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青少年播下科學的種子

2021-01-15 中國新聞出版網



  □本報記者 杜一娜


  有一份科普雜誌生長於海南島,從1997年8月創刊至今,默默堅守了21年。「漏掉一條科學理論和成果的最新信息,是我們的恥辱」,這是他們的座右銘。很多最新的前沿科技知識和理論最先呈現在他們雜誌上。有不少年少的讀者讀著他們的文章考入名校。


  這份雜誌在21年間經歷了網際網路大潮的一輪又一輪衝擊,但其不但沒有被衝垮,反而頑強地立在時代浪潮之上。它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堅持辦好科普雜誌,從未動搖。


  這本雜誌便是《大科技》。


  堅定科普路線


  「《大科技》不只是一本雜誌,它還是打開另一個世界的大門,大大地拓展了我們的視野。我們突然發現,原來還有一個與平時的作業、考試不同的世界。」一位讀者在自己的微信號「魚鹿叔叔讀科幻」上寫下了這樣的記憶。


  確實,為了能夠給青少年讀者更廣闊的世界,《大科技》的創辦人王亦軍從創辦之初就將愛因斯坦的名言「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定為《大科技》的辦刊宗旨。海南大科技雜誌社總編輯金飛波向《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介紹,王亦軍當年就是要辦一份開拓思維、激發好奇心、豐富想像力的科普雜誌,而不是僅僅傳播科學知識。同時,王亦軍要求大家要用通俗、生動的文字來闡述具有顛覆性的科學思想、科學方法,來啟發青少年進行不拘一格的思維,打開他們的思考空間。從創刊到現在,21年來,大家始終堅持這一辦刊理念和原則,不動搖,也不盲目。


  在求實創新的科學精神引領下,《大科技》的編輯們總是把握世界最新科學發展動態,把最新、最前沿的科學理論和科技成果最先介紹給讀者。像近10多年新提出的暗能量、膜理論、撓場、反物質等,以及真空零點能、熵力、引力波等理論,都是《大科技》雜誌最早撰文介紹的。金飛波告訴記者:「很多十幾年前刊登在《大科技》上的文章,拿到現在也仍然具有超前意識,仍然能夠激發人們深深的思考。」他舉例說,1999年,他們介紹了超弦理論,是國內最早介紹這個科普知識的科普雜誌。因為讀者詢問得多,2003年,《大科技》又推出了一篇超弦和多維空間的文章,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2003年這篇文章還被百度百科收入了「超弦及多維空間」的條目,至今惠及成千上萬的科學知識愛好者。


  國內的知名文摘雜誌也喜歡轉載《大科技》的文章。在金飛波提供的雜誌自己統計轉載量的幾個表格中,記者看到了《讀者》《青年文摘》《特別關注》等不少大刊的名字。據不完全統計,僅《讀者》刊載《大科技》的文章數量至今已達數百篇之多。


  堅持讀者至上


  「新聞類期刊是對社會進行採寫,我們是對最新的科學成果以及歷史資料進行採寫。」金飛波介紹,「我們重點策劃的選題都是編輯們自己寫的。」敲定一個重點選題後,要大量地查找資料,包括國內的、國外的,然後彙編成一篇,之後再進行通俗化和口語化處理。


  金飛波曾為寫一篇介紹相對論的文章查找了30多本相關書籍,而往往寫成一篇文章需要至少20多天的時間,有時候則需要一個月。凡是進入大科技雜誌社編輯部的編輯都與金飛波一樣。金飛波說,「深入查找資料,再進行通俗化、口語化的處理是對讀者的尊重,我們做的一切都要堅持讀者至上。」


  據金飛波介紹,大科技雜誌社對編輯人員的入職也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先後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等著名院校的碩士、博士就職於該社,為《大科技》治學和辦刊的高水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除本編輯部的編輯外,為該雜誌撰寫稿件的作者也多是中科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的碩士、博士生。


  經過21年的探索,《大科技》從月刊變成了旬刊,每一期都有著不同的讀者定位和內容呈現。《大科技·科學之謎》依然以高中生和大學生為讀者定位,《大科技·圖說百科》(原《大科技·百科新說》)面向初中生和小學高年級學生,而2018年1月剛剛創刊的《大科技·天才少年》則定位為小學低年級。


