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眺望科學精神的理性光輝

2020-12-06 中國科學院

錢學森寫給傅依備的第二封信,信中提到有關常溫核聚變研究課題匯報討論會的事宜。中國科協供圖

「科技夢·中國夢——中國現代科學家主題展」上,參觀者在瞻仰老科學家事跡。新華社發

圖①:1956-1962年王文採院士手繪的犛兒苗屬彩色植物圖。中國科協供圖

圖②:1956-1962年王文採院士手繪的犛兒苗屬彩色植物圖。中國科協供圖

圖③:1966年劉建康院士手繪的魚鱗片圖。中國科協供圖

  近日,一批老科學家遺留的手稿在網際網路上廣為傳播,其工整精細令人驚嘆,字裡行間流露出老一輩科學家嚴謹的治學態度。藉助手稿等史料,人們仿佛能穿越時空與老科學家們對話,眺望科學精神的理性光輝。 

  傳遞嚴謹的治學之風 

  東南大學檔案館副館長李宇青在見到「兩彈一星」元勳黃緯祿院士的「微分方程」筆記時,第一反應是「震撼」——這本二十多頁的英文筆記,每一個字都工整得如同印刷體一般,甚至連運算符號都是如此。

  李宇青認為,對現在的人們來說,黃緯祿院士數學筆記的意義並不是讓大家都去臨摹「印刷體」,而是在於「讓現在的學生懂得,成功建立在勤奮、踏實、不浮躁的基礎上」。

  這種一字、一句、一圖皆嚴謹的風格,折射出的是科學家長年累月,於細節處一絲不苟的態度,更是一種堅持不懈的精神。聞名世界的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吳有訓先生,他的論文是以毛筆寫成,通篇都是非常端正的小楷;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院士,慣用鉛筆,原因之一是更正時可用橡皮擦去,便於保持整潔;我國著名植物分類學家王文採院士的手稿是一幅幅手繪彩色植物圖,其精美程度不遜於工筆畫家的畫作。

  今年79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對與數學家周毓麟院士的書信來往記憶深刻——周毓麟不僅對杜祥琬寄給他的論文內容給予非常具體的指導,還在來信中提出「另起一行的數學公式是否該退兩格的問題」。「這位比我大十幾歲的老先生對我的影響很深。」杜祥琬說,「看似簡單的格式問題,實際上折射出老先生極其嚴謹的治學態度。」

   呈現學術傳承的脈絡 

  實際上,一些老科學家的手稿能廣為流傳,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一項「搶救」歷史資料的工作。這就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聯合中組部、教育部、科技部等11個部委於2010年啟動的「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這項工程著眼於80歲以上、學術經歷豐富的兩院院士或有突出貢獻的老科學家,力求真實反映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中國科技發展的情況,豐富我國的科技史文獻。

  「研究科學家的手稿,不僅能了解每一位科學家學術成長曆程中的關鍵事件、重要節點和師承關係,更能釐清中國現代科學各領域的脈絡,為進一步創新打好基礎。」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張藜說。張藜同時也是「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的首席專家。

  李東英院士向「採集工程」捐贈的手稿,包含了他親筆所記的自20世紀4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工作筆記共4萬頁。這既是其個人學術生涯的完整記載,也是我國稀土科研事業發展的完備史料。張藜認為這些手稿彌足珍貴。

  目前,「採集工程」已經搜集到黃緯祿、王文採、劉建康等400餘位院士和專家的手稿、書信等實物原件資料7萬餘件、數位化資料20多萬件和大量的視頻、音頻資料。

  藉助這些資料,已經推出了徐光憲、吳孟超、羅沛霖、陸婉珍等70多位科學家的傳記,其中絕大部分為首次公開出版。《卷舒開合任天真:何澤慧傳》《此生情懷寄樹草:張宏達傳》和《舉重若重:徐光憲傳》還被科學出版社東京株式會社翻譯成日文,在日本出版。

  「毫無疑問,老科學家們為中國的科技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身為「採集工程」專家委員會主任,杜祥琬說,收集這些歷史資料,「能夠讓人們對中國現代的科學家怎麼成長有更加感性的了解,同時讓每一個專業領域的人了解自己的學科發展。」

