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科學精神?」「什麼是科學家精神?」院士「科學三問」開啟精彩科普日

2020-09-19 中國青年網

「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科學精神?」「什麼是科學家精神?」9月19日,2020年全國科普日活動啟動。這項一年一度全社會科普活動和資源集中展示、各界廣泛參與體驗的全國性活動,今年別開生面,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向大家提出的「科學三問」,成為今年科普日最精彩的環節。

院士科學人文課回答「科學三問」

這「科學三問」是懷進鵬在全國科普日的院士科學人文課上提出的,就這3個問題,懷進鵬分享了自己的思索。對於「什麼是科學?」懷進鵬認為:「科學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知識系統。科學既是真理性的知識體系,也是一種社會建制,更是一種文化活動,一種信念,還是一種實踐方式。」

「什麼是科學精神?」這是個科技界探索多年,至今其答案仍見仁見智的問題,懷進鵬也就此分享了自己的看法。「科學精神是指科學實現其社會文化職能的重要形式,包括自然科學發展所形成的優良傳統、認知方式、行為規範和價值取向。」在他看來,科學精神是反映科學發展內在要求並體現在科學工作者身上的一種精神狀態,如科學探索者的信念、勇氣、意志、工作態度、理性思維、人文關懷和犧牲精神等,內涵極為豐富,互相之間貫通性和可塑性很強。

面對第三個問題「什麼是科學家精神?」懷進鵬介紹了錢學森、黃旭華、鍾南山、張伯禮、陳薇等科學家的鮮活事跡。「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科學家的默默奉獻,使國家和民族受人尊敬。」懷進鵬認為,科學家精神就是「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

懷進鵬進一步解釋:「科學精神就是要永無止境的探索,要敢於想像。」對此他以5G技術發展路徑為例來詮釋我國科學家堅持不懈、追求探索的精神,並總結說:「3G時連滾帶爬,4G時翻轉騰挪,期待5G時能引領世界。」

「你會擔心人類終有一天會被AI取代嗎?」在報告臨近尾聲的時候,懷進鵬再次以一個問題引發大家好奇心。他鼓勵青少年要善於思考:「思考是一種力量,是一種知、行、信的合一。」

報告結束時,懷進鵬激勵大家要敢於提問,勇於追夢。「有志氣:心大了,事就小了。有能耐:要敢於有夢、勇於追夢、勤於圓夢。」他說完,再次拋出自己的觀點:敢於提問題,比提出一個問題還重要。這引發了大家會心的笑聲。

萬餘項活動邀人踏上探索之旅

生動而發人深思的院士科學人文課開啟了精彩的2020全國科普日活動。首支全國科普日主題曲《科學之歌——夢想的翅膀》也在19日推出,吸引更多人走近科學、傳播科學。

更多的精彩活動也在全國各地開展。在北京科學中心,迎來了大小觀眾們,「病毒長什麼樣,疫苗到底是如何生效的,歷史上的大規模傳染病是怎麼發生的,各種口罩有什麼不同,核酸檢測是什麼樣的技術,負壓救護倉的工作機制,無接觸體溫測量,流調工作是如何開展的……」這些問題都可以在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人類與傳染病的博弈」主題展上找到答案。

在上海市,市民們可以「畫船聽雨眠」,從太空看看城市變遷;「江南可採蓮」,聽聽科學家賞析古詩詞中的植物。未來一周,從市、區到街鎮社區,從學校到學會,從科技場館到企業,近2000場科普盛宴將「快遞」至上海市民身邊,為人們開啟科學、藝術、人文和環保融合的科普之旅。

據了解,今年全國科普日有幾大特點:一是在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基礎上,突出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二是突出應急科普機制,以科學的精神、方法和知識服務於人民群眾的健康生活和安全生活。三是通過科普中國線上傳播渠道匯聚豐富的科普活動資源,為公眾奉獻科普活動盛宴。