  一位名為「科普俠」的網友在其文章《斜批科普雜誌》中這樣評價《大科技》:「雜誌裝幀簡樸,價格很低,是一個市場開發最成功的雜誌,主要靠題材的創新、選題的趣味、文章角度的刁鑽、作者語言的淺顯易懂取勝,『武功』著實不錯,是真正的科普。」


  大科技雜誌社編輯們的認真與嚴謹,雜誌文章的有趣與超前,引領著無數的青少年踏進科學大門。北京大學物理學碩士邵珠臣寫信給該雜誌社說道:「我在初中遇到了《大科技·科學之謎》,今年要從北大物理學院碩士畢業了。正是《大科技·科學之謎》讓我這麼多年一直喜歡物理,這麼多年學習物理的美麗時光都是因為中學受到《大科技·科學之謎》的鼓勵……它讓我這麼多年的學習生涯非常滿足。」


  堅守社會責任


  從早期的科普講座、科學小實驗,到每年的科技活動月,再到2018年科學閱讀徵文大賽,從早期堅持多年的3.8元的定價,到如今全彩印刷、小16開本、64頁,6.8元的低定價,《大科技》心中一直裝著對科學的尊重、對讀者的熱愛、對科普的執著。


  不僅讀者喜愛閱讀《大科技》,各省區市教材、考試題等也喜歡選用《大科技》的文章。《大科技》也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好評,當代世界頂尖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戴維·格羅斯,著名華裔數學家丘成桐等都高度評價該刊,為該刊題詞鼓勵。我國著名相對論專家趙展嶽教授也多次提到《大科技》作為我國一本科普雜誌的作用和價值。


  在《大科技》發展的21年間,他們把科普作為己任,尤其是他們認為科普要從娃娃抓起。2018年1月,他們將上下半月刊的刊期申請更改為旬刊,《大科技·天才少年》讀者定位為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金飛波表示,從月刊改旬刊,也是希望能夠把大科技雜誌社在創辦初期提出的啟發青少年進行不拘一格的思維理念繼續發揚光大,在更多的中國少年心中種下科學的種子。


  因為定位準確,同時依然堅持內容高質量、通俗易懂,不到一年時間,《大科技·天才少年》就在本土生根開花,發行節節上升。不少海口市的小學教師,都爭相打電話要求雜誌社去學校裡為孩子們上科學實驗課,舉辦科學普及講座。


  一方面堅持高質量撰文、高質量辦刊;另一方面,大科技雜誌社通過更加廣泛的活動積極推廣科普。在海南省科學技術廳、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海南省教育廳的聯合指導下,近幾年,大科技雜誌社連續深入五指山市、臨高縣、屯昌縣、瓊中縣、保亭縣等國家級貧困縣(市),在數十所中小學舉辦科普講座,把最新的世界科技前沿知識帶到這些山區學校,與同學們進行精彩的互動,並贈送近萬本科普書刊,傳播科學知識、啟發科學思維。


  「我們是在創辦人王亦軍永不放棄的精神鼓舞下堅持走到了今天。作為一本科普雜誌,我們沒有大資本的模式,只能靠自己腳踏實地。」金飛波告訴記者,科普路上不畏艱難,《大科技》將與讀者共同探索科學。




