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盤全球戰疫得失,探討戰勝病毒最佳途徑

2020-11-30 騰訊網

全球戰「疫」馬上期滿一年。值此各國努力控制新冠肺炎大流行的重要時刻,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與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為世界提供了一個平臺,希冀用國際間對話給當前疫情陰霾籠罩的世界帶來希望。

11月24日-25日,2020第六屆「柳葉刀-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與健康大會」在京召開。

此次大會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聚焦新冠主題,十餘位中外知名學者介紹各自最新研究進展並做主旨演講,圍繞群體免疫、新冠感染後遺症、眾多研究數據和證據的解讀和挖掘、臨床研究的方向和挑戰、重點脆弱人群防護、疫情下的全球健康展望及2021終結新冠疫情等議題進行了學術研究探討。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院士在致辭時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使人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全球的團結和合作是戰勝病毒的最佳途徑。王辰強調,新冠肺炎疫情加深了我們對「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理解,這正是希望在此次研討會上傳達的重要信息——以國際合作共御疫情的重要性。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院士致辭(中國日報 朱興鑫攝)

當下時刻,中國和全球其他國家都面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帶來的社會、經濟和健康方面的巨大挑戰,保護和加強國際間的團結合作至關重要,這一點也與《柳葉刀》總編輯Richard Horton的理念不謀而合。在擔任《柳葉刀》主編的25年間,他已見證多次緊急衛生危機,包括愛滋病流行的演變、伊波拉病毒的多次暴發、寨卡病毒的暴發、氣候危機等,「每次危機都激勵並動員科學家以非凡的精力和奉獻精神做出回應,但是,我們從未見證過新冠疫情時期的那種全球科學合作與團結的精神。」Richard Horton致辭時還表示,最早暴發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目前在全球卻是病例數最少的區域之一,這是世界其他國家需要反思的事情。

《柳葉刀》總編輯Richard Horton致辭(中國日報 朱興鑫攝)

在主旨演講環節,德國海德堡大學醫學院Till B rnighausen教授以《傳統(衛生幹預)功效開闢新領域:用於控制新冠的公共衛生幹預措施》為題,分享了公共衛生幹預的見解,深入分析了如何將新的技術、新的創新應用到篩查、隔離 、傳染性檢測以及健康促進等傳統衛生幹預措施中。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教授Roy Anderson爵士則聚焦群體免疫,分享了《如何通過接種疫苗產生群體免疫以預防新冠肺炎感染》的報告。他從終極目標入手對疫苗的評判做了解釋,希望「通過免疫接種的方式獲得群體免疫。」如果說疫苗是打贏人毒之戰的「利器」,能否助力人類實現群體免疫將是評判它「好」與「不好」的標準。

相較於其他病毒,新冠病毒是一個極為懂得如何利於自身繁衍的「完美級」病毒,它具備一系列利於自身生存與發展的特性。對此,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梁卓偉圍繞《從SARS到新冠:我們真的了解冠狀病毒的流行病學嗎?》主題作報告。

中日醫院副院長、國家呼吸醫學中心副主任曹彬會上從臨床角度分享了《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的長期後果:一項隊列研究》的報告。曹彬教授團隊通過對新冠肺炎出院患者進行6個月隨訪,觀察統計其預後情況及疾病後遺症,從而形成對出院患者進行藥物、飲食、運動、心理等各方面的長期康復建議。

此外,本次大會也涉及包括婦女、兒童、老人在內的脆弱群體防護內容。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傑院士,同時也是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北京大學援鄂醫療組的組長,依託從此次負責領導危重症救治及孕產婦保健工作中得出的經驗,喬傑分享了新冠對中國婦幼健康的影響及全球啟示,分析稱孕產婦可能比普通人群對COVID-19更易感,尤其是在原本患有慢性病或孕期合併症的情況下。因此,孕產婦和新生兒應被視為對COVID-19感染預防和管理的重點高危人群。

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葉志敏教授則以《中國老年人的長期照護體系》為題,對我國養老體系的現狀進行概述,並針對當前老年人的長期照護所面臨的挑戰提出政策建議,對未來的展望分享了獨到見解。

據報導,世界多國新冠患者都存在凝血障礙,其中德國經新冠屍檢發現三成新冠患者死於肺栓塞。對此,國家呼吸醫學中心、中日醫院呼吸中心教授、中國醫師協會呼吸分會肺栓塞委員會主任委員翟振國,圍繞中國肺栓塞的疾病負擔、管理與預防做出詳解。

此外,本次會議還在線發布了15篇摘要。會議摘要報告環節中,武漢同濟醫院的董凌莉教授作為代表,介紹了湖北新冠流行期間風溼病患者隨訪的智能疾病管理系統方面的研究進展。

在為期兩日的大會均設置小組討論環節,在總編輯Richard Horton及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副校長王健偉教授的主持下,與會嘉賓就新冠最新研究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小組討論環節(中國日報 朱興鑫攝)

