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健民院士:傳遞科學精神更重要
作者:辛雨「我的老師曾對我講,科學研究要仔細觀察自然現象,要思考自然界的事實為什麼存在,是什麼道理。如果你能把自然界存在的事實揭露出來,並說出道理,而且所說的事實和道理是別人從未說過的,那麼你就做出了創新。」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健民坦言,老師的這番話,指導著他一生的科學探索:仔細地觀察和確認自然界的事實,並努力思考其中的道理。
-
許健民院士:五十五年如一日 為氣象衛星事業奮鬥
天氣和氣候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隨著科技進步,我們對很多天氣現象都有了科學的解釋,這離不開氣象衛星的幫助。1988年,我國第一顆自主研製的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成功發射,準確進入太陽同步軌道。從此,我國告別了完全依賴外國氣象衛星數據的歷史。
-
科普中國與快手合作開展 「弘揚科學家精神,傳遞科學力量」網上科普活動
我們見證了知識的飛速傳播,也見證了知識創作者的強大力量。為大力弘揚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由中國科協科普部指導,科普中國、快手主辦,共同發起以「弘揚科學家精神,傳遞科學力量」為主題的短視頻作品徵集活動——#尋找1000位科普達人#,旨在掀起科學家精神的網際網路浪潮,推動在全社會營造濃厚氛圍。
-
中國工程院舉辦「學習鍾南山、張伯禮、陳薇院士科學精神座談會」
中國日報9月8日北京電 9月8日下午,中國工程院在北京舉辦「學習鍾南山、張伯禮、陳薇院士科學精神座談會」,榮獲「共和國勳章」的鐘南山院士和榮獲「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的張伯禮院士、陳薇院士出席。當日,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
-
許健民氣象衛星創新中心正式揭牌
> 許健民氣象衛星創新中心正式揭牌莊白羽攝影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亮報導 10月10日,在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雅鳴,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吳燕生的見證下,許健民氣象衛星創新中心正式揭牌。
-
許健民:走好科學路上每一步丨風雲衛星50年
回憶風雲衛星五十年發展歷程,中國工程院院士、原風雲二號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許健民這樣形容自己的工作。去衛星中心前夕,當時中國氣象局鄒競蒙局長向領導班子交代:「要在過去工作的基礎上,不辜負組織重託,團結一致,互相幫助,有組織、有計劃地把中國的衛星氣象事業大大推進一步」。現在許健民回過頭來看,鄒競蒙對衛星中心領導說的這些話,就是毛主席說的「出主意、用幹部」的意思 。
-
許健民:走好科學路上每一步丨風雲衛星50年
回憶風雲衛星五十年發展歷程,中國工程院院士、原風雲二號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許健民這樣形容自己的工作。許健民始終認為,風雲衛星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幾代人的積累,離不開團隊中每個人持之以恆的貢獻。去衛星中心前夕,當時中國氣象局鄒競蒙局長向領導班子交代:「要在過去工作的基礎上,不辜負組織重託,團結一致,互相幫助,有組織、有計劃地把中國的衛星氣象事業大大推進一步」。現在許健民回過頭來看,鄒競蒙對衛星中心領導說的這些話,就是毛主席說的「出主意、用幹部」的意思 。
-
科技周首期氣象科普講堂在京舉行 許健民院士做講座
中國氣象報記者吳鵬報導8月27日下午,在全國科技活動周期間,第一期「氣象科普講堂」活動在北京舉行。活動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健民做專題講座,以線上線下的方式同時進行。許健民院士以「衛星雲圖上看到的2020年長江流域洪水」和「從對流雲的外觀表現理解對流-輻射平衡理論」為題,分析了今年汛期雨帶在長江流域滯留的基本原因,並將衛星雲圖與他在飛機上拍攝到的雲圖結合起來對比分析,解釋了對流雲的發生發展過程。
-
快來聽聽第一期「氣象科普講堂」 院士講了什麼
活動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健民做專題講座,以線上線下的方式同時進行。他表示,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堅韌不拔的科學精神對於科技創新至關重要,要善於觀察、分析自然界的現象,學好基礎科學知識。許健民院士與觀眾互動該活動由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主辦,中國氣象報社、中國氣象學會秘書處、中國氣象服務協會科普委員會協辦
-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以下簡稱院士),是中國設立的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中國工程院院士由選舉產生。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是對年滿80周歲的院士授予的稱號。資深院士不擔任院及學部的領導職務,不參加對院士候選人的提名和選舉,可以自由參加院士會議及諮詢、評議和學術交流等活動。享受資深院士津貼。
-
看看院士都講了什麼?
