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健民院士:傳遞科學精神更重要

2020-09-05 科學網

作者:辛雨

「我的老師曾對我講,科學研究要仔細觀察自然現象,要思考自然界的事實為什麼存在,是什麼道理。如果你能把自然界存在的事實揭露出來,並說出道理,而且所說的事實和道理是別人從未說過的,那麼你就做出了創新。」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健民坦言,老師的這番話,指導著他一生的科學探索:仔細地觀察和確認自然界的事實,並努力思考其中的道理。

許健民主要從事氣象科研、業務及衛星氣象的應用服務工作。8月27日,在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主辦的第一期「氣象科普講堂」上,他以「衛星雲圖上看到的2020年長江流域洪水」和「從對流雲的外觀表現理解對流—輻射平衡理論」為題,深入淺出地分析了今年汛期雨帶在長江流域滯留的基本原因。他還將衛星雲圖與自己多年來在飛機上拍攝到的雲圖結合起來對比分析,生動地解釋了對流雲的發生發展過程。

將飛機航拍雲圖和衛星雲圖進行對比分析,是許健民堅持了幾十年的習慣。「自然界裡存在的事實和道理原本是很簡單的,但由於我們看不清,因此會認為它非常複雜。」在許健民看來,從「看不清」到「看清」,要做大量的工作,其辛苦程度是一般人很難理解的。

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堅韌不拔的科學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具備了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才有可能觀察和理解自然,才有可能獲得科學知識。許健民認為,傳遞科學精神比傳遞科學知識本身更重要。

許健民也鼓勵青少年培養這樣的科學精神。「好好地觀察和思考周圍自然界中的事實及其發展過程。有了這樣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對其一生都非常有用。」許健民表示,對於中小學生來說,基礎的科學知識也很重要。掌握了基本的科學知識,才能看到自然現象並思考道理。

「知識是學不完的,學生們可以根據所觀察的現象,找到該讀的書,把現象讀懂,如此循環。」許健民說。

「氣象科普講堂」由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主辦,中國氣象報社、中國氣象學會秘書處、中國氣象服務協會科普委員會協辦。據了解,活動將邀請院士、專家和科普達人在線上線下同時開展系列科普講座,旨在向公眾普及氣象科學知識,弘揚氣象科學家精神,提升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