相關焦點

  • 核心成果從實驗室直達戰疫一線
    廣東科技戰「疫」系列報導②全球戰疫正酣,我國緊急向義大利支援10萬份連花清瘟膠囊。這一中成藥從實驗室直達戰疫一線,納入國家診療方案、走紅西方國家,廣東科學家作出了重要貢獻。廣州醫科大學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楊子峰研究發現,連花清瘟膠囊可以抑制病毒複製,具有抗新冠病毒活性。
  • 科技全球戰疫 聯合國宣布騰訊為全球合作夥伴
    這意味著,在新冠病毒疫情之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全球對話將在中國網際網路科技企業的技術支持下進行。聯合國發布官方新聞稱,「這是一項全新且創新的全球合作」。騰訊所提供的視頻會議服務和對話交流平臺將極大地幫助我們觸及到全球更多參與者,而騰訊的技術和全球影響力對於擴展我們在青年群體中的影響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全球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騰訊對聯合國75周年活動的支持樹立了一個重要的榜樣。」騰訊公司總裁劉熾平表示,「全球合作關乎人類福祉和未來,也是我們戰勝當前全球疫情的關鍵。
  • 「群體免疫」與「悶死病毒」兩種抗疫模式的利弊得失
    中國抗疫模式這個模式,簡單說就是「全部停擺,把病毒悶死」模式,也就是整個社會主要的活動全部停下來,封城,封路,封社區、村莊,讓主要的社會活動,包括主要的經濟活動,停止和凝固化,把一切可能傳染的途徑,全部切斷,這是一種果斷決絕,甚至是與病毒決一死戰的模式。它的成本代價巨大,但是效果也非常迅速,明確,顯著。中國已經用自己的實踐,有力地回答了這種模式的效果問題。
  • 如何唱響科普戰疫好聲音?
    戰勝疫情離不開科學。如果說實實在在的科技產品是抗疫的有形武器,那麼科普倡導的科學理性則是提升精神免疫力的無形武器。唱響科普戰疫好聲音,不僅可以減少恐慌,避免謠言肆虐,節省防控成本,還可以有效引導群眾做好防範、保護自己,避免疫情大規模傳播。
  • 同舟共「冀」,激發「天涯若比鄰」的戰疫精神
    湖北唯一的車載移動CT方艙到了、支援過湖北武漢的醫護人員來了、每日最高可檢100萬人份的氣膜式核算檢測實驗連夜建成了……一些列「投桃報李、禮尚往來」式的操作,讓人們看到了河北防疫必勝的曙光,也品悟出同舟共「冀」、戰勝疫情的堅決信念。俗話說,病毒無情,人間有情。何為「情」,情在義理之中,更在擔當之間。
  • 以非典為藍本的好萊塢大片《世紀戰疫》幫你理解諸多
    2011年公映的科幻片《世紀戰疫》(香港譯法),英文名《Contagion》,直譯就是《傳染病》。編劇坦承,劇情inspirations正來自於2003年的SARS非典,以及2009年的甲型HINI全球大流感。影片詳細呈現了:一個新型致命病毒,是怎樣由一個傳染點,經由怎樣的路徑、途徑,在短短幾日內便擴散至全境,最後導致全球數千萬人死亡。
  • 分享戰疫經驗 聚焦國際合作——中國外文局舉辦抗擊疫情國際智庫雲...
    攝影 董寧中國外文局局長杜佔元在致辭中說,疫情已成為國際社會面臨的最棘手挑戰,病毒不會讓任何國家獨善其身,團結合作是戰勝疫情最有力的武器。智庫需要齊聲呼籲,在全球面臨共同威脅時,摒棄歧見,凝聚共識,加強合作,守望相助。需要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反對汙名化、政治化,防止將疫情作為政治操作的工具。
  • ...人類終將戰勝HIV|HIV|抗艾|戰勝|免疫系統|愛滋病|病毒|細胞|...
    擁有「高智商」,讓免疫軍團淪陷HIV可能是目前人類發現的最聰明的病毒。人體內有一套強大的免疫系統,外界的細菌、病毒想要進入人體興風作浪,都會受到免疫系統的迎頭痛擊。免疫系統由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活性物質組成,僅免疫細胞就多達十餘種,細菌、病毒想要戰勝免疫系統絕非輕而易舉的事。
  • 8部必看的病毒感染電影,病毒比魔妖還可怕!
    《流感》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從一個感染致命感冒病毒到迅速大爆發的事,病毒秒速蔓延,許多人在不知不覺間被感染,進而將死亡的陰影引向周圍所有的人。這種災難片,最值得探討,也最不值得探討的,就是人性。病毒爆發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的淪喪。
  • 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匯聚全球戰疫合力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多地蔓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戰勝關乎各國人民安危的疫病,團結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戰勝新冠肺炎疫情,需要各國攜手,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匯聚全球戰疫合力,深化疫情防控國際合作。1.公共衛生安全事關全人類安危 公共衛生安全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可以說,人類發展史既是一部不斷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歷史,也是一部不斷應對和處置各種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歷史。
