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體溫槍的故事:它曾用在「非典」時期 17年後又重新參與「戰疫」

2021-01-20 封面新聞

右為金牛區匯澤路社區書記張波

封面新聞記者 謝燃岸

那把體溫槍軍綠色的,體型看上去比常見的要大上一圈,和各式的口罩、消毒液一起,靜靜地躺在櫥窗裡。

這是四川博物院裡的「戰疫——四川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專題展」的一件實物。

「這個體溫槍怎麼這麼大?」6月23日,有參觀展覽的遊客在櫥窗外停留,頗為好奇。

事實上,這把體溫槍是個老物件了。

17年前,它曾在「非典」期間,被用來測量社區居民的體溫。今年年初,在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嚴重的那段時間裡,它又被翻出來「應急」。

「最初一下子要為2萬多人測溫,無接觸的溫度計不夠。我就把它找了出來,沒想到上了電池以後還能用。」成都市金牛區沙河源街道匯澤路社區黨委書記張波很是感慨。

這把普通的體溫槍記錄下的,是兩段難以忘懷的「戰疫」故事。

「沉睡」的體溫槍

17年後再度啟用

成都市金牛區沙河源街道匯澤路社區,位於三環外的靈潤路。轄區內有五個小區,7000多戶,2萬多人。

1月24日,大年三十夜晚,社區的兩委委員們已經開始全員上班了。入戶排查人員,所有居民「一人一表」,對來自武漢等重點地區的人員進行居家隔離醫學觀察,發放出入證、通行證等。

「那時候無接觸的體溫槍比較缺。」張波說。彼時,正處於春節假期期間,抗疫物資並不充裕,而一個2000多戶的小區,一個出入口起碼需要3、4把體溫槍,才不會造成人員在門口的聚集。

「有居民家裡有體溫槍的也貢獻給社區了。」張波說,他突然想起來,自己家裡也有一把體溫槍是十七年前「非典」時期用過的,看現在能否找到救個急。

儘管搬了好幾次家了,但出人意料,張波還是翻到了這把體溫槍,「換了新電池以後,沒想到它居然還能用。」

這個老物件被張波放在了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裡,有人來辦證件的時候,就會派上用場。大概使用了10多天以後,抗疫物資慢慢充裕了,它才又被收起來。

「後來街道辦這邊給我們下發了21個體溫槍,已經足夠了。」張波說。

見證社區抗疫經歷

體溫槍選入戰疫展

張波記得17年前的事。

彼時,他在金牛區洞子口鄉長久村工作,是兩委委員之一。那時居民居住很分散,他們的任務也是上門排查有無重點地區來的人員,然後測體溫,做宣傳工作。

「我記得當時社區的樓上設置了隔離間,我們買了幾把無接觸的體溫槍開展工作。」張波說。那幾把體溫槍,有的用壞了,剩下的這把他保存了下來。

如今十七年過去了,洞子口鄉早在2004年撤銷鄉的建制,建立了沙河源街道辦事處。張波的心境相比之前也發生了變化,「現在我是社區書記,對比『非典』時期,感覺自己的責任也更大。」張波說。

在國內疫情嚴重的那段時期,他們守在抗疫的最前線,「心裡始終緊繃著一根弦」。

他每天早上8點過就到了社區,晚上加班到11、12點是常事。有一次,一個小區內出現了疑似病例,他們很快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及派出所的人員趕到了現場,將單元樓封閉了。

通宵值守了兩個晚上後,最終等來的核酸檢測結果是陰性,解除隔離,「這讓我們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張波說。

如今看到這把體溫槍,成為了「戰疫——四川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專題展」的一件展品,張波也頗為感慨,「其實說起來,這把體溫槍的使用是很簡單的故事,但是,它是我們那段經歷的一個見證,是一種歷史記憶。」

