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科學眺望未來,才能更好把握未來

2020-12-15 黎川發布

2019-11-01來源:文匯作者:張懿

莫比烏斯論壇現場,科學家們聚在一起共同展望未來。 圖片來源:文匯 葉辰亮攝

「望遠鏡這一奇妙的儀器,將我們的視線帶到遠遠超出先人所能想像的範圍,從而打開了一條能更加深入、更加完美地理解大自然的道路。」

10月31日,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之莫比烏斯論壇上,1988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伯特·胡貝爾在有限的3分鐘發言中,誦讀了法國科學家、哲學家笛卡爾的這句名言。他隨後補充道,而今,人類已獲得了更多強大的科學工具和方法,既可以仰望天空,也能夠洞察生命。

如果把望遠鏡看作是人類科學成就的一種象徵,那麼,科學不僅幫助人類拓展了空間意義上的邊界,從而獲得了更大自由,同時也將人類的感知力和理解力投射到時間意義上的遠方——或者叫做未來。

探討未來,特別是用科學審視未來,這向來是最讓人著迷的話題之一。儘管科學家普遍排斥被外界當成「預言家」或是「佔卜師」,但在客觀上,科學的確有助於人類眺望那個未知的未來。

我們眺望未來,是為了更好地認知風險。世界上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許多挑戰關乎人類共同命運,比如重大健康威脅——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謝爾頓·李·格拉肖昨天說,僅僅100年前,流感病毒曾造成數億人感染,而這樣的事情一定會重演。除此之外,我們還面臨著重大自然災害、環境汙染等威脅,但最大的風險,永遠是那些無法認知的風險。

讓科學眺望未來,才能讓我們更好地把握未來。科學或許永遠無法讓人類對於未來了如指掌,但它可以讓人們儘可能地擺脫不確定性,從而作出最理性的選擇。從小處說,超級計算機和大氣運動模型,雖然無法告訴你今年會否是一個暖冬,但足以讓一周以內的天氣預報變得非常可信,從而幫你安排好未來的工作生活。從大的角度看,科學界非常確定,如果不作改變,那麼100年後地球上的氣溫一定會上升到不可接受、不可逆轉的程度。可以說,科學為人類爭取到了把握自身命運的機會窗口。

除了把握未來,科學更大的價值在於幫助人類創造未來。一切障礙和風險,最終要通過發展的手段來解決,科學一方面賦予人類創造未來的手段,同時也賦予了人類勇往直前的強大信念。比如人工智慧(AI)——雖然不少公眾擔心它會帶來失業等風險,但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里斯多福·皮薩裡德斯表示,未來,隨著我們不斷掌握新知識,一定會創造出新的職業。再比如應對氣候變化——當許多人艱難地在碳減排與經濟增長之間尋求平衡時,2015年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楊培東正在開發「液體陽光」技術,或者說人造光合作用技術,這將可能讓人類免費獲得無限規模的能源,從而徹底解決全球變暖的問題。

賦予人類認知未來、把握未來、創造未來的能力——這是科學如此具有魅力的原因。但我們也必須看到科學的另一面。雖然科學能幫助人類應對不確定性,但科學本身也是充滿意外的,它不是自動售貨機——投了錢,必定有所收穫;要從科學中受益,就必須堅持長期投入,容忍失敗和挫折。誠如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約阿希姆·弗蘭克所言,只要給有才華的科學家足夠多的支持和時間,就一定能得到想要的結果。

同時,科學雖然能貢獻強大的工具,但它本身的發育也有賴於良好的空氣和土壤。本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眾多科學大師反覆強調,必須以開放的姿態促進人才、創意、信息的流動,促進科技的全球交流以及跨界合作,關注青少年教育,在全社會培育創新精神。

開放、創新、包容,集聚最好的資源,耐心地給予持續的支持,這不正是上海目前全力打造的科學生態嗎?這座城市已經意識到,它的未來與科技創新緊密相連,只有不斷增強創新策源能力,成為全球學術新思想、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產業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才能形成難以模仿、長期可持續的核心競爭力。

都說科學無國界,當全球化讓人類結成休戚相關的命運共同體,科學或許是其中最重要的紐帶。「科技,為了人類共同命運」,這是本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主題。過去三天,上海滴水湖畔的所言所思所悟,既是全球「最聰明的人」對上海未來的建言和期許,同時也是上海為世界呈送的貢獻與饋贈。

