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時間: 2011年
導演: 史蒂文.索德伯格主演: 馬特·達蒙/裘德·洛/凱特·溫斯萊特/瑪麗昂·歌迪亞/格溫妮斯·帕特洛/勞倫斯·菲什伯恩
觀看資源: 愛奇藝、騰訊視頻等
全球化的今日,全境擴散,並非危言聳聽。今日回看這部《世紀戰疫》,依然讓人警醒。
本文作者:非非馬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發展與防控牽動人心。
昨天的最新消息:武漢疫情指揮部發布通告,全市離漢通道暫關閉,公共運輸停運。
這,在新中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各種聲音很多。
有很多人不理解,如此「大動幹戈」,是否有必要,為什麼?
我不是「疾控」專家,但這個決定無疑是「靠譜」的。至少,這比搞什麼社區「萬人宴」要靠譜多了。
而今天要詳細介紹的這部電影,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很多人理解為何「封城」。
2011年公映的科幻片《世紀戰疫》(香港譯法),英文名《Contagion》,直譯就是《傳染病》。
編劇坦承,劇情inspirations正來自於2003年的SARS非典,以及2009年的甲型HINI全球大流感。
影片詳細呈現了:一個新型致命病毒,是怎樣由一個傳染點,經由怎樣的路徑、途徑,在短短幾日內便擴散至全境,最後導致全球數千萬人死亡。
大家所關心的「封城」,也是電影裡美國政府所採取的「防控疫情蔓延」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影片在臺灣上映時的譯名就叫:《全境擴散》。
影片中有疫情發生的一個香港小村莊裡,尚未感染的人抱團聚集在一起,「避難」求生。
在進入本文正題之前,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下電影的相關背景。
《Contagion》,是當年好萊塢的一部年度大製作,在威尼斯電影節做的國際首映。
影片導演是因拍攝《性.謊言.錄像帶》而一舉成名的史蒂文·索德伯格——1989年,這部電影奪得了坎城電影節的「金棕櫚」最佳影片大獎。
而索德伯格在主流商業片市場最成功的作品,大約是"Ocean 11-13系列,即《十一羅漢》,或《瞞天過海》。
很多觀眾可能還聽說過他執導的《永不妥協》、《毒品網絡》,斬獲大獎無數。
當年,朱麗婭.羅伯茨憑藉《永不妥協》獲得了奧斯卡影后;《毒品網絡》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等四項大獎還獲得了柏林電影節的影帝大獎。
名導牽頭拍攝這樣一部全民「戰疫」題材的電影,也難怪可以集結如此頂級的卡司陣容——馬特·達蒙 / 裘德·洛 / 凱特·溫斯萊特 / 瑪麗昂·歌迪亞 / 格溫妮斯·帕特洛 / 勞倫斯·菲什伯恩。
說回電影本身,2011年,它一在倫敦上映,我就第一時間去看了,很是被震撼。儘管,離SARS已經過去整整8年。
今日,又一例新型病毒導致的疫情爆發,似往日重現。再回看這部電影,發現它依然既「科幻」又「寫實」,令人深省,非常有警世價值。
不得不說,哪怕科技醫療水平再進步,人類也總會遭遇階段性「未知」的新病毒。
我們覺得「老套」的故事,會一再上演;一些相似的情節,也並不會因為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就徹底不同,全球皆然。
好的,壞的,都有可能timeless。
01
傳染/Contagious
《世紀戰疫》的劇情「靈感」雖然來自03年的非典與09年的甲型HINI流感,但影片裡描述的災難性後果,比如全球死亡人數,要遠比當年的現實嚴重無數倍。
而這一切的一切,不過肇始於某一個小「點」,一個「0號病人」。
影片中集中掩埋死亡病患的屍體
2003年SARS,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的數據,全球共有8096個疑似病例,死亡774人。(備註:數據來源於維基百科。)
2009年的甲型HINI流感,全球死亡人數超過1萬人。(備註:數據來源於維基百科。)
而電影裡,在疫苗終於研發出來之時,僅美國就已經死亡250萬人口,全球死亡2600萬人口,且因為疫苗生產能力的局限,死亡人口數在疫情得以完全控制之前,仍將不斷增加。
這個比例,大致參照了人類歷史上幾次最嚴重的疫情爆發時期的人口死亡比例:因染病而致死的人口大約是總人口數的10%。
其實,從致命性和基本傳染數(R0)來講,電影裡的新型病毒並不比SARS、甲型HINI流感病毒更高——甚至甲型HINI的R0指數是最高級別,第6級,SARS在2-5之間,而電影裡的新型病毒,基本傳染數(R0)最初被定為3,之後被升級為4。
影片裡,疾病防控中心的米爾斯博士,在給明尼蘇達的官員們科普R0的常識。
不熟悉R0指數的朋友,我這裡摘一下維基百科的相關介紹:
「基本傳染數」(R0),在流行病學上,是指在沒有外力介入,且假設所有人都對這個病毒沒有免疫力的情況下,一個染病者會感染多少其他人的平均數。
若R0 < 1,傳染病將會逐漸消失。
若R0 > 1,傳染病會以指數方式散布,成為流行病(epidemic)。但是一般不會永遠持續,因為可能被感染的人口將會慢慢減少。(因為人群中總有對此項病毒有先天免疫力的人群,且部分染病者可能在病癒後產生相應的免疫力。)
若R0 = 1,傳染病會變成人口中的地方性流行病。
R0的數字愈大,代表流行病的控制愈難。
以下為幾種傳染病的R0:
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症(SARS):2-5;在新加坡案例為3。愛滋病:2-5麻疹:16-18
既然電影裡的新型病毒其基本傳染數並非最高級, 為何卻會如此迅速地大規模擴散,導致如此之巨的死亡人口?
