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讓全球聚焦西安 關注科學精神

2021-01-14 西安日報

西安新聞網訊(記者司文 見習記者高瑞)《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在全球程式設計師節上表示:「科技發展實際上就是數位化,『程式設計師節』關注的就是整個數字科技方面的發展,『程式設計師節』的舉辦更好地弘揚了科學精神,讓全球都聚焦西安,關注科學精神。」

劉亞東說,弘揚科學精神在中國是一個十分必要的事情,在我國有長期性、艱巨性和複雜性。弘揚科學精神不僅僅是科學共同體本身,而是科技界的、是全社會的任務。全球程式設計師節的舉辦,讓大家的目光都聚集到程式設計師這個集體,關注到程式設計師身上的科學精神,再將這種精神發揚光大,共享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大會。

說起「數字經濟」,劉亞東表示,世界已經進入了「數字經濟」發展的迅猛時期,作為一個實體經濟大國,衍生新的一些技術,包括雲計算、大數據等等,這些都是很好的。而數字經濟終究會轉化為實體經濟,為實體經濟服務。他說:「我們應該加大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在自主創新中擴大開放,在擴大開放中實現更高層次的技術創新。相信未來西安科技發展一定會出現嶄新的面貌。」

相關焦點

  • 科技日報「網紅總編」劉亞東金句贈瑞安:名營企業家最需要這三種...
    溫州網訊 12月4日晚,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趕到瑞安,參加在這裡舉行的第五屆中國報業新媒體大會暨「美麗中國行」百媒看瑞安大型採風活動。今年6月21日,劉亞東一場題為《除了那些核心技術,我們還缺什麼?》
  • 科技日報總編輯:幾十篇論文被知網無償霸佔用於謀利
    來源:金融界網站《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在微信朋友圈發文「幾十篇浸滿心血和汗水的論文,被知網無償霸佔並用於謀利。它本應是一家非贏利性公益學術機構。」因「不知知網」,翟天臨翟天臨陷入質疑,人設崩塌;更讓作為「打假」工具的知網,也因涉嫌不公平收費、知識壟斷等問題,成為了新的關注焦點。知網介紹顯示,其所發布的《中國知識資源總庫》覆蓋了學術期刊、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等信息資源,文獻總量超過2億篇,每日更新約1萬條。
  • 科技日報總編:我的國沒有那麼厲害!(完整視頻)
    2018年6月21日下午, 「是什麼卡了我們的脖子 亟待攻克的核心技術」 科學傳播沙龍在中國科技會堂召開。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做了主題演講,基於《科技日報》「亟待攻克的核心技術」系列報導的出臺背景,詳細說明了在那些核心技術之外,我們到底還缺什麼?
  • 《科技日報》總編輯演講與中國科技水平思考
    前不久,《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的演講,在網絡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連《環球時報》胡主編都出來叫好。
  • 潘建偉:中庸之道是科學發展的大忌
    中青在線北京6月26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張茜)「中庸之道是我們在科學發展上的一個大忌,在做各種項目的評審當中,我們很少因為這個項目不好去批評它,哪怕覺得不怎麼好,大家總是不說話。」今天,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在《科技日報》和《知識分子》合辦的「科學精神在中國」論壇上如是說。潘建偉的體會是,質疑精神是科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此次論壇的另一位嘉賓,《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則更徹底地認為,批判、質疑是科學精神的精髓和核心。
  • 單仁平:科技日報總編強調中美巨大差距芻議
    《科技日報》總編輯劉亞東日前一篇演說引發網上熱評。劉亞東表示,中國的科學技術與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這本來是常識,不是問題。可是國內偏有一些人,一會兒說「新四大發明」,一會兒說「全面趕超」,成為「世界第一」,說得有鼻子有眼,而中國實際上是在別人的地基上蓋房子。
  • 科技日報總編:中國1919年缺科學精神 2019年仍缺
    科技日報8月13日消息,剛剛過去的周末,在北京會議中心舉行的」2018世界科技創新論壇「,匯聚眾多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企業家、國際知名智庫成員等,把脈中國和全球創新議程。8月12日上午,科技日報社總編輯劉亞東應邀在大會上做了題為「用科學精神引領創新」的主旨演講。
  • 《科技日報》總編輯陳泉湧受聘南開大學兼職教授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張軼帆 攝影 陳晨)4月9日,《科技日報》總編輯陳泉湧受聘南開大學兼職教授,常務副校長陳洪向陳泉湧致送聘書並佩戴校徽,校黨委副書記劉景泉出席致聘儀式並介紹陳泉湧簡歷。校黨委宣傳部、文學院、《科技日報》天津記者站負責人及師生代表參加儀式。  陳洪對陳泉湧受聘南開兼職教授表示熱烈歡迎和誠摯祝賀。