相關焦點

  • 只有告別過去,才能迎接更好的未來
    人總是喜歡這樣,對之前的東西總是很耿耿於懷,而對於現在,對於未來,總是毫不在意。既然事情已經過去了,那就讓它過去吧。我們要學會向前看,前方才是你無盡的未來人生。就拿一年一度的高考來說吧,我們對他總是有著無限的感慨或者說是遺憾吧。當知道今年的試卷很容易之後,去年考的沒那麼好的學生也許會感覺到很失落,會覺得為什麼我沒有復讀,或者說為什麼我沒有這麼好的運氣。
  •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未來
    李慶堂說:「不了解過去,就走不好當下,更談不上走好未來」。老軍墾們所經歷的是軍墾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過程,雖然現在的他們生活富足,子女也安居樂業,可他們還有一個願望,就是給當代青年們講過去的故事,希望他們不忘歷史、保持初心,為了建設更好的家鄉,更好的兵團而艱苦奮鬥。
  • 杭州西湖邊出現了一座超好玩的未來科學公園 科學衝浪指南請收好
    都市快報訊 科學和未來是什麼滋味的? 是充滿驚喜和未知的巧克力盒子,是甜度加滿讓人充滿期待的糖,還是一口下去回味無窮的香醇…… 科學是持續探索的驚喜,未來是不斷生長的變化。想嘗嘗它們的味道,現在,機會來了! 今天,西湖邊會出現一座限定的「未來科學公園」,為期4天的賞味期限,過期即止。
  • 謙虛老師:未來已來,未來的新職業與新機會
    在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新職業誕生,而我們每個人也將面臨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但我們要想抓住機會,就必須要懂得改變,該如何改變呢,未來的新型職業又會有什麼樣的特點。要想做出這樣的判斷我們需要從過去的歷史中去發現和思考。
  • 中國科協發布《面向未來的科技——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8月15日訊 ,在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閉幕式上,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舉辦《面向未來的科技——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解讀》圖書發布會。本書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編,18家全國學會組織相關專家參與編寫,以解讀問題和難題的形成背景、國際發展趨勢,分析可能的解決方案,預測未來的發展前景為主要內容,分為「重大科學問題」與「工程技術難題」兩個部分。
  • 推廣未來生活方式「一起會更好」2020未來火星生活周活動舉辦
    「一起會更好」2020未來火星生活周活動在「火星1號」基地拉開帷幕。活動分為「未來生活方式」線上挑戰賽、「一起會更好」火星音樂晚會和「未來生存力」線下挑戰賽、科普知識講座三個方面內容,以「一起會更好」為主題,組織青年進行形式多樣的文化交流,傳播中國航天發展成果,呼籲太空探索領域國際合作,探討人類共建共享的未來生活,旨在向新中國成立71周年獻禮、向中國航天致敬的同時,力求突破空間壁壘,讓航天走進尋常生活裡。
  • 科學改變未來,2020未來科學大獎剛剛揭曉
    科學改變未來。回首百年前「賽先生」將科學思維和科學精神引入中國,從科學救國、科教興國到科技強國,向未知世界不斷開疆拓土、為我國科學事業作出重要貢獻、用科學改變未來的科學家,皆因未來而成為我們的時代英雄。
  • 更好的期刊,更好的科學
    當然,人工智慧等技術能做的還更多,比如,它可以幫助期刊對文章信息進行更好地簡化和圖像化以推動出版形式進化,機器翻譯技術也可以幫助我們打破語言障礙,促進國際學術交流。  Valda J. Vinson(Science 副總編):  Science非常關注研究數據的透明性和研究成果的可重複性。
  • 2018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京舉行
    央廣網北京11月19日消息(記者劉天思)11月18日下午,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北京中國大飯店舉行。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林本堅7位科學家獲頒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
  • 《面向未來的科技——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解讀》圖書發布
    8月15日,在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閉幕式上,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舉辦《面向未來的科技——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解讀》圖書發布會。本書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編,18家全國學會組織相關專家參與編寫,以解讀問題和難題的形成背景、國際發展趨勢,分析可能的解決方案,預測未來的發展前景為主要內容,分為「重大科學問題」與「工程技術難題」兩個部分。
  • 科學之光,溫暖世界|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正式開幕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27日消息,12月27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舉辦線上開幕儀式。由此,這一為期4天的全球性科學盛會正式拉開帷幕。未來科學大獎周Program Committee聯席主席與未來科學大獎歷屆獲獎人、捐贈人、科學委員會委員、監督委員會主席齊聚雲端,共同啟動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