  記錄共和國科技進步的足音 

  「兩彈一星」元勳錢學森的手稿記錄著我國火箭飛彈事業發展的重要歷程。而另一位「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為了保護記載熱核飛彈試驗數據的文件,在遭遇空難時,用自己與警衛員的血肉之軀作為保護罩,緊緊守護著這份珍貴文件的安全。

  在杜祥琬看來,深沉的家國情懷是中國現代科學家們最大的共同點。「他們經歷了從戰亂到民族新生的過程,科研道路也崎嶇不平,但是他們始終堅持科學救國、興國的志向,始終以民族振興為己任,堪稱民族的脊梁。」杜祥琬說,「這種精神,不論何時都是要傳承的。」

  這些科學家的手稿資料既是傳承家國情懷的信物,也是我國科技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記錄著中國現當代科技進步的足音。

  比如,古植物學家、地質學家李星學院士一輩子信奉「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他留下的一摞摞紙質手稿,雖然已經泛黃,字跡也淡了,但是他對華夏植物群,包括大羽羊齒類植物和東亞晚古生代煤系研究的重要成果從未被人遺忘,這些成果在國內外贏得了盛譽。

  而曾經獲得過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的有機化學家蔣錫夔院士捐贈給「採集工程」的1708件實物原件,包括他回國後早期的科研工作隨筆、對一些科學問題思考的工作手冊、與國內外著名科學家的數千封來往書信,還有他從中學時代就開始記錄的36本日記,共達2987頁。這些手稿記錄了他從美國華盛頓大學回國之後,投身我國國防的絕密軍工項目,先後主持並成功研製出我國第一代氟橡膠、氟塑料產品等重要貢獻,如今,這兩種材料已經廣泛應用於軍工和民用領域。此外,實驗心理學家周先庚先生、地質學家謝學錦院士、腫瘤遺傳學家吳旻院士等人也都留下了豐富的手稿。張藜認為,這些完整而系統的歷史資料,不僅是他們個人學術生涯的完整記錄,更是現代科學技術相關領域百年來在中國發生、發展的寫照。

  激勵年輕學子探尋理性之光 

  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曾言:「讀史使人明智。」對老科學家手稿等學術資料的搜集保存,作為史料是一種「輸入」。但這並非是最終目的,關鍵還是要能不斷「輸出」——讓今天的人們「以史為鑑」從而「明智」,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這些珍貴資料的價值。

  「科技夢·中國夢——中國現代科學家主題展」和「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就是中國科協牽頭對這些史料整理「輸出」的重要成果。

  「科技夢·中國夢——中國現代科學家主題展」於2013年底至2014年初在國家博物館展出月餘,累計接待中外觀眾近三萬人次。「我長大以後也要做一名科學家,為中國的發展作出貢獻」「繼承前輩期望,科學成就志向」「每位科學家都有一部成長史,精華之處足以教育後人」……很多觀眾看了展覽後深有感觸,寫下的感悟填滿了整整5個留言本。

  「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在清華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高校分別排演了以鄧稼先、李四光等老一輩科學家為原型的話劇,用「校友演校友,學弟演學長」的形式,將老一輩科學家的事跡在年輕學子中廣為傳播。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史宗愷認為,這種形式「因勢利導,將教育引導與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相結合,實現了思想教育的潤物無聲」。

  「他們傳達的家國情懷,對於青年學子的成長來說,就像食物中的『鹽』一樣不可缺少。」天津大學校長鍾登華說,天津大學排演了話劇《侯德榜》,在很大程度上提振了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使他們對老一輩科學家為何能矢志不渝地追求科學真理有了更深的理解。

(原載於《光明日報》 2017-01-04 05版)

