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是什麼?科學學什麼?科學怎麼學?這是最好的回答(請轉給家長)

2021-02-25 陳老師實驗室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隨處可以聽到「科學」這個詞語。但究竟科學是什麼,可能並非人人都清楚。辭海中的「科學」解釋為: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是實踐經驗的結晶。

其實,科學是結果,更是一種過程。作為一種社會精神生活現象和社會意識的一種特殊形態,科學不僅僅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等各個領域的具體規律性知識的理論體系,更應該是人類獲得知識的社會認識活動。

科學怎麼學

是接受,更是探究

「科學」概念的內涵決定了科學的學習方式,而人類所具有的探究天性,也使得科學探究成為我們學習的有效途徑。因此,在國際上,無論教學內容如何,科學探究已經成為現代教育最為重要的課程理念。

孩子學習科學,和科學家所從事的探究過程有很多相似之處,儘管孩子的探究及其結果也大多不會像科學家那樣對增進人類的知識有所貢獻,但它對孩子的成長和未來社會的發展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科學探究包括問題→事實證據→解釋→評價→發表與交流,強調探究過程意味著對孩子的認知能力有較高的要求,也意味著孩子需要較高的智力投入。因此,注重科學學習,有利於激發孩子的智慧潛能,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內在動機,更有利於孩子深刻領會好掌握探究的學習結果。雖然這個過程中可能會面臨許多問題、困惑和失敗,但這卻是一個人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要求,它將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和一種難以言說的豐厚的回報。

科學在哪兒

在探究中,更在發現中

科學的內涵決定了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科學教育應是一種以探究為出發點,以實驗活動為中心,注重讓孩子「從做中學」的教育。《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將小學科學分為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技術與工程四個領域。在科學教育過程中,應當系統、全面、科學地逐步呈現小學生應該掌握的科學知識。

科學在探究中,更在我們的細心發現之中。科學教育的探究特色除了要孩子自己思考並從中得出結論外,還十分注重科學與生活的聯繫、認知與情感的統一、科學與人文的總和,學習內容十分廣泛,且富有趣味性,學習任務也富有挑戰性。正是這一緊密聯繫生活的特點,有助於激發孩子學習科學的興趣,和孕育熱愛科學的情感,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與科學價值觀,因為也容易讓孩子感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科學探究無處不在。

科學教育的目的

科學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提高生活質量,不是一條條的定理和結論。所以說小學科學課程,就是以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的啟蒙課程。要細心呵護孩子們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思維方法並形成穩定的心理品質,科學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結論幾乎總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現在讀者面前,讀者體會不到探索和發現的喜悅,感覺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動過程,也很難達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況。」因此,科學教育就是要讓孩子們在探究中學習,體驗科學的奇妙和偉大,並能快速提高、發展和創新。

