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課程的科學本質和育人價值

2020-11-24 中國教育

  即將鋪開執行的《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版)從提升全民信息素養的高度重新界定了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和性質,明確了信息技術課程的科學性和基礎性,提煉了信息技術核心素養、學科大概念,倡導基於項目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關注信息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提高他們的信息社會責任感,規範他們的行為準則。

  信息技術課程在中國經歷了「打字排版」、「計算機操作」和「計算機編程」幾個階段,關注技能和工具使用,缺乏對信息素養的培養、缺乏對信息技術科學的認識、缺乏對信息技術課程育人價值的重視。

  根據新課標,打造新的信息技術課程過程中,要瞄準新的培養目標,關注信息技術課程的科學本質和育人價值。

  與時俱進的信息技術課程的人才培養目標

  在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時代,新技術、新應用層出不窮,特別是人工智慧的強勢發展,更使眾多的傳統生產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樣一個快速發展的新時代,社會對人才培養的目標必然也隨之變化。2013年5月16日,「我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學生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研究」重大項目正式啟動,我國核心素養的研究正式揭開帷幕,並於2016年9月發布了研究報告《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這是我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國家整體教育改革的新要求。信息技術學科也不例外,學科定位、課程目標的制定都緊跟時代的發展。近年來,各國都圍繞「核心素養」來重新界定中小學教育目標。自2002年起,美國展開了21世紀核心素養研究項目,這一項目旨在促進美國教育系統能夠培養出具備時代挑戰的知識與技能的學生。2003年,英國政府為了進一步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公布了《21世紀核心素養——實現潛力》(21st Century Skills–realizing our potential)白皮書。

  我國從本世紀初開始在中小學開設信息技術課程,最初的學科培養目標與其他多數學科相似,都是以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為主。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化,「三維目標」理念在中小學開始推行,信息技術學科的培養目標也轉向以信息獲取、信息加工、信息交流和表達為主。2015年教育部開始修訂高中各學科課程標準時,對各學科提出了「學科核心素養」的新要求,信息技術學科提煉了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位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四大學科核心素養,將信息素養的培養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對課程目標進行了全新的詮釋:通過信息技術課程的實施,在幫助學生掌握信息技術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增強信息意識、發展計算思維、提高數位化學習與創新能力、樹立正確的信息社會價值觀和責任感。教育工作者應該明確,青少年信息素養教育是中國人才戰略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

  信息技術課程的科學本質

  中小學信息技術是一門非常「年輕」的課程。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進入我國中小學校後,一直處於探索、實踐階段,課程內容、課程結構也在不斷地調整、優化。長期以來,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內容一直與社會上計算機技術的普及程度、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發展關係密切,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穩定的課程體系更難確立。計算機課程剛進入中小學校時,當時的計算機還很昂貴,功能也有限,學習內容以程序設計語言為主;隨著計算機的不斷普及,應用軟體蓬勃發展,教學內容逐漸以文字處理、多媒體應用為主;進入本世紀後,計算機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網絡帶寬不斷提高,移動應用日漸普及,人工智慧技術日趨成熟,在此基礎上修訂的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標準,科學性和體系性也越來越完善。

  「信息技術新課標」緊扣信息技術的科學本質,結合信息技術的發展,瞄準新時代對公民信息素養的要求,凝鍊了數據、算法、信息系統、信息社會四個學科大概念,為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打下了基礎。數據是指描述事物的符號記錄,是信息的載體,是計算工具識別、存儲、加工的對象,大數據更是現代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人工科學的重要資源。算法是對完成特定任務的方法與步驟的精確描述,是一系列解決問題的步驟。信息系統是由數據、軟硬體、用戶構成的人機互動系統,已成為信息社會中人們提高生活學習效率與質量的基礎。在信息社會中,現實空間與虛擬空間相互交織,形成了一個全新的社會環境,在改變人們生活、工作與學習的同時,也塑造出一個全新的生存與發展方式。學科大概念的形成,實現了信息技術課程的系統化,提升課程的科學性。