除了電影本身營造戲劇衝突的需要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有兩個:
1,傳染途徑更多,除了分泌物接觸之外,還包括多種形式的surface touch,即表面接觸,這意味著感染源拉過的公交車把手、按過的電梯按鈕、交給收銀員的銀行卡等等,都成為了傳染介質;
2,沒有「控制好」。
沒有控制好的原因是多重的。
首先,比如感染病毒後的每個人都成了傳染源,身體不適,卻意識不到自己患了傳染病,患了什麼病,「四處行走」,結果無意間把病毒傳染給了身邊的親人、朋友、同事,或者餐廳、商場、巴士裡的人。
病毒就是這麼在無意間以指數級擴散。
在全球化的今時今日,短時間內的「全境擴散」,不再是危言聳聽。
一起來看看《世紀戰疫》裡,由點及面的「全境擴散」路徑。
一隻蝙蝠停留在香蕉樹上吃香蕉時,遇上美國一家伐木公司在亞洲熱帶雨林伐木,被驚嚇到的蝙蝠銜著香蕉在驚恐中飛離,飛行途中經過了一個養豬場,蝙蝠口中的香蕉落入豬群,被一隻豬吃了。
就這樣,蝙蝠這個天然宿主將病毒傳給了豬,並在豬的體內又變異出更兇猛的新病毒,攜帶新病毒的豬作為中間宿主,又被送到了香港一位大廚手中。
正在大廚料理生豬的過程中,一位服務員上來告訴他,有一位美國來的女食客想感謝他。然後,大廚習慣性地在自己的圍裙上擦了擦剛碰過生豬的手,就出去見食客了。
意料之中的握手致謝、合影。
新型病毒就這樣被傳染到了這位美國來的女食客身上——她成為電影中的「0號病人」,頭號「超級傳播者」。
她把病毒一路從香港帶到澳門,又帶到芝加哥,帶回了有330萬人口的Minneapolis。
由格溫妮絲.帕特羅飾演的女食客Beth,先是在澳門賭場這種高人口密度的封閉型空間內,感染了多位國際人士。
首當其衝地,她將病毒傳染給了和自己在賭場一起玩耍的日本男同事。
然後,這位日本同事乘坐回程國際航班時,已感不適,又將病毒傳染給了空乘,回到日本後,他沒意識到問題嚴重性,乘坐公交出行,結果在車上暴斃,成為日本的「0號傳染源」。
令人慨嘆的是,當他直吐白沫倒地後,他身邊的圍觀者第一時間不是報警或者呼叫救護車,而是拿出手機對著一陣猛拍,將自己暴露在生命危險之中。
而在倫敦工作的美麗烏克蘭姑娘,則僅僅是因為摸了一下格溫妮絲.帕特洛落遺落在吧檯上的號碼牌,就感染上病毒。
不知情的她,帶病堅持上班,成為倫敦的「0號傳染源」。
被「意外」擊中的,還有徐天佑出演的賭場服務生。他因為碰過了格溫妮絲.帕特洛的酒杯,而被感染病毒。
他身體已經出現了明顯不適症狀,攜帶病毒從澳門回到香港。
更悲劇的是,他雖然已嚴重到呼吸困難、意識模糊、行走不便,卻因為缺乏警惕、也欠缺病理常識,完全意識不到這很可能是病毒來襲,也很有可能具備高傳染性,結果——
他拖著沉重病體出門,不戴口罩、沒有任何隔離措施,進入有老人與孩子的電梯間、更走進人潮擁擠的菜市場……
而他的女朋友,也不幸被感染,幾日後身亡。
「格溫妮絲.帕特洛」自己呢,把病毒直接帶向了芝加哥和明尼蘇達。
她不知自己已感染病毒,在飛抵芝加哥轉機時,背著丈夫偷偷見了自己的前男友,並發生了性關係。最後,她的前男友感染身亡。
這位病毒「超級傳播者」,以為自己只是國際長途飛行後的jetlag,回到明尼蘇達的家中後,還熱情地擁抱了自己的兒子。
不幾日,母子雙雙斃命。但她的兒子在發現身體不適前,已經將病毒帶到了自己的學校。
前情人、兒子之外,「帕特羅」還在明尼蘇達把病毒傳染給了公司裡去接他的同事。
結果這位同事很快就身體不適,一直咳嗽,卻依然堅持工作,還乘坐了巴士出行……結果,從巴士上一下來,就跌倒在地。
所幸,「帕特洛」的丈夫,「馬特.達蒙」先天對這種病毒免疫,躲過了這場浩劫。
