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鋪開執行的《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版)從提升全民信息素養的高度重新界定了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和性質,明確了信息技術課程的科學性和基礎性,提煉了信息技術核心素養、學科大概念,倡導基於項目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關注信息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提高他們的信息社會責任感,規範他們的行為準則。
信息技術課程在中國經歷了「打字排版」、「計算機操作」和「計算機編程」幾個階段,關注技能和工具使用,缺乏對信息素養的培養、缺乏對信息技術科學的認識、缺乏對信息技術課程育人價值的重視。
根據新課標,打造新的信息技術課程過程中,要瞄準新的培養目標,關注信息技術課程的科學本質和育人價值。
與時俱進的信息技術課程的人才培養目標
在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時代,新技術、新應用層出不窮,特別是人工智慧的強勢發展,更使眾多的傳統生產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樣一個快速發展的新時代,社會對人才培養的目標必然也隨之變化。2013年5月16日,「我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研究」重大項目正式啟動,我國核心素養的研究正式揭開帷幕,並於2016年9月發布了研究報告《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這是我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國家整體教育改革的新要求。信息技術學科也不例外,學科定位、課程目標的制定都緊跟時代的發展。近年來,各國都圍繞「核心素養」來重新界定中小學教育目標。自2002年起,美國展開了21世紀核心素養研究項目,這一項目旨在促進美國教育系統能夠培養出具備時代挑戰的知識與技能的學生。2003年,英國政府為了進一步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公布了《21世紀核心素養——實現潛力》(21st Century Skills–realizing our potential)白皮書。
我國從本世紀初開始在中小學開設信息技術課程,最初的學科培養目標與其他多數學科相似,都是以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為主。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化,「三維目標」理念在中小學開始推行,信息技術學科的培養目標也轉向以信息獲取、信息加工、信息交流和表達為主。2015年教育部開始修訂高中各學科課程標準時,對各學科提出了「學科核心素養」的新要求,信息技術學科提煉了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位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四大學科核心素養,將信息素養的培養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對課程目標進行了全新的詮釋:通過信息技術課程的實施,在幫助學生掌握信息技術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增強信息意識、發展計算思維、提高數位化學習與創新能力、樹立正確的信息社會價值觀和責任感。教育工作者應該明確,青少年信息素養教育是中國人才戰略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
信息技術課程的科學本質
中小學信息技術是一門非常「年輕」的課程。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進入我國中小學校後,一直處於探索、實踐階段,課程內容、課程結構也在不斷地調整、優化。長期以來,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一直與社會上計算機技術的普及程度、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發展關係密切,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穩定的課程體系更難確立。計算機課程剛進入中小學校時,當時的計算機還很昂貴,功能也有限,學習內容以程序設計語言為主;隨著計算機的不斷普及,應用軟體蓬勃發展,教學內容逐漸以文字處理、多媒體應用為主;進入本世紀後,計算機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網絡帶寬不斷提高,移動應用日漸普及,人工智慧技術日趨成熟,在此基礎上修訂的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標準,科學性和體系性也越來越完善。
「信息技術新課標」緊扣信息技術的科學本質,結合信息技術的發展,瞄準新時代對公民信息素養的要求,凝鍊了數據、算法、信息系統、信息社會四個學科大概念,為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打下了基礎。數據是指描述事物的符號記錄,是信息的載體,是計算工具識別、存儲、加工的對象,大數據更是現代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人工科學的重要資源。算法是對完成特定任務的方法與步驟的精確描述,是一系列解決問題的步驟。信息系統是由數據、軟硬體、用戶構成的人機互動系統,已成為信息社會中人們提高生活學習效率與質量的基礎。在信息社會中,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相互交織,形成了一個全新的社會環境,在改變人們生活、工作與學習的同時,也塑造出一個全新的生存與發展方式。學科大概念的形成,實現了信息技術課程的系統化,提升課程的科學性。
「信息技術新課標」定義了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模塊,構建了具有時代特徵的信息技術課程體系。「數據與計算」、「信息系統與社會」兩個必修模塊是全體高中學生的共同學習基礎;「數據與數據結構」、「網絡基礎」、「數據管理與分析」、「人工智慧初步」、「三維設計與創意」與「開源硬體項目設計」六個選擇性必修模塊為不同人生規劃的學生提供了充分的選擇性;「算法初步」與「移動應用設計」兩個選修模塊則為有信息技術特長的學生提供了更高層次發展的可能。這些模塊內容的構建,涵蓋了現代信息技術基礎及其前沿發展領域,使信息技術課程體系得以完備。必修、選擇性必修與選修相結合的課程架構,使得在全面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的基礎上,還兼顧了學生升學、個性化發展、興趣愛好、職業選擇等需求。
信息技術課程的育人價值
信息素養和人文素養、科學素養一樣,都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核心素養。信息技術課程的育人價值越來越凸現,學生通過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養成信息素養,從而獲得從容感、幸福感、危機感和使命感。
學生通過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積累自身信息素養的過程中,會使他們面對信息社會的各種新技術、新手段、新應用和新發展,越來越具有內化的從容感。他們會更加從容地面對撲面而來的大量信息,鑑別信息的真偽和價值,篩選出可以利用的信息;他們會更加從容地利用數字資源和工具,解決他們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他們會更加從容地與他人合作、發揮自己的數字創新潛力;他們會更加從容地理解和處理人與人、人與信息和人與社會的關係。他們的從容感讓他們更加自信、更加有安全感。
這種從容感自然會帶給他們幸福感。那種駕馭信息資源並在學習和生活中不走彎路的幸福感;那種利用信息工具高效完成作業和工作的幸福感;那種可以呈現信息進展並給予他人和團隊幫助的幸福感;那種能夠展示信息社會責任和維護信息社會和諧的幸福感。幸福感讓他們成就和被尊重。
具備一定信息素養的人,會有危機感。他們的危機感是他們可以清晰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與他人的差距和不積極學習就會掉隊的意識。麥肯錫研究院基於對全球46個國家的研究表明,到2030年,全球有多達8億的工人可能會因機器人和自動化而失去工作,這相當於目前全球逾五分之一的勞動崗位,人工智慧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通過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可以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差距,時刻保持居安思危的心態,培養勇於追求、不斷創新的進取精神。
危機感會促進他們的使命感。使命感是學生對自己信息社會角色的認知,是對自己信息社會責任的認知,是對自己必須促進信息社會和諧與進步的認知。當下一代具備將自己的成長提高到使命層次的態度時,就足以證明信息技術課程的成功。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體系的構建,已為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課程體系的構建指明了方向。儘早研製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形成更加科學、完善的信息技術課程體系,加強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不僅是一個學科問題,更是關乎未來社會發展的大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熊璋、杭州市教研室高級教師李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