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教育部發布《中等職業學校數學課程標準》等5門課程課標

2021-01-07 中國教育在線

近日,教育部發布了中等職業學校數學、信息技術、體育與健康、物理、化學等5門公共基礎課課程標準。新課標確定了中職公共基礎課程核心素養和課程目標,明確了課程內容和學業質量要求,對中職學校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據悉,教育部自2017年啟動中職公共基礎課課程標準研製工作。其間,同步組織研製並於2019年10月印發《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規定,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分為必修課程、限定選修課程和任意選修課程。必修課程包括思想政治、語文、歷史、數學、外語、信息技術、體育與健康、藝術,物理、化學為相關專業的必修課程。此次發布的是其中5門課程標準,另外5門將於近期陸續發布。

課標的研製遵循《方案》總體要求,由課程性質與任務、學科核心素養與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學業質量和課程實施等6個部分組成。課程性質與任務部分規定了課程性質為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必修課,主要任務是提升學生文化素養;學科核心素養與課程目標部分明確課程學習後應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課程結構部分規定課程模塊構成和學時安排,模塊一般分為基礎模塊、拓展模塊(職業模塊);課程內容部分明確課程的內容要點,提出相關教學要求;學業質量部分描述學生完成課程學習後的學業成就表現,分為畢業和升學兩個水平等級。課程實施部分對教學、考試評價、教材編寫、資源開發等提出要求。

與原來的教學大綱相比,新課標主要呈現五方面特點。一是體現新精神、新要求。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體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培養目標要求,體現新知識、新技術。二是凝練學科核心素養。立足中等職業教育實際,充分挖掘了中職公共基礎課程的獨特育人價值。三是明確學業質量要求。強調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為階段性評價、學業水平考試等提供依據。四是體現高中階段共性要求。充分發揮中職公共基礎課育人優勢,夯實中職學生文化基礎,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五是彰顯職業教育特色。遵循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注重教學內容與社會生活、職業生活的聯繫,注重與專業課程相互配合,形成協同育人合力。

根據《方案》要求,各地要指導區域內中等職業學校開齊國家規定的公共基礎課,開足規定學時。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的學時一般佔總學時的1/3,不低於1000學時。原則上每學時按45分鐘計,18學時為1學分。必修課程共計48學分,所有學生必須修滿規定學分。

圍繞課標的實施,各地將結合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等,積極組織師資培訓、開展教研活動,準確把握教學要求、做好教學設計,合理運用各類教學資源,推動教學方式方法改革;進一步加強中職學校基礎能力建設,更好地滿足公共基礎課程教學需求;對接課標中的學業質量要求,豐富評價形式,重點考核學生運用知識分享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負責人就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一、請您談談《標準》研製的背景。

2009年以來,教育部先後印發了中等職業學校數學等公共基礎課教學大綱,對於中職學校深化教學改革,提升學生綜合能力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近年來,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技術技能人才的科學文化基礎、綜合素養提出了新要求,原教學大綱理念、知識體系與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形勢和中職學生的學情已不相適應,有的內容也相對陳舊。

《標準》研製工作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職教20條關於「將標準化建設作為統領職業教育發展的突破口」「發揮標準在職業教育質量提升中的基礎性作用」的要求,旨在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準體系建設,深化中職公共基礎課程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2017年啟動研製中職公共基礎課程標準,在《標準》研製過程中,根據最新精神持續修改完善,同步組織研製並於2019年10月印發了《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標準》研製遵循《方案》的總體要求,確定了課程核心素養和課程目標,明確了課程內容和學業質量要求,為提高中職公共基礎課程教學質量提供了保障。

根據《方案》規定,中職學校公共基礎課必修課程包括思想政治、語文、歷史、數學、外語、信息技術、體育與健康、藝術,物理、化學為相關專業的必修課程。本次發布的是數學、信息技術、體育與健康、物理、化學等5門課程標準,另外5門課程標準近期將陸續發布。

