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課程播下科學種子,這所小學喚醒了「誠勇」少年內在的科學熱情|...

2020-12-01 雲南網

原標題:用課程播下科學種子,這所小學喚醒了「誠勇」少年內在的科學熱情| 向科學進軍

民小編說

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的培養呼喚育人方式的改革。中國的學校能否培養出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未來科學家,這個答案也許便藏在您今天所從事的工作中。溼地探索、3D列印、跨界發明,在江蘇省無錫師範學校附屬小學的校園裡,1+3科學課程體系正在激發著孩子們的求知精神,喚醒著他們心中的科學熱情。今天,「向科學進軍」欄目就與您共同走進這所小學……

江蘇省無錫師範學校附屬小學創辦於1913年,在創辦之初首任校長就提出了「誠勇」校訓,確立了「兒童教育」的使命,旨在培養赤膽忠「誠」、「誠」懇踏實、「誠」樸謙遜、精「誠」團結、忠「勇」為國、「勇」攀高峰、「勇」為敢當、沉著「勇」敢的「誠勇」少年。這樣的「誠勇」少年天然帶有科學家精神。

近年來,錫師附小立足國家課程,補充跨界課程、主題課程和實踐課程,構建起1+3科學課程體系,在激發科學興趣、發展科學思維、堅定科學信仰、踐行科學方法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實踐與探索,進一步喚醒了「誠勇」少年內在的科學熱情,進一步激發起「誠勇」少年科技報國的宏大志向。

國家課程:學科育人,激發科學興趣

錫師附小立足國家課程,在一到六年級開足、開好科學課。在課堂教學中,開發出「教玩探合一」的組織模式,強調教師和學生帶著一定的探究任務,通過玩的方式,經歷學習過程,從而了解科學知識、發現科學價值、產生科學興趣。

具體來說,「教」重新定義了科學課上教師的三重角色。教師要組合科學資源、設計科學任務、營造科學情境,激發科學意願;教師要發揮自身知識、技能、經驗和素養等優勢,起好指導作用;教師還要幫助學生突破認知局限,進行結構性規劃並維持學習開展。

「玩」之於科學課堂,是一種群體加工。每一個擁有獨特經驗的學生集合在一起,形成學習共同體,分享經驗、觀念和體驗,促進交流、溝通和影響,從而使學生形成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有利於團隊合作意識的培養。

「探」是兒童自由的心靈在理性和感性不斷互相作用下形成的積極的自信創造。學生通過圖片、視頻、實際操作直觀感受科學現象,受到感性衝擊,進而猜想、推理、判斷、驗證、歸納、總結,實現認識從感性到理性的升華,具有發現意義,蘊含創造機會。

科學課上老師在指導科學小實驗

跨界課程:活動育人,發展科學思維

跨界課程,是指基於現實問題,衝破學科壁壘,打通知識脈絡,利用活動項目,綜合育人的科學課程形式。每年4-5月,學校都會開展為期1個月的跨界課程。低中高三個年段分別根據年齡特點確定科學研究的內容,以生活中的真實科學問題為導向,重在過程開展,藉助「生活+」、「技術+」、「學科+」等研究路徑,綜合語數英音體美等學科知識和學科素養,全面推進活動,鼓勵學生在調查、立項、研究、實踐和匯報過程中形成科學概念、發展科學思維、探索科學方法。

以2019年4月至5月的跨界課程為例。

一年級的研究主題「我和春天有個約會」和二年級的研究主題「我的環保小搭檔」都是從生活而來,研究對象春天裡的植物和生活中的環保材料直觀易尋,研究方法主要是觀察記錄,簡單易控。這種以實踐體驗為主要研究方法的「生活+」路徑,非常適合理論知識欠缺,但生活經驗豐富的低年段學生,有效實現了科學和生活的深度連結。

「技術+」研究路徑則融合了科學教育和技術改革,改造了教學環境,重塑了師生關係,革新了育人方式,從而創新了科學思維、打開了科學視野。三年級的研究「對比實驗」依託OK平臺展開,學生通過實驗後後臺數據的共享,建構起基於數學的方程模型,從而實現對相關變量的預測;四年級則利用3D列印技術,完成了夢想家的塑造。

五、六年級的溼地報告和科技製作採用「學科+」路徑,以真實問題和任務驅動展開研究,突出學科間內在聯繫,鼓勵小組合作和同伴交往,在發現問題後分析問題,在分析問題中解決問題,真正由單科學習走向了綜合學習,由淺表學習走向了深度學習,由知識性學習走向了研究性學習。

