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健民院士:五十五年如一日 為氣象衛星事業奮鬥

2020-10-27 新華社客戶端

天氣和氣候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隨著科技進步,我們對很多天氣現象都有了科學的解釋,這離不開氣象衛星的幫助。

1988年,我國第一顆自主研製的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成功發射,準確進入太陽同步軌道。從此,我國告別了完全依賴外國氣象衛星數據的歷史。

這是我國衛星和地面系統建設從無到有的重要節點,為了這一刻,我國的氣象和航天科技工作者付出了近20年的努力。在眾多氣象科技工作者中有這樣一個人,他1965年畢業於南京氣象學院,隨後進入中國氣象局工作。1986年後任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總工程師,參加工作五十多年來,他始終堅持每天堅守在工作一線,將自己的畢生精力奉獻給了我國的氣象事業,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健民。

科研無易事,尤其是氣象衛星研究工作。氣象衛星的研製是一項系統工程,每一個環節都不能有半點失誤,而且想要在性能上有所提升更非易事。許健民對此深有感悟,「我們衛星中心幾百個人,每個人做的工作都只是一點點,但是每個人做的事情都必須是非常精細的,如果你做不好,這個鏈條就斷了,就弄不好了。」

2017年,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正式交付使用。截至目前,使用風雲氣象衛星數據的國家和地區數量已增至115個。這對科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開展科研工作的過程中,許健民始終堅持實事求是,他認為科技工作者就是要觀察和確認自然界裡存在的事實,同時要出於公心辦事。