  • 「一起會更好」2020未來火星生活周活動開幕
    原標題:用科普推廣未來生活方式丨 「一起會更好」2020未來火星生活周活動開幕金昌新聞網-金昌日報訊:為加快推進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提升「中國鎳都·西部花城」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打造「火星1號基地」持續熱度,多維度呈現用航天科技探索未來生活方式的更多可能,9月30日晚8時, 由五洲傳播中心、中國航天科技國際交流中心、「我們的太空」創新實踐中心和金昌市委市政府聯合主辦,北京華聲志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金昌星辰宇宙文化旅遊投資有限公司承辦的「一起會更好」2020未來火星生活周活動在「火星1號」基地拉開帷幕。
  • 未來科學大獎得主彭實戈:用數學計算未來
    在彭實戈看來,數學的探索與山路的探險十分相似——要對新鮮的事情充滿好奇,要在不同的路徑中探險、試錯,才能領略到不同的風景。彭實戈倒向思維在打破常規的同時,也開創出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中所提到的「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此後,彭實戈與巴赫杜一起完成了這一理論,並將相關論文發表在國外學術雜誌《SystemsandControlletters》上。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 這場42小時「科學馬拉松」,滿是通向未來的洞見
    如果說頂尖科學家就是那群替人類在船首眺望的人著眼未來,哪些科學領域最值得期待,哪些發明可能改變世界,哪些問題又困擾著人類的「最強大腦」?31日,30多位科學大咖繼續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之「莫比烏斯論壇」設置的雲端直播間開講,為我們展現了科學世界的明天。但除了深邃的洞見,或許更值得欣賞的是大師們對於科學的態度。
  • 未來的社會
    人類未來的社會形態是不是像有的人說的那樣:資本主義就是人類的最高社會形態?這個問題的回答,必須建立在兩個基礎上,那就是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和高度發達的道德建設。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將從根本上解決人們對物質的佔有欲。物質方面的發達對社會形態的影響,馬克思等革命先驅們在其著作中已經進行了嚴謹和嚴格的科學論證,這裡不再多餘討論。
  • 《面向未來的科技——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解讀》將出版
    9月15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面向未來的科技——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解讀》圖書將正式出版。在此之前,本書已經在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閉幕式上正式向社會各界進行發布。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這場42小時「科學馬拉松」,滿是通向未來的洞見
    如果說頂尖科學家就是那群替人類在船首眺望的人,那麼,正在上海舉行的一場42小時「科學馬拉松」則可被視為他們最新發來的觀測電報,上面寫滿了通往未知的密碼。著眼未來,哪些科學領域最值得期待,哪些發明可能改變世界,哪些問題又困擾著人類的「最強大腦」?31日,30多位科學大咖繼續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之「莫比烏斯論壇」設置的雲端直播間開講,為我們展現了科學世界的明天。但除了深邃的洞見,或許更值得欣賞的是大師們對於科學的態度。
  • 《面向未來的科技——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解讀》將正式出版
    9月15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面向未來的科技——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解讀》圖書將正式出版。中國科協自2018 年開始組織開展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的徵集發布活動,充分尊重科學家對科學前沿的敏感性和探索精神,發揮科學共同體組織優勢,引導科技工作者面向世界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研判趨勢識別問題,匯聚科學共同體戰略共識,探索出「全國學會主導、知名科學家領銜、科技工作者廣泛參與、國際科技組織聯合支持」的重大問題難題凝練機制,在科技界引起強烈反響。
  • 「一起會更好」公益活動引發未來思考
    來源:環球網7月23日,中國首次向火星發射自主研發的探測器「天問一號」,開啟屬於中國的「火星時代」,近百位世界青年代表齊聚甘肅金昌火星1號基地,進行了一場以「一起會更好」為主題的探火體驗活動。火星媽媽趙天舒、中國航天員中心科研員、「綠航星際180」實驗指令長唐永康、國際正能量主播Ryan一起,帶大家共同體驗未來火星生活方式。
  • 「一起會更好」2020未來火星生活周活動在金昌開幕
    新甘肅客戶端金昌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謝曉玲)9月30日晚8時, 由五洲傳播中心、中國航天科技國際交流中心、「我們的太空」創新實踐中心和金昌市委市政府聯合主辦,北京華聲志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金昌星辰宇宙文化旅遊投資有限公司承辦的「一起會更好」2020未來火星生活周活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