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京舉行

2021-01-14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11月19日消息(記者劉天思)11月18日下午,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北京中國大飯店舉行。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林本堅7位科學家獲頒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未來科學大獎捐贈人、監督委員會主席、科學委員會委員、未來論壇理事及機構理事代表悉數出席,與現場接近兩千名觀眾共同見證了「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及「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的頒獎盛典。

未來論壇理事會輪值主席陳恂和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輪值主席田剛先後致辭。陳恂在開場致辭中提到,未來論壇創立只有一個目標和訴求,那就是讓中國的每一個人,多一些科學精神。「我們如果能為此盡綿薄之力,也會無限榮幸。」田剛認為,未來科學大獎在推動基礎研究,表彰優秀科學家,促進科學發展方面正在發揮重要作用。希望通過這種激勵示範效應,激發全社會對科學的熱愛,對科學家的尊重,實現中國公民科學素養的提升。

隨後,「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及「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依次在近兩千名觀眾的見證下頒出。

「生命科學獎」授予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三位科學家。他們在推動水稻產量可持續增長的「命題」下相得益彰,獲得了重大成就。他們的原創性工作對中國在基礎科學領域以及國計民生的巨大影響博得國際科學界的公認。

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董欣年宣讀「生命科學獎」的頒獎理由,並與其他科學委員會委員劉勇軍、駱利群、饒毅、謝曉亮,以及「生命科學獎」捐贈人丁健、沈南鵬和張磊一起為李家洋、張啟發頒發獲獎證書及獎盃。由於身體原因,袁隆平教授沒有抵達典禮現場。在視頻中,袁隆平教授表示自己將未來科學大獎視為很崇高的榮譽。他認為由科學家和企業家群體發起的未來科學大獎,是對科學家工作的認同,有著很高的社會意義。

李家洋教授在獲獎感言中感謝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和捐贈人的共同努力,鑄就了這樣一件中國科學界盛事。張啟發則把榮譽歸功於同事們的支持和合作,並表示要努力提攜培養青年才俊,將高產優質水稻打造成我們國家標誌性科技成果,為造福全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三位科學家在致辭中均表示,對於未來科學大獎能關注到農業領域,尤其水稻這個細分領域非常感動,這是科學界對這些年中國水稻研究的一個認同。

「物質科學獎」授予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三位科學家。他們在發明新催化劑和新反應方面做出創造性貢獻,他們為合成有機分子,特別是藥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徑。馬大為的馬氏胺化反應,周其林的周氏手性螺環配體及催化劑,馮小明的馮氏手性雙氮氧配體及催化劑在國際上學術界和工業界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應用。

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鮑哲南宣讀頒獎理由,並與其他科學委員會委員丁洪、毛淑德、餘金權,以及「物質科學獎」捐贈人鄧鋒、吳鷹、吳亞軍和徐小平共同為三位科學家頒發獲獎證書和獎盃。

馬大為教授在獲獎感言中感謝未來科學大獎營造了尊重科學、熱愛科學的社會氛圍,也通過國際評審提升了中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在國際的認可度。馮小明教授認為,未來科學大獎提供了一個平臺,讓大家更好的了解科學家的工作,讓科學家更好的展示自己的成果。周其林教授則回顧了最初未來科學大獎評委田剛教授在電話通知他獲獎消息時激動的心情,同時也認為,如今社會為科學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機會和條件,自身也具備了相應的能力,可以更好地去做科學研究。周其林教授承諾,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未來將為祖國培養更多的科學接班人。

林本堅博士獲得了今年的「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林本堅博士突破性創新所開拓的浸潤式微影系統方法,持續擴展納米級集成電路製造,將摩爾定律延伸多代。

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李凱宣讀頒獎理由,並與其他科學委員會委員勵建書、舒其望、田剛、夏志宏,以及「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捐贈人丁磊、江南春、馬化騰、王強為林本堅博士頒發獲獎證書和獎盃。

林本堅博士在感謝致辭中認為今天是一個科學「大日子」,感謝科學大獎評委能夠授予這個獎項給他。林本堅博士認為取得能被認可的成績有四個要素:首先要有紮實的基本功,其次要有好奇心,還要有好的創意,最後是要為社會做出積極貢獻。在致辭中,林本堅博士對比了自己求學時代和今天科研環境的差別,認為如今青年科學家在研究上有了更好的條件,但是也相應有更大的責任,要把我們的國家建設的更好,也把未來科學大獎推向世界,變成世界上的大獎。

