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1來源:文匯作者:張懿
莫比烏斯論壇現場,科學家們聚在一起共同展望未來。 圖片來源:文匯 葉辰亮攝
「望遠鏡這一奇妙的儀器,將我們的視線帶到遠遠超出先人所能想像的範圍,從而打開了一條能更加深入、更加完美地理解大自然的道路。」
10月31日,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之莫比烏斯論壇上,198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伯特·胡貝爾在有限的3分鐘發言中,誦讀了法國科學家、哲學家笛卡爾的這句名言。他隨後補充道,而今,人類已獲得了更多強大的科學工具和方法,既可以仰望天空,也能夠洞察生命。
如果把望遠鏡看作是人類科學成就的一種象徵,那麼,科學不僅幫助人類拓展了空間意義上的邊界,從而獲得了更大自由,同時也將人類的感知力和理解力投射到時間意義上的遠方——或者叫做未來。
探討未來,特別是用科學審視未來,這向來是最讓人著迷的話題之一。儘管科學家普遍排斥被外界當成「預言家」或是「佔卜師」,但在客觀上,科學的確有助於人類眺望那個未知的未來。
我們眺望未來,是為了更好地認知風險。世界上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許多挑戰關乎人類共同命運,比如重大健康威脅——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謝爾頓·李·格拉肖昨天說,僅僅100年前,流感病毒曾造成數億人感染,而這樣的事情一定會重演。除此之外,我們還面臨著重大自然災害、環境汙染等威脅,但最大的風險,永遠是那些無法認知的風險。
讓科學眺望未來,才能讓我們更好地把握未來。科學或許永遠無法讓人類對於未來了如指掌,但它可以讓人們儘可能地擺脫不確定性,從而作出最理性的選擇。從小處說,超級計算機和大氣運動模型,雖然無法告訴你今年會否是一個暖冬,但足以讓一周以內的天氣預報變得非常可信,從而幫你安排好未來的工作生活。從大的角度看,科學界非常確定,如果不作改變,那麼100年後地球上的氣溫一定會上升到不可接受、不可逆轉的程度。可以說,科學為人類爭取到了把握自身命運的機會窗口。
除了把握未來,科學更大的價值在於幫助人類創造未來。一切障礙和風險,最終要通過發展的手段來解決,科學一方面賦予人類創造未來的手段,同時也賦予了人類勇往直前的強大信念。比如人工智慧(AI)——雖然不少公眾擔心它會帶來失業等風險,但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里斯多福·皮薩裡德斯表示,未來,隨著我們不斷掌握新知識,一定會創造出新的職業。再比如應對氣候變化——當許多人艱難地在碳減排與經濟增長之間尋求平衡時,2015年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楊培東正在開發「液體陽光」技術,或者說人造光合作用技術,這將可能讓人類免費獲得無限規模的能源,從而徹底解決全球變暖的問題。
賦予人類認知未來、把握未來、創造未來的能力——這是科學如此具有魅力的原因。但我們也必須看到科學的另一面。雖然科學能幫助人類應對不確定性,但科學本身也是充滿意外的,它不是自動售貨機——投了錢,必定有所收穫;要從科學中受益,就必須堅持長期投入,容忍失敗和挫折。誠如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約阿希姆·弗蘭克所言,只要給有才華的科學家足夠多的支持和時間,就一定能得到想要的結果。
同時,科學雖然能貢獻強大的工具,但它本身的發育也有賴於良好的空氣和土壤。本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眾多科學大師反覆強調,必須以開放的姿態促進人才、創意、信息的流動,促進科技的全球交流以及跨界合作,關注青少年教育,在全社會培育創新精神。
開放、創新、包容,集聚最好的資源,耐心地給予持續的支持,這不正是上海目前全力打造的科學生態嗎?這座城市已經意識到,它的未來與科技創新緊密相連,只有不斷增強創新策源能力,成為全球學術新思想、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才能形成難以模仿、長期可持續的核心競爭力。
都說科學無國界,當全球化讓人類結成休戚相關的命運共同體,科學或許是其中最重要的紐帶。「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這是本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主題。過去三天,上海滴水湖畔的所言所思所悟,既是全球「最聰明的人」對上海未來的建言和期許,同時也是上海為世界呈送的貢獻與饋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