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9月6日,未來科學大獎委員會公布了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的獲獎名單。其中,生命科學獎由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教授張亭棟以及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振義斬獲。此前,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和袁隆平分別於2017年和2018年獲得過該獎項。
張亭棟以及王振義的獲獎理由為:表彰他們發現三氧化二砷(砒霜的主要成分)和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作用。
未來科學大獎設立於2016年1月17日,是中國大陸第一個由科學家和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該獎項主要獎勵在大中華地區完成,產生巨大國際影響並具有原創性、長期重要性或經過了時間考驗的科研工作,不論其國籍、性別和年齡,旨在推動突破性基礎科學研究,表彰優秀科學家,吸引全球科技人才,促進科學事業發展。
圖片來源:未來科學大獎網站
張亭棟
1932年生於河北吳橋,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教授,於1950年畢業於哈爾濱醫科大學。
張亭棟是使用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療白血病的奠基人,被認為是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中國大陸學者之一。他的研究重點是血液病,還承擔了白血病的中西醫結合治療與療效的機理研究,先後發表多篇有關癌靈1號治療M3型白血病相關的學術論文。
1996,世界著名學術刊物《Blood》發表了陳竺和張亭棟撰寫的論文。該雜誌點評認為,這是一篇創造性論著,首次發現氧化砷誘導白血病細胞凋亡,這是繼維甲酸之後,中國學者在血液學研究領域內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著名血液病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振義這樣評價張亭棟,「你的藥把我給救了,咱們手拉手,打出中國的旗幟來,走上世界。」
王振義
1924年生於江蘇興化,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終身教授,於1948年畢業于震旦大學,獲醫學博士學位。
王振義長期以來從事醫學內科血液學領域的研究及臨床工作,開創了白血病和腫瘤的誘導分化療法,在國際上首創用國產全反式維甲酸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成功實現了將惡性細胞改造為良性細胞的白血病臨床治療新策略,這種方式在國際上被稱為 「上海方案」。
End
參考資料:
[1] 2020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在京公布 張亭棟、王振義、盧柯、彭實戈獲獎(新華網)
[2]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9/253188.shtm
[3] https://new.qq.com/rain/a/20200906A07K6R00
[4] https://www.sjtu.edu.cn/zggcyys/20181024/86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