  「信息技術新課標」定義了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模塊,構建了具有時代特徵的信息技術課程體系。「數據與計算」、「信息系統與社會」兩個必修模塊是全體高中學生的共同學習基礎;「數據與數據結構」、「網絡基礎」、「數據管理與分析」、「人工智慧初步」、「三維設計與創意」與「開源硬體項目設計」六個選擇性必修模塊為不同人生規劃的學生提供了充分的選擇性;「算法初步」與「移動應用設計」兩個選修模塊則為有信息技術特長的學生提供了更高層次發展的可能。這些模塊內容的構建,涵蓋了現代信息技術基礎及其前沿發展領域,使信息技術課程體系得以完備。必修、選擇性必修與選修相結合的課程架構,使得在全面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的基礎上,還兼顧了學生升學、個性化發展、興趣愛好、職業選擇等需求。

  信息技術課程的育人價值

  信息素養和人文素養、科學素養一樣,都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核心素養。信息技術課程的育人價值越來越凸現,學生通過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養成信息素養,從而獲得從容感、幸福感、危機感和使命感。

  學生通過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積累自身信息素養的過程中,會使他們面對信息社會的各種新技術、新手段、新應用和新發展,越來越具有內化的從容感。他們會更加從容地面對撲面而來的大量信息,鑑別信息的真偽和價值,篩選出可以利用的信息;他們會更加從容地利用數字資源和工具,解決他們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他們會更加從容地與他人合作、發揮自己的數字創新潛力;他們會更加從容地理解和處理人與人、人與信息和人與社會的關係。他們的從容感讓他們更加自信、更加有安全感。

  這種從容感自然會帶給他們幸福感。那種駕馭信息資源並在學習和生活中不走彎路的幸福感;那種利用信息工具高效完成作業和工作的幸福感;那種可以呈現信息進展並給予他人和團隊幫助的幸福感;那種能夠展示信息社會責任和維護信息社會和諧的幸福感。幸福感讓他們成就和被尊重。

  具備一定信息素養的人,會有危機感。他們的危機感是他們可以清晰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與他人的差距和不積極學習就會掉隊的意識。麥肯錫研究院基於對全球46個國家的研究表明,到2030年,全球有多達8億的工人可能會因機器人和自動化而失去工作,這相當於目前全球逾五分之一的勞動崗位,人工智慧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通過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可以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差距,時刻保持居安思危的心態,培養勇於追求、不斷創新的進取精神。

  危機感會促進他們的使命感。使命感是學生對自己信息社會角色的認知,是對自己信息社會責任的認知,是對自己必須促進信息社會和諧與進步的認知。當下一代具備將自己的成長提高到使命層次的態度時,就足以證明信息技術課程的成功。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體系的構建,已為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課程體系的構建指明了方向。儘早研製義務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形成更加科學、完善的信息技術課程體系,加強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不僅是一個學科問題,更是關乎未來社會發展的大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熊璋、杭州市教研室高級教師李偉)