不需要戴口罩的馬特.達蒙,雖無生命之憂,但先是被妻兒的猝死打擊,後又得悉妻子出軌,也是非常痛苦。
雖然有一些人群會像馬特.達蒙這樣,先天對此病毒免疫,但還有很多人缺乏對這個病毒的免疫力,於是,短短十天之內,病毒就出現在全球各地。
看到這樣的情節,你會很直觀、很強烈地感受到,要有效防止疫情在更大範圍內蔓延,首先一條便是儘可能地切斷掉「傳染路徑」。
頻繁的人口移動與近距離的接觸,的確風險太大。
封閉而擁擠的公共運輸工具,諸如飛機、火車、地鐵、巴士,的確是高風險場所。
所以,每個人儘可能地減少外出,不做非必要的出行,是對自己、對他人負責任。
在此也積極呼籲各位疫區和非疫區的朋友,出行都能戴上口罩,這不僅是保護自己,也是防止自己在無意間成為「傳染源」,對社會承擔起一個公民所應承擔的安全責任。
關於這一點,影片裡有一個細節特別令我感動。
疾病反恐中心的米爾斯博士(凱特溫斯萊特扮演),一直衝在疫區最前線工作,不幸染病。
在發現自己感染後,她不是第一時間打電話給自己的上司求助,而是一邊哭一邊立刻給下榻的酒店打電話,要酒店提供24小時內所有服務過她房間的工作人員的電話。
作為一名疾控專家,她深知這個病毒發作致死的速度有多迅猛,卻一直等到安排好所有的「告知」、「指導」事宜之後,才把電話打給了自己的boss,疾控中心的負責人,Dr. Cheevre。
那一刻,我潸然淚下。
她在臨終前,還試圖把自己身上的毯子分給隔壁床上一直寒冷的另一位病人……
當然不能要求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高尚情操和覺悟,但起碼,不該出現非典時期那種為了一己私,刻意隱瞞非典病患接觸史的現象,導致那麼多不知情的醫護人員被感染。
儘可能地切斷傳染路徑,是防控的關鍵一步,這要求全民的積極理解以及配合。
政府干預,在這樣的疫情面前也是必須的。
電影中,為了控制疫情的蔓延,美國官方也在多個地方採取了「封鎖」策略,停止地區間的流動。
在此之外,政府當然還有責任及時妥善地處理好現有及新增病患,安頓好他們的收住、隔離與治療,並且穩定好整個社會的秩序。
防止疫情的擴散蔓延,這是一個高難度的系統工程。
02
信息/Information
在人類「戰疫」的過程中,「信息」的及時發布、溝通和處理,大約是社會應對疾病本身之外,最為重要的一環。
知情不報、刻意隱瞞疫情或者疫情的嚴重性,是政府有關部門的瀆職行為,也侵犯了民眾的「知情權」。
及時告知公眾信息,有助於民眾了解實情的危害性,及時採取相應的「防控」措施,有助於減緩疫情的蔓延,這是防控環節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相反,如果刻意對民眾隱瞞,民眾和各級組織機構,紛紛掉以輕心、不以為意,很容易會錯過最佳防控階段,造成事態升級、惡化。
在這一點上,我們不是沒有教訓的。
所以,美國疾控中心認為向公眾清楚說明這個新型病毒的嚴重性,是自己的責任。
因為,他們寧可讓新聞說他們反應過度,也不希望因為自己告知不及時、不到位,而導致更多民眾喪命。
再反觀我們這次武漢疫情的升級擴散過程:
武漢政府有關官員、有關部門在初期時,「信息披露不夠及時準確,『大膽』放任病人出行,『大膽』放任疫情源頭營業,『大膽』讓關鍵易感人群不戴口罩……」(據人民網評論),恐怕難辭其咎。
誠然,關於如何向公眾作信息披露,在美國政府這裡也歷來是個大「難題」,觀點並不統一。在本片中也有不少呈現,但很重要的一點是:
你隱瞞信息的初衷和動機是什麼?是為了一己之私,個人的官職官位,還是公眾的整體利益?
