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科學精神?」「什麼是科學家精神?」9月19日,2020年全國科普日活動啟動。這項一年一度全社會科普活動和資源集中展示、各界廣泛參與體驗的全國性活動,今年別開生面,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向大家提出的「科學三問」,成為今年科普日最精彩的環節。
院士科學人文課回答「科學三問」
這「科學三問」是懷進鵬在全國科普日的院士科學人文課上提出的,就這3個問題,懷進鵬分享了自己的思索。對於「什麼是科學?」懷進鵬認為:「科學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知識系統。科學既是真理性的知識體系,也是一種社會建制,更是一種文化活動,一種信念,還是一種實踐方式。」
「什麼是科學精神?」這是個科技界探索多年,至今其答案仍見仁見智的問題,懷進鵬也就此分享了自己的看法。「科學精神是指科學實現其社會文化職能的重要形式,包括自然科學發展所形成的優良傳統、認知方式、行為規範和價值取向。」在他看來,科學精神是反映科學發展內在要求並體現在科學工作者身上的一種精神狀態,如科學探索者的信念、勇氣、意志、工作態度、理性思維、人文關懷和犧牲精神等,內涵極為豐富,互相之間貫通性和可塑性很強。
面對第三個問題「什麼是科學家精神?」懷進鵬介紹了錢學森、黃旭華、鍾南山、張伯禮、陳薇等科學家的鮮活事跡。「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科學家的默默奉獻,使國家和民族受人尊敬。」懷進鵬認為,科學家精神就是「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
懷進鵬進一步解釋:「科學精神就是要永無止境的探索,要敢於想像。」對此他以5G技術發展路徑為例來詮釋我國科學家堅持不懈、追求探索的精神,並總結說:「3G時連滾帶爬,4G時翻轉騰挪,期待5G時能引領世界。」
「你會擔心人類終有一天會被AI取代嗎?」在報告臨近尾聲的時候,懷進鵬再次以一個問題引發大家好奇心。他鼓勵青少年要善於思考:「思考是一種力量,是一種知、行、信的合一。」
報告結束時,懷進鵬激勵大家要敢於提問,勇於追夢。「有志氣:心大了,事就小了。有能耐:要敢於有夢、勇於追夢、勤於圓夢。」他說完,再次拋出自己的觀點:敢於提問題,比提出一個問題還重要。這引發了大家會心的笑聲。
萬餘項活動邀人踏上探索之旅
生動而發人深思的院士科學人文課開啟了精彩的2020全國科普日活動。首支全國科普日主題曲《科學之歌——夢想的翅膀》也在19日推出,吸引更多人走近科學、傳播科學。
更多的精彩活動也在全國各地開展。在北京科學中心,迎來了大小觀眾們,「病毒長什麼樣,疫苗到底是如何生效的,歷史上的大規模傳染病是怎麼發生的,各種口罩有什麼不同,核酸檢測是什麼樣的技術,負壓救護倉的工作機制,無接觸體溫測量,流調工作是如何開展的……」這些問題都可以在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人類與傳染病的博弈」主題展上找到答案。
在上海市,市民們可以「畫船聽雨眠」,從太空看看城市變遷;「江南可採蓮」,聽聽科學家賞析古詩詞中的植物。未來一周,從市、區到街鎮社區,從學校到學會,從科技場館到企業,近2000場科普盛宴將「快遞」至上海市民身邊,為人們開啟科學、藝術、人文和環保融合的科普之旅。
據了解,今年全國科普日有幾大特點:一是在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基礎上,突出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二是突出應急科普機制,以科學的精神、方法和知識服務於人民群眾的健康生活和安全生活。三是通過科普中國線上傳播渠道匯聚豐富的科普活動資源,為公眾奉獻科普活動盛宴。
未來一周,全國各地還有14000餘項科普活動在線上、線下開展,人們可以帶著好奇心,盡情踏上科學探索之旅。
(本報北京9月19日電 本報記者 詹媛)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