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時代脈搏 彰顯育人價值

2020-11-29 中國教育新聞網

「首屆中小學教材論壇主題定位為新中國70年來中小學教材建設之路。這個題目很大,既可以談政策,也可以談理論;既可以談現實,也可以談歷史;既可以談一般教材問題,也可以談學科教材問題。」人民教育出版社總編輯郭戈簡短的開場白拉開了論壇的序幕。

4月13日至14日,首屆中小學教材論壇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舉行,來自全國各地大中小學及教科研機構、教材出版單位的代表300餘人參加會議。教育部教材局巡視員申繼亮、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所長田慧生、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林崇德、北京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韓震、西南大學副校長靳玉樂等數十位專家出席會議並發言。

70年教材發展之路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中小學教材從不成體系到形成完整體系,從模仿借鑑到自主發展,更有一部分教材走出國門,向國際先進水平邁進。與會專家認為,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是中小學教材建設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教材建設高度重視,明確提出教材建設是國家事權,提出要健全國家教材制度,成立了國家教材委員會,統籌指導管理全國教材工作。教育部成立了教材局和課程教材研究所,在此基礎上,去年底又建立了首批國家級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申繼亮說。

比新中國晚一年成立的人民教育出版社,見證了我國中小學教材發展的全部歷程。據人教社社長黃強介紹,成立69年來,人民教育出版社主持或參與擬定了歷次中小學各科的教學大綱,先後編寫、出版了11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承擔了國家統編三科教材的編輯出版任務,累計出版各類出版物7萬餘種,發行量超過750億冊。

郭戈對新中國成立70年來基礎教育統編教材發展的歷史沿革進行了系統梳理。他認為,自清末至新中國成立前的歷屆政府,雖都有統編教材的意願和行動,但由於舊中國持續的內憂外患和政府腐敗無能,加上教材質量不佳等原因,最終都以失敗告終。相反,新中國成立後,不僅幾次成功組織編寫了多套全國通用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而且做到了所有地方、全部學生都使用統編教材,特別是在教材的統編問題上還能做到能放能收、收放自如。新中國的教材統編工作為什麼能取得成功?郭戈總結提出6條基本經驗:1.黨的領導和國家重視是統編教材政策的根本保證;2.社會主義公有制是統編教材制度的經濟基礎;3.提高質量水平是統編教材建設的核心任務;4.教材專業機構和人員是統編教材發展的重要保障;5.統一出版發行是統編教材順利實施的重要條件;6.科學研究是統編教材創新的奠基工程。可以說,這6條是新中國70年教材建設實踐中摸索出的經驗,也是今後做好教材建設工作應繼續堅持的原則。

「新中國成立以來教材建設工作,有幾個方面特別值得肯定,比如與時代發展和社會變化相呼應,加強了法治教育和價值觀教育,加強了國家認同的教育;教材內容的呈現形式越來越豐富多彩,在追求統一的教育目標的同時,充分關注了學生的個性和自身發展需求,這些都是巨大的進步。」國家教材委員會委員、北京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韓震說。

新時期教材建設面臨多方面的挑戰

相比總結成績,申繼亮更多談到了教材建設在新時期面臨的新挑戰。他認為,教材建設發展到今天,面臨三個方面的挑戰:一是全球化帶來的挑戰。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間的交流碰撞日益強烈,每個人的思想觀念、認識問題的方式方法都會受到影響,而教材要體現國家意志,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承載著「打好中國底色,注入紅色基因」的重任。如果教材在這方面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就會失去方向。而要實現教材這一根本性的功能,就要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全面、有機地融入課程和教材中,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如何才能很好地做到這一點?二是教育大眾化帶來的挑戰。我國教育基本實現大眾化,下一步的重大任務是要實現內涵式發展,提高教育質量。內涵式發展的水平如何,決定著教育現代化的實現程度。教育現代化首先是人的現代化,因此,首先要明確育人目標要求,堅持目標驅動、素養立意,同時要增強教育教學的自主性,規範辦學和教學行為。一邊是育人的統一要求,一邊是教學靈活性的要求,教材怎麼發揮好橋梁作用,與內涵式改革相契合?三是網絡化或者說是信息技術帶來的挑戰。雖然今天網絡對於教育的衝擊還不像其他行業那麼大,但這是一種趨勢,未來學校教育的組織形態、課堂教學的組織形態會不會因為信息技術的發展而發生重大的變化?如果教育形態發生變化,課程、教材如何應對?