相關焦點

  • 為青少年播下科學的種子——記海南大科技雜誌社21年科普路_觀點...
    同時,王亦軍要求大家要用通俗、生動的文字來闡述具有顛覆性的科學思想、科學方法,來啟發青少年進行不拘一格的思維,打開他們的思考空間。從創刊到現在,21年來,大家始終堅持這一辦刊理念和原則,不動搖,也不盲目。  在求實創新的科學精神引領下,《大科技》的編輯們總是把握世界最新科學發展動態,把最新、最前沿的科學理論和科技成果最先介紹給讀者。
  • 用課程播下科學種子,這所小學喚醒了「誠勇」少年內在的科學熱情|...
    原標題:用課程播下科學種子,這所小學喚醒了「誠勇」少年內在的科學熱情| 向科學進軍民小編說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的培養呼喚育人方式的改革。中國的學校能否培養出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未來科學家,這個答案也許便藏在您今天所從事的工作中。
  • 憲法宣傳周丨播下憲法的種子,為夢護航!
    中宣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日前聯合發文明確為深入學習宣傳習近平法治思想今年將繼續組織開展以「深入學習宣傳習近平法治思想 大力弘揚憲法精神」為主題的心中播下憲法的種子從年幼到成長撐起希望的風帆前行路上為夢護航
  • 爸爸為女兒繪製《流浪地球》講解圖 網友:播下了科幻的種子
    而廣州日報官博今天分享了一組手繪的講解圖,並表示這是網友為自己的女兒製作的,引發了眾多評論和轉發。有網友評論:「這恰恰是《流浪地球》的價值所在,在孩子心中播下科幻的種子。」
  • 最美的英語情書:播下種子 期盼收穫
    他倆穿過田地時,發現地上有一些散落的玉米種子,每人撿了一粒,帶回家,種到了土裡。   第二天,第一個男孩見種子還沒有發出芽來,便將種子從土裡掘出來,看看它到底有沒有發芽。每一天他都要將種子從土裡掘出,然後再重新種上,但是種子始終不長。其實,種子已經發芽了,但是男孩總不讓它與土壤接觸,結果種子無法生根,吸收養分,便死了。
  • 東湖評論:為青少年埋下科技的夢想種子
    據報導,出席此次頂級盛會的包括61位諾貝爾獎在內的近140位圖靈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以及從全國遴選的55位科學少年,可謂群英薈萃、星光璀璨。而55位科學少年的亮相,也帶來一抹動人的「東方曙光」。少年強,則中國強。青少年科技後備人才,是國家未來科技競爭力的關鍵所在。青少年懷揣科學夢想,則國家民族大有希望。
  • 棠極星榮獲「尋星計劃」大灣區首屆太空科學創意大賽優秀機構獎
    2020年11月27日下午4點,由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聯合深圳市綠航星際太空科技研究院主辦的「尋星計劃」——大灣區首屆太空科學創意大賽頒獎典禮暨「平行星球」公益項目啟動儀式,在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800演播廳舉行。
  • 農民播下的玉米種子讓老鼠吃了,4種有效的防治方法!看完漲知識
    農民播下的玉米種子讓老鼠吃了,4種有效的防治方法!看完漲知識   今天給大家說一種特別少見的方法,這種方法來自於農村老百姓的智慧,用過的人都說有不錯的效果。
  • 中國青少年汽車模型科技創意大賽開賽 500多名小選手一決高下
    第五屆「中國青少年汽車模型科技創意大賽」總決賽開賽千龍網北京7月28日訊 (記者 於淼)28日,第五屆「中國青少年汽車模型科技創意大賽」總決賽在北京汽車博物館舉行,來自全國各地晉級決賽的500多名小選手在「創意汽車彩繪
  • 幫鄉村少年播下科普的種子
    志願者在關山學校進行了一堂科普教學,用一次性紙杯、膠帶和橡皮筋製作簡單的飛行器,讓學生們感受到科學知識的神奇。長沙晚報通訊員 賀芊鬱 攝9月27日,2020年長沙市科普大篷車進鄉村少年宮暨科普大篷車捐贈儀式在寧鄉市金洲鎮關山學校舉行,為該校送來滿載科技創新理念的「科技列車」,為這裡的孩子們送來優質科普資源,幫他們從小播下科普的種子。在捐贈儀式上,市科協向金洲鎮關山學校贈送了7個科普展箱,12件套科普展板和32套科普圖書。
  • 騰訊企鵝輔導助陣青少年科學小會 聯手《科學》雜誌點亮孩子們的...
    本次活動由騰訊聯合全球頂尖科學雜誌Science(科學)發起,以旗下中小學輔導學習品牌騰訊企鵝輔導、QQ瀏覽器、騰訊看點為調研平臺,通過權威的科學內容和創新的傳播形式激發青少年對於科學話題的關注,並通過"中國小學生給世界科學家頒獎"、"百名優秀回答同學上Science封面"等方式,讓孩子們票選榜單、給科學家頒出自己心目中的科學大獎。