相關焦點

  • 眺望科學精神的光輝:老科學家手稿中的學術學風傳承
    「他們經歷了從戰亂到民族新生的過程,科研道路也崎嶇不平,但是他們始終堅持科學救國、興國的志向,始終以民族振興為己任,堪稱民族的脊梁。」杜祥琬說,「這種精神,不論何時都是要傳承的。」­  這些科學家的手稿資料既是傳承家國情懷的信物,也是我國科技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記錄著中國現當代科技進步的足音。
  • 讓科學眺望未來,才能更好把握未來
    探討未來,特別是用科學審視未來,這向來是最讓人著迷的話題之一。儘管科學家普遍排斥被外界當成「預言家」或是「佔卜師」,但在客觀上,科學的確有助於人類眺望那個未知的未來。我們眺望未來,是為了更好地認知風險。
  • 愛國奮鬥 科學報國|姜沛民在《光明日報》發表署名文章《「曲周...
    本網訊 8月6日,黨委書記姜沛民在《光明日報》第15版《教育透視》專欄發表題為《「曲周精神」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的署名文章,系統論述學習傳承「曲周精神」,全文如下:「曲周精神」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姜沛民
  • 「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科學精神?」「什麼是科學家精神?」院士「科學三問」開啟精彩科普日
    「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科學精神?」「什麼是科學家精神?」9月19日,2020年全國科普日活動啟動。懷進鵬認為:「科學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知識系統。科學既是真理性的知識體系,也是一種社會建制,更是一種文化活動,一種信念,還是一種實踐方式。」「什麼是科學精神?」這是個科技界探索多年,至今其答案仍見仁見智的問題,懷進鵬也就此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 【光明日報】中國「創造」世界首例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
    【光明日報】中國「創造」世界首例單條染色體真核細胞 2018-08-03 光明日報 顏維琦 齊芳 黎子承 覃重軍認為合成生物學精確、高效的科學理念和大膽假設的勇氣是成功的關鍵。中國科學家再次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回答了生命科學一個重大的基礎問題,他們打開了「生命的大門」,為生命科學的研究開闢了一條嶄新的道路。
  • 延安精神:寶塔光輝 映照時空
    【探尋精神源頭 彰顯時代價值·第六期主題:延安精神】【光明日報社主辦 上海市委宣傳部、浙江省委宣傳部協辦】光明日報記者 羅旭 張哲浩 周曉菲1935年10月,一支7000餘人的工農紅軍隊伍到達陝北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考察調研時指出,老一輩革命家和老一代共產黨人在延安時期留下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鬥轉星移,時光流轉,中共中央離開延安已有70餘年。而延安精神卻一直伴隨著滾滾延河水,超越了時空界限,散發著永恆光芒。
  • 校長思政第一課:弘揚科學精神,科學理性應對疫情挑戰(內附全文)
    ,也是對每一位普通公民科學精神和理性思維能力的一次大考。高松強調,只有尊重科學、依靠科學,堅持快速準確、安全有效、合作共贏的科學原則,才能戰勝疫情。他談了自己對科學精神的理解和認識,認為科學精神應該包含三個層面:對於事物研究認識的求真和質疑、對人際溝通交往的平等與包容、對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愛國與奉獻。談到愛國與奉獻,他認為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和擔當,不僅是道德教化的結果,更是支撐整個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理性選擇。
  • 光明日報:鸚哥嶺動物引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重視
    ▲海南湍蛙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新華社記者姜恩宇攝  雲霧縈繞在鸚哥嶺山脈 南國都市報記者李小崗攝      本報海口8月30日訊(記者嶽嵬)今天,《光明日報  報導還介紹了海南省林業局招募的27名大學生,組建鸚哥嶺自然保護區工作站,5年多來對當地物種進行「地毯式」科學調查,取得大量成果的情況,以及光明日報對他們的事跡報導引發的巨大反響。
  • 科技日報總編:中國1919年缺科學精神 2019年仍缺
    科技日報8月13日消息,剛剛過去的周末,在北京會議中心舉行的」2018世界科技創新論壇「,匯聚眾多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企業家、國際知名智庫成員等,把脈中國和全球創新議程。8月12日上午,科技日報社總編輯劉亞東應邀在大會上做了題為「用科學精神引領創新」的主旨演講。
  • 楊建華:理性的困境與理性精神的重塑
    如何看待理性?如何看待理性與社會發展的關係?這是發展研究中必須明確的問題,也是發展過程中必須加以解決的問題。工具理性預設以及理性選擇理論,為經濟發展與效益最大化提供了理論支撐,但它也帶來了一些困境,如理性是有邊界的;理性內在地隱含著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形式理性與實質理性的矛盾與分裂;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否棄。