因為不同的初衷,會導向皆然不同的行為選擇和結果,它所引發的民眾反應也會是截然不同的。
比如影片中,明尼蘇達的一個女官員之所以反對「立即」作信息披露,是基於上次流感的經驗,就這麼告知公眾實情,會導致大面積恐慌。
她的出發點不是個人利益,是公眾整體利益的最大化考量。也因此,這樣的人,如果發現信息隱瞞會比披露的後果更嚴重,依然還是會選擇支持「披露」。即便是她因此犯了錯,公眾也更容易諒解這樣的行為。
我還想特別指出的是,在《世紀戰疫》裡,還討論了這樣一個值得思考的「兩難」問題:
在政府尚未做好應對方案,以應付「全面披露實情」之後所可能帶來的各種後果時,「及時公布詳情」,有可能帶來更大的麻煩,給「戰疫」過程增加更大難度。
片中的國防安全部的官員,早預見到了隨之而來的社會騷亂和失序,只想儘可能地贏得更多點時間來部署。因為,隨著死亡人數的激增,必然是「紙包不住火」的。
「
Make sure nobody knows, until everybody knows.
事實,也的確如他所料。
人們在面對疫情時,是很難始終保持冷靜和平靜的。
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大面積群體性恐慌,以及恐慌所帶來的社會失序與混亂,有時比疾病本身更難控,它對社會整體的危害性,一點不報亞於病毒。
人們衝進已無人看守的超市哄搶食品
可悖論點在於,隨著事態惡化擴散,紙包不住火,信息的不透明只會給謠言提供溫床,給投機者提供發「災難財」的機會,而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加劇,也會讓這場必須集所有人之力共同抗擊的戰疫,更難打。
所以,客觀說一句,要把握這其間的分寸尺度、時間點,其實對哪個國家、哪一屆政府都不容易。
03
騷亂/Disorder
戰爭、瘟疫、災荒時期,是最容易導致社會失序的。
很幸運,我們當年經歷嚴峻的SARS之戰,雖有謠言泛濫,雖有過民心恐慌,但我們的社會是井然有序的。
而我在英國,卻經歷過一次波及多個城市、造成180多名警察受傷的大型社會騷亂事件。那是2011年8月,是社會矛盾所導致的騷亂,就像電影裡演的那樣——燒殺搶掠。
2011年8月,英國被騷亂分子燒毀的店鋪、住宅
作為一個生活在和平時期的人,真的只有親身經歷過,才會真地相信,傳說中的「燒殺搶掠」,並不一定只是發生在人類的「侵略戰爭」裡。
而在人類對瘟疫的戰爭中,當無數個體感到自身的生命受到嚴峻威脅時,求生的本能會讓其中的很多人「變異」為一個「侵略者」。
《世紀戰疫》中的場景,是電影化的、誇張化的,但它有現實的影子。
如果人們不控制自己內心的陰暗面,如果每個人考慮問題都只從個體利益出發,而沒有大局意識,如果政府維護社會穩定秩序的能力不夠,騷亂和失序是必然的。
電影裡,在疫情宣布後,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死去,無數的美國護士、醫生,甚至是警察拒絕上工,護士甚至開展了罷工行動,因為他們認為,「健康的人就應該防止被不健康的人傳染。」
這的確是不符合職業倫理的行為,但是,再一想,你似乎除了嘆口氣,也並不忍過於苛責。試問,換作我們自己,又如何?不是不嚴峻的靈魂拷問。
不再有人維持城市秩序的街頭
也正因此,在我們這次「全國戰疫」中,武漢那些寫了「志願書」上「前線」的醫生、護士們,真是值得我們每個人鞠躬敬禮的。
因為有他們在,每一個市民的心裡才有踏實感,人們會相信,自己即使患了病,也不會被社會拋棄,陷入各人自掃門前雪、無人願意救治的境地。
這對維護社會穩定有極重要的作用。
04
投機/Profiteer
疫情、死亡、恐慌、騷亂,已然糟糕,更可恨、更雪上加霜的,還有陰謀論者、投機倒把分子,借危機散步謠言,大發「災難財」。
影片裡,裘德洛扮演的blogger,就是這樣一個陰謀論者、騙子。在社交媒體時代,他因為所謂的「敢於傳播真相」(半真半假),通過極端和煽動性言論,在網絡上吸引了全球1200萬粉絲,極富影響力。
很無恥地,他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大肆散播「連翹可以治病」的謠言——夥同投機商人謀私利。因為這個謊言,他輕而易舉地賺了450萬美元。
他的手段其實並不高明,卻在危機時刻被千萬人當成了「救命稻草」。
完全沒有感染病毒的他,假裝自己被傳染,然後在網上直播自己吸食連翹並因此治癒的過程。
結果,市場上的連翹被哄搶一空。排隊購買的病患,本來還算有秩序,在得知藥房當日近剩50份人頭配額時,人群頓時亂作一團,人們砸了藥房的玻璃就衝進了櫃檯……
可其實呢,這個騙子根本沒有「解藥」,每天出門都全副武裝。他無恥地說:我不是歷史上靠災難發財的第一個人!
