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6 日上午,2020年(第五屆)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嘉瑞文化中心揭曉,張亭棟、王振義獲得生命科學獎。
未來科學大獎是中國首個由科學家和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世界級科學大獎,於2016 年創立,每個獎項的獎金為 100 萬美元。大獎強調獎勵在大中華地區完成、產生巨大國際影響、具有原創性,長期重要性或經過了時間考驗的科研工作,不論其國籍、性別和年齡,旨在推動突破性基礎科學研究,表彰優秀科學家,吸引全球科技人才,促進科學事業發展。
未來科學大獎同時希望,通過這種激勵示範效應,激發全社會對科學的熱愛,對科學家的尊重,吸引更多青年投身科學,實現中國公民科學素養的提升。
生命科學獎
張亭棟,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王振義,上海交通大學瑞金醫院
獲獎理由:
表彰他們發現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作用。
癌症仍然是人類健康的一個主要威脅。在人類探索癌症治療的過程中,張亭棟和王振義對治癒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APL曾經是最兇險和致命的白血病之一,張亭棟和王振義的工作使APL治癒率達到90%。幾千年來,三氧化二砷(ATO,俗稱砒霜)曾被試用於多種不同的疾病,但其療效一直沒有得到可靠的、可重複的和公認的結論。20世紀70年代,張亭棟及其同事的研究首次明確ATO可以治療APL。20世紀80年代,王振義和同事們首次在病人體內證明全反式維甲酸(ATRA)對APL有顯著的治療作用。張亭棟和王振義的工作在國際上得到了驗證和推廣,使ATO和ATRA成為當今全球治療APL白血病的標準藥物,拯救了眾多患者的生命。
張亭棟,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醫教研室主任,使用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療白血病的奠基人。
張亭棟,1932年11月出生於河北省吳橋縣,哈爾濱醫科大學終身教授,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醫教研室主任。1950年張亭棟畢業於哈爾濱醫科大學,之後到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工作;2011年獲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2012年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14年被授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2015年獲得求是傑出科學家獎。張亭棟重點研究血液病,承擔白血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與療效的機理研究,先後發表有關癌靈1號治療M3型白血病相關的學術論文。
王振義,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終身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終身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血液學研究所名譽所長。內科血液學專家,中國血栓與止血專業的開創者之一,被譽為「癌症誘導分化之父」。王振義長期以來從事醫學內科血液學領域的研究及臨床工作,開創了白血病和腫瘤的誘導分化療法,在國際上首創用國產全反式維甲酸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王振義1924年11月30日出生於上海,1948年(中華民國三十七年)畢業於上海震旦大學醫學院獲博士學位,1992年當選為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11年1月獲得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同年12月10日國際小行星中心發布第77507號公報,將第43259號小行星永久命名為「王振義星」。在接到發布會現場的連線電話、得知自己獲得今年的未來科學大獎後,王振義感謝大獎對其工作的評價,同時提出獎項應該頒發給仍然在一線工作的年輕科學家,並對我國目前的科學評價體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生命科學獎
2016 盧煜明(Yuk-Ming Dennis LO)
獲獎理由:發現了孕婦外周血中存在游離的胎兒DNA,並發展出了一套新技術來準確分析和度量母親血漿內的胎兒DNA。
2017 施一公
獲獎理由: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體這一關鍵複合物的結構,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層面機理的重大貢獻。
2018 李家洋 袁隆平 張啟發
獲獎理由:獎勵他們系統性地研究水稻特定性狀的分子機制和採用新技術選育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中的開創性貢獻。
2019 邵峰
獲獎理由:發現人體細胞內對病原菌內毒素LPS炎症反應的受體和執行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