相關焦點

  • 什麼是科學?科學是什麼?科學的定義是什麼?
    網上有很多人在提問:什麼是科學?科學是什麼?科學的定義是什麼?網上也有很多人在回答。看了很多人的回答,基本上都是東拉西扯不得要領。有人說,吳國盛寫的《什麼是科學》,也沒有直接地回答科學是什麼,而是講了一大堆從古到今的科學發展史。
  • 美國教授欲告方舟子 《科學是什麼》或涉嫌抄襲
    羅伯特說,該人將這本書用兩種形式重新發表,一是發表一系列文章。二是把整部書通過一個叫做「Vanity」的出版機構重新發表。  羅伯特得知後告知出版商,但得到的回答是「無所謂」。  因為,如果為此走法律途徑的話,羅伯特估計大概需要幾年,付出50萬元美金。如果要採取法律行動,唯一理由就是那個人賺了大筆的錢,而你贏了官司,可以得到豐厚的補償。
  • 「例假是什麼?」當孩子提出這個問題,家長應該如何回答?
    「例假是什麼?」……當孩子提出這樣的問題時,家長該怎麼回答?11月27日晚,南寧市青秀區愛滋病防治知識宣傳活動「攜手防疫抗艾 共擔健康責任——與孩子談性,做開明家長」講座在南湖小學桃源校區舉行,廣西中醫藥大學講師、全面性教育推動者陳曉東通過電影片段、互動問答等形式,教家長如何和孩子談性知識、如何保護自我。陳曉東在上課。
  • 什麼病掛什麼科!醫生呼籲:請把這張錶轉給所有人!
    什麼病掛什麼科!醫生呼籲:請把這張錶轉給所有人! 什麼病該掛什麼科? 這樣的疑問你也有嗎? 這份就診秘笈,讓你事半功倍!
  • 這大悲咒水杯的水怎麼是甜的?這不科學!不,這很科學,請看科學實驗
    當然,這一篇不是因果故事,而是來給大家看一個實驗。為什麼會寫這一篇呢?主要是前段時間,從木葉這裡請了大悲咒水晶杯的很多朋友,不少朋友感覺到了奇妙:大部分朋友都喝出了水的甜味和綿軟,當然,也有極少數朋友喝出鹹味甚至苦味,或者開始喝沒感覺出什麼,喝些時日越喝越甘甜的……有些朋友獲得了內心的平靜喜悅;有些朋友隨身帶著拿來當護身符……不少朋友覺得不可思議:怎麼會有這樣的效果呢
  • 李忠開講丨為懷柔科學城兌現大科學裝置價值,李忠先生論道科學學
    8月13日,懷柔科學城管委會副主任丁明達、懷柔區政府特聘專家陶斌武一行來訪華高萊斯,參觀、了解華高萊斯當前的科學學體系,科學學領域相關的課題講究、知識模塊、及大量的科學學成果研究,並就懷柔科學城當下的發展痛點,進行了進一步的思路交流。交流中,李忠先生金句頻出,比如,「招研、招檢與招商同等重要!」
  • 收到家長私信,杭州一位小學科學老師...
    某寶上的女性基礎體溫記錄表圖孫老師欲哭無淚,她當初布置作業時,明明是這樣說的:各位家長,科學暑假作業從七月五日開始做到八月三十日。請家長投資一支體溫表的錢,我再次強調不要用打槍式的體溫表。麻煩家長留一到兩張照片存檔。作業二:暑假中找一天,隨便哪一天。從早上八點開始隔兩個小時測量一次體溫並記錄,用柱形圖或折線圖整理出一天的體溫情況,開學上交圖表。注意!體溫表裡是水銀,測量時請注意安全,最好由家長陪同。科學作業並不難,貴在堅持。加油!
  • 科學是什麼?——讀《什麼是心理學》
    《這才是心理學》這本書,顯然是一本講心理學的書,但我還沒讀完,它便不僅顛覆了我對於心理學的認識,首先就把我對於科學的認知刷新了。本文梳理總結「什麼是科學」的筆記。主要內容來自《這才是心理學》,也加入一些我從別處聽到的知識。
  • 孩子學「拼音」,家長要「拼命」?用好這3招,讓孩子輕鬆學拼音
    為什麼會覺得讓孩子學會"拼音",家長要"拼命"雖然上面有明文規定,但是望子成龍的家長怎麼可能會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呢?一個小學老師說過:"班裡沒有學過拼音的孩子只有一兩個,大部分都在外面補習機構學習了。"有一個家長在外面給孩子報了拼音補習班,另一個家長看到就會有危機意識:我孩子連拼音都不會,怎麼認識字啊?課程難一點,孩子跟不上壓力豈不是很大?
  • 複雜系統視角下的科學學 | 路徑
    導語 —— 什麼是科學學  伴隨著科學的發展,科學本身已經從過去簡單的學科知識匯總演化為一個學術複雜體系,科學本身也成為了一門科學,即科學學(Science of Science)。  科學學以科學領域的相關主體為基本研究對象(科研人員及其團體、科研成果及其載體),旨在量化科學研究的客觀規律,探求科學研究的內在機制,預測科學研究的影響與發展,以期找到科學研究的一般範式,進而促進科學發展。  從複雜系統的角度看,科學學是由一個科學家、科學機構、文獻作品、科學思想等構成的自組織、自生長的複雜系統。它具有複雜系統的一般特徵,如層級結構和湧現等。
  • 什麼是「有文化」?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服務生解釋:「這道菜是免費贈送的。」老總依然笑著回答:「免費的我們也不要了,吃不了,很浪費。」飯畢,老總將吃剩的菜打了包。回公司途中,老總將車子開得很慢,好像在打量什麼。什麼是文化?這就是文化。文化就是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 科學怪人-莫名其妙學語文