相關焦點

  • 一把體溫槍的故事:「非典」時期啟用 17年後再次「戰疫」
    「這個體溫槍怎麼這麼大?」6月23日,有參觀展覽的遊客在櫥窗外停留,頗為好奇。事實上,這把體溫槍是個老物件了。17年前,它曾在「非典」期間,被用來測量社區居民的體溫。今年年初,在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嚴重的那段時間裡,它又被翻出來「應急」。「最初一下子要為2萬多人測溫,無接觸的溫度計不夠。我就把它找了出來,沒想到上了電池以後還能用。」
  • 非典時期殺夫埋屍 逃亡17年後在漳州平和落網
    原來,蘭某梅在2003年非典時期殺夫埋屍,潛逃到平和17年後,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落網,一起陳年命案終告破!那麼,潛逃到平和這17年,這名女逃犯是如何度過的?3月17日,導報記者驅車一個多小時,來到大徑村採訪村民們和她的「事實丈夫」黃某洲,試圖還原她這17年的逃亡生涯。
  • 【呼市第十四中學「陽光戰疫」】正確使用體溫槍
    通常我們會在體溫槍的參數中看到這麼一行字:D:S=12:1,通俗一點解釋就是當測量範圍為12m遠時,被測物體的大小為直徑1m的圓。如果在大於12m處存在一個直徑為1m的物體,那麼測量結果將會不準確。就像下圖這樣:這個參數也叫做紅外測溫儀的視野範圍(Field of View)。
  • 當年被隔離員工親述:17年前的非典,阿里是如何化危為機的?
    疫情下,阿里人在用自己的方式「戰疫」。從非典時期沉澱下來的價值觀,早已寫入每個人的心裡。在這特別的一天,四娘幾乎沒時間去感受節日的氛圍,處理,協調,溝通,自疫情爆發後,團隊便從休假切換到全負荷運行狀態。
  • 「非典」倖存者的17年:也曾莫名其妙憤怒,如今覺得活著就是好
    時隔17年,又一場疫情來勢洶洶。目前,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人數已超過「非典」。1月30日,「非典」治癒者呂光告訴南都記者,對此已無恐懼。作為一名「非典」治癒者,呂光留下了後遺症。為治療雙側股骨頭壞死,他經歷了兩次手術,留下兩道約十二三釐米的傷疤。
  • 核心成果從實驗室直達戰疫一線
    廣東科技戰「疫」系列報導②全球戰疫正酣,我國緊急向義大利支援10萬份連花清瘟膠囊。這一中成藥從實驗室直達戰疫一線,納入國家診療方案、走紅西方國家,廣東科學家作出了重要貢獻。廣州醫科大學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楊子峰研究發現,連花清瘟膠囊可以抑制病毒複製,具有抗新冠病毒活性。
  • 深企研發石墨烯防霧護目鏡,創始人曾發明非典首臺紅外體溫檢測儀
    74歲的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創始院長、烯旺科技創始人馮冠平迅速組織清華大學長庚醫院、江蘇省石墨烯創新中心等多家單位科研團隊,用一周左右時間研製出了石墨烯防霧光療護目鏡。 一周左右確定樣品方案 由於新型冠狀病毒主要通過黏膜入侵人體,因而直接面對面接觸患者飛沫的醫護人員,除了口罩、防護服,還必須要佩戴護目鏡。但長期佩戴護目鏡,鏡幕起霧和眼部過度疲勞等問題,導致醫護人員工作效率大幅降低。
  • 以非典為藍本的好萊塢大片《世紀戰疫》幫你理解諸多
    2011年公映的科幻片《世紀戰疫》(香港譯法),英文名《Contagion》,直譯就是《傳染病》。編劇坦承,劇情inspirations正來自於2003年的SARS非典,以及2009年的甲型HINI全球大流感。影片詳細呈現了:一個新型致命病毒,是怎樣由一個傳染點,經由怎樣的路徑、途徑,在短短幾日內便擴散至全境,最後導致全球數千萬人死亡。
  • 2003年那場讓人膽寒的非典,到底是怎麼突然消失的?
    經搶救,黃杏初的症狀得到緩解,他的體溫回歸到了正常數值。廣州軍區總醫院的醫生雖然對他的病狀感到不解,但並沒有過多擔憂。正當所有人都以為這只是一起由普通感冒引起的肺炎時,河源市人民醫院卻突然傳來消息,曾治療與接觸過黃杏初的所有醫護人員,都出現了相同症狀。此外,遠在200多公裡外的廣東省中山市也出現了相似病例。
  • 體溫槍貨源緊張,用工業測溫槍「應急」?不可!
    網上售賣的工業體溫槍市場體溫槍緊俏,商家多限量預售「買個體溫槍太難了!」在網上挑選幾天後,公司員工小逸忍不住感嘆。隨著公司復工復產,小逸所在的公司也將嚴格執行每日體溫測量,然而他卻被買體溫槍給難住了。「不好買不說,關鍵心裡沒底,不知道該選什麼體溫槍好。」「看了一圈兒,價格貴點的三四百元一把,便宜的幾十元一把。」