二、請您簡要介紹一下《標準》研製過程。

《標準》研製歷時兩年多時間,在職成司指導下,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組織70多位專家成立標準研製組,研製工作經歷了四個階段。一是廣泛調研。對21個省(區、市)、300多所職業院校、3萬餘名教育工作者、教師和學生開展調查,形成了調研報告。二是精心研製。採取了集中和分散相結合的工作機制,集中研討確定框架體例和研製要求後,分課程組深入研討和起草文本。期間,集中組織學習黨的十九大、全國教育大會精神,並研究將其有機融入課程標準。三是修改完善。向全國各省(區、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廣泛徵求意見,逐條研究,進一步修訂完善文本。四是專家審議。根據職責分工,課標審議工作由教材局組織實施,國家教材委員會學科專家委員會對課程標準進行了認真審議和覆核,確保《標準》質量。

三、請問《標準》主要由哪些部分組成?

《標準》由6個部分組成。

一是課程性質與任務。規定課程性質為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必修課,主要任務是提升學生文化素養。二是學科核心素養與課程目標。明確課程學習後應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三是課程結構。規定課程模塊構成和學時安排,模塊一般分為基礎模塊、拓展模塊(職業模塊)。四是課程內容。明確課程的內容要點,提出相關教學要求。五是學業質量。描述學生完成課程學習後的學業成就表現,分為畢業和升學兩個水平等級。六是課程實施。對教學、考試評價、教材編寫、資源開發等提出要求。

四、請您簡要介紹5門課程標準的主要內容。

數學課程標準系統構建數學學科核心素養體系,圍繞數學運算、直觀想像、邏輯推理、數學抽象、數據分析和數學建模等6個學科核心素養確定目標、內容,劃分學業水平,明確教學要求。以學生終身學習和職業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知識、數學技能、數學思想、數學方法和活動經驗為主線組織課程內容,分為基礎模塊、拓展模塊一和拓展模塊二等三個教學模塊。基礎模塊為共同必修,包括基礎知識、函數、幾何與代數、概率與統計初步等4部分內容,體現基礎性;拓展模塊一是基礎模塊內容的延伸和拓展,體現發展性;拓展模塊二是幫助學生開拓視野、促進專業學習、提升數學應用意識的拓展內容,包括7個專題和若干數學案例,突出職業性。

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注重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信息素養,關注信息技術課程的育人價值,圍繞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位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等4個學科核心素養確定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劃分學業水平,明確教學要求。課程內容分為基礎模塊和拓展模塊。基礎模塊為共同必修,包括信息技術應用基礎、網絡應用、圖文編輯等8個部分內容;拓展模塊是為培養不同專業學生適應職業發展需具備的信息能力所安排的任意選修內容,包括個人網店開設、信息安全保護、機器人操作等10個專題。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圍繞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精神三個學科核心素養確定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劃分學業水平,明確教學要求。課程內容分為基礎模塊、拓展模塊一和拓展模塊二。基礎模塊為共同必修,包括體能和健康教育;拓展模塊一為限定性選修內容,包括球類、田徑類、體操類等7個運動技能;拓展模塊二為任意選修內容,各地各校可自主設計內容。

物理課程標準圍繞物理觀念及應用、科學思維與創新、科學實踐與技能、科學態度與責任四個方面的學科核心素養確定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劃分學業水平,明確教學要求。課程內容分為基礎模塊、拓展模塊一和拓展模塊二。基礎模塊包括運動和力、功和能等7個主題,為機械建築類、電工電子類、化工農醫類等相關專業學生的必修內容,是其他專業學生的公共基礎選修內容;拓展模塊一是為提高學生職業素養、滿足學生繼續學習需要設置的內容,是機械建築類、電工電子類、化工農醫類等相關專業學生的任意選修內容;拓展模塊二展示我國科技成就,培養學生愛國情懷而精選的內容,是各專業學生的任意選修內容。

化學課程標準圍繞著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現象觀察與規律認知、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五個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確定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劃分學業水平,明確教學要求。課程內容分為兩個教學模塊:基礎模塊和拓展模塊。基礎模塊包括原子結構與化學鍵、化學反應及其規律等6個主題,是中等職業學校醫藥衛生類、農林牧漁類、加工製造類等相關專業學生必修的基礎性內容,是其他類專業學生的公共基礎選修內容;拓展模塊分為醫藥衛生、農林牧漁、加工製造三大類,每個類別分為不同的專題,是不同類別相關專業的選修內容。

五、請您介紹一下《標準》有哪些特點?