    中高考改革後,無論是學生、家長或老師都能明顯感覺到,語文越來越重要。可不少孩子卻覺得課文乏味無趣,死記硬背學習起來沒激情,怎麼辦呢?
  • 兒童圖書看什麼好?看科普漫畫!興趣是孩子科學啟蒙最好的老師
    最近有很多家長問我關於孩子應該看什麼的課外書的問題,我對此的回答一般都是比較謹慎的:看兒童科普書。由於各種文學書籍中往往帶有作者自己的意識形態,會影響孩子的三觀,家長應該根據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方式自行規劃,而科普書則相對更加客觀具體,哪怕作為「外人」我向各位家長推薦起來也很有底氣。
  • 人民日報:15個表揚和10個懲罰孩子的科學方法,請家長查收
    以下是《人民日報》推薦的表揚、批評、懲罰孩子的科學方法,值得各位家長參考。 01 15個表揚孩子的科學方法 1.
  • 什麼是科學?​中國如何領導世界?(二)如何建立以原創為主導的科技創新體制1 | 汪濤
    只有從這三個角度研究完了,才算可以下一個真正夠格的定義。要研究科學,也必須從以上三個角度進行。號稱「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科學」的有一門學科,叫「科學學」,它始自於英國學者貝爾納1939年出版的《科學的社會功能》一書。但是,現在科學學所研究的角度基本上是從科學的外部和宏觀視角來進行的,因此準確地說是「宏觀科學學」。另一個重要的相關學科是科學史。
  • 「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科學精神?」「什麼是科學家精神?」院士「科學三問」開啟精彩科普日
    「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科學精神?」「什麼是科學家精神?」9月19日,2020年全國科普日活動啟動。這項一年一度全社會科普活動和資源集中展示、各界廣泛參與體驗的全國性活動,今年別開生面,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向大家提出的「科學三問」,成為今年科普日最精彩的環節。院士科學人文課回答「科學三問」這「科學三問」是懷進鵬在全國科普日的院士科學人文課上提出的,就這3個問題,懷進鵬分享了自己的思索。對於「什麼是科學?」
  • 江曉原:把科學請下神壇
    兩本書的作者、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江曉原——一位學天體物理專業出身的科學史專家,在接受採訪時直言,「這兩本書講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反思科學」。欲把科學請下神壇的江曉原,從歷史的維度出發,強調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根本目的來反思科學。
  • (轉給家長)
    望子成龍的家長們,該如何幫孩子建立成長型思維呢?今天這篇文章,推薦老師們轉給家長! 01 8張圖幫你分辨思維模式 不要用類似「這幅畫太棒了,你就是我們的畢卡索!」、「寶貝,你太聰明了!」這樣模糊從語句表揚孩子。這樣做並不會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讓他們學的更好,反而會使孩子認為自己被重視、被表揚僅僅是因為智商。最終的結果是,他們會拒絕接受挑戰和承擔風險,擔心搞砸了,自己看起來「不聰明」、「很蠢」,長此以往,他們慢慢失去了對學習的積極性。
  • 小學一年級的科學課學什麼?
    新學期已經開始,南京小學一年級的科學課學什麼?低年齡的孩子們對這門新增的課程興趣如何?紫金山記者昨日上午走進南京外國語學校青奧村小學,跟一(6)班的孩子們一起坐在教室裡,上了他們班的第一節科學課。  知識面令老師吃驚  上午11:10,上課鈴響,陳寧寧老師走進一(6)班的課堂。
  • 學數學到底有什麼用?為什麼要學好數學
    最近在網絡上看到這麼一個題目:當孩子問:學數學到底有什麼用?我們該怎麼回答看到這麼一個標題時候,我也在心裡問自己,學數學有什麼用?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不僅僅是對於孩子們,到底學數學有什麼用?最直接,也最淺顯的回答:莫過於回答:數學是基礎學科,是其他幾乎所有自然科學的基礎。一個人如果學不好數學,物理,化學,等等中學的理科知識學不好,直接影響將來高考成績!即使考上了大學,類似於計算機,工程技術等等這些理工科的學科也是學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