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的期刊,更好的科學

2020-12-06 求是網

  張亞非(Nano-Micro Letters 主編):

  Nano-Micro Letters關注的納米/微米研究領域是目前比較熱門的領域,相關的研究成果很受關注,經常能得到快速地傳播,但傳播的精確性不足。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讓我們的信息能夠快速地被關注這一領域的讀者獲取,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新的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方法可以幫助解決這一問題,實現精準推送。當然,人工智慧等技術能做的還更多,比如,它可以幫助期刊對文章信息進行更好地簡化和圖像化以推動出版形式進化,機器翻譯技術也可以幫助我們打破語言障礙,促進國際學術交流。

  Valda J. Vinson(Science 副總編):

  Science非常關注研究數據的透明性和研究成果的可重複性。我們要求作者對支持其文章結論的所有數據進行公開,可以公開在文章中、補充材料中或者資料庫中。同時,我們也會在評審過程中格外注意數據的可靠性和研究的可重複性。通過這些措施,我們的文章將能夠被科學界所信任。在科研成果傳播方面,我們有專業的團隊來進行多種途徑的傳播,包括傳統媒體和社交媒體。對於大眾和科學界關注的主題,我們也會出版專題來進行集中討論,增強對特定話題的傳播效率。

  Andre Anders(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主編):

  由專業的研究人員擔任編委並組織同行評議,對於保障同行評議的公平性和文章質量至關重要。專業的編委也可以幫助期刊把握各個細分研究領域的最新、最重要的發展潮流。數據開放是目前整個科學界的潮流,我們也已經要求作者公開原始數據,但要注意的是,合理存儲數據,使它們在10年、20年後還能被正確地提取和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Volker Pickert(IET Power Electronics 主編):

  數據公開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以元數據保證數據能夠被正確地展示、理解和重複利用,是達到數據公開最終目的的前提保證。現在還有一種潮流,是要求公開審稿人的身份,這一措施對於審稿人和作者之間的交流很有幫助,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有很多困難。在工程領域,中國是領先國家之一,所以,我們也在考慮出版中文文章。同時,我們也會非常積極地參加在中國或其他非英語母語國家舉辦的學術會議,以觸及更多的相關領域一線研究者,並更好地了解最新研究進展、把握期刊的引導方向。

  Peter Lee(Immunity 主編,Cell Press 總監):

  除了為高質量研究提供發表平臺,期刊還能夠為學術界提供價值導向、推動科學研究。在開放科學趨勢中,細胞出版集團正在利用最新技術更好服務研究者,我們努力幫助研究者快速獲取他們關注的領域內的最新成果,並為其後續的科研合作、成果轉化等一系列流程提供幫助。在學術成果傳播活動中,社交媒體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科研水平近年來發展快速,我認為,文章數量先增長、文章質量隨後提高,是一個自然的發展歷程。

  Philip Campbell(Nature and of the Nature publications 總編):

  Nature通過高質量評審,來幫助研究者提高研究水平、完善研究成果。自然集團有相應的制度,來支持數據公開和預印本發表。但推動數據公開不只是期刊的責任,政府和資助機構也需要改變。比如,目前的很多資助項目中,還沒有專門的資金來支持數據的開放和資料庫的建設。對於每一篇可能得到公眾關注的文章,我們都會聯繫媒體,使之得到最大範圍的傳播。我在中國工作了幾十年,目睹了中國科技的快速發展,中國科學家已經可以在應用領域和部分重要基礎研究領域中做出突破性成果。

  李黨生(Cell Research 副主編):

  技術發展對期刊有重要影響。我們要用技術,但也不需要沉迷技術。如果能夠用最少的技術,來達到辦刊宗旨,將是最好的做法。除了傳統的傳播手段,Cell Research還會在學術會議上免費發放針對該會議主題的文章合訂本,並通過郵件,向可能對特定研究成果感興趣的國際研究者進行推送。這些傳播方法的效果都很好。

  關於中國的科學研究,我認為在未來還有兩點需要繼續提升。一是資金的投入還要繼續增長。二是要提升科研文化。我國的科研及相應的人才培養和評價體系都有自己的特點,我們要在充分了解和學習西方科研文化的基礎上建立屬於自己的文化自信。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做出創新性的重大科研成果。

  肖瑞平(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副主編):

  在文章評審過程中,我們會更注意統計和分析的準確性,保證作者的原始臨床數據能夠支持其結論。在數據開放中,我們也會格外注意隱私保護等問題。NEJM開辦了中文網站,對部分高水平文章進行全文翻譯,並提供文章評論等其他信息。

