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次無人接聽,彭實戈的電話才算撥通。起初他不太清楚,撥電話這頭的場景是一個大型會議現場。
在知道自己獲得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時,他表達了意外與興奮之情。主持人順帶說了句,「這個獎有100萬美元的獎金」時,彭實戈問,「你說多少獎金,我聽不太清」。
主持人又重複了一遍,他補了一句「好多呀」。
彭實戈目前是山東大學教授,未來科學大獎組委會給他的獲獎理由是:「獎勵他在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非線性Feynman-Kac公式和非線性數學期望理論中的開創性貢獻。」
2020年9月6日這天,有四位各自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中國科學家像彭實戈一樣,獲得這樣的殊榮,他們分別是:
2016年開通「未來科學大獎」至今,一共評選出20名科學家,其評審體系參考諾貝爾獎、圖靈獎等國際著名獎項,採取提名邀約制和國際同行評議制。
未來科學大獎單項獎金一百萬美元(人民幣約700萬元), 每項獎金由四位捐贈人共同捐贈:「生命科學獎」捐贈人為丁健、李彥宏、沈南鵬、張磊;「物質科學獎」捐贈人為鄧鋒、吳亞軍、吳鷹、徐小平;「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捐贈人為丁磊、江南春、馬化騰、王強。
很多人經常問「基礎科學看起來離我們生活非常遠,好像沒什麼實際用處」,這種想法有些急功近利。
我們無法說出某個方程、某個定律有什麼具體的用途,但是整個科學體系是自洽的,基礎研究就像蓋房子所需的一塊塊磚頭,雖然你不知道某一塊磚有什麼用,但如果把這塊磚抽掉,房子就會坍塌。
未來科學大獎設立的宗旨便是「獎勵在大中華地區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讓科學家成為偶像,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英雄」等。它一方面連接對中國基礎科技研究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另一方面設置了「企業家捐贈」,為一種鼓勵機制,有利於基礎科學研究的公平性。
附:「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獲獎獎項
1.「生命科學獎」獲得者:張亭棟、王振義
張亭棟,1932年出生於河北,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
王振義,1924年出生於上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獲獎評語:「獎勵他們發現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作用。」
癌症仍然是人類健康的一個主要威脅。在人類探索癌症治療的過程中,張亭棟和王振義對治癒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APL曾經是最兇險和致命的白血病之一,張亭棟和王振義的工作使APL治癒率達到90%。
幾千年來,三氧化二砷(ATO,俗稱砒霜)曾被試用於多種不同的疾病,但其療效一直沒有得到可靠的、可重複的和公認的結論。20世紀70年代,張亭棟及其同事的研究首次明確ATO可以治療APL。
20世紀80年代,王振義和同事們首次在病人體內證明全反式維甲酸(ATRA)對APL有顯著的治療作用。張亭棟和王振義的工作在國際上得到了驗證和推廣,使ATO和ATRA成為當今全球治療APL白血病的標準藥物,拯救了眾多患者的生命。
2.「物質科學獎」獲得者:盧柯
盧柯,1965年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主任。
獲獎評語:「獎勵他開創性的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
提高金屬材料的強度一直是材料物理領域中最核心的科學問題之一。通常材料的強化均通過引入各種缺陷以阻礙位錯運動來實現,但材料強度提高的同時會喪失塑性和導電性,這導致了材料領域著名的長期未能解決的材料強度與塑性(或導電性)的倒置關係。如何克服這個矛盾,成為國際材料領域幾十年以來一個重大科學難題。
盧柯及其研究團隊發現了兩種新型納米結構可以提高銅金屬材料的強度,而不損失其良好的塑性和導電性,在金屬材料強化原理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盧柯團隊發現,在金屬銅中引入高密度納米孿晶界面,可使純銅的強度提高一個數量級,同時保持良好的拉伸塑性和很高的電導率(與高純無氧銅相當),獲得了超高強度高導電性納米孿晶銅。這個發現突破了強度-導電性倒置關係並開拓了納米金屬材料一個新的研究方向。納米孿晶強化原理已經在多種金屬、合金、化合物、半導體、陶瓷和金剛石中得到驗證和應用,成為具有普適性的材料強化原理。
盧柯團隊還發現了金屬的梯度納米結構及其獨特的強化機制。梯度納米結構可有效抑制應變集中,實現應變非局域化,其拉伸塑性優於普通粗晶結構。具有梯度納米結構的純銅樣品其強度較普通粗晶銅高一倍,同時拉伸塑性不變,也突破了傳統強化機制的強度-塑性倒置關係, 被應用在工業界並取得顯著經濟效益。
3.「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得者:彭實戈
彭實戈教授於1947年出生於山東,1985年獲法國巴黎九大(Université Paris Dauphine)博士學位,1986年獲普魯旺斯大學(University of Provence)博士學位,目前他擔任山東大學教授。
獲獎評語:表彰他在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非線性Feynman-Kac公式和非線性數學期望理論中的開創性貢獻。
彭實戈教授在倒向隨機微分方程,非線性Feynman-Kac公式和非線性數學期望領域中作出了奠基性和開創性貢獻。
彭實戈和Pardoux合作於1990年發表的文章被認為是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BSDE)的奠基性工作。這項工作開創了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其中既有深刻的數學理論,又有在數學金融中的重要應用。彭在這個領域一直持續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貢獻。
彭實戈於1992年創建了非線性Feynman-Kac公式,從而對一大類二階非線性微分方程給出了BSDE表示。
彭實戈發展了非線性數學期望的理論,這與傳統的線性數學期望有本質上的不同,但相似的數學理論仍能夠建立。這對風險的定義和定量有重大應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