深圳市氣象局官方微博「深圳天氣」、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等。吉林省四平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四平公安」出品的系列普法短視頻《四平警事》更是憑藉接地氣的表現手段、內容創意成為「網絡爆款」,其抖音帳號粉絲超過900萬,點讚數超過4000萬。這些優秀的嘗試為後來者提供了寶貴的成功經驗。
(二)扭轉學究思維
不得不承認,新媒體時代是一個泛娛樂時代。「科學」是建立在嚴格的自洽邏輯體系上的一整套認識世界的實踐方法,具有邏輯嚴謹、可證偽、可預測的特點,而「娛樂」恰恰是對系統化、嚴肅化、學術化的消解。科學和娛樂,從某種層面上看似乎是天然對立的,如果用程式化、學術化的思維方式來創作科普影視作品,會將許多潛在受眾拒之門外。因此,儘管科普影視創作根本上要以科學性、準確性為紅線,但是在表現形式和表達方式上一定要在合理的範圍內去嚴肅化、輕娛樂化。
科學的語彙通常是審慎而理性的,在網絡傳播中相對缺乏感染力、號召力。筆者寫過很多科普文案,在給行業專家審評的時候,往往被專家以「不嚴謹」「不完全是這樣」「這個問題比較複雜」等原因駁回修改。但是反觀網絡上的「流行文化」,大量充斥著「每天吃這個至少延長10年壽命」「某國科學家開啟人造人時代」「拒絕癌症的10大好習慣」「×××比砒霜還毒」等毫無嚴謹可言的失實內容,有些甚至就是科學謠言。
作為科普影視創作者,核心工作就是做好「將科學語彙翻譯成日常語彙」,必須學習如何在宣傳科學事實的同時優化傳播效率。這就不得不直面一個問題:科普究竟得多麼接近真理。
筆者的觀點是:科普影視作品,不僅是普及某個科技成果或科學結論,也是在宣傳科學理念、倡導科學的方法論。因此,創作者的出發點、表現手法、呈現結果都必須是符合科學的。至於其他部分,諸如論證過程、技術細節等都可以適當模糊化處理。比喻、類比、假設等文學手段在學術上並不嚴謹,但對於科普卻十分管用。其中分寸相當主觀化,需要科普影視創作者在實踐中不斷嘗試、總結。
網絡知名科普主體「丁香醫生」,2018年11月發布了一篇科普視頻,旨在對網絡盛行的「食物相剋」觀點進行闢謠。闢謠者田太醫在視頻中試圖通過「同時吃螃蟹和柿子」的方式來證明食物相剋並不存在。這一行為被許多科普人士嘲笑為「用謠言手段來闢謠」,因為不論田太醫在視頻中同時吃下螃蟹和柿子後有沒有身體不適,都只是個例,並不能以偏概全得出食物相剋不存在的結論。另外,田太醫在視頻中出現多處引用論據嚴重失實的現象,因此發布沒多久就在科普界引發激烈的輿論反彈,遭到大批科普人士的口誅筆伐,被指責毫不「科學」。可見,雖然食物相剋並不被多數科學研究者認可,但是這一視頻運用「傳謠手段」來試圖達到「闢謠目的」,本身就違反了論證過程的科學性,無論其結論是否「科學」,其論證行為及過程都是不足取的。事件在網絡發酵後,丁香醫生及時刪除了該視頻,其尊重科學事實、及時遏止「偽科學」傳播的行為同樣值得學習。
(三)建立導演思維
從可讀到可視,從一維到多維,從靜態到動態,這是新媒體發展的客觀趨勢,也標誌著短視頻成為新媒體環境中的主流形態[4]。第42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74.1%的網民使用短視頻應用,以滿足碎片化的娛樂需求。快手、梨視頻、火山短視頻、拍客、抖音等自媒體軟體的火爆也從側面印證了這一趨勢。
相應的,科普影視作品也從傳統的專題片轉向了科普短視頻。儘管短視頻拍攝製作的準入門檻不斷降低,但是網際網路發展至今,優質內容呈現價值回歸的趨勢,具有顯著的競爭優勢。第41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17年用戶付費能力明顯提升,付費比例達到42.9%,相比2016年增長7.4個百分點,且用戶滿意度達到55.8%,預計未來仍將保持較高速的增長趨勢[5]。這表明受眾的閱讀習慣正在改變,越來越多網民願意為優質內容付費。
這一趨勢對於科普影視創作者而言,從編輯策劃、拍攝製作、後期剪輯各個環節都提出更高的要求。統領影視創作前中後期的導演思維在科普創作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1.講述感
在影視作品中,講述不同於陳述,文本口語化及網絡語彙的填充可以很好地充當起內容與受眾間的潤滑劑。不論是科學事件的推廣、科學概念的定義普及還是科學謠言的闢謠等,受眾需要的都不是新聞聯播式的告知,而是春風化雨的解讀。視聽元素及蒙太奇技巧的有機結合可以更有效地幫助創作者完成講述。
2.戲劇張力
戲劇張力是吸附受眾的高效法寶,諸如戲劇懸念、戲劇衝突、聲畫錯置等。戲劇張力並不是劇情片的專屬品,這是一種奇妙的蒙太奇體驗。
科普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甫一上線就好評如潮。粗略分析其文本就不難發現,影片並非一本正經地向觀眾宣講古書畫、青銅器、機械鐘錶、古陶瓷等該如何修復,而是找了若干主人公,每人梳理了一條敘事線,用鏡頭引導觀眾的視角,使之體味別樣的人生經驗。文物的破舊汙損、修復的時間緊迫、家庭生活與工作事業的衝突等,一同構成了其中的戲劇矛盾,觀眾不自覺地被帶入到角色中去,與他們同喜同悲,由衷地發出讚嘆與感慨。
圖3 科普人文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劇照