  •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受聘為《新華日報·科技周刊》第二批科學顧問
    中國江蘇網訊 5月8日下午,《新華日報科技周刊》第二批科學顧問聘任啟動,新華日報科技周刊報導團隊赴北京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向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頒發《新華日報科技周刊》科學顧問聘書。他的中微子震蕩實驗被《科學》雜誌評為世界年度十大科學突破,獲得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同年獲得了科學界第一巨獎-- 「基礎物理學突破獎」,他也是首位獲得「基礎物理學突破獎」的中國科學家。
  • 腦科學日報:全球首款透皮貼片抗精神病藥物上市!治療精神分裂症
    2,李毓龍研究組與合作者在《eLife》發表文章報導膽汁淤積瘙癢的分子機制來源:北京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9月10日,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生命科學學院、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李毓龍課題組與賓夕法尼亞大學羅文琴課題組合作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eLife
  • 科技日報總編怒了!陰謀論可休矣!
    我隨後點擊了劉總編輯在朋友圈發的那篇文章,文章是闢謠的,標題是《真相本身不造成恐慌,真相的缺席才令人恐慌》。文章的第一段是這樣寫的:沒有哪個國家會蠢到拿病毒當基因武器一些網民謠傳新型冠狀病毒是西方國家專門用來毀滅xx人的基因武器,真是扯淡。沒有哪個國家會蠢到拿病毒當基因武器,世上根本不存在只感染黃種人不感染白種人的病毒。
  • 西電人聚焦航天科技前沿研究
    9月18日至21日,以「弘揚航天精神,擁抱星辰大海」為主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在福建省福州市召開。會上,西電航天人面向航天科技前沿研究做主旨報告、特邀報告,共同聚焦中國航天事業未來發展。大會首日主論壇共5場主旨報告,其中2場均是來自西電航天人的聲音,得到了央廣網、澎湃新聞等媒體和大眾廣泛關注。
  • 聚焦衛生、安全、資源「2020年度人類社會發展十大科學問題」發布
    光明日報記者 詹媛為什麼傳染病會大流行,怎麼才能抑制新冠病毒的傳播,能不能及早診斷癌症、心臟病和帕金森,有沒有科技手段來避免農藥、化肥殘留……這些你我都急切盼望能有答案的科學問題,也正是全球科學家關注的科研焦點。
  • 英國《自然》雜誌聚焦西安:在絲綢之路起點建起的一座科技之城
    英國《自然》SPOTLIGHT上刊載文章聚焦西安原文題目為《Taking the silk road to high-tech growth》原文作者:Sarah O』Meara,作家、編輯說了什麼呢?
  • 獨家專訪《科學美國人》總編輯:科學為什麼對你我都很重要?
    但也有一批有識之士看到了科技進步帶來的變革力量,他們迫切希望通過傳播科學知識來幫助人們改善生活,於是《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在這一年應運而生。作為美國連續出版時間最久的雜誌,《科學美國人》今年迎來了創刊170周年。
  • 《科技日報》今起改版
    今天出版的《科技日報》在頭版發表《致讀者》稱:為了更好地適應新形勢,服務廣大讀者受眾,《科技日報》今起改版。文章全文如下。
  • 復盤全球戰疫得失,探討戰勝病毒最佳途徑
    此次大會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聚焦新冠主題,十餘位中外知名學者介紹各自最新研究進展並做主旨演講,圍繞群體免疫、新冠感染後遺症、眾多研究數據和證據的解讀和挖掘、臨床研究的方向和挑戰、重點脆弱人群防護、疫情下的全球健康展望及2021終結新冠疫情等議題進行了學術研究探討。
  • 聚焦| 《光明日報》聚焦武大生命科學學院膽固醇與脂代謝研究團隊...
    「宋保亮教授有一句口頭禪:要成為一個有用的人,要成為一個有精神追求的人。加入團隊以來,我看到他是工作最勤奮的,一直是實驗室去得最早和走得最晚的一個人。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對科研的熱愛和對事業的追求。」王琰說。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地球科學」學科首次進入ESI全球前1%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地球科學(Geoscience)」學科首次進入ESI前1%,位列全球第691(國內高校第49),排名率691/697=0.991%,共有論文量766篇,總被引頻次6453次,均篇引用次數8.42次。同時,學校工程學、計算機科學穩居全球前1‰,全球排名穩步提升。
  •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航天精神 薪火相傳
    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西安分院了解到,幾十年來,西安分院幾乎參與了我國迄今為止的所有重大航天活動,見證了我國空間技術與航天事業發展的進程,航天精神在這裡生根、發芽,激勵著西安分院的一代代航天人勇敢追夢。 據西安分院院長李軍介紹,西安分院的發展與國家空間事業發展同步,記載著幾代航天人奮鬥的艱辛與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