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戰「疫」馬上期滿一年。值此各國努力控制新冠肺炎大流行的重要時刻,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與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為世界提供了一個平臺,希冀用國際間對話給當前疫情陰霾籠罩的世界帶來希望。
11月24日-25日,2020第六屆「柳葉刀-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與健康大會」在京召開。
此次大會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聚焦新冠主題,十餘位中外知名學者介紹各自最新研究進展並做主旨演講,圍繞群體免疫、新冠感染後遺症、眾多研究數據和證據的解讀和挖掘、臨床研究的方向和挑戰、重點脆弱人群防護、疫情下的全球健康展望及2021終結新冠疫情等議題進行了學術研究探討。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院士在致辭時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使人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全球的團結和合作是戰勝病毒的最佳途徑。王辰強調,新冠肺炎疫情加深了我們對「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理解,這正是希望在此次研討會上傳達的重要信息——以國際合作共御疫情的重要性。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院士致辭(中國日報 朱興鑫攝)
當下時刻,中國和全球其他國家都面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帶來的社會、經濟和健康方面的巨大挑戰,保護和加強國際間的團結合作至關重要,這一點也與《柳葉刀》總編輯Richard Horton的理念不謀而合。在擔任《柳葉刀》主編的25年間,他已見證多次緊急衛生危機,包括愛滋病流行的演變、伊波拉病毒的多次暴發、寨卡病毒的暴發、氣候危機等,「每次危機都激勵並動員科學家以非凡的精力和奉獻精神做出回應,但是,我們從未見證過新冠疫情時期的那種全球科學合作與團結的精神。」Richard Horton致辭時還表示,最早暴發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目前在全球卻是病例數最少的區域之一,這是世界其他國家需要反思的事情。
《柳葉刀》總編輯Richard Horton致辭(中國日報 朱興鑫攝)
在主旨演講環節,德國海德堡大學醫學院Till B rnighausen教授以《傳統(衛生幹預)功效開闢新領域:用於控制新冠的公共衛生幹預措施》為題,分享了公共衛生幹預的見解,深入分析了如何將新的技術、新的創新應用到篩查、隔離 、傳染性檢測以及健康促進等傳統衛生幹預措施中。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教授Roy Anderson爵士則聚焦群體免疫,分享了《如何通過接種疫苗產生群體免疫以預防新冠肺炎感染》的報告。他從終極目標入手對疫苗的評判做了解釋,希望「通過免疫接種的方式獲得群體免疫。」如果說疫苗是打贏人毒之戰的「利器」,能否助力人類實現群體免疫將是評判它「好」與「不好」的標準。
相較於其他病毒,新冠病毒是一個極為懂得如何利於自身繁衍的「完美級」病毒,它具備一系列利於自身生存與發展的特性。對此,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梁卓偉圍繞《從SARS到新冠:我們真的了解冠狀病毒的流行病學嗎?》主題作報告。
中日醫院副院長、國家呼吸醫學中心副主任曹彬會上從臨床角度分享了《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的長期後果:一項隊列研究》的報告。曹彬教授團隊通過對新冠肺炎出院患者進行6個月隨訪,觀察統計其預後情況及疾病後遺症,從而形成對出院患者進行藥物、飲食、運動、心理等各方面的長期康復建議。
此外,本次大會也涉及包括婦女、兒童、老人在內的脆弱群體防護內容。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傑院士,同時也是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北京大學援鄂醫療組的組長,依託從此次負責領導危重症救治及孕產婦保健工作中得出的經驗,喬傑分享了新冠對中國婦幼健康的影響及全球啟示,分析稱孕產婦可能比普通人群對COVID-19更易感,尤其是在原本患有慢性病或孕期合併症的情況下。因此,孕產婦和新生兒應被視為對COVID-19感染預防和管理的重點高危人群。
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葉志敏教授則以《中國老年人的長期照護體系》為題,對我國養老體系的現狀進行概述,並針對當前老年人的長期照護所面臨的挑戰提出政策建議,對未來的展望分享了獨到見解。
據報導,世界多國新冠患者都存在凝血障礙,其中德國經新冠屍檢發現三成新冠患者死於肺栓塞。對此,國家呼吸醫學中心、中日醫院呼吸中心教授、中國醫師協會呼吸分會肺栓塞委員會主任委員翟振國,圍繞中國肺栓塞的疾病負擔、管理與預防做出詳解。
此外,本次會議還在線發布了15篇摘要。會議摘要報告環節中,武漢同濟醫院的董凌莉教授作為代表,介紹了湖北新冠流行期間風溼病患者隨訪的智能疾病管理系統方面的研究進展。
在為期兩日的大會均設置小組討論環節,在總編輯Richard Horton及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副校長王健偉教授的主持下,與會嘉賓就新冠最新研究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小組討論環節(中國日報 朱興鑫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