未來一周,全國各地還有14000餘項科普活動在線上、線下開展,人們可以帶著好奇心,盡情踏上科學探索之旅。

(本報北京9月19日電 本報記者 詹媛)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院士「科學三問」開啟精彩科普日
    「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科學精神?」「什麼是科學家精神?」9月19日,2020年全國科普日活動啟動。這項一年一度全社會科普活動和資源集中展示、各界廣泛參與體驗的全國性活動,今年別開生面,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向大家提出的「科學三問」,成為今年科普日最精彩的環節。院士科學人文課回答「科學三問」這「科學三問」是懷進鵬在全國科普日的院士科學人文課上提出的,就這3個問題,懷進鵬分享了自己的思索。
  • 許健民院士:傳遞科學精神更重要
    作者:辛雨「我的老師曾對我講,科學研究要仔細觀察自然現象,要思考自然界的事實為什麼存在,是什麼道理。如果你能把自然界存在的事實揭露出來,並說出道理,而且所說的事實和道理是別人從未說過的,那麼你就做出了創新。」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健民坦言,老師的這番話,指導著他一生的科學探索:仔細地觀察和確認自然界的事實,並努力思考其中的道理。
  • 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健民:傳遞科學精神比傳遞科學知識更重要
    作者:辛雨 「我的老師曾對我講,科學研究要仔細觀察自然現象,要思考自然界的事實為什麼存在,是什麼道理。如果你能把自然界存在的事實揭露出來,並說出道理,而且所說的事實和道理是別人從未說過的,那麼你就做出了創新。」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健民坦言,老師的這番話,指導著他一生的科學探索:仔細地觀察和確認自然界的事實,並努力思考其中的道理。
  • 全國科普日|「玩轉」科學 暢享未來
    向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發出倡議,號召更多科技工作者攜起手來,積極參與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讓新時代科學家精神代代相傳,為培養具備科學家潛質的大批青少年群體厚植文化沃土。「同上一堂科學課·全國科技館聯合行動」也開啟了首場「院士科學人文課」。
  • 弘揚科學家精神 |科學家精神內核是什麼?聽聽張伯禮院士等專家怎麼說
    弘揚科學家精神 |科學家精神內核是什麼?姚檀棟介紹了以青藏科考精神為代表的科學家精神:「一是艱苦奮鬥,在高寒的環境下做出科研成果,沒有堅強的意志做不出任何成果;二是勇攀高峰,作為國際上受到極大關注的地球第三極,如何讓中國的青藏科考在國際上獨樹一幟,是自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孫鴻烈等老一代科學家傳承至今的科研追求;三是奉獻自己,青藏科考每一個科學研究目標一定是為國家、為地區服務的,多年來,青藏高原科考為西藏、青海等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了力量
  • 【文化評析】丁肇中糾錯42處詮釋「什麼是科學精神」
    即便只是一個模型,丁肇中也要反覆觀察、糾錯、修改,這是一個老科學家的科學精神。可以看到,精益求精,於丁肇中而言是一種工作習慣,而不是什麼高標準的要求。糾錯42處,半夜打越洋電話,不過是他漫長科學求索路上的一個剪影。什麼是科學精神?對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難有標準答案。不過總結各種版本,科學精神終歸不脫嚴謹、質疑、創新諸範疇。
  • 全國科普日活動:懷進鵬院士開講首場「院士科學人文課」
    懷進鵬院士開講首場「院士科學人文課」。主辦方供圖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沛然9月19日,在2020年全國科普日到來之際,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啟動「科技館裡的科學課」暨首場「院士科學人文課」活動,並以院士身份講授第一課。
  • 以科學精神築人生基石——記「2020年院士科學家走進汕頭校園講科學主題教育活動」
    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演講團高登義教授首先登臺致辭。高教授以一個問題作為開場:「在座的同學有多少人立志成為科學家?」看到臺下學生紛紛舉手,高教授倍感欣慰,他說:「在個人發展多元化的今天,能夠選擇科學研究作為自己的發展方向,是有為國奉獻、為科學獻身的覺悟的,金中的孩子很有志氣!」高教授還勉勵同學們堅定自己的選擇,在學習生活中培養自己的科學精神。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劉東生:做科學的主人