許健民在飛機上拍攝的雲圖

許健民在飛機上拍攝的雲圖

相關焦點

  • 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健民:傳遞科學精神比傳遞科學知識更重要
    作者:辛雨 「我的老師曾對我講,科學研究要仔細觀察自然現象,要思考自然界的事實為什麼存在,是什麼道理。如果你能把自然界存在的事實揭露出來,並說出道理,而且所說的事實和道理是別人從未說過的,那麼你就做出了創新。」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健民坦言,老師的這番話,指導著他一生的科學探索:仔細地觀察和確認自然界的事實,並努力思考其中的道理。
  • 許健民院士:五十五年如一日 為氣象衛星事業奮鬥
    天氣和氣候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隨著科技進步,我們對很多天氣現象都有了科學的解釋,這離不開氣象衛星的幫助。1988年,我國第一顆自主研製的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成功發射,準確進入太陽同步軌道。從此,我國告別了完全依賴外國氣象衛星數據的歷史。
  • 許健民氣象衛星創新中心正式揭牌
    > 許健民氣象衛星創新中心正式揭牌莊白羽攝影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亮報導 10月10日,在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雅鳴,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吳燕生的見證下,許健民氣象衛星創新中心正式揭牌。
  • 許健民:走好科學路上每一步丨風雲衛星50年
    回憶風雲衛星五十年發展歷程,中國工程院院士、原風雲二號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許健民這樣形容自己的工作。但是許健民很有耐心。他向衛星中心的同事虛心請教,從總設計師到操作員都問;衛星中心請北京大學尹宏教授來給職工講衛星氣象,許健民每次必聽;衛星中心組織人員把歐美出版的專業書籍翻譯成中文,他和同事把這些書讀懂、譯對,把基本概念都搞清楚……正是因為許健民讓自己融入這個群體,成為衛星中心的普通一員,和大家一起去解決問題,衛星中心和他自己都得到了進步和提高。
  • 許健民:走好科學路上每一步丨風雲衛星50年
    回憶風雲衛星五十年發展歷程,中國工程院院士、原風雲二號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許健民這樣形容自己的工作。許健民始終認為,風雲衛星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幾代人的積累,離不開團隊中每個人持之以恆的貢獻。但是許健民很有耐心。他向衛星中心的同事虛心請教,從總設計師到操作員都問;衛星中心請北京大學尹宏教授來給職工講衛星氣象,許健民每次必聽;衛星中心組織人員把歐美出版的專業書籍翻譯成中文,他和同事把這些書讀懂、譯對,把基本概念都搞清楚……正是因為許健民讓自己融入這個群體,成為衛星中心的普通一員,和大家一起去解決問題,衛星中心和他自己都得到了進步和提高。
  • 快來聽聽第一期「氣象科普講堂」 院士講了什麼
    活動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健民做專題講座,以線上線下的方式同時進行。許健民院士講座現場許健民院士以「衛星雲圖上看到的2020年他表示,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堅韌不拔的科學精神對於科技創新至關重要,要善於觀察、分析自然界的現象,學好基礎科學知識。
  • 看看院士都講了什麼?
    活動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健民做專題講座,以線上線下的方式同時進行。許健民院士講座現場許健民院士以「衛星雲圖上看到的2020年長江流域洪水」和「從對流雲的外觀表現理解對流-輻射平衡理論」為題,分析了今年汛期雨帶在長江流域滯留的基本原因,並將衛星雲圖與他在飛機上拍攝到的雲圖結合起來對比分析,解釋了對流雲的發生發展過程。
  • 科技周首期氣象科普講堂在京舉行 許健民院士做講座
    活動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健民做專題講座,以線上線下的方式同時進行。許健民院士以「衛星雲圖上看到的2020年長江流域洪水」和「從對流雲的外觀表現理解對流-輻射平衡理論」為題,分析了今年汛期雨帶在長江流域滯留的基本原因,並將衛星雲圖與他在飛機上拍攝到的雲圖結合起來對比分析,解釋了對流雲的發生發展過程。
  • 「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科學精神?」「什麼是科學家精神?」院士「科學三問」開啟精彩科普日
    「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科學精神?」「什麼是科學家精神?」9月19日,2020年全國科普日活動啟動。這項一年一度全社會科普活動和資源集中展示、各界廣泛參與體驗的全國性活動,今年別開生面,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向大家提出的「科學三問」,成為今年科普日最精彩的環節。院士科學人文課回答「科學三問」這「科學三問」是懷進鵬在全國科普日的院士科學人文課上提出的,就這3個問題,懷進鵬分享了自己的思索。對於「什麼是科學?」
  • 科學精神與百年物理學發展 周光召院士與北大學生對話
    科學精神與百年物理學發展 周光召院士與北大學生對話 5月21日下午,2005年北京科技周組委會在北京大學舉辦了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周光召院士參加的與大學生對話活動,主題是
  • 吳孟超院士館開館,傳遞東方肝膽醫院救死扶傷精神
    多年來,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孟超因在醫療行業做出了傑出貢獻,為全國無數患者帶來專業細緻的治療,受到了患者認可,更受到了2005年,吳孟超院士還獲得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吳孟超院士館於2018年9月動建,歷經兩年時間終於落地。院士館的建立初衷是為了發揚吳孟超院士對病人無限熱愛,對醫療技術不斷鑽研的精神。
  • 以科學精神築人生基石——記「2020年院士科學家走進汕頭校園講科學主題教育活動」
    看到臺下學生紛紛舉手,高教授倍感欣慰,他說:「在個人發展多元化的今天,能夠選擇科學研究作為自己的發展方向,是有為國奉獻、為科學獻身的覺悟的,金中的孩子很有志氣!」高教授還勉勵同學們堅定自己的選擇,在學習生活中培養自己的科學精神。
  • 2020年全國科技活動周火熱進行 院士「科普講堂」開講
    央廣網北京8月28日消息(記者孫冰潔)8月27日下午,在全國科技活動周期間,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氣象專家許健民主講的首期「氣象科普講堂」在線上線下同步開講。許健民院士主要從事氣象科研、業務及衛星氣象的應用服務工作,曾任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總工程師。
  • 【光明日報】眺望科學精神的理性光輝
    藉助手稿等史料,人們仿佛能穿越時空與老科學家們對話,眺望科學精神的理性光輝。   傳遞嚴謹的治學之風   東南大學檔案館副館長李宇青在見到「兩彈一星」元勳黃緯祿院士的「微分方程」筆記時,第一反應是「震撼」——這本二十多頁的英文筆記,每一個字都工整得如同印刷體一般,甚至連運算符號都是如此。
  • 劉嘉麒院士:科學普及和科技創新同等重要
    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劉嘉麒接受了光明網記者的獨家視頻專訪。「我是隨著中國的發展而長大的,從世界歷史上來看,都沒有像我們國家發展的這麼快這麼好的。」在劉嘉麒院士看來,依託科技的發展,中國發展的腳步飛快。他認為,實現科學普及和科技創新是同等重要的,科學最後的目的都是要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造福人類,他還分享了老一輩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精神。
  • 馮小明院士:科研精神是創新,是責任,是家國情懷
    其研究組開發的配體從結構上具有很高的辨識度,作為一種少有的「全能型」不對稱催化劑,可以單獨使用作為不對稱有機催化劑,也可以作為配體與金屬結合生成金屬配合物催化劑,能夠運用到四十多類不對稱催化反應中,尤其是一些重要的不對稱新反應。這不僅為一些重要手性分子的合成提供了有效方法,也為深入認識手性誘導和傳遞規律提供了研究基礎。
  • 科學精神有許多內涵,但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求真」、「唯實」
    科學精神有許多內涵,但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求真」、「唯實」 2018年01月05日 10:29作者:網絡編輯:網絡 科學精神有許多內涵,但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求真」、「唯實」
  • 出身湖南的外籍院士朱經武:留學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培養中國人才
    中科院官網上顯示,現在中科院的外籍院士有近一百人,其中不乏一些仁人志士,為我國的科學事業做著嘔心瀝血的貢獻。美籍院士朱經武就是這樣一個人,雖然朱經武院士是名義上的中科院外籍院士,但是他卻是一個在中國出生、在中國長大的人,由此他對中國的感情肯定比一些外籍院士更加深刻。
  • 科普中國與快手合作開展 「弘揚科學家精神,傳遞科學力量」網上科普活動
    為大力弘揚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由中國科協科普部指導,科普中國、快手主辦,共同發起以「弘揚科學家精神,傳遞科學力量」為主題的短視頻作品徵集活動——#尋找1000位科普達人#,旨在掀起科學家精神的網際網路浪潮,推動在全社會營造濃厚氛圍。
  • 看施一公教授如何解讀當代科學精神
    中科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發表題為《青年與科學精神》的主旨報告。此次報告主要論述了我們青年與科學精神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且強調科學精神中我們應該怎樣去探索。整篇演講充斥了一些我們耳熟能詳的事例,使我們更好的理解科學精神的含義,雖然整篇演講的篇幅不是很長,但字字中肯、字字受用也對我的認知產生了一些想法,今天我們就結合施一公教授的演講一起探討一下什麼是科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