  作為深度接觸過西方科研體系、現在在中國從事科學研究的研究者,我個人對於中外研究水平的差異深有感觸。但我認為,現在的差異是因為我國的對外開放和科技快速發展歷史還很短。我們需要更多的時間來積累人才和改善科研環境。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慢節奏」期刊口碑更好
    因為我現在發現學術界期刊影響因子完全可以被「人為拉高」,而「高被引」也可以因「人際關係」而「人為拉高」。而個人認為「高質量」的論文是經過「嚴格」的評審而誕生的論文,而這些嚴格的期刊其實就是「口碑」好的期刊。 在金屬壓力加工領域,我以下面兩個期刊為例,談談為什麼我認為他們是質量可靠的期刊。
  • 高傑:履行編委職責,促進期刊更好發展
    無論是使用科學期刊主流語言發表文章,還是採用主流語言主辦科學期刊,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對於一個科學強國,則要求基於其本國語言的科學出版物也需儲存大量重要的科學產出,這個要求既有助於提升該國的科學文化地位,有助於提升本國科學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有助於推廣、普及和提升該國的語言及文化影響。
  • 世界頂尖科學家展望一個更好的科學世界
    他們期待更廣泛的科學合作,去解決人類的共同問題;他們呼籲更多人把目光投向基礎科研,促使科學發展穩定長久;他們強調用教育孕育科學文化,以提升中國的基礎科研水平。暢所欲言、思想碰撞,他們目光所及之處,是一個開放的、繁榮的、更好的科學世界。
  • 讓科學眺望未來,才能更好把握未來
    我們眺望未來,是為了更好地認知風險。讓科學眺望未來,才能讓我們更好地把握未來。科學或許永遠無法讓人類對於未來了如指掌,但它可以讓人們儘可能地擺脫不確定性,從而作出最理性的選擇。可以說,科學為人類爭取到了把握自身命運的機會窗口。除了把握未來,科學更大的價值在於幫助人類創造未來。一切障礙和風險,最終要通過發展的手段來解決,科學一方面賦予人類創造未來的手段,同時也賦予了人類勇往直前的強大信念。
  • SCI期刊編輯教你更好投稿英文期刊
    如何投稿英文期刊,投稿信裡的學問。投稿信(Cover Letter)是論文投遞的一個重要部分,卻很容易受到人們的忽視。不少人在在圖表、圖像和遣詞造句上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卻只把投稿信看成是禮節上的需要。實際上,雖然投稿信不是論文能否發表的決定性因素,但這段短短的文字卻是你給編輯們留下的第一印象。
  • SCIE等期刊變化通報及大氣科學期刊列表(2019年4月)
    關於提供最新SCIE等期刊變更信息及大氣科學期刊列表的通知發布單位:南信大圖書館
  • 新冠肺炎帶來的機會:更好地傾聽地球之聲
    7月23日,比利時皇家天文臺和英國帝國理工學院領導的研究團隊在《科學 這項研究首次證明了先前被隱藏的地震信號,而安靜的環境也能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區分人為噪音和自然災害的預警信號。 論文作者、比利時皇家天文臺的Thomas Lecocq博士說:「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長,越來越多的人將生活在地質危險區。
  • 更好的IQ測試
    最近,一項讓測試者把解決問題的過程「外顯化」的IQ測試問世了,比起只考察最終結果的老版本,這種測試可以更好地預測學習成績。「瑞文矩陣測試」(Raven’s Progressive Matrices)是一種常見的IQ測試,每道題都預先提供了8個形狀,它們分別被安放在一個3乘3的矩陣中,其中有1個位置空白。測試者需要根據另外8個形狀的規律,選出一個可以很好填補空白的形狀。
  • 上海生科院生命科學期刊社及其理事會成立
    3月3日上午,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命科學期刊社第一次理事會會議在生命科學信息中心召開,正式成立上海生科院生命科學期刊社及其理事會。上海生科院副院長吳家睿首先介紹了上海生科院期刊改革的目的、意義及基本情況。生命科學期刊社是適應國家、中科院期刊改革的總體部署和內部發展的需求而成立。
  • 比地球環境更好的24個外星...「不是地球上最好的。」
    據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和外媒等報導,由該大學太空生物學家德克·舒爾茨-馬庫奇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將生命居住環境比地球條件更好的所謂「生命體居住最佳行星」(superhabitable planet)的標準和候選行星在科學期刊「宇宙生物學」(Astrobiology)的最近一期上發表了研究結果。
  • 在領域頂尖期刊上看到的論文,往往有更好的基礎和嚴謹的寫作風格