從這三方面的挑戰出發,申繼亮提出,教材工作要「瞄準」三個問題:如何處理好體現國家意志的統一要求與教育教學過程的靈活多樣性、生成性之間的關係?如何處理好學科體系的完整性與學習內容的選擇性之間的關係?如何處理好教科書編寫使用的穩定性與經濟、社會、科技、文化快速發展變化之間的關係?這是新時代教材建設必須面對的命題。

郭戈認為,目前我國專門研究教材的機構和人員不多,教材研究的科學化水平不高,教材研究還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科和專業,這種狀況影響和制約著教材研發和編寫水平。高度重視和積極開展教材研究和實驗工作,是進一步加強教材建設的迫切需要。

加強教材建設要堅持正確導向,遵循科學規律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主任、課程教材研究所所長田慧生認為,邁入新時代,教材建設下一步工作重在做到「五加強」:一是加強教材的政治建設。這是教材建設的首要任務。教材政治建設要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把黨的領導和黨的主張落實到教材建設工作的全過程和方方面面;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作為教材建設的基本出發點。二是加強教材的質量建設。這是教材建設的核心任務。教材質量建設要遵循教育規律、人才成長規律和教材編寫自身的規律。我們還應加強研究,為教材建設提供科學依據,並根據新時代的要求和技術條件的變化,大膽改革創新。三是要加強教材的制度建設。國家教材委員會成立後,教育部已先後制定了一系列教材規劃和管理辦法,將陸續出臺,這是從國家層面搭建教材建設的「四梁八柱」,形成完整的制度體系。在這些制度之下,還要形成一些可落地轉化的工作機制,包括教材的編寫制度、審查制度、研究制度、使用制度、監測制度等。四是加強教材隊伍建設。教材工作隊伍應包含編寫、審查、研究、使用、管理5支隊伍。各支隊伍的現狀離新時代教材建設工作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五是加強教材環境建設。要為教材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特別是輿論環境。如果社會輿論引導不好,就會對教材建設造成負面的幹擾。

在中小學教材編寫中如何進行科學的心理化設計?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中國心理學會前會長林崇德提出的建議得到與會專家高度認同。林崇德認為,中小學教材編寫必須以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徵為出發點,照顧到兒童青少年心理發展的水平;教材內容的呈現方式必須與中小學生認知規律相匹配;中小學教材編寫心理化設計的首要目標是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發展學生的智能,而智能的核心成分是思維。

西南大學副校長靳玉樂教授認為,新時代的教材建設,應該堅持三個原則:堅持世界眼光和本土情懷相統一,既不妄自菲薄又不盲目自大;堅持指標體系與育人體系相統一,既要有價值標準,又要有科學標準;堅持繼承發展與改革創新相統一,把握好縱向的連續性和橫向的關聯性,避免頻繁變動,造成重複建設和浪費。

此次論壇上,人教社副社長王志剛,首師大徐藍教授、石鷗教授,西南大學羅生全教授等20多位專家分別圍繞新中國成立70年來教材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探索,以及各學科教材的改革發展問題進行了交流與分享。

