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中小學教材論壇主題定位為新中國70年來中小學教材建設之路。這個題目很大,既可以談政策,也可以談理論;既可以談現實,也可以談歷史;既可以談一般教材問題,也可以談學科教材問題。」人民教育出版社總編輯郭戈簡短的開場白拉開了論壇的序幕。
4月13日至14日,首屆中小學教材論壇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舉行,來自全國各地大中小學及教科研機構、教材出版單位的代表300餘人參加會議。教育部教材局巡視員申繼亮、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所長田慧生、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林崇德、北京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韓震、西南大學副校長靳玉樂等數十位專家出席會議並發言。
70年教材發展之路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中小學教材從不成體系到形成完整體系,從模仿借鑑到自主發展,更有一部分教材走出國門,向國際先進水平邁進。與會專家認為,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是中小學教材建設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教材建設高度重視,明確提出教材建設是國家事權,提出要健全國家教材制度,成立了國家教材委員會,統籌指導管理全國教材工作。教育部成立了教材局和課程教材研究所,在此基礎上,去年底又建立了首批國家級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申繼亮說。
比新中國晚一年成立的人民教育出版社,見證了我國中小學教材發展的全部歷程。據人教社社長黃強介紹,成立69年來,人民教育出版社主持或參與擬定了歷次中小學各科的教學大綱,先後編寫、出版了11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承擔了國家統編三科教材的編輯出版任務,累計出版各類出版物7萬餘種,發行量超過750億冊。
郭戈對新中國成立70年來基礎教育統編教材發展的歷史沿革進行了系統梳理。他認為,自清末至新中國成立前的歷屆政府,雖都有統編教材的意願和行動,但由於舊中國持續的內憂外患和政府腐敗無能,加上教材質量不佳等原因,最終都以失敗告終。相反,新中國成立後,不僅幾次成功組織編寫了多套全國通用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而且做到了所有地方、全部學生都使用統編教材,特別是在教材的統編問題上還能做到能放能收、收放自如。新中國的教材統編工作為什麼能取得成功?郭戈總結提出6條基本經驗:1.黨的領導和國家重視是統編教材政策的根本保證;2.社會主義公有制是統編教材制度的經濟基礎;3.提高質量水平是統編教材建設的核心任務;4.教材專業機構和人員是統編教材發展的重要保障;5.統一出版發行是統編教材順利實施的重要條件;6.科學研究是統編教材創新的奠基工程。可以說,這6條是新中國70年教材建設實踐中摸索出的經驗,也是今後做好教材建設工作應繼續堅持的原則。
「新中國成立以來教材建設工作,有幾個方面特別值得肯定,比如與時代發展和社會變化相呼應,加強了法治教育和價值觀教育,加強了國家認同的教育;教材內容的呈現形式越來越豐富多彩,在追求統一的教育目標的同時,充分關注了學生的個性和自身發展需求,這些都是巨大的進步。」國家教材委員會委員、北京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韓震說。
新時期教材建設面臨多方面的挑戰
相比總結成績,申繼亮更多談到了教材建設在新時期面臨的新挑戰。他認為,教材建設發展到今天,面臨三個方面的挑戰:一是全球化帶來的挑戰。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間的交流碰撞日益強烈,每個人的思想觀念、認識問題的方式方法都會受到影響,而教材要體現國家意志,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承載著「打好中國底色,注入紅色基因」的重任。如果教材在這方面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就會失去方向。而要實現教材這一根本性的功能,就要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全面、有機地融入課程和教材中,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如何才能很好地做到這一點?二是教育大眾化帶來的挑戰。我國教育基本實現大眾化,下一步的重大任務是要實現內涵式發展,提高教育質量。內涵式發展的水平如何,決定著教育現代化的實現程度。教育現代化首先是人的現代化,因此,首先要明確育人目標要求,堅持目標驅動、素養立意,同時要增強教育教學的自主性,規範辦學和教學行為。一邊是育人的統一要求,一邊是教學靈活性的要求,教材怎麼發揮好橋梁作用,與內涵式改革相契合?三是網絡化或者說是信息技術帶來的挑戰。雖然今天網絡對於教育的衝擊還不像其他行業那麼大,但這是一種趨勢,未來學校教育的組織形態、課堂教學的組織形態會不會因為信息技術的發展而發生重大的變化?如果教育形態發生變化,課程、教材如何應對?
從這三方面的挑戰出發,申繼亮提出,教材工作要「瞄準」三個問題:如何處理好體現國家意志的統一要求與教育教學過程的靈活多樣性、生成性之間的關係?如何處理好學科體系的完整性與學習內容的選擇性之間的關係?如何處理好教科書編寫使用的穩定性與經濟、社會、科技、文化快速發展變化之間的關係?這是新時代教材建設必須面對的命題。
郭戈認為,目前我國專門研究教材的機構和人員不多,教材研究的科學化水平不高,教材研究還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科和專業,這種狀況影響和制約著教材研發和編寫水平。高度重視和積極開展教材研究和實驗工作,是進一步加強教材建設的迫切需要。
加強教材建設要堅持正確導向,遵循科學規律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主任、課程教材研究所所長田慧生認為,邁入新時代,教材建設下一步工作重在做到「五加強」:一是加強教材的政治建設。這是教材建設的首要任務。教材政治建設要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把黨的領導和黨的主張落實到教材建設工作的全過程和方方面面;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作為教材建設的基本出發點。二是加強教材的質量建設。這是教材建設的核心任務。教材質量建設要遵循教育規律、人才成長規律和教材編寫自身的規律。我們還應加強研究,為教材建設提供科學依據,並根據新時代的要求和技術條件的變化,大膽改革創新。三是要加強教材的制度建設。國家教材委員會成立後,教育部已先後制定了一系列教材規劃和管理辦法,將陸續出臺,這是從國家層面搭建教材建設的「四梁八柱」,形成完整的制度體系。在這些制度之下,還要形成一些可落地轉化的工作機制,包括教材的編寫制度、審查制度、研究制度、使用制度、監測制度等。四是加強教材隊伍建設。教材工作隊伍應包含編寫、審查、研究、使用、管理5支隊伍。各支隊伍的現狀離新時代教材建設工作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五是加強教材環境建設。要為教材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特別是輿論環境。如果社會輿論引導不好,就會對教材建設造成負面的幹擾。
在中小學教材編寫中如何進行科學的心理化設計?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中國心理學會前會長林崇德提出的建議得到與會專家高度認同。林崇德認為,中小學教材編寫必須以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徵為出發點,照顧到兒童青少年心理發展的水平;教材內容的呈現方式必須與中小學生認知規律相匹配;中小學教材編寫心理化設計的首要目標是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發展學生的智能,而智能的核心成分是思維。
西南大學副校長靳玉樂教授認為,新時代的教材建設,應該堅持三個原則:堅持世界眼光和本土情懷相統一,既不妄自菲薄又不盲目自大;堅持指標體系與育人體系相統一,既要有價值標準,又要有科學標準;堅持繼承發展與改革創新相統一,把握好縱向的連續性和橫向的關聯性,避免頻繁變動,造成重複建設和浪費。
此次論壇上,人教社副社長王志剛,首師大徐藍教授、石鷗教授,西南大學羅生全教授等20多位專家分別圍繞新中國成立70年來教材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探索,以及各學科教材的改革發展問題進行了交流與分享。
《中國教育報》2019年04月17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