與原來的教學大綱相比,《標準》主要有五個方面變化及特點。

一是體現了新精神、新要求。《標準》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體現了關於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培養目標要求。貫徹職教20條新部署,明確了公共基礎課課程內容和要求,體現了新知識、新技術。

二是凝練了學科核心素養。立足中等職業教育實際,充分挖掘中職公共基礎課程的獨特育人價值,凝練了學科核心素養,明確了學生應達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精選課程內容,指導教學設計,提出考試評價和教材編寫建議。

三是明確了學業質量要求。根據中職培養目標,結合學情特點,提出學業質量要求,引導教學更加關注育人目的、注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強調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教師和學生把握教與學的深度和廣度,為階段性評價、學業水平考試等提供了依據,促進教、學、評有機銜接。

四是體現了高中階段共性要求。適應新時代對國民素質的新要求,充分發揮中職公共基礎課育人優勢,加強中職學生文化基礎,著力發展核心素養,增強學生的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感,提升科學文化素養、終身學習能力、自主發展能力、溝通合作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五是彰顯了職業教育特色。中職公共基礎課程遵循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採取「基礎模塊為共性要求,拓展模塊(職業模塊)滿足學生繼續學習與個性發展需要」的形式,注重教學內容與社會生活、職業生活的聯繫,利用或設置職場情境,突出實踐取向,注重有機融入職業道德、勞模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培育學生職業精神,注重與專業課程相互配合,形成協同育人合力。

六、請問國家對中職公共基礎課程設置有什麼最新要求?

公共基礎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養等的基本途徑,對於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各地要指導區域內中等職業學校按照《方案》要求,開齊國家規定的公共基礎課,開足規定學時。具體來說,主要包括2個方面:

一是開齊必修課,拓展選修課。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分為必修課程、限定選修課程和任意選修課程。其中,必修課程是所有學生必須全部修學,包括政治、語文等10門,共計48學分,10門課程必須開齊;限定選修課程是國家根據學生職業發展的需要安排內容,各學校根據人才培養需要選擇具體課程、安排教學,所有學生必須修滿規定學分,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勞動教育等,共計15學分;任意選修課程是根據學生繼續學習和個性化發展的需要安排內容,包括國家安排內容和學校自主安排內容,沒有規定學分,但是各學校應積極開設。

二是開足學時。《方案》規定,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的學時一般佔學時的1/3,不低於1000學時。原則上每學時按45分鐘計,18學時為1學分,各學校可根據專業人才培養需要在規定的範圍內適當調整,但須保證學生修滿規定學分。

七、請您談談在推動《標準》實施方面將有哪些舉措和要求?

《方案》對公共基礎課程實施與評價提出了明確要求,關於標準實施,要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開展《標準》培訓,加強公共基礎課程教研。各地要結合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等,面向公共基礎課教師開展《標準》培訓,省級和地市級教研機構,要圍繞《標準》實施組織開展教研活動,準確把握課程教學要求,指導做好教學設計,規範編寫、嚴格執行教案,合理運用各類教學資源,推動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嚴格按照《職業院校教材管理辦法》規定,做好中職公共基礎課程教材編寫選用工作。

二是要加強教學條件建設。各地要進一步加強中職學校基礎能力建設,更好地滿足公共基礎課程教學需求。配齊語音室、計算機室、多媒體教室、理化實驗室、畫室等專用教室與體育場館,提供足夠的圖書及音視頻資料、設施設備、實驗器材及耗材等,保障公共基礎課程的開設。建設智能化教學支持環境,創新服務供給模式,服務學生終身學習。