相關焦點

  • 課程思政的價值與建設方向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課程思政」是指在所有課程中,充分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努力發掘課程本身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堅持有機融合和春風化雨的原則,在系統、科學地進行知識講授的過程中,有意識地開展理論傳播、思想引領、價值引導、精神塑造和情感激發的教育方式
  • 以「玉蘭花」課程體系撬動育人模式變革
    追根溯源,則是該校在育人模式上的積極探索——高質量建設「玉蘭花」特色課程體系,實踐「五I」美好教學,探索評價改革,實現「培養美好的人」的育人目標。國內外教育系統多位專家認為,該課程體系「創新了學校課程組織的理念基礎與操作模式,是一次系統性的課改教改,更是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融合的優秀範例。」
  • 把握時代脈搏 彰顯育人價值
    教育現代化首先是人的現代化,因此,首先要明確育人目標要求,堅持目標驅動、素養立意,同時要增強教育教學的自主性,規範辦學和教學行為。一邊是育人的統一要求,一邊是教學靈活性的要求,教材怎麼發揮好橋梁作用,與內涵式改革相契合?三是網絡化或者說是信息技術帶來的挑戰。
  • 推進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認識、策略與著力點
    3.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的基本內涵由於受經濟全球化、價值多元化和教育功利化等多種思潮的影響,教育重視把學生培育成某一行業的專業人才而忽視教育目標的完整性和人的全面發展,以學生為中心的運行軌道出現偏離,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三全育人同心圓尚未形成。
  • 自然科學課程貫徹「課程思政」的實踐思路-光明日報-光明網
    高校育人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中課程體系建設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載體。課程承載著教育內容,包含了教育對人的期待,具有鮮明價值屬性。高校課程體系往往以多樣化的形態呈現。儘管不同類型課程的價值涵納度存在差異,但在育人的問題上,相互之間需要彼此配合、同向同行。
  • 黑龍江省出臺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實施意見 試點普職融通課程互選...
    提高普通高中育人水平,形成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展格局。7日,記者從黑龍江省政府獲悉,黑龍江省出臺了關於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實施意見,針對普通高中的課堂教學、考試和招生制度推出了系列改革舉措。
  • 如鹽入水,潤物無聲,看這些大牌教授,如何把育人融入專業課程,從...
    「高校所有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思路的轉換,為課程育人開闢出新路徑,也為教育者帶來了壓力與挑戰。只要基於正確的價值觀,他歡迎學生得出和自己不同的結論,在交流中深化對當下中國的認識。物理系蔣最敏:正確認識世界以及自身在世界中的作用,正是物理學的「優勢」實際上,在「課程思政」概念正式提出前,很多復旦老師都做到了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只是之前不這樣稱呼而已,這個概念提出之後,我們系成立了課程建設團隊,一起備課。」
  • 全環境育人理念與當代青年發展
    以網絡信息技術發展及其全球普及應用為基礎的網絡社會的形成,給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帶來更深層的挑戰和機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探索和理論創新應運而生;面對教育環境的顛覆性變化和教育對象的主體性崛起,這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內容,必須更加深入思考新的教育模式下的主體性建構問題,必須從全環境育人的理念出發,以尊重青年主體性為前提,建構新型的教育主客體關係模式。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召開思政課與課程思政改革創新工作推進會
    王傳亮強調,學校黨委、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幹部、廣大教職員工要切實強化「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政治使命,人人都有責任,人人都要參與,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
  • 從課程屬性視角認識小學科學微課程
    ,促進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引領學生利用手機、電子書包等技術終端,實現即時智能交互學習,使學生掌握信息技術手段下科學學習的新方式,適應「網際網路+教育」 的教學常態;通過線上與線下的交互學習,涵養學生樂於交流、合作的情感和共享、共生的意識;引領學生探索不同的學習方式,豐富學生的科學探究體驗,密切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逐步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實現個性學習、泛在學習、高效學習的有機融合。
  •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
