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隨處可以聽到「科學」這個詞語。但究竟科學是什麼,可能並非人人都清楚。辭海中的「科學」解釋為: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是實踐經驗的結晶。
其實,科學是結果,更是一種過程。作為一種社會精神生活現象和社會意識的一種特殊形態,科學不僅僅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等各個領域的具體規律性知識的理論體系,更應該是人類獲得知識的社會認識活動。
科學怎麼學
是接受,更是探究
「科學」概念的內涵決定了科學的學習方式,而人類所具有的探究天性,也使得科學探究成為我們學習的有效途徑。因此,在國際上,無論教學內容如何,科學探究已經成為現代教育最為重要的課程理念。
孩子學習科學,和科學家所從事的探究過程有很多相似之處,儘管孩子的探究及其結果也大多不會像科學家那樣對增進人類的知識有所貢獻,但它對孩子的成長和未來社會的發展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科學探究包括問題→事實證據→解釋→評價→發表與交流,強調探究過程意味著對孩子的認知能力有較高的要求,也意味著孩子需要較高的智力投入。因此,注重科學學習,有利於激發孩子的智慧潛能,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內在動機,更有利於孩子深刻領會好掌握探究的學習結果。雖然這個過程中可能會面臨許多問題、困惑和失敗,但這卻是一個人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要求,它將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和一種難以言說的豐厚的回報。
科學在哪兒
在探究中,更在發現中
科學的內涵決定了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科學教育應是一種以探究為出發點,以實驗活動為中心,注重讓孩子「從做中學」的教育。《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將小學科學分為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技術與工程四個領域。在科學教育過程中,應當系統、全面、科學地逐步呈現小學生應該掌握的科學知識。
科學在探究中,更在我們的細心發現之中。科學教育的探究特色除了要孩子自己思考並從中得出結論外,還十分注重科學與生活的聯繫、認知與情感的統一、科學與人文的總和,學習內容十分廣泛,且富有趣味性,學習任務也富有挑戰性。正是這一緊密聯繫生活的特點,有助於激發孩子學習科學的興趣,和孕育熱愛科學的情感,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與科學價值觀,因為也容易讓孩子感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科學探究無處不在。
科學教育的目的
科學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提高生活質量,不是一條條的定理和結論。所以說小學科學課程,就是以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的啟蒙課程。要細心呵護孩子們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思維方法並形成穩定的心理品質,科學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結論幾乎總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現在讀者面前,讀者體會不到探索和發現的喜悅,感覺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動過程,也很難達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況。」因此,科學教育就是要讓孩子們在探究中學習,體驗科學的奇妙和偉大,並能快速提高、發展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