《中國教育報》2019年04月17日第9版 

相關焦點

  • 王瓊:把握時代脈搏,踐行"四力"要求
    1 把握時代脈搏:鮮明政治導向 「改革開放40周年」主題新聞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改革開放40周年的相關紀念報導關注重大歷史課題,準確把握時代脈搏,真實記錄社會發展,有效增強了民族自信。 「扶貧」主題相關新聞 湖南廣播電視臺的新聞特稿《十八洞村這五年》獲得一等獎。十八洞村是「精準扶貧」首倡地,其脫貧實踐具有重要的標杆意義,在2018年國務院扶貧辦舉辦的「決勝2020——脫貧攻堅展」上成為全國村級脫貧樣本。
  • 把握新時代脈搏 增強中文傳播力
    把握新時代脈搏 增強中文傳播力 2020-01-16 11: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把握時代脈搏 書寫鄉土中國
    時代為我們提供了真正廣闊的生存背景,特別是在中國農村。唯有主動摒棄浮泛而滑膩的偽抒情,大膽確認自己作為作家的身份認知,才能真正承擔起對農民生存境遇進行實錄並展開歷史性思考的使命。當下的中國文壇有很多活躍在市縣基層文學領域的業餘作家,他們是整個寫作群體的巨大分母部分,也是蘊藏著無限希望和可能的部分。
  • ...以水育人——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水文化課堂彰顯職業精神...
    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自建校之始,即確立「上善若水 學競江河」之校訓,致力於以水文化教育為特色,以課程建設為抓手,堅定「以文化人」教學目標,構築「以水育人」內容體系,以突出「三個對接」為特色創新方法路徑,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精神、傳統之水與時代之水、學校水文化教育與社會水文化推廣有機銜接,彰顯優秀水文化培育職業精神的時代價值。
  • 全媒體傳播中的時代脈搏與故事表達
    ——主持人:姜興華 摘 要:全媒體時代主題報導應與社會脈搏同跳動,與時代氣息相融合。通過對新聞規律的準確把握,站在社會發展的立場,時代進步的角度,從小切口窺見大主題,將硬新聞採用軟表達,在真實記錄中反映社會進步,在人物故事中展現時代美好,在傳播信息中傳遞主流思想。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既代表時代主流和方向,又具有新聞價值的精品佳作。
  • 不忘初心 彰顯時代精神
    這種和平發展精神,把初心和使命作為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在當代中國改革實踐中,進一步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實現認識和實踐、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的互促共進,彰顯了新時代條件下「知行合一」的改革創新精神。
  • 享域.銳混動:把握時代脈搏,樹立市場新標杆
    話音剛落,9月20日,東風本田享域.銳混動正式上市,這或許是一個巧合,但不得不說,東風本田在對應市場變化,因應產品布局方面,又一次把握住了脈搏。    目前的汽車市場環境是在電動車補貼大幅退坡後,受退坡影響不大的混動車型的性價比開始顯現,而東風本田這款享域.銳混動車的推出,正是把握政策導向,響應市場趨勢,呼應消費需求的最好例證
  • 全環境育人理念與當代青年發展
    「全環境育人」理念的提出是因為形勢變化,對傳統的「三全育人」理念進行繼承發展和必要補充,它的出發點在於緊扣「信息—觀念—價值—行為」這一育人本質鏈條,打破傳統的教育主體、客體、內容、形式的劃分方式,形成家庭、社區、學校及網絡社會等一個個既相互獨立、又有所關聯的獨立育人場域,強調每個育人場域個性化作用的充分發揮,以期實現信息的有效傳播、觀念的有效傳遞、價值的有效傳承和行為的有效引導。
  • [浦東]進才實驗中學:講好時代故事 立德鑄魂育人-德育實踐活動課程...
    [浦東]進才實驗中學:講好時代故事 立德鑄魂育人-德育實踐活動課程展示時間:2020/12/4 13:53:36 來源:上海市進才實驗中學        選稿:東方網教育頻道 陳樂 陳士琪 2020年12月2
  • 緊扣「微時代」脈搏 開展思想政治工作
    羅林曄    隨著現代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微信、微博等「微媒體」無處不在,無「微」不精彩的「微時代」悄然來臨,傳播主體的平民化、傳播內容的碎片化、傳播方式的立體化等,給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 新字招牌|「姐學」探秘:爆款的原點是與時代脈搏共振