學生展示跨界課程中的科技小發明

主題課程:文化育人,堅定科學信仰

重大事件和特定時間節點往往孕育著具有特殊意義的科學教育主題。如果能以此為契機,進行科學主題課程教育,往往能事半功倍,在學生中引起巨大反響,起到振奮科學精神、凝聚科學力量、堅定科學信仰的作用。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年伊始,一場新冠疫情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如何防護病毒、保護自己?如何安排工作、學習、生活?如何為抗疫貢獻智慧和力量?錫師附小以「科學抗疫」為主題開展了科學主題課程。

課程分為四個板塊。一是「弘揚科學家精神」;二是「科學了解新冠疫情」;三是「科學安排學習生活」;四是「搭建高塔,為中國加油!」在這次主題課程中,學生們隨著事件推進,認識了鍾南山、李蘭娟、張文宏、張伯禮、陳薇等一大批科學家,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科學家精神。這種精神是直面困難的卓絕勇氣,是克服困難的偉岸背影,是解決困難的大國擔當。科學家形象深入人心,科學家精神照亮前路。學生們在榜樣的感召下,學習抗疫的科學知識,科學地安排學習生活,並在「搭建高塔,為中國加油!」活動中,開動腦筋,發揮才智,利用多種材質元素,精巧設計,搭建起一座座精神高塔。這何嘗不是一種科學力量!

搭建高塔,為中國加油!

實踐課程:協同育人,踐行科學方法

科學無處不在,科學教育需要突破傳統學校的時空藩籬,把教育的時機從課堂延伸到課外,把教育的場域從學校拓展到社會,鼓勵學生親近自然、融入社區、紮根生活,激勵學生主動探究、深度學習、創新創造。

因此學校和江南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高等院校合作,與航空工業研究所、江蘇特檢無錫分院等科研單位建聯,確立了「生物發酵實驗室」「人體醫學館」「科學素養拓展中心」「遨遊一號太空科技館」「石墨烯研究中心」等數十個實踐基地,鼓勵學生「走出去」,定期去基地參觀和學習,拓展科學視野,實踐科學方法,連結前沿科技。

學生參觀「遨天一號」太空科技館

學生參觀科研單位實驗室

學校同時還「請進來」,邀請社區科技名人、社區少年宮、社區公益組織加入科學教育隊伍,定期到學校開展社團活動,「樂高大篷車」「比特實驗室」「紙牌築橋梁」「昆蟲大探索」「播客做節目」等社團活動受到廣泛歡迎。

社區活動進校園

為了讓學生在家庭也能開展科學學習,學校自2018年開創了「奇點」工作室。一方面通過「奇點」微信公眾號發布科學知識,指導科學研究,提供科學方法;另一方面為學生的創意作品、創新實驗、創造發明提供展示的平臺,激發科研熱忱,培養理性思維,靈動科學方法,埋下科學種子。

學生發布在奇點公眾號上的實驗視頻

錫師附小的1+3科學課程體系,使學生包圍在濃濃的科學氛圍中。以「學玩探合一」為特徵的國家課程是科學興趣的起點,以「生活+」「技術+」「學科+」為路徑的跨界課程是科學思維的啟蒙,以重大事件和關鍵節點為內容的主題課程是科學精神的啟迪,以學校、機構、社區、家庭為載體的實踐課程給科學方法以啟示。

在這樣的課程塑造下,錫師附小湧現出了一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誠勇」少年,其中有發明了「新型安全樹木圍欄」並0元捐出專利的小小科學家,有無錫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市長獎五名獲獎者中唯一的小學生,有發明了可攜式煙塵過濾器獲江蘇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和「弘谷創新」專項獎的科學小博士,有發明了高溫示警防燙鍋獲江蘇省紅領巾「創未來」比賽一等獎的科技小達人,還有許許多多參加全國、省市科技創新比賽獲勝的拿獎專業戶。學校也先後獲得「無錫市科技教育工作先進學校」「創新教育搖籃學校」等稱號,受到無錫市長的接見。

我校姚宗昊同學(左二)獲青少年科技創新市長獎

附小的科學課程探索之路已然起步,學校將不斷深化研究,持續推動項目完善。目前,學校聚焦科學教育的環境改造和教師綜合育人的能力提升。溼地科學館、視聽實驗室、主題工作坊已建成或在建;跨學科教師綜合育人團隊建設項目也正在運作;低年級科學雙語課也在探索之中。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科學的種子已經播下,科學的未來值得期待。

作者| 張明霞 江蘇省無錫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長、黨委書記,特級教師(張明霞)