另一部科普紀錄片《六個糰子》講述了上海野生動物園中的動物寶寶的成長故事。雖然故事的主人公是小動物,但是導演通過細膩的鏡頭、頗具張力的戲劇情境,讓觀眾為小熊貓偷藏的零食會不會被媽媽發現、小節尾狐猴啥時候能吃上飯這樣的問題操心不已,產生了深深的共情,春雨潤物般在故事進展中了解了若干瀕危動物的相關科學知識。就目前而言,成熟老練的編導團隊更懂得如何運用編劇技巧來提升科普影視作品的內容品質。廣大個體科普視頻up主在這方面還相對缺乏競爭優勢。
3.對象感
講述需要有對象。不同的對象有不同的知識結構、興趣點、行為模式、內容訴求,這就逆向影響到科普影視作品的製作模式、講述方式。不僅關注說得對不對,還要關注對誰說,這是信息傳播的必然要求。如製作一部介紹惡性腫瘤胰腺癌的科普視頻,當針對沒有醫學知識背景的普通受眾時可以更加傾向於介紹胰腺癌的成因、症狀;當針對大齡疾病高發群體時則會更傾向於介紹胰腺癌的預防、篩查和治療手段;當針對實習醫生等從業人員時則需要著重介紹胰腺癌與其他惡性腫瘤之間的區別、治療難點、治療手段的創新突破等。
(四)強化網際網路思維
1.專題的切割
隨著移動客戶端的興起,信息碎片化越發明顯。針對一些體量過大的選題,將其合理切割成若干內容關聯的小話題,製作一系列短視頻,既能有效利用碎片化時間,又能形成欄目化效應,一舉兩得,值得嘗試。通常而言,3~10分鐘的體量最適合網絡傳播,既能形成話題,又不會佔用過多時間。但是,儘管短視頻已經成為網絡傳播的主流形態,大專題的深度科普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2.熱點的依附
網絡熱點話題能夠在短時間內吸附大量關聯用戶。對網絡熱點的依附可以有效節約傳播成本,極大提升受眾的覆蓋率、到達率和轉化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部分熱點話題會提供優質選題。例如,2018年底,兩位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出生,飽受質疑與批評。這樣的網絡熱點無疑是科普影視創作的上佳選題,不僅一時間湧現出大量優質的科普影視作品,科普基因編輯技術歷史沿革的同時介紹了技術手段與科學倫理之間的關係,甚至於許多從前早已製作發布的關於基因編輯的科普視頻都在這一時間段閱讀量、評論量激增。
總之,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已經在全媒體範圍內引發了軒然大波。「順之則昌,逆之則亡」。馬太效應初步形成,細分市場越發細緻,初期的網際網路亂象也在逐漸規範。
只有切準時代脈搏、抓牢目標受眾、用好視聽語言、發揮平臺優勢,才能在這樣一個海量數據、優劣參差的戰場中殺出一條血路。
同時,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科普影視作品都將以科普短視頻為主體,兼有大型科普專題、科普音頻、科普圖文。風格、形態、題材百花齊放。優質內容會在「打賞」「付費閱讀」等模式及商業反饋的幫助下加劇馬太效應,形成欄目品牌,吸附更多受眾的同時不斷提升全民的科學素養和科普氛圍。
作者簡介
黃洵傑,上影集團科教電影製片廠導演、製片人。上海戲劇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碩士。創作了介紹世界首個空間冷原子鐘的科普專題片《定義時間》,回顧中科院藥理專家王逸平科研人生的人文科普片《誰是藥神》等,另有科普微電影《奇巧榫卯》《神奇的腎臟》等獲獎作品。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4.
[2]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第42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8-8-20)[2018-12-30].http://www.cac.gov.cn/2018-08/20/c_1123296882.htm.
[3]徐靜休,朱慧.新媒體時代提升科普傳播效果的對策與建議——以科普新媒體「科普中國」和「果殼網」為例[J].傳媒,2018(18):54-57.
[4]丁偉.新媒體內容生態演進的8個方向[J].新聞與寫作,2018(11):78-79.
[5]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第41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8-01-31)[2018-12-30].http://www.cac.gov.cn/2018-01/31/c_1122347026.htm.
①數據由上影集團科教電影製片廠提供。
本文轉載自《科普創作》2019年第2期。
《科普創作》是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刊,以刊登科普科幻原創作品及評論為主,刊物為季刊,每年3月、6月、9月、12月的20號出刊,歡迎投稿訂閱。投稿郵箱:kepuchuangzuo@126.com;聯繫人:姚利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