  • 體溫槍是重要監測工具?用錯了就是個擺設!
    「我昨天晚上在一家快餐店,從進門到吃完,就沒測出體溫。負責測體溫的人說,因為外面太冷,一開門給體溫槍凍壞了。我前面一個人測量的溫度是34℃。」李女士談到體溫槍很困惑,「這樣測得我都快有低體溫症了,會讓人納悶到底是我有問題,還是體溫槍有問題?」紐約時報中文網也對體溫槍提出質疑,內布拉斯加大學全球健康安全中心醫學專家詹姆斯·勞勒博士直言,用體溫槍或許「只是為了做做樣子」。
  • 被遺忘的北京「非典後」
    重新成為病人作為「死裡逃生」的非典患者,方渤一度「沉醉」,直到半年後腿疼症狀出現六年前,2003年的北京,被非典包圍。方渤是成功突圍的人。患了非典的方渤,在東直門醫院接受糖皮質激素治療,當年6月,治癒出院。
  • 額溫槍測量的準不準呢?為什麼必須用額溫槍測量呢?
    不僅個個都是「蒙面大俠」,保安大哥還配了把掌握進出大權的「槍」。為了戰勝冠狀病毒病,我們中國武俠人拼了!隨著疫情的變化,很多企業陸續復工。從一罩難求變成了一槍難求。額溫槍這種平時不太熟悉的體溫計,如今成了我們進入小區、工作場所的第一道關卡。
  • 「非典」時期深圳曾用康復者...
    在得知在缺乏疫苗和特效治療藥物的前提下,治癒患者的血漿是治療新冠病毒肺炎寶貴資源這一重磅消息後,夏康馬上主動提出要捐贈血漿。但當時,他得到醫院的回覆是痊癒後的一個月再捐效果是最好的。「我今天聽說痊癒後10天就可以捐了。所以我想明天再問下,過幾天滿10天了可以去捐不?因為畢竟人命關天!能幫助一個是一個!」他希望能早點捐獻,「如果他們需要做研究抗體,我也願意去捐獻。」
  • 體溫槍,不能「虛晃一槍」
    2月11日,北京市住建委等五部門聯合發布通知,要求進商場、寫字樓、餐館這三類場館,必須測體溫。此前,進小區、地鐵和超市等公共場所,已經普遍施行。無論是測量額頭還是手腕,絕大部分市民都能很好的配合,用實際行動支持防疫工作。但也有不少市民反映,經常遇到體溫槍不準的情況,擔心測體溫走過場。不少市民在朋友圈吐槽過測體溫時碰到的尷尬。
  • 紅外體溫槍測體溫原理,了解一下
    不過倒是對大叔手裡的武器充滿了好奇,居然「一槍」就能測出我的體溫,實在是高啊。好想擁有~ 要知道我家裡也常備有體溫計,但是也只是常見的金屬頭電子體溫計,想著每次放進去都冷冰冰的,實在有點難受。於是上網去搜一搜,居然全部售空,全是預售中。。。看來近期的搶手商品除了口罩之外,還有一個就是這樣的紅外體溫計了,特別是額溫槍,真是一槍難求。
  • 從30後到00後,九位戰疫英雄,九段動人故事
    從30後到00後的9位抗疫勇士,9段動人故事,他們都正在為中國戰疫寫下生動的註腳,無論尊貴與否,無論名聲大小,都是最勇敢的戰士。30後 國士無雙/鍾南山 17年前,鍾南山教授領軍抗擊非典;17年後的這個冬季,84歲的他再次臨危受命,出任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
  • 2003年的非典是怎麼消失的?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而不少網友以及專家,都將這一次的病情與17年前的非典進行比較。於是不少網友就好奇,當年的非典又是怎麼消失的呢?希望通過這個事情,來計算這次肺炎可能會傳播多長時間。有的網友表示,引起非典的病毒SARS其實只能受到40度的高溫,所以當年隨著天氣逐漸轉暖,SARS病毒受到氣溫的限制,最後才沒有繼續肆虐。
  • 「非典」時期深圳曾用康復者血清搶救重症患者
    在得知在缺乏疫苗和特效治療藥物的前提下,治癒患者的血漿是治療新冠病毒肺炎寶貴資源這一重磅消息後,夏康馬上主動提出要捐贈血漿。但當時,他得到醫院的回覆是痊癒後的一個月再捐效果是最好的。「我今天聽說痊癒後10天就可以捐了。所以我想明天再問下,過幾天滿10天了可以去捐不?因為畢竟人命關天!能幫助一個是一個!」他希望能早點捐獻,「如果他們需要做研究抗體,我也願意去捐獻。」
  • 明明是額溫槍,為啥測手腕?體溫忽高忽低正常嗎?
    早上體溫低,下午體溫高早上起床,體溫處於低谷,下午接近傍晚,體溫處於高點,兩點之間的峰值差距大約在 0.5 ℃左右。運動和進餐後,體溫高在劇烈運動、勞動或進餐後後,體溫也可略升高,波動範圍不超過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