    最重要的是閱讀帶有一定的難度的書籍,這也意味著讀者要學習本領域最頂尖的期刊和會議論文。在領域頂尖期刊上看到的論文,往往有更好的基礎和嚴謹的寫作風格。學生對這些書的喜愛通常會給學生自己找到學習的動力,事實上,就我本人來說,看完《artificialintelligence》這本書後,我的語言水平、數學水平、專業素養以及行業知識得到很大的提升。
  • 《科學通報》英文版:老牌中國期刊的國際化之路—新聞—科學網
    作為《科學通報》英文版新一屆主編,中科院院士陳曉亞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以更名為契機,編委會和編輯部將著力推進《科學通報》英文版的國際化,打造一個源於中國學術界,由中國學者主辦的、優秀的綜合性國際學術期刊品牌。」
  • 新方法或可朔源,更好預防金屬斷裂引發的災難
    《科學》雜誌當地時間10月9日發文稱,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闡述了一種新方法,可以比目前的測試方法更早、更可靠地預測出金屬斷裂風險。這是一種在微觀尺度測試金屬的高頻微疲勞試驗方法。藉助該方法,研究人員可以快速地向金屬材料施加重複載荷,並記錄隨後產生的損傷演變成裂紋的過程。該方法將透鏡儘可能縮小,從而更清晰地揭示了微觀變形機制與宏觀裂紋產生間的聯繫。
  • 碳基半導體,更好的半導體材料
    優勢相對於矽基,碳基半導體具有成本更低、功耗更小、效率更高的優勢,更適合在不同領域的應用而成為更好的半導體材料選項。世界最初的碳基集成電路乃IBM開發的在單一碳納米管分子上構建的完整電子集成電路。而據說我國的碳基半導體起步方面和國外幾乎同步。因此不論是理論還是實驗室研發方面都處在世界前列且較為成熟。
  • 姜慶國: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期刊科學發展
    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期刊是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術交流、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成果的重要載體。作為黨的重要思想陣地,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期刊對于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具有特殊意義和作用。自2005年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設立以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期刊建設取得較大進展,但也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 清華控股TIE與《科學》期刊合作 將開展高水平科學人才培訓
    》系列期刊出版人比爾 莫蘭(Bill Moran,右)28日在北京籤署合作備忘錄,決定面向中國的科學人才開展高水平培訓,服務科技和產業創新,拓寬太平洋創新走廊(TIE)。清華控股供圖   中新網北京1月28日電 (胡睿)世界著名的《科學》期刊28日與清華控股TIE在北京籤署合作備忘錄,決定面向中國的科學人才開展高水平培訓,促進全球科學技術和創新人才的跨界交流。
  • 化學師範與生物科學師範哪個就業前景更好?
    網友問:化學師範與生物科學師範哪個就業前景更好?本人的觀點是專業無好壞,只有是否適合自己的專業。師範類專業畢業後大部分是要從事教師行業。雖然目前教師待遇並不是很好。但是國家正出臺政策扶持師範教育,提高教師待遇,同時入職門檻。我相信以後不會像之前一樣「每年來一波中央空調」。
  • 三大健康領域期刊推薦:《肥胖》、《自然·醫學》及《科學·轉化...
    為了讓你緊跟前沿進展,「領研網」的期刊訂閱功能精選了數十個知名期刊和資料庫。本期,我們將為你介紹醫學領域的 3 大期刊: ○ Wiley 旗下關注肥胖與健康的《肥胖》(Obesity); ○《自然》子刊之《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 ○《科學》子刊之
  • 更好的人成就更好的全黑|張斌專欄
    近些年「全黑」雖也有起伏,內部保持著優良傳統,冷靜思慮,建成更好的團隊與組織。百年恆強,一個大大的神話,但「全黑」在新世紀最初年也曾遭逢險境,形象破敗。2003年世界盃一塌糊塗,「全黑」力不從心,隊中傳出球員違紀和酗酒醜聞,舉國震驚,這日子還怎麼過下去啊。如果你日後有機會讀到這本書,也會看到作者記述下的那個黑色細節,「全黑」客場慘敗,人們要四處尋找四散醉臥的「全黑」隊員們,草叢裡,溝渠裡,簡直了。
  • 年輕人喪失的睡眠,才是更好的運動恢復|精練學院
    精練學院包含:訓練科普、在線課程、健身科學和創新課程等。作者/晟傑審核/GymSquare Academy精練學院運動恢復設備,成為健身房正在流行的新花費,但那些花錢也買不到的睡眠,才是無法替代的運動恢復法。不能睡一晚好覺,對運動能力恢復影響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