相關焦點

  • 為青少年播下科學的種子
    「漏掉一條科學理論和成果的最新信息,是我們的恥辱」,這是他們的座右銘。很多最新的前沿科技知識和理論最先呈現在他們雜誌上。有不少年少的讀者讀著他們的文章考入名校。  這份雜誌在21年間經歷了網際網路大潮的一輪又一輪衝擊,但其不但沒有被衝垮,反而頑強地立在時代浪潮之上。它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堅持辦好科普雜誌,從未動搖。
  • 從課程屬性視角認識小學科學微課程
    本文結合科學學科特點,從課程性質、課程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設計與開發、課程實施、課程評價這七大要素來解析小學科學微課程,實現課程屬性方面系統性的、全面的審視。基於以上思考,筆者從課程性質、教學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設計與開發、課程實施、課程評價這七大要素來認識小學科學微課程的課程屬性,以期為一線教師教學提供參考和借鑑。
  • 為青少年播下科學的種子——記海南大科技雜誌社21年科普路_觀點...
    「漏掉一條科學理論和成果的最新信息,是我們的恥辱」,這是他們的座右銘。很多最新的前沿科技知識和理論最先呈現在他們雜誌上。有不少年少的讀者讀著他們的文章考入名校。  這份雜誌在21年間經歷了網際網路大潮的一輪又一輪衝擊,但其不但沒有被衝垮,反而頑強地立在時代浪潮之上。它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堅持辦好科普雜誌,從未動搖。
  • 乾乾科創教育走進西安40多所小學 提供專業的科學探索課程
    乾乾編程小學科創教育課程針對小學「課後三點半服務」分為小學1-2年級階段,小學3-5年級階段。著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創造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提升科學素養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 天天故事之——20201126塘口小學支教!
    如果說「教育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那麼,天天風雨支教路一走就是七年,我們用愛在影響另一個生命,去照亮山區孩子們的未來。今天一早,我們天天支教小分隊整裝啟程去往塘口小學,雖路途遙遠班車難等,厚重的羽絨服抵擋不住寒氣,但迫不及待想見到孩子們的心情依舊火熱。風雨無阻支教路,不忘初心教育魂!心誠則靈,匠心育人。天天人總是心繫著這群山村裡的精靈們,豐富的課程、精彩的遊戲,助力他們更好的成長。
  • 幫鄉村少年播下科普的種子
    志願者在關山學校進行了一堂科普教學,用一次性紙杯、膠帶和橡皮筋製作簡單的飛行器,讓學生們感受到科學知識的神奇。長沙晚報通訊員 賀芊鬱 攝9月27日,2020年長沙市科普大篷車進鄉村少年宮暨科普大篷車捐贈儀式在寧鄉市金洲鎮關山學校舉行,為該校送來滿載科技創新理念的「科技列車」,為這裡的孩子們送來優質科普資源,幫他們從小播下科普的種子。在捐贈儀式上,市科協向金洲鎮關山學校贈送了7個科普展箱,12件套科普展板和32套科普圖書。
  • 臨湖小學開展以「科普小實驗」為主題的趣味科學實驗活動
    為了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培養少年兒童的科學創新精神和科技創新能力,提高他們創新進取的科學素養,9月16日下午由臨湖社區吉園居委會聯合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德頤順老年服務中心在臨湖小學開展以「科普小實驗」為主題的趣味科學實驗活動。
  • 農村小學科學課的課程資源哪裡來
    與城市相比,農村小學科學實驗室條件比較簡陋,網絡資源普及率較低,科技館、博物館大多建在距離較遠的城區,農村學生參觀很不方便……那麼,農村小學科學課程真的完全缺乏資源和絕對處於劣勢嗎?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 北京探索初中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課程
    核心閱讀  「指紋識別探秘」「無土栽培的自動供液系統」……北京市初一、初二學生的「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課程,豐富多彩的內容極大地調動著學生的參與熱情。這門課程轉眼間已開設一年多:學生上網自主選課,每學期5次課,每次2小時,完成次數和質量計入中考總分。其授課內容有哪些?學生喜歡選什麼課?授課老師來自哪兒?記者實地走訪,請看一線調查。
  • 2021上半年甘肅教師資格證考試:小學科學課程目標解讀(3-6年級)
    小學科學是一門以小學生生活經驗的發展為主要線索,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綜合性課程。課程內容涵蓋了物理、化學、生物及地理這些學科知識,內容淺顯但綜合性較強。教學活動以探究性學習活動為主,培養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對神奇的科學世界的好奇心,為以後的終身學習和生活打下基礎。