哎,人們在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刻,就是會很容易相信謠言,「寧可信其有」。可能也包括你我。
非典時期,我們這些親歷者,有多少人沒買過點板藍根、白醋和消毒水呢?
利用人性弱點大賺不義之財,這不僅應該是被道德譴責的,還應該由政府出手來制裁。正如影片中裘德洛的結局,他將面臨詐騙等多項罪名的公訴。
這幾天看到咱們的社交網絡上流傳著不少消息,「吃什麼能有效對抗新型冠狀病毒」等等,有過之前的教訓,只想提醒大家,這種非正式渠道來的消息,千萬不要輕信,別被不法投機商割了韭菜,讓他們乘虛而入、大賺黑心錢。
這幾日,也看到各種消息說,市場上的口罩因缺貨而價格暴漲,有一些不法商家,甚至一度把N95口罩哄抬到了近千元一隻。
你看,現實裡,總有人想要藉機發災難財的。這回,幸有政府出手,及時幹預穩定住了口罩的市場價格。我今日登陸淘寶搜「口罩」,發現各商家標出的價格、供貨,都已恢復正常。
05
希望/Hope
這是一場艱難的「世紀戰疫」,它猶如照妖鏡般照出了社會百態、人心幽暗;但是,它也同時照出了人性的光輝、高大。
災難面前,總有一些英雄,以他們的智慧、勇敢、善良與犧牲精神,化解了人類危機,引領整個人類奔向光明。
銀幕上下,皆如是。
除了我前面寫到的米爾斯博士(凱特.溫斯萊特)的例子,還有很多勇敢戰鬥在一線的科研與醫護人員。
傳染病毒研究專家薩曼斯,在被要求摧毀樣本,停止實驗的情況下,明知風險劇增,依然冒生命危險繼續研究,終於成功培育出疫苗。
疾病防控中心的女博士艾麗,為了加速驗證疫苗的人體實驗結果,放棄動物實驗,直接將疫苗注射進了自己的身體。
最後,疫苗人體試驗成功,投入生產,給無數人帶來生的希望。
然而,在政府表彰大會上,卻不見她的身影,因為她在工作室裡忙著核對疫苗生產的批次。
而艾麗的父親,也是一位戰鬥在一線的醫生,在其他醫生護士逃離醫院時,他堅守崗位,不幸被感染。
關於這對父女,電影裡有極為動人的一幕。
自我注射了未經人體檢驗的疫苗之後,艾麗走進醫院來到父親的病床前,她摘下所有的防護,親吻擁抱了即將不久於人世的父親。既是和父親最後的告別,也是她以身試險,親測疫苗的有效性。
首批疫苗終於問世,因數量有限而不得不採取搖獎的方式發放。疾控中心的主任,在獲得政府特批給自己和妻子的兩劑疫苗後,將自己的那份,讓給了疾控中心裡環衛工人的兒子。
這世界,終究是正義善良會壓過邪惡醜陋,光明會戰勝黑暗。
銀幕上下,皆如是。
比如我們83歲的鐘南山院士,不顧危險、不顧高齡,親赴武漢,感動了我們數億人。
向英雄們致敬!
為被感染的病人祈禱
人人從自己做起,愛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齊心協力,一起打好配合戰。
願這場針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戰疫」,能儘快在各方努力下,儘快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