未來科學大獎寄託著科學的理想和希望,每一位科學人、每一位獲得科學大獎的科學家,都在用榮譽訴說同一個信念,推進科學精神。未來科學大獎由未來論壇發起設立,旨在獎勵在大中華區取得傑出科技成果的科學家,讓科學家成為偶像,成為公眾學習的榜樣。已經三歲的未來科學大獎,正在逐步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科學家,讓中國科學和中國科學家站在世界舞臺中央。未來論壇秘書長武紅在閉幕致辭中對21位科學家委員會老師和大獎監督委員會、12位大獎捐贈人、未來論壇33位個人理事及7位機構理事表示了感謝。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近兩千名現場觀眾熱情的掌聲中順利閉幕。

 附:

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

「生命科學獎」獲得者

李家洋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袁隆平 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啟發 華中農業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物質科學獎」獲得者

馬大為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

馮小明 四川大學化學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周其林 南開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數學與計算機獎」獲得者

林本堅 臺灣清華大學、臺灣交通大學、臺灣大學特聘講座教授,清大-臺積電聯合研發中心主任

歷屆未來科學大獎獲獎人

 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

「生命科學獎」獲獎者 盧煜明

「物質科學獎」獲獎者 薛其坤

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

「生命科學獎」獲獎者 施一公

「物質科學獎」獲獎者 潘建偉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得者許晨陽

相關焦點

  • 2018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公布
    新華網北京9月9日電 昨日,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新聞發布會暨未來人才高峰對話論壇在京舉行。發布會現場,2018未來科學大獎獲獎人名單公布。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新聞發布會現場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因系統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狀的分子機制和採用新技術選育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中的開創性貢獻摘得
  • 2020未來科學大獎舉行雲端頒獎典禮|科學之光 溫暖世界
    #2020未來科學大獎#2020年,疫情阻隔了我們彼此的距離,改變了我們溝通的方式,但阻擋不了我們對科學的熱愛,對未知的探索。今天,2020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雲端呈現!未來科學大獎未來科學大獎成立於2016年,是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
  • 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舉行頒獎典禮 特設「青少年對話獲獎人」環節
    央廣網北京11月17日消息(記者馮爍 實習記者任盈盈)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今天(17日),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北京召開。與普通的頒獎禮不同,今年特別設立了「青少年對話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環節。
  • 2018未來科學大獎公布 李家洋、袁隆平等7位科學家榜上有名
    原標題:2018未來科學大獎公布 李家洋、袁隆平等7位科學家榜上有名   8日,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在京頒布。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因系統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狀的分子機制和採用新技術選育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中的開創性貢獻摘得「生命科學獎」。
  • 袁隆平獲2018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還有兩個夢想
    袁隆平獲2018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還有兩個夢想 2018-11-20 14:17:00來源:長沙晚報   原標題:袁隆平獲2018
  • 遺傳發育所研究員李家洋等榮獲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遺傳發育所研究員李家洋等榮獲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 2018-11-20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邵峰、王貽芳、陸錦標、王小雲獲獎,2019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11月...
    2019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北京中國大飯店成功舉行。 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是2019未來科學大獎周的壓軸活動,也是一年一度的科學盛會。頒獎典禮上,眾多科學界「明星」匯聚在閃光燈下暢所欲言,展示科學成果,傳播科學精神,凝聚科研力量,帶給現場觀眾以及無數科學愛好者源於科學世界的光和熱。 未來科學大獎讓中國科學站在世界舞臺中央2019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當天下午如期舉行。
  • 2018年諾貝爾頒獎典禮是什麼時候 諾貝爾頒獎典禮在哪裡舉行