  • 最美的英語情書:播下種子 期盼收穫
    這是一個關於兩個男孩的故事。他倆穿過田地時,發現地上有一些散落的玉米種子,每人撿了一粒,帶回家,種到了土裡。   第二個男孩把種子種上後,就沒再打擾它。他想像著他播下種子的地方會長出一株茁壯高大的玉米。不管下雨,還是溫暖的陽光沐浴大地,他都耐心的等待。十天後,一個嫩芽破土而出,它那捲曲的葉子伸向天空。
  • 小學低年級科學課怎樣上更「科學」?
    從2017年9月開始,小學從一、二年級開設科學課,這標誌著小學科學課程進入一個躍升發展的全新階段。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新課標;小學科學課程 作者簡介:   小學科學新課標——《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已實施一學年。
  • 深圳市龍崗區 | A-STEM引領下的 小學科學課程項目化重構 ——以...
    A-STEM的做法是從人文精神的角度出發,賦予這些項目人文價值,從而激起學生內在的社會責任感和底層價值觀,促使學生主動從日常生活中或教師預設的課程中生發新的問題、新的項目,主動探究,主動創新,最終實現為人類福祉服務的美好願望。  項目緣起  筆者所在學校有位學生中午需要自己做飯吃,但由於不會其他做法,於是只能天天吃麵條,那麼類似這樣的學生還有多少?作為學校該怎麼辦?
  • 科學是什麼?科學學什麼?科學怎麼學?這是最好的回答(請轉給家長)
    科學怎麼學是接受,更是探究「科學」概念的內涵決定了科學的學習方式,而人類所具有的探究天性,也使得科學探究成為我們學習的有效途徑。因此,在國際上,無論教學內容如何,科學探究已經成為現代教育最為重要的課程理念。
  • 全國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小學科學教育真題
    全國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小學科學教育真題課程代碼:00408請考生按規定用筆將所有試題的答案塗、寫在答題紙上。選擇題部分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考試課程名稱、姓名、準考證號用黑色字跡的籤字筆或鋼筆填寫在答題紙規定的位置上。2.每小題選出答案後,用2B鉛筆把答題紙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塗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乾淨後,再選塗其他答案標號。
  • 杜威探究理論對於當代小學科學教育的啟示
    教師進一步提問:「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家想一想,我們如何從海水中分離出鹽?」然後讓學生回家設計出自己的方案,並且給出設計理由。在此基礎上,教師再介紹「鹽田」。這就是從科學解釋過渡到工程設計。另外,教師還可以進一步提問:「有沒有不通過提高水溫的方式分離出鹽的辦法?」並且暗示:在以後的化學課上,還會學到,在某些條件下通過化學反應可以在常溫下分離出液體中的某一物質。由此引發學生的未來探究熱情。
  • 在遙遠的大山深處,有一所海軍希望小學
    在遙遠的大山深處,有一所海軍希望小學 跨越山海,情誼相連 在青海省大通縣的大山深處 矗立著一所海軍希望小學 青海省大通縣下鮑學校
  • 巧用信息技術 創新科學課堂——合陽縣小學科學教師互動課堂軟體...
    11月6日,合陽縣電化教育中心在實驗小學特邀「山西太原智林軟體公司」培訓講師對全縣小學科學教師進行了「互動課堂」培訓。 「互動課堂」教學是在交流中進行「教」與「學」的一種教學模式。該軟體利用虛擬仿真技術,在確保安全的同時還原真實實驗情境。培訓過程分理論講授和上機操作。
  • 小學四年級科學下冊第1-2單元複習
    能用感官或工具感知物體的性質與功能;能用語言或簡圖描述、記錄物體的性質和功能;能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對實驗結果進行預測,設計實驗進行探究,並能實驗結果作出科學的解釋。更多精美課程歡迎關注觀看:2*小學六年級科學下冊第2-4課《擺的秘密》《人的一生》《我像誰》*小學六年級科學下冊第5-9課《讓身體熱起來》《鑽木取火》《通電的線圈二》*小學六年級科學下冊第10
  • 安徽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大變臉 新生開設《科學》課
    另外,從今年秋季起,全國小學一年級新生的課表上將出現一門全新的必修課程——《科學》。昨天,記者探訪臨泉路第二小學,該校今年在新生中首開科學課,並專門設置「科學實驗室」讓新生們體驗科學樂趣。該校一年級語文吳老師告訴記者,這個《上學歌》在八九十年代的課本中就有了,後來安徽所用的蘇教版裡沒有了這篇文章,而部編本又恢復了。「上學歌可以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接觸語文知識更加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