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0 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語音播報
11月18日下午,2018未來科學大獎在京舉行頒獎典禮。李家洋與袁隆平、張啟發3人因系統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狀的分子機制和採用新技術選育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中的開創性貢獻摘得「生命科學獎」。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是第一位上臺領獎的獲獎人。他在發表獲獎感言中衷心感謝研究團隊、合作者、同事、朋友、領導的寶貴支持和家人的堅強支持。對於自己的科研事業,他說要保持初心不變,不管成功與否,都會做好一塊堅守崗位默默奉獻的鋪路石。回顧自己的經歷,他鼓勵青年學者:「我們是幸運的一代人,是改革開放成就的親歷者、踐行者也是推動者,相信中國的科學有朝一日一定會成為全世界的引領者。
李家洋長期致力於研究水稻產量和稻米品質等多基因控制的複雜性狀,發現水稻株型是產量的決定性因素,揭示了控制水稻分櫱數目、株高、分櫱角度、穗大小以及穗粒數等株型特徵的關鍵基因,系統研究了理想株型形成的分子機理,闡明了稻米食用品質的精細調控網絡以及抗性澱粉合成的分子機理,建立了分子設計育種的理論和技術體系,應用理論研究成果高效精準地培育高產優質新品種,為解決水稻產量品質協同改良的難題提供了有效策略。李家洋與袁隆平、張啟發在推動水稻產量可持續增長的「命題」下相得益彰,獲得了重大成就,他們的原創性工作對中國在基礎科學領域以及國計民生的巨大影響博得國際科學界的公認。
未來科學大獎成立於2016年,是中國第一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獎勵在大中華區完成、產生巨大國際影響、具有重大原創性的科研工作,設立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未來科學大獎的評審體系採用提名制,候選人由科學委員會邀請的提名人提名產生,不接受個人申請和機構推薦,並由優秀科學家組成科學委員會確定十位左右的該領域的國際專家進行評議,科學委員會最終通過匿名投票的方式選出最終得獎人。大獎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則,保持評獎的獨立性,希望獎勵對社會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啟蒙科學精神,喚起科學熱情,影響社會風尚,吸引更多青年投身於科學,實現中國的「科學夢」。
李家洋
頒獎現場
11月18日下午,2018未來科學大獎在京舉行頒獎典禮。李家洋與袁隆平、張啟發3人因系統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狀的分子機制和採用新技術選育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中的開創性貢獻摘得「生命科學獎」。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是第一位上臺領獎的獲獎人。他在發表獲獎感言中衷心感謝研究團隊、合作者、同事、朋友、領導的寶貴支持和家人的堅強支持。對於自己的科研事業,他說要保持初心不變,不管成功與否,都會做好一塊堅守崗位默默奉獻的鋪路石。回顧自己的經歷,他鼓勵青年學者:「我們是幸運的一代人,是改革開放成就的親歷者、踐行者也是推動者,相信中國的科學有朝一日一定會成為全世界的引領者。
李家洋長期致力於研究水稻產量和稻米品質等多基因控制的複雜性狀,發現水稻株型是產量的決定性因素,揭示了控制水稻分櫱數目、株高、分櫱角度、穗大小以及穗粒數等株型特徵的關鍵基因,系統研究了理想株型形成的分子機理,闡明了稻米食用品質的精細調控網絡以及抗性澱粉合成的分子機理,建立了分子設計育種的理論和技術體系,應用理論研究成果高效精準地培育高產優質新品種,為解決水稻產量品質協同改良的難題提供了有效策略。李家洋與袁隆平、張啟發在推動水稻產量可持續增長的「命題」下相得益彰,獲得了重大成就,他們的原創性工作對中國在基礎科學領域以及國計民生的巨大影響博得國際科學界的公認。
未來科學大獎成立於2016年,是中國第一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獎勵在大中華區完成、產生巨大國際影響、具有重大原創性的科研工作,設立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未來科學大獎的評審體系採用提名制,候選人由科學委員會邀請的提名人提名產生,不接受個人申請和機構推薦,並由優秀科學家組成科學委員會確定十位左右的該領域的國際專家進行評議,科學委員會最終通過匿名投票的方式選出最終得獎人。大獎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則,保持評獎的獨立性,希望獎勵對社會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啟蒙科學精神,喚起科學熱情,影響社會風尚,吸引更多青年投身於科學,實現中國的「科學夢」。
李家洋
頒獎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