    人性底層需求第一對社會思潮的洞察是爆款內容誕生的原點早期的內容創新很多是基於模式的套用和拿來主義,不一定是用戶真正想看的,行業要從模式第一轉向人性底層需求第一,洞悉社會思潮、關注社會熱點、把握社會情緒。
  • 彰顯歷史唯物主義的新時代價值
    彰顯歷史唯物主義的新時代價值 2020-11-12 10: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第十三屆中國攝影藝術節|緊扣時代脈搏,擘畫攝影篇章
    第十三屆中國攝影藝術節與三門峽有個約會緊扣時代脈搏,擘畫攝影篇章12月3日,第十三屆中國攝影藝術節新聞發布會在北京召開,宣布第十三屆中國攝影藝術節將於12月20日在素有「天鵝之城」美譽的河南省三門峽市舉行
  • 校長李召虎與輔導員共話育人使命
    > 10月6日上午,校長李召虎在祝鑫工作室與輔導員代表共聚一堂,共話育人使命,勉勵輔導員帶著責任與使命、價值與追求、激情和夢想做好學生工作
  • 信息技術課程的科學本質和育人價值
    信息技術課程在中國經歷了「打字排版」、「計算機操作」和「計算機編程」幾個階段,關注技能和工具使用,缺乏對信息素養的培養、缺乏對信息技術科學的認識、缺乏對信息技術課程育人價值的重視。  根據新課標,打造新的信息技術課程過程中,要瞄準新的培養目標,關注信息技術課程的科學本質和育人價值。
  • 深刻把握新時代思政課「八個統一」的建設規律
    「八個統一」深刻揭示了思政課建設的系統性,它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又要不斷完善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教學載體,才能不斷提高思政課教學的科學性和實效性;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的一元指導和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建設,又要樹立「大思政」理念,推動其他課程與思政課的同向同行,不斷增強育人協同效應;既要不斷深化課程改革,又要不斷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才能不斷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引導和價值引領
  • 火星時代入選2020國家高等教育司產學協同育人項目
    來源:時刻頭條近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簡稱高教司,下同)發起的《2020年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申報指南》發布,火星時代教育與百度、阿里、華為等高新技術企業一起入選項目指南,共同為高校注入前沿技術及資金支持,為高校培養高質量人才提供強大助力。
  • 吳朝暉:新時代中國一流大學精神建構研究
    剖析新時代中國一流大學精神,必須從歷史唯物主義角度把握新時代大學精神的演進方向,深刻回答好面對過去繼承了什麼、面對現實貢獻了什麼、面對未來關照了什麼。從繼承角度看,紮根體現了中國大學精神勵精圖治、報效家國的起點,如浙江大學精神中的「樹我邦國」、上海交通大學校訓「飲水思源、愛國榮校」都彰顯了愛國情、報國志、強國行的精神基因。從創新角度看,紮根體現了新時代中國一流大學「四個服務」的責任使命。
  • 清華大學教授尹鴻:創新表達 傳遞時代脈搏
    原標題:創新表達 傳遞時代脈搏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 尹鴻 如《小別離》所表達的教育主題,實際上探討的是社會為個體成長所營造的環境;《羋月傳》在權力爭鬥中表現的是一個女人對愛恨情仇的無奈與掙扎……這些作品所傳達的自由、平等、誠信、友愛的核心價值,表達的愛與犧牲的情感選擇,都體現出明顯的權利與義務對等的現代社會的文明觀和價值觀。   在審美風格上,清新之美成為年代劇的共同追求。
  • 北京團聚力科技有限公司受邀參與西電素質育人與第二課堂等相關...
    北京團聚力科技有限公司CEO餘晶瑩介紹,團聚力第二課堂系統運用信息化手段,結合「五育並舉」,協助西安科技電子大學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加強新時代高校青年人才培養,推動高校社會實踐工作再上新臺階。團聚力是深耕素質育人體系的專業品牌,研發出的第二課堂系統通過相關系統進行信息採集、存儲、建模、分析、評價、發現等多維數據以及分析,提供全數據閉環流程,為高校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提供智能支撐服務,驅動評價體系重構,真正為解決了「第二課堂」成績可視化可量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