  • 情境理性與生命理性
    雖然現實中這種理性廣泛存在,但卻被主流經濟學有意地忽視了,我們稱這種理性為「生命理性」。「生命理性」在企業家身上有著非常典型的體現,也可以說,企業家的行動「證實」了「生命理性」的存在。比如賈伯斯說「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這句話無疑是他追求生命價值的理性訴求,在很多科學家、藝術家與學者甚至普通人身上,也能夠看到這種「理性」的光輝。
  • 40年,《哥德巴赫猜想》仍令人念念不忘-光明日報-光明網
    老作家徐遲同志深入科研單位寫出的這篇激動人心的報告文學,熱情謳歌了數學家陳景潤在攀登科學高峰中的頑強意志和苦戰精神,展示了陳景潤對解決哥德巴赫猜想這一著名世界難題的卓越貢獻。」這段「編者按」,刊登在1978年2月16日的《光明日報》上。    當日的這份報紙,只有4個版,卻拿出了兩個半版面的篇幅,並且還是從頭版整版開始,轉載了《人民文學》雜誌當年首期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
  • 電影丨美麗心靈: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傑出數學家,用精神打敗精神病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偉大的科學與頂尖的導演思維的碰撞,讓你在領略科學創新不易的同時,又不得不驚嘆於導演對電影節奏和劇情的掌控。我們來看看這部電影。納什是一名純純的理科生,並且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普林斯頓大學。由於他的性格十分孤僻,從小就不愛結交朋友,到了大學也是孤身一人,連女朋友也沒有。只有他的舍友對他如親人一樣,非常懂他的心意,知道他需要什麼。
  • 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融通與共建
    由上可以看出,科學精神包含了實證性又不能僅僅歸結為實證性,科學精神包含著功利追求但又不能僅僅看作功利性意向。科學精神體現著人類對客觀性、真理性、合理性的追求與創造。 消除對人文精神的片面理解,重建當代人文精神對人文精神的片面理解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把非理性看作人之本,實際上把人文精神等同於非理性精神。理性和非理性是人所具有的兩種不同的特性。
  • 【光明日報】「鑽石探針」洞悉單分子世界
    【光明日報】「鑽石探針」洞悉單分子世界 我科學家首次在室溫大氣環境下探測到單個蛋白質分子磁共振譜 2015-03-11 光明日報 李陳續 楊保國 【字體:大 中 小】
  • 主流媒體引領社會輿論的經典案例-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關於河北農大一群畢業生,15年來持之以恆資助病逝同學的雙親,以及被資助的李維賀老人誠信為本,含辛茹苦償還債務的系列報導,讀後令人動容,引人深思,激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抗疫需要科學理性,更需要全球合作
    本文轉自【光明網-《光明日報》】;【光明國際論壇筆會】作者:彼得·多爾蒂(著名醫學家和生物學家,199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1995年國際醫學界著名大獎拉斯克獎獲得者在流行病面前,我們應當科學理性,不可自滿。中國在這方面一直做得很好,前不久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有新病例出現,中國政府迅速反應,進入「戰時狀態」,這才是對抗疫情應有的態度。事實上,前不久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的編輯聯繫我,就即將出版的《流行病》中文版進行視頻溝通交流時,我也表達了自己一貫的觀點——中國的防疫是科學的、理性的,值得其他國家學習。
  • 《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讓全球聚焦西安 關注科學精神
    西安新聞網訊(記者司文 見習記者高瑞)《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在全球程式設計師節上表示:「科技發展實際上就是數位化,『程式設計師節』關注的就是整個數字科技方面的發展,『程式設計師節』的舉辦更好地弘揚了科學精神,讓全球都聚焦西安,關注科學精神。」
  • 【光明日報】帝王蝶遷徙的秘密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詹帥等研究人員對101隻黑脈金斑蝶(俗稱帝王蝶)的基因組測序,揭示了這種蝴蝶的遷徙模式和顏色的遺傳基礎  (原載於《光明日報》 2014-11-20 12版)
  • 新聞傳播中的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
    有關科學精神的表達呈現出眾說紛紜的局面:有的將其歸結為「啟蒙精神、懷疑精神、理性精神、批判精神、超越精神」,或是「求實的精神、自由探索的精神、勇於批判的精神、大膽創新的精神、毫無私利的精神和為真理獻身的精神」;有的歸結為「認識論層次上的理性精神,功能性層次上的創造精神,社會關係層次上的倫理精神,價值觀念層次上的獻身精神」,或者「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實驗驗證的求實精神,批判創新的進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