    2018年諾貝爾頒獎典禮是什麼時候 諾貝爾頒獎典禮在哪裡舉行?舉世矚目的諾貝爾頒獎典禮於當地時間2018年12月10日,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辦,諾貝爾獎獲得者、瑞典皇室成員與各界政要盛裝出席。12月10日是瑞典化學家和發明家諾貝爾的逝世紀念日,每年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都安排在這一天舉行。
  • 首屆「未來科學大獎」在京揭曉 薛其坤、盧煜明獲獎
    首屆「未來科學大獎」在京揭曉 薛其坤、盧煜明獲獎來源:新華網 2016-9-19 閻冬  歷經一年半的嚴格提名、篩選和評審,中國首個由大陸企業家、科學家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大獎——首屆未來科學大獎新聞發布會今日在京舉行並正式揭曉獲獎科學家名單。「物質科學獎」由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獲得,「生命科學獎」則由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獲得。
  • 百萬美元「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張亭棟、王振義獲生命科學獎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虞涵棋 張唯2020年9月6日上午10時30分許,2020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未來科學大獎是中國首個世界級民間科學大獎,由未來論壇於2016年創立,下設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個獎項,單項獎金100萬美元,每個獎項由四位捐贈人共同捐贈。大獎採取提名邀約制和國際同行評議制。
  • 百萬美元「未來科學大獎」揭曉:山東大學數學家彭實戈獲獎
    澎湃新聞記者 虞涵棋 張唯 賀梨萍9月6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山東大學教授彭實戈摘得三項大獎之一的「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獎金為100萬美元獎金,使用方式不受限制。未來科學大獎是中國首個世界級民間科學大獎,由未來論壇於2016年創立,下設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個獎項,單項獎金100萬美元,每個獎項由四位捐贈人共同捐贈。大獎採取提名邀約制和國際同行評議制。
  • 北京大學教授謝曉亮:未來科學大獎獲國際科學界深度參與
    謝曉亮 近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在京揭曉。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周Program Committee委員謝曉亮在大會上做了發言。
  • 馬大為、馮曉明、周其林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
    9月8日消息,第三屆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今日在北京舉行。馬大為、馮曉明、周其林獲得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他們在發明新催化劑和新反應方面的創造性貢獻,為合成有機分子,特別是藥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徑。具體獎金分配上,馬大為為1/2,而馮曉明、周其林各為1/4。獎金總額為100萬美元獎金,使用方式不受限制。
  • 百萬美元「未來科學大獎」揭曉:盧柯獲物質科學獎
    、遼寧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盧柯摘得三項大獎之一的「物質科學獎」。將未來科學大獎頒發給他,是為了獎勵他開創性的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提高金屬材料的強度一直是材料物理領域中最核心的科學問題之一。通常材料的強化均通過引入各種缺陷以阻礙位錯運動來實現,但材料強度提高的同時會喪失塑性和導電性,這導致了材料領域著名的長期未能解訣的材料強度與塑性(或導電性)的倒置關係。
  • 第三屆萬維望遠鏡宇宙漫遊製作大賽頒獎典禮在京舉行
    由中國天文學會、國家天文臺、中國科學技術館聯合發起,魯能集團冠名支持的「魯能杯」第三屆萬維望遠鏡(簡稱WWT)宇宙漫遊製作大賽頒獎典禮於6月11日在北京中國科學技術館舉行。新華網發  由中國天文學會、國家天文臺、中國科學技術館聯合發起,魯能集團冠名支持的「魯能杯」第三屆萬維望遠鏡(簡稱WWT)宇宙漫遊製作大賽頒獎典禮於
  • 2020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烈性酒大獎賽頒獎典禮在賈湖舉行
    、北京國際酒類交易所聯合主辦,河南省酒業協會支持,賈湖酒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特別承辦的2020比利時布魯塞爾國際烈性酒大獎賽(中國區)頒獎典禮在河南省漯河市舉行。這也是繼大獎賽2015年首次在中國舉辦後,連續第6年舉行針對中國獲獎企業的頒獎典禮。
  • 2020年度JNA大獎線上線下併合式頒獎典禮吸引數以千計觀眾
    香港2020年11月4日 /美通社/ -- 2020年度JNA大獎創國際珠寶業界先河,成功舉行首個融合現場實況及虛擬的頒獎典禮。假香港藝術中心舉行的典禮,於各大社交平臺同時直播,吸引了覆蓋六大洲、來自超過20個國家、逾18,000位觀眾。
  • 剛剛拿到未來科學大獎的袁隆平,卻說他還有兩個夢…
    18日,2018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包括袁隆平在內的7位科學家共獲大獎。
  • 盧柯院士榮獲2020未來科學大獎
    9月6日上午,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盧柯榮獲「物質科學獎」,以獎勵他開創性的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
  • 2020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在京公布 張亭棟等4人獲獎
    未來科學大獎強調獎勵在大中華地區完成、產生巨大國際影響、具有原創性,長期重要性或經過了時間考驗的科研工作,不論其國籍、性別和年齡,旨在推動突破性基礎科學研究,表彰優秀科學家,吸引全球科技人才,促進科學事業發展。未來科學大獎同時希望,通過這種激勵示範效應,激發全社會對科學的熱愛,對科學家的尊重,吸引更多青年投身科學,實現中國公民科學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