  • 中美攜手才能戰勝病毒 三大領域合作是當務之急
    美國若想要戰勝新冠病毒,回歸疫情開始之前的生活,究竟應該將中國視作與之抗衡的對手,還是視作戰勝疫情所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呢?事實是,若不將中國列入解決方案之中,美國就難以取得抗疫的最終勝利。無論如何否認或者掩飾,一個迅速崛起的中國正考驗著美國在各個領域中的領先地位。
  • 日本病毒學家北裏海雄談——新年將至,全球如何戰疫情
    日本病毒學家北裏海雄談——  新年將至,全球如何戰疫情  新年將至,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已持續蔓延一年之久且仍在肆虐。  北裏海雄分析認為,為了控制住全球的疫情蔓延,世界各國都寄希望於疫苗,但是由於目前允許使用的疫苗每個人要接種2次,全球有70多億人口,至少需要70%以上的人口接種疫苗,實現群體免疫,才能有效抑制住疫情的擴散,達到阻止疫情全球蔓延的目的。  「從目前疫苗的生產及供給能力看,短期內實現這一目標的可能性十分渺茫,保守地估計至少也需要2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 找到新冠病毒死穴,快速戰勝新冠病毒
    新冠病毒會給人類製造多少災難和傷害,眾說紛紜。自始至今,新冠病毒四處遊蕩,飄忽不定,時強時弱,時緊時松,善於製造拉鋸戰。在人類發展史上,人類曾經戰勝許多極其狡猾的病毒和細菌。所以,人類實現戰勝新冠病毒目標,或者讓先行動者先戰勝,完全有可能。
  • 何大一教授說給科學家1-2年時間,一定戰勝新冠病毒
    日前,國際著名病毒學家何大一教授說「社會給科學家們一點點時間,或許一、兩年,會有很多潛在的和創新方案,我有信心科學一定戰勝新冠病毒、取得抗擊疫情全勝!」誰是何大一教授?(沒錯寫胡大一教授名字?)比如說應用IL6-受體抗體阻斷其中的炎症途徑,問題是介入時機是否恰到好處?」羅氏和賽諾菲在中國也各自開展了臨床試驗測試Kevzara和Actemra 治療新冠肺炎或感染患者,也得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數據結果。遺憾的是在中國的臨床試驗沒有安慰劑對照,問題不僅僅是沒有安慰劑對照設計,而是大多數輕中度患者可以自行康復,無法證明是藥物療效或混合在一起或自己機體抵抗力作用。
  • 知己知彼 科學戰疫 知識視界線上觀影答題有獎活動
    知己知彼 科學戰疫知識視界線上觀影答題有獎活動2020年,一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打破了我們平靜的生活,也讓一直無處不在卻「默默無聞」的病毒成為了全球數十億人「關注」的對象,我們從未如此迫切地想要了解與之相關的一切:
  • 2020戰勝冠狀病毒的祝福語句子_向白衣天使致敬的話語
    18、希望病毒儘快控住,祝福武漢,祝福我的親人朋友身體安康,幸福快樂  19、一種突如其來的病毒將這個鼠年春節變得格外壓抑,讓我們可能無法像往年一樣走親訪友,舉杯相祝。但越是這樣,越是增加了太多的牽掛和思念,更加珍惜和祝福。武漢加油,中國加油,我們大家一起加油!相信喝不喝酒,都是朋友;聚與不聚,親情友情愛情只會因牽掛更加令人懂得珍惜。
  • 疫情必然會過去,全球須共同攜手對抗疫情
    本刊訊 3月25日,CGTN智庫聯合中國科協舉辦《全球疫情會診室》特別節目。節目邀請來自中國、阿爾及利亞、葡萄牙、馬來西亞以及挪威的科學家和學者們,圍繞「科技助力全球戰疫」主題,深入探討如何使用科學技術幫助全球人類共同抗擊疫情,分享目前所取得的成果,進一步確定在全球公共衛生事業中科學技術起到的重要作用。
  • 外交部:中方繼續支持各國科學家開展病毒源頭和傳播途徑的全球科學研究
    新華社北京7月9日電(記者成欣)針對有報導稱牛津大學專家認為新冠病毒並非起源於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9日說,有關報導再次印證了病毒溯源是一個複雜的科學問題,應由科學家在全球範圍開展國際科學研究與合作,中方繼續支持各國科學家們開展病毒源頭和傳播途徑的全球科學研究。當日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問:英國《每日電訊報》近日報導了一名牛津大學專家的觀點,認為新冠病毒並非起源於中國。
  • 病毒感染自愈患者:11 天在家戰勝病毒
    原標題:病毒感染自愈患者:放平心態積極面對 11天在家戰勝病毒摘要:2 月 4 日晚,一位微博名 "naJenny" 的新冠病毒感染自愈患者,髮長文回顧自己 11 天內從發現感染,到居家隔離,最後依靠藥物和自身免疫力成功自愈的全過程
  • 全球戰疫,媒體能做什麼?
    面對全球合作抗疫媒體位置在哪裡?作用如何發揮?  凝聚起合作抗疫的正義力量  總臺一面及時揭批西方一些政客一再採用「政治化」、「標籤化」、「汙名化」的做法「甩鍋」中國的惡劣行徑,一面獨家專訪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總編霍頓、日本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本庶佑、劍橋大學新冠病毒變種報告第一作者福斯特等人,用事實說話,用科學說理,用真相反擊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