三是要依據《標準》,做好考核評價。各地、各中職學校要對接《標準》中明確的學業質量要求,重點考核學生運用知識分享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豐富評價形式,實行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等多元評價方式。鼓勵對接《標準》開展學業水平測試,嚴把培養質量關。

相關焦點

  • 教育部就《中等職業學校數學課程標準》等5門課程標準答...
    中國教育新聞網北京1月20日訊(記者 焦新)日前,教育部發布《中等職業學校數學課程標準》等5門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負責人就相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一、請您談談《標準》研製的背景。
  • ...包括思想政治、語文、數學、英語、信息技術5門課程_地方_河南...
    11月24日,從教育部門獲悉,為切實加強中等職業學校教學管理,提升學生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全面提高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全市中等職業學校須開展公共基礎課水平測試。
  • 《中職化學課程標準》解析
    一、《中職化學課程標準》的基本原則教育部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課程方案》,強調文化基礎課「是培養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養等的基本途徑」,明確了化學課程是中等職業教育醫藥衛生類、農林牧漁類、加工製造類等相關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是其他類專業學生的公共基礎選修課程。
  • 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版解讀
    由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板),從本世紀初就開始在全國不同省份實行。到2017年末最終定版,去掉了實驗二字,確定為2017修訂版,於2018年1月份正式發布,2018年秋季開學正式實施。高中數學課程標準的修訂版與實行了十多年的實驗版究竟有哪些區別呢?通過對一百多頁的新課程標準的認真解讀和對比,總結出下面幾點比較大的變動。
  • 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公布!同濟54門課程上榜!
    :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1月30日,教育部發布了
  • 東軟44門課程獲批省級一流本科課程
    2021年1月8日,遼寧省教育廳辦公室發布了《關於公布2020 年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名單的通知》(遼教辦〔2021〕5號),大連東軟信息學院44門課程獲批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其中線上一流課程1門、社會實踐一流課程1門、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6門、線下一流課程20門、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16門,
  • 《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訓課程指導標準(義務教育語文、數學、化學...
    如何提升培訓課程對教師專業發展個性化需求的滿足度?如何增強培訓課程內容與一線教育教學實際的關聯度?如何加強培訓課程設計、開發、實施的規範性?這些問題,亟待解決。  日前,教育部出臺《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訓課程指導標準》,提出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進行科學診斷,設置針對性培訓課程,分類、分科、分層實施五年一周期的教師全員培訓。
  • 2018高中新課標出爐 新高中課程方案有哪些變化怎麼變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教育部日前印發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17年版)。國家正大力推進高考綜合改革,新課標如何加強與高考綜合改革銜接?教育部教材局負責人表示,要把課程改革和高考綜合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統籌兼顧,有效聯動,形成合力。這次修訂工作課程專家與考試評價專家共同參與、一起修訂,確保兩者的銜接。
  • 中國海洋大學26門課程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http://www.huaue.com  2020年12月2日  來源:華禹教育網   11月30日,教育部官網發布了《關於公布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結果的通知》(教高函〔2020〕8號),中國海洋大學共26門課程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其中《物理海洋學》等線下一流課程10門,《食品工廠設計》等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3門,《德語語言學》等線上一流課程12門,《魚糜及其製品工業生產全流程仿真》等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1門。
  • 教育部打造「金課」 到明年將有3000門精品網絡課程
    在線課程成為優化教育資源,提升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和國民科學素養的主要抓手。近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發布《關於開展2019年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認定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推動我國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與應用共享。很顯然,今年的認定工作將成為視頻課堂優化教育資源的拐點。  「大力推動在線開放課程建、用、學,是實現中國高等教育質量特別是人才培養質量『變軌超車』的關鍵一招。」
  • ——解讀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17年版)
    教育部今天發布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14門課程標準(2017年版)。新的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進一步強化了學科的育人功能,體現了鮮明的育人導向,思想性、科學性、時代性、整體性等明顯增強。新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有何新亮點?新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如何加強與高考綜合改革銜接?
