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為金牛區匯澤路社區書記張波
封面新聞記者 謝燃岸
那把體溫槍軍綠色的,體型看上去比常見的要大上一圈,和各式的口罩、消毒液一起,靜靜地躺在櫥窗裡。
這是四川博物院裡的「戰疫——四川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專題展」的一件實物。
「這個體溫槍怎麼這麼大?」6月23日,有參觀展覽的遊客在櫥窗外停留,頗為好奇。
事實上,這把體溫槍是個老物件了。
17年前,它曾在「非典」期間,被用來測量社區居民的體溫。今年年初,在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嚴重的那段時間裡,它又被翻出來「應急」。
「最初一下子要為2萬多人測溫,無接觸的溫度計不夠。我就把它找了出來,沒想到上了電池以後還能用。」成都市金牛區沙河源街道匯澤路社區黨委書記張波很是感慨。
這把普通的體溫槍記錄下的,是兩段難以忘懷的「戰疫」故事。
「沉睡」的體溫槍
17年後再度啟用
成都市金牛區沙河源街道匯澤路社區,位於三環外的靈潤路。轄區內有五個小區,7000多戶,2萬多人。
1月24日,大年三十夜晚,社區的兩委委員們已經開始全員上班了。入戶排查人員,所有居民「一人一表」,對來自武漢等重點地區的人員進行居家隔離醫學觀察,發放出入證、通行證等。
「那時候無接觸的體溫槍比較缺。」張波說。彼時,正處於春節假期期間,抗疫物資並不充裕,而一個2000多戶的小區,一個出入口起碼需要3、4把體溫槍,才不會造成人員在門口的聚集。
「有居民家裡有體溫槍的也貢獻給社區了。」張波說,他突然想起來,自己家裡也有一把體溫槍是十七年前「非典」時期用過的,看現在能否找到救個急。
儘管搬了好幾次家了,但出人意料,張波還是翻到了這把體溫槍,「換了新電池以後,沒想到它居然還能用。」
這個老物件被張波放在了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裡,有人來辦證件的時候,就會派上用場。大概使用了10多天以後,抗疫物資慢慢充裕了,它才又被收起來。
「後來街道辦這邊給我們下發了21個體溫槍,已經足夠了。」張波說。
見證社區抗疫經歷
體溫槍選入戰疫展
張波記得17年前的事。
彼時,他在金牛區洞子口鄉長久村工作,是兩委委員之一。那時居民居住很分散,他們的任務也是上門排查有無重點地區來的人員,然後測體溫,做宣傳工作。
「我記得當時社區的樓上設置了隔離間,我們買了幾把無接觸的體溫槍開展工作。」張波說。那幾把體溫槍,有的用壞了,剩下的這把他保存了下來。
如今十七年過去了,洞子口鄉早在2004年撤銷鄉的建制,建立了沙河源街道辦事處。張波的心境相比之前也發生了變化,「現在我是社區書記,對比『非典』時期,感覺自己的責任也更大。」張波說。
在國內疫情嚴重的那段時期,他們守在抗疫的最前線,「心裡始終緊繃著一根弦」。
他每天早上8點過就到了社區,晚上加班到11、12點是常事。有一次,一個小區內出現了疑似病例,他們很快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及派出所的人員趕到了現場,將單元樓封閉了。
通宵值守了兩個晚上後,最終等來的核酸檢測結果是陰性,解除隔離,「這讓我們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張波說。
如今看到這把體溫槍,成為了「戰疫——四川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專題展」的一件展品,張波也頗為感慨,「其實說起來,這把體溫槍的使用是很簡單的故事,但是,它是我們那段經歷的一個見證,是一種歷史記憶。」