活動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健民做專題講座,以線上線下的方式同時進行。許健民院士講座現場許健民院士以「衛星雲圖上看到的2020年長江流域洪水」和「從對流雲的外觀表現理解對流-輻射平衡理論」為題,分析了今年汛期雨帶在長江流域滯留的基本原因,並將衛星雲圖與他在飛機上拍攝到的雲圖結合起來對比分析,解釋了對流雲的發生發展過程。
-
科學VS工程院院士,誰含金量高?高福中科院院士,鍾南山工程院士
在我國的高等教育學歷和學位方面,最高學歷為博士,與世界接軌,在學術榮譽上,應該是院士最高了,因為院士稱號是終身的,能評上院士說明在各自的領域裡面都有很強的實力,對於科技方面有重大和突出的貢獻,大家在評價大學的時候,都是以這所高校有多少院士作為一個衡量標準,那麼中科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
徐匡迪:科學殿堂不容玷汙 求真求善是科學精神真諦
,是我國噴射冶金技術的開拓者,曾任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上海市市長、中國工程院院長,被英國皇家工程院、瑞典皇家工程院、美國工程院和俄羅斯工程科學院等多國工程院選為外籍院士。 求真、求善: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的真諦 科學精神是什麼呢?說到底就是實事求是的精神。達爾文曾經說過「科學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作出結論」。
-
劉鴻亮院士:傳遞父親的奧林匹克「接力棒」
劉鴻亮院士:傳遞父親的奧林匹克「接力棒」 本刊記者 唐元愷 • 2012-08-06 • 來源:北京周報 北京奧運會期間,「中國奧運第一人」劉長春之子、著名湖泊研究科學家劉鴻亮先生(右)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新華社記者李鋼攝不久前,在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2012屆研究生畢業典禮上舉行了「劉鴻亮獎學金」頒獎儀式。
-
【中國科學報】DOU知短視頻科普知識大賽獲獎名單揭曉
5月9日,「DOU知短視頻科普知識大賽」獲獎名單揭曉。國家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出青返藍編輯部獲一等獎,國家天文臺、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地球研究院等獲二等獎,國家天文臺、虎媽創客叔、桓法嗣等獲三等獎。本次大賽共收到作品1078件,涵蓋科學知識、科學實驗、科學考察、科研成果四大主題,累計播放量超過3.3億次。
-
戴瓊海院士:腦科學研究是諾貝爾獎「富礦」
本報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劍平)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長、國務院參事戴瓊海在杭州舉行的2020生命健康未來峰會上介紹,自1906年西班牙神經組織學家拉蒙·卡哈爾獲諾貝爾獎以來,100多年中有120多項獲諾貝爾獎的研究與腦科學有關,說明全球科學界對腦科學研究特別青睞
-
弘揚科學家精神,「科學也偶像」線上頒獎儀式舉行
9月28日,「科學也偶像科學家精神短視頻徵集活動頒獎儀式在線上舉行。此次除頒出一二三等獎外,還頒出了最佳故事、最具人氣、最具創新、最佳拍攝、最具傳播價值和最佳神剪輯等6個單項獎。獲獎作者來自科普場館、科研院所、醫院、政府部門等多種不同機構。 值得一提的是,頒獎儀式的嘉賓也是大有來頭,12名嘉賓中,10位是院士。
-
「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科學精神?」「什麼是科學家精神?」院士「科學三問」開啟精彩科普日
這項一年一度全社會科普活動和資源集中展示、各界廣泛參與體驗的全國性活動,今年別開生面,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向大家提出的「科學三問」,成為今年科普日最精彩的環節。院士科學人文課回答「科學三問」這「科學三問」是懷進鵬在全國科普日的院士科學人文課上提出的,就這3個問題,懷進鵬分享了自己的思索。對於「什麼是科學?」
-
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山:航天精神應該成為一生奉行的準則
林嘉薇 川觀新聞記者 範芮菱「無論你來自哪裡,無論你從事什麼樣的職業,航天精神都應該成為一生奉行的準則。」9月22日,在成都石室中學第三季「院士面對面」活動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山這樣說。您的瀏覽器不支持此視頻格式3雖然已經90歲高齡,但鐘山院士依然精神抖擻,中氣十足。作為石室中學的校友,他分享了當年的求學經歷、研製飛彈的故事,並分享了航天精神與傳承。「當時,我們研發飛彈的主陣地位於一望無際的戈壁灘上。風沙大的時候,一碗飯裡有半碗沙子。晝夜溫差極大,正午地面溫度達50度以上,夜裡的氣溫卻只有幾度。
-
出身湖南的外籍院士朱經武:留學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培養中國人才
中科院官網上顯示,現在中科院的外籍院士有近一百人,其中不乏一些仁人志士,為我國的科學事業做著嘔心瀝血的貢獻。美籍院士朱經武就是這樣一個人,雖然朱經武院士是名義上的中科院外籍院士,但是他卻是一個在中國出生、在中國長大的人,由此他對中國的感情肯定比一些外籍院士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