  • 山東大學70門課程獲評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11月30日,教育部官網發布了《教育部關於公布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結果的通知》。山東大學70門課程在列,被認定課程總數居全國高校第六位。通知稱,根據《教育部關於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教高〔2019〕8號)精神和有關通知要求,經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有關部門(單位)教育司(局)、部屬高等學校申報推薦,並經專家評議與公示,認定5118門課程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含1559門在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特別是在應對新冠肺炎期間實施的大規模在線教學中作出了重要貢獻的原2017年、2018
  • 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校長辦學滿意度調查與分析
    綜觀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統計數據,可以比較直觀地看到我國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成效與不足,但是數據統計指標也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採集學校發展信息的全面性,不足以全面反映教育發展的內涵和改革進展。為此,我們實施了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校長滿意度調查,從一線辦學者的視角,了解我國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所取得的成效以及面臨的挑戰。
  • 「開放式」為學校、課程拆「牆」破「界」
    學校沒有「圍牆」,課程沒有「邊界」,兒童就是「兒童」——這就是我校推行的開放教育的宣言。國家課程校本化學校層面的課程創新,不僅需要激情與信念,更需要圍繞學習方式的變革進行理性思考。
  • 【解讀】小學科學課標:首次定義中國版STEM,落地難度大
    (配圖來源:PIXABAY)芥末堆 東瓜 2月17日報導2月15日晚間,《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出臺,對科學教育的重視首次從教育部的文件中細化展現出來,此次的科學課程標準較以前究竟有哪些變化?其三:強調了與其他學科的連結在此前的課標中,科學課就是一門學科,言科學課談的是科學知識,但在此次的課程標準中,不止談及科學課框架,也言明科學課與其他課程的連結:科學學科與小學其他學科關係密切,科學學科可以為其他科做貢獻,其他學科也可以為科學學科做貢獻。
  • 優秀:西南交通大學50門課程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全國第17!
    11月30日,教育部正式公布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結果,西南交通大學50門課程入選,入選總數位列全國第17位。西南交通大學入選的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包含線上一流課程26門(全國並列第16位),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7門(全國並列第14位),線下一流課程10門(全國並列第23位),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5門(全國並列第23位),社會實踐一流課程2門(全國並列第5位)。
  • 重磅!中南大學38門課程被認定為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排名全國第八位!
    近日,教育部發布了《關於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結果的公示》。教育部公示了3560門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按第一建設單位統計,中南大學有38門課程被認定為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在高校排名全國第八位。公示稱,根據《教育部關於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教高〔2019〕8號)、《關於開展2019年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認定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9〕32號)、《關於開展2019年度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認定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9〕33號)和《關於開展2019年線下、線上線下混合式、社會實踐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工作的通知》(教高廳函〔2019
  • 北京大學102門課程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北京大學在五類一流本科課程中均有課程獲得認定,總共有102門課程入選,其中線上一流課程72門(含2017年、2018年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51門),線下一流課程20門,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4門,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5門(含2017年、2018年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2項),社會實踐一流課程1門。
  • 解讀|小學科學課標:首次定義中國版 STEM,落地難度大
    芥末堆 東瓜 2月17日報導2月15日晚間,《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出臺,對科學教育的重視首次從教育部的文件中細化展現出來,此次的科學課程標準較以前究竟有哪些變化?各中小學從教者是如何看待的?芥末堆在政策出臺的第一時間採訪了數位從業者,期望從政策變化,實際落地,對校外市場等幾個角度帶你認識這一套新的國家標準。
  • 首都師範大學七門課程獲評「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名單,我校有7門課程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2019年,在學校領導的直接帶領下,教務處提前部署、充分準備,組織相關院系積極申報。歷經申報動員,申報培訓,專家針對性輔導、一對一打磨申報文本等多輪工作,學校推薦的7門課程全部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其中線上一流課程1門,線下一流課程2門,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3門,社會實踐一流課程1門。入選數量位居北京市屬高校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