秉持著踏踏實實做人,實事求是做事的精神,許健民五十五年如一日地躬耕於氣象科研領域,他帶領團隊精準分析和研究氣象衛星傳回的資料,使這些數據在自然災害的監測評估,農作物長勢監測評估,以及生態環境監測等方面發揮出重要作用,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為我國的衛星氣象領域貢獻了巨大力量,更為我國未來氣象衛星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前沿大師談」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許健民氣象衛星創新中心正式揭牌
    > 許健民氣象衛星創新中心正式揭牌莊白羽攝影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亮報導 10月10日,在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雅鳴,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吳燕生的見證下,許健民氣象衛星創新中心正式揭牌。
  • 鑄造大國重器 照亮強國之路——寫在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之際
    1969年,周恩來總理高瞻遠矚地提出「要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並於1970年親自批准下達研製任務,我國風雲氣象衛星50年強國之路就此啟程。這是在黨的堅強領導下茁壯成長的50年,是在追求卓越中劈波斬浪的50年,也是在接續奮鬥中革故鼎新的50年。
  • 中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成就綜述
    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開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這樣說。50年來,正是高懸天際的「天眼」,使我們的天氣預報更加精準,為防範抵禦氣象災害提供了有力支撐。防災減災:精測風雲、服務百姓10月11日凌晨,位於南海南部海域的熱帶低壓加強為今年第15號颱風「蓮花」。海南省氣象局發布颱風預警,提示作業和過往船舶回港避風。
  • 快來聽聽第一期「氣象科普講堂」 院士講了什麼
    活動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健民做專題講座,以線上線下的方式同時進行。許健民院士講座現場許健民院士以「衛星雲圖上看到的2020年講座過程中,許健民院士與觀眾互動交流,分享自身科研經驗和感受。>許健民院士堅持幾十年如一日,在坐飛機的時候不睡覺,拿著照相機拍雲。
  • 看看院士都講了什麼?
    活動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健民做專題講座,以線上線下的方式同時進行。許健民院士講座現場許健民院士以「衛星雲圖上看到的2020年長江流域洪水」和「從對流雲的外觀表現理解對流-輻射平衡理論」為題,分析了今年汛期雨帶在長江流域滯留的基本原因,並將衛星雲圖與他在飛機上拍攝到的雲圖結合起來對比分析,解釋了對流雲的發生發展過程。
  • 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開展50周年
    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開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這樣說。50年來,正是高懸天際的「天眼」,使我們的天氣預報更加精準,為防範抵禦氣象災害提供了有力支撐。防災減災:精測風雲、服務百姓10月11日凌晨,位於南海南部海域的熱帶低壓加強為今年第15號颱風「蓮花」。海南省氣象局發布颱風預警,提示作業和過往船舶回港避風。
  • 許健民:走好科學路上每一步丨風雲衛星50年
    回憶風雲衛星五十年發展歷程,中國工程院院士、原風雲二號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許健民這樣形容自己的工作。許健民始終認為,風雲衛星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幾代人的積累,離不開團隊中每個人持之以恆的貢獻。團隊成員之間在共同克服困難的實踐中建立起來的信任、尊重和友誼,是風雲衛星事業不斷取得進步的真正「法寶」。
  • 許健民:走好科學路上每一步丨風雲衛星50年
    回憶風雲衛星五十年發展歷程,中國工程院院士、原風雲二號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許健民這樣形容自己的工作。許健民始終認為,風雲衛星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幾代人的積累,離不開團隊中每個人持之以恆的貢獻。團隊成員之間在共同克服困難的實踐中建立起來的信任、尊重和友誼,是風雲衛星事業不斷取得進步的真正「法寶」。融入集體 和大家一起解決問題1986年,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以下簡稱衛星中心)調整領導班子,許健民被調到這裡擔任主任。當時衛星中心領導由許健民、錢紀良、鈕寅生、郭關生和任遠徵五個人組成。
  • 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回眸:「風雲」激蕩五十年
    1977年11月,在氣象衛星工程第一次大總體方案論證會上,確定了氣象衛星工程代號為「七一一」,並將我國第一代極軌氣象衛星命名為風雲一號,正式開啟「風雲」紀元。「風雲」問世,道阻且長。「當時,一間不到8平方米的紅磚房裡,剛夠放風雲一號和風雲二號兩顆衛星。」風雲二號H星指揮湯紅濤憶及過往感慨連連,「與現在的智能化運作方式沒法比。
  • 精測風雲變幻 服務百姓冷暖——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成就綜述
    >氣象衛星事業開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風雲衛星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力更生的創新星,聯合協同的合作星,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這樣說。50年來,正是高懸天際的「天眼」,使我們的天氣預報更加精準,為防範抵禦氣象災害提供了有力支撐。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鑄造大國重器 做保障民生的「天眼」
    成長: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1969年初,距離農曆雞年還有1個月的時間,一場罕見的雨雪冰凍災害席捲半個中國,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從華東之濱到中南腹地,有線通信全部阻斷,黃河以南的鐵路交通中斷。1970年2月16日,周恩來總理正式下達氣象衛星研製任務。以這一刻為起點,一場跨越式的追趕就此邁開步伐。
  • 精測風雲變幻,服務百姓冷暖——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成就綜述
    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開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這樣說。50年來,正是高懸天際的「天眼」,使我們的天氣預報更加精準,為防範抵禦氣象災害提供了有力支撐。
  • 為中國航天和中國氣象事業續寫新的輝煌篇章
    2020年是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周年。50年來,一代代氣象人和航天人攜手共進,勇於創新、接續奮鬥,推動我國民用遙感衛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迄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作出突出貢獻。  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在10月10日召開的「風雲衛星氣象事業50周年座談會」上表示,面對新的形勢和發展需求,國家航天局將以「三個堅持」踐行新時代新要求,推動風雲衛星氣象事業蓬勃發展,為中國航天和中國氣象事業續寫新的輝煌篇章。
  • 氣象衛星及其應用發展規劃通過專家論證
    11月9日,中國氣象局在京組織召開《我國氣象衛星及其應用發展規劃(2021-2035年)》(簡稱《規劃》)專家論證會。會議旨在進一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謀劃2021年至2035年我國氣象衛星及其應用發展規劃主要內容,全面提高風雲氣象衛星對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支撐能力。  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於新文出席會議並講話。
  • 許健民院士:傳遞科學精神更重要
    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健民坦言,老師的這番話,指導著他一生的科學探索:仔細地觀察和確認自然界的事實,並努力思考其中的道理。許健民主要從事氣象科研、業務及衛星氣象的應用服務工作。將飛機航拍雲圖和衛星雲圖進行對比分析,是許健民堅持了幾十年的習慣。「自然界裡存在的事實和道理原本是很簡單的,但由於我們看不清,因此會認為它非常複雜。」在許健民看來,從「看不清」到「看清」,要做大量的工作,其辛苦程度是一般人很難理解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堅韌不拔的科學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具備了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才有可能觀察和理解自然,才有可能獲得科學知識。
  • 鑄造大國重器 照亮強國之路——寫在風雲衛星氣象事業50周年之際
    1996年,江澤民同志指出,氣象事業發展水平的高低是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的標誌之一,要堅持為國民經濟各行各業服務的宗旨。氣象現代化以不倦姿態走上無止境的攀登之旅。2002年以後,胡錦濤同志對風雲衛星發展和業務運行多次作出批示,要求依靠先進科學技術手段,提高氣象預報預測能力,為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安全福祉作出更大貢獻。新世紀風雲衛星氣象事業發展目標更加明晰。
  • 50年,風雲氣象衛星事業蓬勃發展
    截至目前,我國已成功發射了兩代四型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建成世界上在軌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氣象衛星星座之一。50年,風雲衛星發展史就是一部自力更生、不斷超越的奮鬥史,它不僅造福中國人民,更為世界謀福祉。
  • 最帥院士王德民,為石油事業奮鬥50年,被贊現實版的「江直樹」
    最帥院士王德民,為石油事業奮鬥50年,被贊現實版的"江直樹"這位院士名叫王德民,畢業於北京石油學院也就是現在的中國石油大學,王德民高考的時候成績近滿分,但是卻因為自己是混血兒還有社會環境的影響未被清華錄取,意外進入了石油行業,家境富裕的王德民畢業後選擇奔赴大慶,
  • ——紀念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五十周年
    劉雅鳴  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開展50周年。  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跨越半個世紀的徵程,我國幾代航天和氣象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團結協作,堅持不懈、屢克難關,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使我國氣象衛星的技術水平和應用能力大幅提升。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的發展,為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提供了強有力支撐,為促進全球氣象事業共同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 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健民:傳遞科學精神比傳遞科學知識更重要
    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健民坦言,老師的這番話,指導著他一生的科學探索:仔細地觀察和確認自然界的事實,並努力思考其中的道理。許健民主要從事氣象科研、業務及衛星氣象的應用服務工作。將飛機航拍雲圖和衛星雲圖進行對比分析,是許健民堅持了幾十年的習慣。「自然界裡存在的事實和道理原本是很簡單的,但由於我們看不清,因此會認為它非常複雜。」在許健民看來,從「看不清」到「看清」,要做大量的工作,其辛苦程度是一般人很難理解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堅韌不拔的科學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具備了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才有可能觀察和理解自然,才有可能獲得科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