    他那種隱藏在背後的周口店守護神樣的精神實在令人感動。那個時候我還沒有深刻地領會到為什麼他對周口店有這樣深厚的感情,和他對自己的責任要求的誠摯。後來他的三本關於北京人、河套人、山頂洞人的書出版了,使我深為震驚。這標誌著他養精蓄銳,秣馬厲兵,向科學進軍的一次衝刺和勝利。從此以後,他開始了在科學的殿堂裡不斷地取得新的進展的歷程。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周光召:前輩科學家的精神風範
    ,中國科學院院士出處:科技導報,2005年第1期,卷首寄語 1914年的夏天,9位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的中國留學生任鴻雋,楊銓、胡明復、秉志、趙元任、周仁、章元善、過探先、金邦正,聚在一起討論國際形勢和救國方案,一致認為中國最需要科學知識,決定創辦《科學》雜誌。
  • 科學精神與百年物理學發展 周光召院士與北大學生對話
    科學精神與百年物理學發展 周光召院士與北大學生對話 5月21日下午,2005年北京科技周組委會在北京大學舉辦了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周光召院士參加的與大學生對話活動,主題是
  • 誦讀科學經典 弘揚科學精神丨謝京紅:世界讀書日誦讀唐稚松院士詩詞有感
    作者:謝京紅,軟體所黨辦主任當代中國知名科學家中,唐稚松院士是我最崇敬的科學家之一在唐院士身上,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完美融合,計算機科學研究與古典詩詞吟誦交映成輝。適逢世界讀書日,滿懷敬意翻開唐稚松院士的詩集《桃蹊詩存》,大聲誦讀他的詩篇,朗朗上口
  • 什麼是科學?科學是什麼?科學的定義是什麼?
    網上有很多人在提問:什麼是科學?科學是什麼?科學的定義是什麼?網上也有很多人在回答。看了很多人的回答,基本上都是東拉西扯不得要領。有人說,吳國盛寫的《什麼是科學》,也沒有直接地回答科學是什麼,而是講了一大堆從古到今的科學發展史。
  • 科學家精神內核是什麼
    日前,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科技部組織召開了「弘揚科學家精神」座談會,邀請「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天眼」(FAST)總工程師姜鵬,蛟龍號載人深潛團隊代表、高級工程師李豔青,CAP1400第三代核電科研團隊代表陳煜,
  • 「科學探索獎」是什麼,三個關鍵詞解讀
    「科學探索獎」是什麼,三個關鍵詞解讀 2019年11月07日 08:5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芮鈺雅 字號 關鍵詞:獲獎者;科學探索;科學探索獎;青年科學家;科學家
  • 張雙南:我是科學家,但我曾經不知道「科學是什麼」
    新華網北京7月10日電(鍾豔平) 「我在清華大學學習了五年,考上研究生就讀兩年,而後出國。出國求學時,我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對我的自信心打擊很大,我認為自己是個好學的人,數學、物理、化學等各門學科成績都還不錯,但是在和我的同學、導師們討論問題時,他們經常提到一句話『你談的這個問題裡的科學是什麼?』
  • 為一個模型糾錯42處 82歲丁肇中告訴你什麼是科學精神
    即便只是一個模型,丁肇中也要反覆觀察、糾錯、修改,這是一個老科學家的科學精神。可以看到,精益求精,於丁肇中而言是一種工作習慣,而不是什麼高標準的要求。糾錯42處,半夜打越洋電話,不過是他漫長科學求索路上的一個剪影。什麼是科學精神?對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難有標準答案。不過總結各種版本,科學精神終歸不脫嚴謹、質疑、創新諸範疇。
  •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究竟牛頓發現了什麼,導致晚年「精神失常」?
    通過蘋果的落下,便獲得了萬有引力定律的牛頓一生都嚴謹科學,可這位卓越的英國科學家曾在五十到五十一歲時,一度精神失常,兩年之後才有所好轉。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是天才的腦電波不同於尋常?還是他有了什麼重大發現?
  • 弘揚科學精神 普及科學知識 | 我市開展全國科普日主題活動
    弘揚科學精神 普及科學知識 | 我市開展全國科普日主題活動 2020-09-27 18: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普中國與快手合作開展 「弘揚科學家精神,傳遞科學力量」網上科普活動
    為大力弘揚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由中國科協科普部指導,科普中國、快手主辦,共同發起以「弘揚科學家精神,傳遞科學力量」為主題的短視頻作品徵集活動——#尋找1000位科普達人#,旨在掀起科學家精神的網際網路浪潮,推動在全社會營造濃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