  • 人民日報關注:福州推進社區科學普及標準化建設
    8歲的塗宇州是第一次參加社區舉辦的青少年科學工作室夏令營活動,這是開營以來的第二堂課。「昨天孩子上完課回家後特別興奮,拉著我說了一晚上。」塗宇州的爸爸說,給兒子報名的初衷是想讓他多和小朋友玩玩,沒想到家門口的「科普小學堂」卻讓兒子著了迷。  福嶼社區青少年科學工作室裡不僅有可以進行手工製作的創客工坊,還設立了虛擬互動區、機器人專區、軍事科普區和非遺展示區。
  • 癌症的「種子」青少年時期就已埋下
    讓人驚訝的是,首個關鍵基因變化發生於兒童或青少年時期,四五十年後,部分由此產生的細胞會發展為腎癌。結果發現,導致腎癌的首個重要基因變化或驅動突變(driver mutation)很早就發生了,平均來說,發生於青少年時期。被調查的超過90%的腎癌患者中,第一個突變是3號染色體短臂(chromosome 3p)的丟失。
  • 青少年科學工作室電子資源庫 精彩內容正式上線_發現頻道_中國青年網
    2020年9月11日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使他們更多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青少年作為祖國和民族科技創新的希望,在可見的未來, 面相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重要性將日益凸顯。
  • 追星就追科學家:科大訊飛為青少年教育「點燃一把火」
    在被問及「長大後想做什麼時」,很多青少年都會給出這樣的答案。「科學家」似乎是每一代青少年曾經埋在心裡的一顆種子。為了讓這顆小小的種子一點點生根發芽,科大訊飛將青少年們帶到了未來科學大獎的殿堂,讓他們親身感受真正的科學家們的智慧與魅力。12月30日,科大訊飛以「追星就追科學家」為主題,成功舉辦了2020青少年對話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專場活動。
  • 「鋼琴詩人」傅聰感染新冠去世,而心中音樂的種子,是傅雷播下的
    一個偉大的鋼琴家走了,為之悲泣。一個輝煌的時代翻頁了,為他緬懷。英國當地時間12月28日,鋼琴家傅聰因感染新冠病毒不幸離世,享年86歲。先生辭世的消息不脛而走,一時間,各界悼念。傅聰的父親是著名翻譯家傅雷。1934年3月10日,傅聰生於上海,8歲半開始學習鋼琴,9歲師從義大利鋼琴家梅百器。1954年,傅聰赴波蘭留學。
  • 為青少年築夢太空 康師傅航天科普活動落地深圳
    深圳新聞網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楊渝嘉)12月24日,一場大型的航天科普公益活動空降深圳市少年宮,為市民、特別是青少年提供了近距離感受航天魅力的機會。吳志堅在發言中對活動表達了殷殷期許:「我們希望在青少年心裡紮下航天科普的種子、科學素養的種子、航天強國的種子,我們希望把接力棒交在年輕人的身上、手裡,通過一代又一代的努力,
  • 「太空請回答」《強國課堂》第二季,為青少年開啟「太空夢」
    他強調,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使他們更多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9月15日下午,針對青少年推出的《強國課堂》第二季「太空請回答」新聞發布會在京舉行,並宣布《強國課堂》第二季正式上線。
  • 探秘「種子方舟」,尋找物種生命的起源
    2020年8月18日14點,「重器鑄夢」探秘中國科學院大科學裝置專題營的第二期直播活動走進了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帶領青少年們探秘「種子方舟」,在「雲上科學營」官方網站進行了直播,引發了熱烈的關注與討論。
  •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丨培育未來的科學棟梁——青少年科技教育掃描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培育未來的科學棟梁——青少年科技教育掃描新華社北京9月20日電 題:培育未來的科學棟梁——青少年科技教育掃描新華社記者李興文、姚子云、孟含琪、陳毓珊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