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0月11日消息(記者孫冰潔)1969年,周恩來總理提出「要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並於1970年親自批准下達研製任務,我國風雲氣象衛星50年強國之路就此啟程。
半個世紀以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實現從無到有、從試驗型到業務型、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跑的跨越,承載幾代氣象和航天科技工作者的夢想與榮耀——17顆風雲衛星直抵浩瀚蒼穹,7顆在軌衛星鑄就全球綜合觀測能力,輻射近百個行業,氣象衛星數據應用於現代化建設的方方面面,成為保障民生的「天眼」。
成長: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1969年初,距離農曆雞年還有1個月的時間,一場罕見的雨雪冰凍災害席捲半個中國,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從華東之濱到中南腹地,有線通信全部阻斷,黃河以南的鐵路交通中斷。
1970年2月16日,周恩來總理正式下達氣象衛星研製任務。以這一刻為起點,一場跨越式的追趕就此邁開步伐。
50年來,風雲氣象衛星事業一步步成長壯大,逐漸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氣象衛星發展之路。
「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佩蒂瑞·塔拉斯對風雲衛星發展大為讚賞。
一組數據見證了風雲衛星50年來的發展成就:風雲衛星資料成為中國自主研發的數值預報模式最主要的同化資料之一;在海洋、農業、生態環境等近100個領域,國內用戶超過2700家,覆蓋近百個行業,投入產出比超過1:40;風雲衛星家族正惠及全球115個國家和地區,2019年衛星數據共享服務總量5.4PB。
通過自主創新,我國如今已發展成世界上唯一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兩個系列氣象衛星的發展中國家,創下了「國產衛星中應用最好、定量化水平最高、離百姓最近」的記錄。
奮鬥:從無到有、從弱到強
半個世紀前的氣象預報員一定很難想像,今天的中國,960多萬平方公裡廣袤土地上空的任何一個區域雲的圖像,可以做到隨時隨地、想看就看。
這一切得益於風雲氣象衛星的廣泛布局:在距離地球800千米和3.6萬千米的太空中,7顆風雲衛星俯瞰全球風雲;從北極圈到南極大陸,「6站1中心」對海量衛星數據進行接收、處理和分發;每5分鐘,就有一張中國區域雲圖生成。
而在白手起家之初,風雲衛星籌備組只有5人。在重重困難中,從以「兩彈一星」元勳、風雲一號工程總師任新民,風雲二號工程總師孫家棟為代表的航天工作者,以曾慶存院士、許健民院士為代表的氣象工作者,以及無數默默無聞奮戰在一線的科技工作者,在深夜的計算機房,在衛星發射的最前線,不計名利、百折不撓,終於迎來「碩果盈枝」——建成國內規模最大、技術最複雜、功能最先進的氣象衛星地面應用系統,實現了系統的業務化穩定可靠運行,運行成功率長期保持在99%以上;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實現上午和下午組網觀測,每天獲取6次全球觀測資料;風雲二號和四號靜止氣象衛星定點在赤道上空,可連續不間斷地對地球表面三分之一的固定區域進行分鐘級高頻次觀測;風雲衛星進入了定量應用的新階段,被國際氣象衛星界公認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跨越:於自主創新中實現星地統籌發展
「氣象衛星應如自來水般長期供應。」來自孫家棟的這個描繪,已從夢想照進現實。
1988年風雲一號A星、1997年風雲二號A星相繼成功發射,我國正式告別完全依賴國外氣象衛星數據的歷史,實現了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從無到有的突破。
到2016年風雲四號A星成功發射,已能實現每15分鐘進行一次地球全圓盤觀測,每5分鐘完成一次中國區域觀測,在全球率先實現靜止軌道幹涉式大氣垂直探測數據在數值天氣預報模式中的同化應用。
與風雲氣象衛星發展同步,地面應用系統亦實現國內遙感衛星數據由南北兩極地面站和國內北京、廣州、烏魯木齊(喀什)、佳木斯4個地面站接收並實時傳輸到數據處理中心,兩小時內即可獲取全球衛星觀測數據;高效的數據服務平臺,可利用風雲衛星直接廣播、CMACast、雲服務等多種數據共享渠道,為全球用戶提供數據定製化服務。
責任:彰顯國際擔當
「風雲衛星國際應用展現了中國對全球氣象能力建設的貢獻,彰顯了中國的全球擔當。」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佩蒂瑞·塔拉斯在向習近平主席發來的賀信中這樣說。
從使用者到貢獻者,從引進來到走出去,風雲衛星不斷向世界展示新姿態,得到國際社會的一致認可。
尤其是2018年,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國家航天局與中國氣象局決定將原定於定位在東經86.5度的風雲二號H星,西移至東經79度,彌補了全球氣象衛星對印度洋及中亞、西亞和非洲等「一帶一路」地區觀測的不足。
疫情面前無孤島,病毒兇猛無國界。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期間,世界氣象組織將風雲氣象衛星監測產品列為幫助其他國家提升氣象災害監測能力的重要資源之一——從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山火到伊朗南部洪澇、從巴基斯坦沙漠蝗災到孟加拉灣氣旋風暴,風雲衛星災害遙感監測彰顯大國擔當。
近年來,中國氣象局還通過建立風雲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開通綠色數據通道、開發定製軟體和產品、援建直收站以及組織培訓等方式,持續為「一帶一路」沿線用戶提供定製化服務。
憑藉先進的技術、穩定的業務運行可靠性和高質量的數據產品,風雲衛星與美國、歐洲的氣象衛星一起,成為全球對地觀測網中的主力軍,承擔全球對地球大氣、海洋和地表環境的全天候、立體、連續觀測的責任。
50年初心始終不改。風雲衛星的遙感探測能力日漸彰顯,在全球觀測、全球預報、全球服務方面肩負著重要任務,進入世界氣象組織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是全球綜合觀測系統重要成員,也是空間及重大災害國際憲章機制值班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