    探索實施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的理念和思路  在社會多元價值交織、滲透的複雜背景下,單純或過度依賴思政課對大學生進行價值引導的局限性日益凸顯,亟需發揮多學科優勢,全課程、全方位育人。  在改革理念上,就是要從高等教育「育人」本質要求出發,樹立「課程思政」核心理念,強調學校教育應具備360度德育「大熔爐」的教育合力作用,課堂教學過程本身就是育人最主要的過程,也是教書育人最重要的途徑;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是育人的基本實現形式,也是學校最具效能的實現形式,在教育教學中,既要注重在價值傳播中凝聚知識底蘊,又要注重在知識傳播中強調價值引領,突出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融通,實現從
  • 課程思政啟育記 | 中國農大韓海棠:《生物化學》課程思政的「融入...
    韓海棠 副教授中國農業大學 生物學院主講課程:《生物化學(下)》、《生物化學B》等導言:育人,需融入「生物化學」課程是生命科學相關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它不但是學習專業知識的主陣地,同時也是思政育人的載體。
  • 專家點評2021年上海春考數學試卷:體現學科本質 彰顯育人功能
    專家一致認為,試卷對數學學科核心素養進行全面考查,滲透德智體美勞育人理念,突出能力立意,體現學科本質;試卷整體結構穩定,試題設問方式新穎,對中學數學教學有良好的導向作用。一、明確素養導向,滲透育人理念試卷根據數學學科特點,從德智體美勞全方位滲透育人理念,既關注通性通法,又兼顧知識和方法的多樣性,全面考查考生嚴謹求實的思維品質。
  • 用課程播下科學種子,這所小學喚醒了「誠勇」少年內在的科學熱情|...
    國家課程:學科育人,激發科學興趣錫師附小立足國家課程,在一到六年級開足、開好科學課。在課堂教學中,開發出「教玩探合一」的組織模式,強調教師和學生帶著一定的探究任務,通過玩的方式,經歷學習過程,從而了解科學知識、發現科學價值、產生科學興趣。具體來說,「教」重新定義了科學課上教師的三重角色。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智能基座」產教融合協同育人...
    2020年12月24日下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智能基座」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基地暨人才合作籤約儀式在東區218樓會議室舉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助理教務長周叢照、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鄭葉來、華為上海研究所所長董慶陽一行,以及學校教務處、計算機學院、信息學院等相關單位領導和教師代表參加了籤約儀式
  • 教育部發布《中等職業學校數學課程標準》等5門課程課標
    課程實施部分對教學、考試評價、教材編寫、資源開發等提出要求。與原來的教學大綱相比,新課標主要呈現五方面特點。一是體現新精神、新要求。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體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培養目標要求,體現新知識、新技術。二是凝練學科核心素養。立足中等職業教育實際,充分挖掘了中職公共基礎課程的獨特育人價值。三是明確學業質量要求。
  • 教育理念|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天文社團與學生發展Vol.3
    在這個欄目裡,我將為大家講述關於科學課程的基礎知識、理念和目標。引申到天文課程,它究竟能給學生帶來哪些有價值的東西。 中學科學課程的理念 上次我講到了科學課程的文化價值。學習科學知識不僅影響人的思想和意識,還包括人的行為。所以,傳授科學知識的過程中蘊含著變革社會的力量。
  • ...以水育人——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水文化課堂彰顯職業精神...
    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自建校之始,即確立「上善若水 學競江河」之校訓,致力於以水文化教育為特色,以課程建設為抓手,堅定「以文化人」教學目標,構築「以水育人」內容體系,以突出「三個對接」為特色創新方法路徑,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精神、傳統之水與時代之水、學校水文化教育與社會水文化推廣有機銜接,彰顯優秀水文化培育職業精神的時代價值。
  • 教育部就《中等職業學校數學課程標準》等5門課程標準答...
    近年來,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技術技能人才的科學文化基礎、綜合素養提出了新要求,原教學大綱理念、知識體系與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形勢和中職學生的學情已不相適應,有的內容也相對陳舊。根據《方案》規定,中職學校公共基礎課必修課程包括思想政治、語文、歷史、數學、外語、信息技術、體育與健康、藝術,物理、化學為相關專業的必修課程。本次發布的是數學、信息技術、體育與健康、物理、化學等5門課程標準,另外5門課程標準近期將陸續發布。二、請您簡要介紹一下《標準》研製過程。
  • 課程育人 |《動物解剖學》:專業基礎課裡的德育滲透
    [編者按] 為支持教師積極開展課程育人,在專業教學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確保專業課教育與思政課教育同向同行,2017年學校設立了「專業課發揮思政教育功能專項」研究項目,首批立項74個。近日,部分項目已順利結題,教務處、教師工作部、新聞中心聯合各學院,對這些教學研究項目的做法和經驗進行宣傳報導,供大家交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